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為孩子們鑄就法律盾牌--記中國青少年法學之父康樹華
發布日期:2014-02-14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佚 名

為孩子們鑄就法律盾牌--記中國青少年法學之父康樹華

  人物小傳
  康樹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犯罪學、青少年法學的學科奠基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歷任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中國法學會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會會長,曾任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青少年工作組委員、共青團中央青少年立法工作顧問。
  康樹華1926年8月27日出生于黑龍江省綏化,原名康德華。1948年初進入哈爾濱東北社會科學院教育系學習,1952年被發展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54年初被選拔加入憲法起草小組,參與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起草工作。同年,康樹華調入北京大學,他是法律系重建后的第一任團總支書記。他創辦了《國外法學》雙月刊(后更名為《中外法學》),創建了青少年法學這一嶄新學科,發起組建了聯系全國學術力量的中國犯罪學研究會。
  1997年,康樹華被團中央等六部門評為"中國保護未成年人杰出公民",2002年被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授予"學術研究與學術活動貢獻獎",2003年被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授予"犯罪學研究十年最高榮譽獎",2008年被中國青少年研究會授予"中國青少年研究事業終身成就獎",2010年獲得北京市法學會頒發的"改革開放30年來首都法學研究突出貢獻獎"。

  中國青年網北京2月13日電(記者 李晗)2014年2月11日上午8點半,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蘭廳門口排起了簽到的隊伍,身著黑衣的工作人員正在為康樹華遺體告別儀式奔忙,高大的門柱上懸掛起一副挽聯,上書:"一生砥礪前行進京入校教書育人成就少年夙愿,半世嚴謹治學編刊著述研法興會彰顯大師風范",這飽含深情的40字述說的正是康樹華投身法學教育、開創青少年法學與犯罪學先河的八十八載拼搏之路。

  "拼搏之師表":隔著窗欞當旁聽生

  1926年10月,康樹華出生于黑龍江綏化地區。他的父親是位裁縫,在日寇的殖民統治下,一家人收入微薄,無法供小樹華讀書。
  物質的匱乏并沒有澆滅小樹華讀書的渴望,小樹華不是到公立小學校門前守望,就是到自家附近的私塾窗外,隔著紙糊窗欞做"旁聽生",當課堂里的紈绔子弟還在懵懂之時,在窗外旁聽的小樹華早已將老師教的《百家姓》、《三字經》背誦得滾瓜爛熟了。慈愛的雙親發現獨子悟性極高,便決定全家節衣縮食將孩子送到公立小學求學,小樹華格外珍惜這個機會,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其間幾度瀕臨輟學,但在善良的小學校長的接濟下,他才得以上到中學。
  1948年,康樹華考入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社會科學院。入學不久,組織上便將其編入部隊,高唱著《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革命歌曲,從哈爾濱行軍到沈陽。東北人民政府隨之在沈陽成立,康樹華被選派到東北人民政府司法部工作,成為新中國最早一批司法干部。
  1953年,康樹華被選送到中央政法干校深造。1954年,國家成立憲法起草小組,康樹華作為組員住在中南海,參與我國第一部《憲法》的制定工作。同年8月,在董必武同志的倡議下,中央決定在北京大學重建法律系。康樹華被派往支援北大法律系的重建工作,擔任北大法律系第一任團總支書記,隨后被選為法律系首任黨支部書記。
  在北大任教期間,康樹華深感法學教育匱乏,他主動到人民大學進修,系統地學習法律知識。在艱苦學習和自身努力下,康樹華教授的國家法獲得聽眾的一直好評,1955年他被評為講師。
  然而,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將康樹華卷入了殘酷的政治運動中。1962年,"反右傾"高潮開始,康樹華被開除黨籍并調離了北大法律系。從此,他接二連三地被下放到農村進行思想改造,干起挖塘泥、起豬糞和燒磚的農活。

為孩子們鑄就法律盾牌--記中國青少年法學之父康樹華

  康樹華(左二)早年生活照。資料圖片

  此后,命運出現一絲轉機,康樹華被分配到北大圖書館,當了外文資料員。憑借少年時學過的日語,他在這個塵埃遍地的地方,翻譯了大量有關國外青少年法學和犯罪學的日文原著,為后來的研究工作打下了深厚的理論功底。他還學會了打太極拳,這成為康樹華晚年最為喜愛的強身健體方式。
  康樹華曾頗有感觸地說:"任何人的一生都難免遇到挫折,考驗的是如何面對,如能樂觀處置,則會化險為夷。"1978年,政治風波中對康樹華的不實之辭被糾正,他恢復了黨籍并重新回到北大法律系。這時的他已52歲,沒有追悔過去,也未埋怨歷史的不公,康樹華倍加珍惜這人生中第二個春天。

