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我與康老師
發布日期:2014-03-04  來源:正義網  作者:杜 立

2013年秋天,我打電話問候康樹華老師,得知他病了,于是急忙去他家看望。康老師送給我一本書《回顧與展望我國青少年犯罪研究》,當時他說:“這是送你的最后一本書了,再留個紀念吧。”康老師送給我過很多他寫的書,所以這句話我沒特別在意,現在想來,心里隱隱作痛。

  后來半年,打過電話問候,得知康老師定期化療,病情穩定,他本人也非常樂觀。

  今年春節前的臘月二十七,我打電話問候,得知他病重住院。臘月二十九上午,我去醫院探望,當晚9點,我帶上小板凳再去醫院,本想陪他一夜,但11點半還是離開了,因為感覺我在添亂——他的家人還得照顧我。大年初四上午又去醫院陪了老師兩個多小時,當時覺得老師的病情和我上次來探望時沒有多大變化。沒想到,這次探望竟成永訣。

  我沒能幸運地成為康老師的學生,雖然有時偷偷自稱學生,從不敢明目張膽——因為他的學生大都功成名就,或是有一定職務的干部、或是有名的學者、或是知名律師。康老師說我是他的“小朋友”,我則把康老師當成最敬重的前輩,從他那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包括法律與犯罪學的知識,也包括怎樣做人。

  斯人已去,精神長存。回顧20多年來與康老師的交往,諸多感念油然而生。感念他對我這樣的后輩的大力提攜,感念他帶我走進一個新的天地,感念他對我工作的大力支持。而他的慈愛寬仁、他的拼搏進取,都在感召著我們這些后輩努力前行。

  感念康老師對后輩的提攜

  初識康樹華老師是在23年前。

  康老師是著名青少年法律專家,在中國的大學里首創“青少年法學”這門課。當時,中國開始青少年立法工作,康老師是全國人大內司委青少年工作組委員、團中央青少年立法顧問,我則在《中國中學生報》當記者,主要是編輯法治版(當時叫“少年與法”專版)。因為這層工作關系,我認識了康老師。

  努力提攜后輩,是康老師給我的一個深刻印象,因為我本人就是受益者。在與康老師交往的這些年里,我每每得到他的幫助與提攜。

  記得2001年初,某出版社要出一套中小學法制教育讀本,讓康老師當主編。他把我們幾個從事法制教育的人召集起來共同策劃,我負責撰寫兩本,是小學五六年級的。我不是學法律的,雖然在報紙上做法制宣傳工作,也寫過不少普法文章,但從來沒有寫過教材,不免發憷。在康老師的鼓勵下,我勉強答應下來,哪想到卻給他添了不少麻煩:我寫的兩本超過20萬字,作為主編,康老師要審看,不少地方要逐字逐句地修改,記得有幾節文稿他改完我再一看,滿頁紙紅紅的。那時康老師已75歲高齡。其實,我們這幾個作者都是后輩,無論是文字功底,還是對法律的理解,都有欠缺。經過將近一年的磨合,一套9本書按時出版,康老師看到我們的成績非常高興,他為我們能成長為優秀的法制教育人才而欣慰。

  2005年,中國法學會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會將在北京成立,作為會長,康老師請我參加成立大會。我是法制記者,我報道這個消息責無旁貸,哪想到他還另有要求:讓我在成立大會上做報告。我提心吊膽,要知道,臺下坐著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者、從事政法實踐工作的佼佼者以及法律系的學生,我哪敢給他們作報告?康老師說,你是搞青少年普法的,在這個問題上有發言權。經過康老師多次啟發和鼓勵,我只好答應下來。后來,我把寫好的發言稿給他看,經過他的指點,我又幾經完善,終于在當年6月初的成立大會上做了《學校是法制教育的主陣地——中學法制教育的現狀與前瞻》的發言。雖然誠惶誠恐,但畢竟言之有物,受到與會者好評。

  2006年,《未成年人保護法》做了重大修訂,康老師給我一個任務——和他一起寫一本給孩子看的書——通過案例故事來解讀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康老師說這是中國法學會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會的一個項目,必須要完成好。經過努力,我如期交稿。在送交出版社之前,康老師說書的署名為“康樹華、杜立主編”。我哪有資格當主編?這本書是康老師創意,他還要審稿,也親自寫了一半文字,他單獨當主編順理成章。況且,我屬于籍籍無名的小輩,康老師是功成名就的大家,我只當一個作者就行,如果也是主編,豈不有損于康老師的名聲?我幾次推脫,他執意不肯,于是這本50萬字的《關愛孩子面對面》的封面上也有了我的名字。

