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法學名家楊永華于2020年8月29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3歲。他是我國陜甘寧邊區法制史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主要奠基人,出版有《陜甘寧邊區法制史稿(訴訟獄政篇)》《陜甘寧邊區法制史稿(憲法政權組織法篇)》等多部著作,相關學術論文近百篇,2017年入選“影響中國法治建設進程的百位法學家”。本版刊發在美學者韓偉的悼文,以茲紀念。
韓偉
清晨看友人轉發西北政法大學校報“致敬功勛楊永華”為人治學的文章,一時沒能反應過來,還以為只是學校對老一輩學人的例行記述。不久后,陸陸續續的消息傳來,西北政法大學的訃告發布,楊永華先生竟然駕鶴西游了,心中頓時沉重起來。
楊永華先生身體一直欠佳,去年以來,病情忽然加重,幾次入院治療,未見明顯好轉,后來竟然臥床不起,只能在家靜養。春夏之交時,乘著《陜甘寧邊區法制史稿(民法篇)》出版之際,我們幾個參與者專程去探望,老先生臥榻中幾不能語,但仍然能夠感受到他的欣慰,孰料一別竟成永訣。
楊永華先生是陜甘寧邊區法律史研究的開拓者、奠基者。先生早年自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先后在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工作,后調入復校的西北政法學院工作。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構想該校法律史學科研究方向時,先生慧眼識珠,選定陜甘寧邊區法律史作為研究對象。此后,先生與方克勤等同輩學者篳路藍縷,想方設法搜集整理檔案文獻,實地走訪調查人物事件,為后續研究奠定了扎實的文獻基礎。在充足史料的基礎上,先生主持編著了陜甘寧邊區法制史稿之訴訟獄政篇、憲法政權組織法篇,成為這一學術領域的標志性成果。
對陜甘寧邊區法律史的研究,楊永華先生是有系統考慮的。法史學的研究,史料文獻是基礎,因此,先生首先做的是盡可能多地收集各種一手史料,不僅有司法檔案文獻,還有當時健在當事人的回憶口述,盡可能真實地還原那一段歷史。之后,才有了八十年代訴訟、憲法等兩部邊區法制專題史的研究著作。按照先生的計劃,還要陸續開展對邊區民事法律、刑事法律的專題研究,最終形成邊區法律通史。遺憾的是,由于先生后期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學、行政等工作中,導致研究計劃一直未能實現。
退休后,先生的健康每況愈下,但對邊區法律史的研究,仍然是念念不忘。我們曾多次去看望他,每次去他都會熱絡地拉著我們的手談話,每次都能聆聽他對革命法律史研究歷程、邊區法律故事及人物的講述,他特別提示我們,要重視李木庵、朱嬰等邊區法制代表人物的研究,要挖掘對當代法制建設有價值的歷史經驗。在先生的鼓勵下,2015年我們以邊區民事法律研究為題,申報了中國法學會的研究課題,并獲準立項。記得是年冬天,在課題立項暨專題研討會上,八十高齡的先生由家人攙扶前來參會,并就邊區法律史的研究和希望作了發言。時過境遷,講話的具體內容已經記不得了,但先生鏗鏘有力、聲若洪鐘的話語,卻仍回蕩在耳邊。
楊永華先生開創的陜甘寧邊區法律史研究,是近代法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助于再現那一段光榮的歷史,而且對當代中國的法制建設也不無啟示,其價值值得珍視。盡管世易時移,我們不免會承受更大的考核壓力,也面對更難的發表困境,但先生所開啟的研究方向,仍然需要延續下去,并努力做得更好。
又是一年秋風至,西安校園里大概也快到落葉的季節,但我們卻不能再與先生晤面了,思之不禁黯然。千里之遙,在大洋的彼岸,唯能寄一縷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