個人簡介:
馬朱炎教授:男,1926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祖籍陜西蒲城,法學理論專業首批碩士研究生導師。1949年2月起,先后在延安大學韓城分校、西北人民革命大學、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西安政法學院工作,在我校工作生活69個春秋,是學校法學基礎理論學科主要創建人,曾擔法學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并兼任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干事、陜西省法學會常務理事。1992年9月離休。代表作《法的基本理論》《我國社會主義法律解釋原則》等。2018年11月榮獲“西北政法大學功勛教授”榮譽稱號。
從陜北公學、延安大學、中央政法干部學校西北分校,到西安政法學院、西安政治經濟學院、西北政法學院,再到今天的西北政法大學,西法大歷經烽火洗禮,在挫折中不斷成長。以馬朱炎老師為代表的西法大老教授們在艱苦歲月里的默默守候,憑著一種敢為人先的精神開拓創新,為西北政法大學法學教育事業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為西法大人開創了新的篇章。
01、少年寒窗十余載,青年革命報國門
馬朱炎老師,是一位老黨員,是老延大的一位老學生,是西北政法大學的一位功勛教授。我們的訪談從馬老師少年時期的兩個外號開始。馬老師說他的一生都在和書本打交道,上個世紀的教學,重視數理化,當初有句俗語“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數理化背景容易就業,所以他一直在舊社會里面學習專業知識,人家給他起了很多的外號。第一個外號叫“大姑娘”,第二個外號是“壓壞板凳”。為啥叫大姑娘?是因為他和別人交流的少,一直和書本打交道。為什么叫壓壞板凳呢,是因為晚上其他同學都去睡覺了,馬老師仍在教室學習。第二天早上他們還沒起來,馬老師已經到教室看書了。馬老師在長凳上苦讀,奮發向上。所以被其他同學叫“壓壞板凳”。
在未加入黨的組織前,馬老師從不參加反黨組織,一方面,他認為他是憑自己本事吃飯,從沒依靠過國民黨,不認同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另一方面,馬老師專心學業,在未找到信仰之前,參加任何組織都耽誤他的學習時間。因此,他就不參加社會上任何反動組織,基于這個情況,對他以后參加革命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以苦為榮,以苦為樂;以參加革命為榮,以參加革命為樂” 。
——馬朱炎
馬老師談起在延大學習生活的經歷,仍然歷歷在目。1949年的2月1號,二十二歲的馬老師孤身前往延安大學學習。在他到延大的第三天,學校宣布新成立一個班(共有130多人)。馬朱炎老師任學生班班長。因為當時同班有人介紹他的情況,沒有參加過反動組織,所以他一去就當上學習班班長,這就是因為少年時期學習經歷的關系。
在學習班他上的第一節課叫做勞動建校課。帶動同學親自勞動,開始除草和清理垃圾,當時沒有床,便以草為床。當時住的廟比較破,沒有門窗,便用高粱桿扎實了,用報紙一糊,做成了門和窗戶。伙食是蘿卜白菜大燴菜,主食是小米,吃飯的時候八個人一桌,圍著一盆菜。當時上課都是在空地上,總結起來就是,空地是課堂,雙膝是課桌。有時候上大課要往返十里地,也是排隊去,排隊回。這段生活經歷塑造了馬老師那一輩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思想。
雖然當時的條件比較艱苦,但是同學們當時都很快樂,歌聲不斷,笑聲不斷。這時候同學們都覺得為了革命,為了全國老百姓的翻身解放,為了自己的鍛煉和思想改造,“以苦為榮,以苦為樂;以參加革命為榮,以參加革命為樂” 。
第二課是階級斗爭課。由他們的班主任老師組織上課,他們的班主任曾是進步青年,后被國民黨抓走,嚴刑拷打,遍體鱗傷。老師在現場為我們展示傷疤,講述國民黨反動派對進步青年的迫害,全程感動落淚,更加堅定了我們革命的決心。這一部分主要是訴苦,講述國民黨反動派的暴行、傾聽勞苦大眾對國民黨反動派殘害的苦難,激發同學們的階級斗爭熱情。第二部分,坦白運動。鼓勵同學們坦白自己的思想和經歷,正確樹立革命價值觀,提高革命覺悟。
第三課是形勢教育課,形勢教育也是黨的教育。以看報紙、小組討論的形式開展。學習小組十分關心全國的革命形勢,把自己的命運托付給黨,黨和人民軍隊的勝利就是他們的勝利。當時國內解放戰爭形勢焦灼,當學員們聽到山西太原被解放時,十分激動。因為覺得西安解放有望了,返回西安有望了。學習小組經常討論全國的形勢。通過這種對國家前途命運的討論,同學們認識到中國的前途在中國共產黨,民眾的命運在共產黨,個人的出路在共產黨,跟著共產黨走就是勝利,跟著共產黨革命就有前途,有出路。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更加堅定了馬朱炎老師及其同學們對于黨的信仰,就像當時學習胡喬木同志的文章中說的一樣“中國共產黨是光榮的黨,偉大的黨,正確的黨”,從此之后,馬朱炎老師這一批老延大學員堅定地走上了共產主義道路。