  這幾年,我在單位也成了領導,我總是盡量給年輕人機會,努力讓他們露頭角。我覺得,這和康老師的言傳身教無法分開。

  感念康老師帶我走進一片新的天地

  與康老師“深度交往”,是在1996年在南戴河舉行的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上。康老師當時是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會長,是他帶我參加了這次研討會。從此,康老師把我帶入了一個新的天地。在犯罪學研究會(后改稱學會)里,我學得不少犯罪學方面的知識,學著對犯罪問題進行思考,學習著如何寫論文,還認識了很多學者。我買了不少犯罪學家的著作研讀,犯罪學方面的前輩學者和中青年學者們給我諸多啟發。此后每年一屆的研討會,我只缺席過一次,它讓我真正走進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參加犯罪學研討會就要寫論文,這些年,圍繞閑散未成年人和流失學生犯罪、未成年人刑事被害人的補償、對父母無力承擔監護責任或監護不力的未成年人實行“集體監護”、學校法制教育的被動性與學生行為失范、對未成年人犯罪進行社區防控、社會轉型與未成年人犯罪、轉型期的社會分層與未成年人弱勢群體、少年幫派、留守兒童犯罪、流動未成年人的權利回歸等問題,我寫了很多篇文章。寫文章,就要搞調查、看書查資料,就要梳理思路,這本身就是一個學習與提高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里,每當我遇阻寫不下去時就會求教于康老師,他每每耐心指點,總讓我突然之間感到前路寬廣。

  感念康老師對我工作的大力支持

  20多年來,康老師對我們報紙給予了巨大支持。

  1997年,我們報紙開展上學路上安全問題(校園周邊暴力)的調查與討論,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而這背后,有康老師在出主意、做指導。

  1999年,《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頒布實施,我們打算做專版宣傳。作為這部法律的起草人之一,康老師為我們策劃專版,還親自寫文章。

  2002年,我們報紙與全國人大內司委工青婦室、司法部宣傳司、團中央權益部聯合舉辦“法在我心中”全國中學生法律知識競賽,請康老師給這個活動當顧問,他欣然同意,并提出意見和建議,使這次活動非常成功,60多萬中學生參加競賽。

  2008年,貴州發生一起因師生戀導致中學生殺死同學兼情敵的案件,殺人的學生被判處死刑。我們報紙做專版,采訪法律專家,呼吁刀下留人。為此,我和同事紀小鷗專程去拜訪康老師,聽取他的意見,他支持我們的觀點,并認真寫下自己的意見。

  那些年,我們報紙的法治版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與康老師的支持和指導分不開。

  精神的感召

  熟悉康老師的人都說,在他身上,最突出的精神就是“拼搏”,而拼搏緣于使命感。康老師早就功成名就,離休后本該頤養天年,可強烈的使命感讓他不敢停歇。他曾對我說:“過去浪費的時間太多,應當把它補回來。何況這些年我們國家社會治安形勢嚴峻,犯罪率居高不下,未成年人權益保護亟待加強,我是做這個工作的,這些問題不見好轉,我怎能停下來?每一堂課、每一次講座、每一部專著對社會安定、對青少年健康成長都有意義。”

  作為法學家,康老師做的工作主要是兩個,一是教書育人,為國家培養法律人才;二是撰寫、主編了大量著作。康老師的著作主要

  最近30多年,康老師筆耕不輟,發表了上千篇論文,撰寫、主編、翻譯了大量著作,他自己也不能精確說出編寫過的書到底有多少,我粗略統計,能有七八十部之多。康老師的著作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犯罪學論著,而是青少年法學及青少年普法讀物,因此他的讀者群很龐大,他的一些觀點被中央有關部門采納,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我們的社會。我覺得,這就是文以載道,即用文章承載道德、正義和社會責任的意義吧。

  建國以來,我們很多著名科學家都寫過科普文章,“大專家寫小文章”成為一時美談。《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后來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出臺以來的20多年間,康樹華老師撰寫和主編了《教孩子學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答問》《注意!青春保護》《小心!別去犯罪》《留神!呵護未來》)等書近20部,這些很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讀物通俗,舉事例、講道理,深入淺出地告訴孩子們什么是違法與犯罪、如何保護自己,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反響。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無數人為此做出了貢獻,這其中,康樹華老師居功至偉,他也因此被評為“中國保護未成年人杰出公民”。

  文以載道,也就是用文章承載道德、道義、正義,這本是對文學和文學家的評價,但寫文章以擔當道義,用文章承載人類的良心、社會的責任,則不僅僅限于文學家。在康老師遺體告別儀式上,我以《中國中學生報》的名義送上花圈,挽聯上寫的就是“文以載道,華彩人生”,這也是幾年前采訪康老師寫的文章的標題。

  康老師的拼搏精神,其實都在感染著我,使我在人生路上也不敢停歇。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師者,表率、世范、榜樣。康樹華老師,為“師”當之無愧。

  (作者系《中國中學生報》主編)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