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康樹華教授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犯罪學、青少年法學的學科奠基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康樹華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14年2月7日零時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康樹華教授1926年8月27日出生于黑龍江省綏化地區一個貧困的手工業者家庭,原名康德華。少年時期的他目睹日本侵略者占領家鄉的暴行,立志拯救祖國、樹立中華,改名為康樹華。在學生時代,他心系家國,發憤苦讀,成績優異。1947年春,康樹華教授在家鄉參加革命工作。1948年初進入哈爾濱東北社會科學院教育系學習,同年底隨軍南下沈陽,參加接管國民黨法院監獄,不久調入新成立的東北人民政府司法部(與最高人民法院東北分院合署辦公),成為新中國最早的一批政法干部。由于政治上堅定可靠,工作成績突出,他1952年被發展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3年被選送到北京中央政法干部學校深造,1954年初被選拔加入憲法起草小組,參與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起草工作。
1954年,康樹華教授調入北京大學,參加法律系的重建工作,隨后走上教學崗位,直到1962年。他是法律系重建后的第一任團總支書記和教員黨支部副書記,先后擔任憲法教研室副主任,憲法和法理教研組組長,講授憲法、哲學、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等課程。
在1962年的“反右傾”高潮中,康樹華教授被羅織罪名,開除黨籍。隨后調離法律系,被安置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其間一度下放到農村,接受勞動教育,前后長達15年之久。“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批判斗爭。他始終保持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笑對苦難,毫不氣餒,并利用這段時間翻譯了大量有關國外青少年犯罪和治理的日文原著,為日后鉆研這一法學學科收集了大量資料,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功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的冤案得到徹底平反。
1978年,康樹華教授恢復黨籍,重返法律系,這時他已經52歲。他十分感激黨中央的再造之恩,十分鐘愛失而復得的教學崗位,十分珍惜生命中的第二個春天,釋放全部精力,不知疲倦,頑強拼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創辦了《國外法學》雙月刊(后更名為《中外法學》),創建了青少年法學這一嶄新學科,籌建了北京大學犯罪問題研究中心,首次在法律系開設了犯罪學課程,發起組建了聯系全國學術力量的中國犯罪學研究會。他的研究視角涉及憲法、行政法、刑法等諸多方面,尤其是在當代中國犯罪學、青少年法學及比較犯罪學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康樹華先生1955年被評為講師,享受高級知識分子待遇,當時還不到30歲。1978年晉升副教授,1986年晉升教授。他愛讀書,愛教書,愛寫書,終年筆耕不綴,一生著作等身。從教50多年來,康樹華教授撰寫了20多部專著,主編了50多部學術著作,發表的學術論文超過1000篇。
九十年代以來,康樹華教授歷任北京大學犯罪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中國法學會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會會長。曾任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青少年工作組委員,團中央青少年立法工作顧問。他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1997年被團中央等六部門評為“中國保護未成年人杰出公民”,2002年被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授予“學術研究與學術活動貢獻獎”,2003年被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授予“犯罪學研究十年最高榮譽獎”,2008年被中國青少年研究會授予“中國青少年研究事業終身成就獎”,2010年獲得北京市法學會頒發的“改革開放30年來首都法學研究突出貢獻獎”。
1988年10月至1989年4月,康樹華教授接受日本國立一橋大學聘請,在該校法學部開設“中國法”課程。他還多次率團出訪美國、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大力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宣傳新中國法制建設成就。
康樹華教授在近70年的革命和教學生涯中,對共產主義理想無限堅貞,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無限忠誠,對同志和后生晚輩無限關愛。他顧全大局,光明磊落,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康樹華教授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奮斗的一生,奉獻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話說,“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斯人已逝,風范長存。愿康樹華教授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