02、三尺講壇育英才,萬里紅旗鑄學人
1953年國家提出了總路線以后,學校要辦大學,就送一批人到北京人大,繼續接受研究生教育。1954年經過考試,馬老師進入了人民大學法律系讀研究生,當時學習的專業是法制史。1956年回校以后,學校黨委決定成立幾個教研室,法理和憲法是一個教研室,當時還沒有主任,他是這個教研室的秘書,當時帶的課程是法的基本理論。在這一情況下,學校當時哲學院的院長讓馬老師搞哲學,馬老師提了三個要求:第一,不擔任領導職務;第二,第一年不開課;第三,外面有一個短期的進修班,要讓他去進修。學校答應了這三條。結果到1958年,學校與西北大學法律系調入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改名為西北政法學院后,轉到哲學專業以后,馬老師又帶了兩門課,一門是法學基本原理,講的大概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另一門是經典著作,這個課講的是唯物主義經驗批判主義。
馬老師身跨多門學科,動蕩十年的經歷帶給他的不僅是意志的磨練,還是思維的迸發,更是文學的交融。
作為我校法學基礎理論學科的主要創建人,他從事了二十多年的法理教學。馬老師曾任我校法學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并兼任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干事、陜西省法學會常務理事,常常受邀到各地開展法制講座,為陜西省乃至全國的法制建設做出了極大貢獻。同時馬老師也是我校法學理論專業首批碩士研究生導師之一。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談起自己的教學模式,雖然馬老師已經離開自己的教學崗位,但他仍然不忘育人初心,一直總結思考創新教學模式。第一,他能較好地將黨的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他在實踐中積累了諸多經驗,為教學科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二,馬老師一直為黨和人民工作,堅守崗位,平時認真學習黨的思想路線和指導精神,在教學中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通過學習黨的決議以啟發課程教學方式;第三,關注重點、難點、分析點、創新點的教學,根據黨的路線不斷創新知識,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與時俱進;第四,當時國內信息互通并不及時,作為政法學校的教師,他可以聽取一系列學術報告,及時了解國內外新的法學觀點,方便教學;第五,在教學科研中,馬老師秉承“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行事作風,對教學科研嚴格要求,對他人寬容和善,肯定鼓勵學生積極奮進。
談到法理學具體教學,馬老師熱情不減當年。他說,法理這門課在所有的法學課中處于基礎的地位。但是由于這門課比較抽象,不是特別容易理解,離實務比較遠,所以又有很多同學感覺學習這門課用處不大。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當前法學基礎理論的內容立足于典型的社會主義,而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與實際脫節,既與時代不合拍,又顯得枯燥空洞;另一方面,文革動蕩、以階級斗爭為綱,“左”得讓人受不了,這種毒素也滲透到法學理論中,致使我們的法理學失調。我認為這兩方面就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要想改變法理學教學現狀,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在教學思想和教學內容上進行更新。首先,我們要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指導來研究和改進我國的法理教學。應把法理的立腳點徹底移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次,我們要徹底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生產力為中心,法學理論要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再次,我們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又要發展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以其為指導來總結我國的法制建設的經驗、教訓,實現建立有中國特色法學體系的目標。
