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王全興:勞動法“中國特色”的歷史解讀
發布日期:2019-12-16  來源: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  作者:文/趙安書、段澤鈺

2019年12月8日下午,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經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王全興教授到訪中財法學院,作主題為“勞動法‘中國特色’的歷史解讀——新中國勞動法70年回顧”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我院沈建峰教授主持,邢會強教授,曾筱清教授和李海明副教授擔任與談嘉賓。校內外專家、學生一百多人匯聚一堂、慕名聆聽。

微信圖片_20191216103536.jpg

在報告中王全興教授圍繞“勞動法中國特色’的歷史解讀”這個話題共分享了四個方面的問題:勞動法發展70年回顧中的方法論問題、改革開放前30年勞動法的變遷、改革開放后40年勞動法的變遷以及勞動法70年發展帶來的啟示。

圍繞勞動法發展70年回顧中的方法論問題,王全興教授提出“中國特色”不僅是個政治術語,而且具有方法論意義,是一個中國意識問題,只有本土化才有可能創新。回顧新中國勞動法70年需要回答何為“中國特色”,為何強調“中國特色”,如何把握“中國特色”等問題。他認為,回顧勞動法的發展歷史需要解決好改革開放前30年與后40年的關系,改革開放40年與新時代的關系。

就改革開放前30年勞動法的發展而言,王全興教授認為其經歷了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工商業社會主義再造時期(1953-1956)、計劃經濟時期(1956-1978)等三個階段。每個階段自己的制度背景,制度特色。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勞動法主要為政府安置就業和國企吸收就業為主、國企固定工與私企雇傭制并存、公有制勞動法(政策)與私營制勞動法(政策)共存,該時期的勞動法是二元制結構,具有一定的社會法屬性;工商業社會主義再造時期的公有制勞動法適用范圍擴展,逐步走向勞動力統一調配,從嚴格限制解雇走向了固定工制,二元結構勞動法轉向一元體系的勞動法,社會法屬性逐漸淡化。計劃經濟時期的勞動法具有公法屬性,屬于城鎮勞動法。計劃經濟體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協調勞動關系、保護勞動者權益、保障城鎮民生有其獨特貢獻。但這段時期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限制勞動力流動、重公平輕效率、重城鎮勞動者而隔離農村勞動者等。

王全興教授將改革開放后40年的勞動法變遷劃分為四個階段:市場化勞動制度改革初探階段(1978-1985),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階段(1985-1994),勞動立法走向成熟階段(1994-2006),以及2007年至今勞動立法進入的黃金階段(1994-2006)。他認為與西方國家私法社會化、公法化的歷程恰恰相反,我國的勞動法經歷了從公法向社會法和私法的轉變。1978年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一條分水嶺,使得公法性政策開始向公法、私法和第三法域發展。這導致了作為社會法的勞動法和作為私法的民商法在我國幾乎是同時產生的。

在勞動法地位的變遷中存在“五化重疊”的問題,即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與全球化的交疊,交疊中產生了中國所特有的“農民工問題”。這一階段勞動法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包括公法路徑依賴要與公法社會化、私法化相結合;法制與改革的互動以及中央立法與地方創新互動等。

總結勞動法發展70年,王全興教授提出三點啟示:其一,要對“中國特色”有正確的理解和把握。將中國國情下勞動法的特殊性與市場經濟下勞動法的一般性經相結合,是一個值得持續關注的問題。其二,要注重改革過程中的法制優化。將勞動基本法引領作用與單項勞動立法的配套作用相結合,在充實勞動基本法的過程中,不斷使基本法向法典化推進。其三,要協調好民法、勞動法與社會保險法之間的關系。通過民法上適度拓寬保護范圍和分類配置保護手段解決勞動法上保護范圍偏窄和保護手段“一刀切”的問題。

微信圖片_20191216103546.jpg

講座的最后,同學們積極地對針對講座的內容進行提問,王全興教授一一耐心解答,沈建峰教授、曾筱清教授、刑會強教授、以及李海明副教授分別對講座進行了評議。

本場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責任編輯:馬毓晨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