03、扎根政法六十載,攜手共進西法人
諄諄如父語,殷殷似友親
在訪談接近尾聲的時候,馬老師不斷叮囑我們要腳踏實地、認真學習。向全校研究生提出了很多建議:
他說研究生學習一定要掌握好基礎,學習是一個由生到熟的過程,是一個由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切記不要堅持一次認識論和一次實踐論,就是說不要因為一次失敗就否認了自己。老師以自己為例,談道:“學習的時候要注重對思維的鍛煉,我比較注重對大腦的鍛煉。我手一拿筆就抖,寫東西很困難,所以當時記東西主要靠腦子。以前聽四個小時的講座,我不用筆記,回來以后就能把講座的內容完整說出來。我每天晚上就躺在床上想一天都學習了什么內容,今天聽了哪些講座,關鍵點掌握了沒有,疑點難點要下功夫。所以我現在就養成了習慣,每天看報,每天看兩個鐘頭,看完以后就想,不要求你給別人講,就是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
總結來說,包含兩個方面:
第一,基本功一定要扎實,這是一要有的。不然的話一談理論你就出錯,一說前輩們的經驗你還出錯,不能正確理解他們的意思,這是當不了研究生的。第二,要面對現實,要創新。我在當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兩點:其一,要求學生要了解和學習這個學科在世界范圍內有什么新論點和新論題;其二,要求學生們掌握黨和國家對這一理論所提出來的新的要求,然后大家們都把自己的收獲在課堂上相互交流。第三,善于爭論、討論,倡導學術思想自由發展。討論的過程是一個強化自己知識點,鍛煉自己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我當時上課的時候學生們都爭得臉紅脖子粗,下課以后什么事都沒有了。第四,不怕困難,摔倒了要爬起來。困難時成功路上的必然經歷,要有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決心。年輕時期的經歷,關系著以后的進步。
高談國家事,一生政法人
2018年11月,為積極弘揚愛國奮斗、建功立業精神,大力推進學統承傳、學術積淀、師德師風傳承,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全校上下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凝心聚力、奮力建設新時代高水平本科教育之際,西北政法大學授予馬朱炎、方克勤、劉振江、楊文漢、武步云、郭志琦、穆鎮漢等7位教授(以姓氏筆畫排序)“西北政法大學功勛教授”榮譽稱號。
在談及此番獲得“功勛教授”這一榮譽稱號時,93歲的馬老師又略顯激動,“我這一輩子,最后還能有這個 榮譽,值得了。”他表示,這是對自己從教70年來的肯定,同時也是對年輕一代教師們的激勵。
當我們談到退休生活,馬老師說,雖然他患有眼疾,但仍堅持每天看書寫作。用放大鏡閱讀《環球時報》等報刊了解國內外時事,這每日兩小時的閱讀學習,已經成為刻在他骨子里的習慣。馬老師說,雖然他握筆沒有以前牢靠了,但他頭腦依然靈活。世界大局、法學發展都是他每天在窗前研究學習的內容。馬老師主動地談起自己對中美貿易戰的看法,條理之清晰
邏輯之縝密,令人嘆服。馬老師雖已至耄耋之年,仍然關心國事,重視思想的與時俱進,把國際形勢的發展和黨的重要精神帶入到法學研究中,創新研究方式,開展理論學習,是我們年輕是我們年輕一輩的典范。
我雖然老了,但我有件事情一直在堅持,那就是為西北政法大學努力的各位同事、同學鼓勁,我就是大家的啦啦隊! --馬朱炎
最后再談到我校的發展和建設,馬老師稱贊了我校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由干校走向學院,由學院走向大學,再發展為法學重點教育基地。我校一直秉承著“嚴謹、求實、文明、公正”的校訓,堅守著“法治信仰、中國立場、國際視野、平民情懷”的育人理念,雖然歷經挫折,但仍然茁壯成長。談起我校博士點的申報,馬老師也對我校博士點的申報發展滿懷期望,他說博士點的建設,也是高校發展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對我校建成西北地區乃至全國法學教育的先鋒基地具有重要意義。
馬老師對我校發展建設滿懷希望,他用四句話總結和西法大的過往與未來:
“我是延大的一位老學生,我是延大、政法大學培養的老教師。”
“我很高興站在政法大學的老同事、老學生中間。現在西北政法大學培養了很多優秀本科生、研究生,我很欣慰!”
“我雖然老了,但我有件事情一直再堅持,那就是為西北政法大學努力的各位同事、同學鼓勁,我就是大家的啦啦隊!”
“最后,我希望老師們同學們團結起來,為實現政法大學的宏偉目標共同奮斗!為西北政法大學美好的明天共同奮斗!”
法學名匠,鶴發銀絲仍學問;良師益友,熱血丹心沃新花。一代又一代的西法大人必將傳承老一輩刻苦鉆研、開拓創新的研究精神;發揚心系學生、寬容為懷的育人理念,為祖國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