  十年磨一劍:"青少年法學研究第一人"

  1978年,中共中央第58號文件《全黨重視解決青少年犯罪的通知》下發,康樹華立即同幾位年輕學者一道翻譯國外有關論著,并將其作為他主編的《中外法學》期刊主題。
  "上世紀80年代后期,國內青少年犯罪問題日漸突出。當時的違法犯罪案件中,25歲以下青少年占70%以上,保護青少年遠離犯罪刻不容緩,中共中央下發了79號文件,提出要從法律層面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郗杰英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他曾參與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起草工作,而康樹華正是推動這部法律誕生的主要學者之一。"在《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制定與修改上,康老師一直傾注心血,承擔了主要工作。"
  1979年,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胡啟立召開座談會,呼吁制定青少年相關法律。據郗杰英回憶,當時起草了幾稿草案,各方認識差異巨大,爭議集中在兩點:一是當時我國還沒有針對某一個群里的專門法律,有關部門擔心青少年的專門法律出臺后,婦女、老年人相關的立法壓力會隨之增大。第二是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在民法、刑法中一直就有,當時有重復立法之嫌。于是,青少年立法中間暫時擱置了兩年。
  立法工作雖然中斷,但以康老師為代表的專家學者們沒有停止呼吁。同時,他們也著手做一些準備工作,一方面翻譯國外相關的法律,另一方面推動地方立法。1983年,康樹華在北京大學試講《國外少年司法制度》。第二年,北京大學正式安排了"青少年法學"課程,從那時起,康樹華開始招收青少年法學碩士研究生,迄今為止共招收了20余屆。
  1986年,青少年立法工作有了重大突破,《上海青少年保護條例》誕生,康樹華便是這部地方條例的參與者之一。郗杰英回憶道:"上海已經邁出了青少年立法保護第一步,團中央繼續為推進青少年立法工作做出努力。"
  同年,時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宋德福決定,向中共中央提交一份報告,建議啟動全國性青少年立法。1987年,中共中央書記處同意由團中央起草相關法案,并成立了共青團中央青少年立法領導小組,劉延東擔任組長,李源潮與李克強擔任副組長,郗杰英擔任領導小組成員兼共青團中央青少年立法辦公室主任,教育部、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門參與進來,康樹華老師被任命為顧問組顧問。
  從1987年到1990年,工作小組前后起草了17稿送到國務院法制局(現國務院法制辦),"所有工作中,康老師是參與最多的,直接參與討論、修改,傾注了大量心血。"郗杰英說。
  青少年立法的過程可謂"十年磨一劍",學界、政府部門、實務部門等各方面的意見分歧一直比較大,有學者認為草案把和其他法律交叉重復的地方全去掉了,有學者想成立相關機構但又感覺條件還不成熟。
  康樹華于是確定了兩條工作原則,一是剛開始推動立法時不能夠求全責備,在一開始就把大家的所有想法都寫進去是不可能的;二是對于爭議矛盾比較大的地方,暫時先不寫進草案,以免這些爭議阻礙了立法的進程。
  在工作小組起草了十幾稿草案后,康樹華得知了一條內部消息,國務院法制局還是認為制定青少年法律的條件不成熟,想繼續擱置。康樹華在半夜十二點給郗杰英打電話說明了情況,對于已經開展一年多的成果,康樹華表達了自己的憂心。郗杰英與康樹華商量,決定以專家學者的名義給中共中央寫信,說明繼續立法的決心,雖然專家有分歧,但立法進程不能再次停頓。
  康樹華等專家學者的信件得到了中央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的張春生專門召集相關部門與學者對青少年立法進行了研討。會上,康樹華與郗杰英等人紛紛陳述了繼續推動青少年立法的決心與意見,極大地推動了青少年立法的進程。1991年9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這是我國青少年立法邁出的第一步。
  康樹華被稱為未成年人的保護神。1997年,康樹華被團中央等六部門評為"中國保護未成年人杰出公民",2002年被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授予"學術研究與學術活動貢獻獎",2003年被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授予"犯罪學研究十年最高榮譽獎",2008年被中國青少年研究會授予"中國青少年研究事業終身成就獎",2010年獲得北京市法學會頒發的"改革開放30年來首都法學研究突出貢獻獎"。
  2013年7月被查出淋巴癌晚期,康樹華依然沒有放下研究工作,將最后一部書稿《回顧與展望:我國青少年犯罪研究》交給合著者劉金霞。這成為康樹華八十八載生命歷程中的第60部作品。

嚴師慈父,琴瑟和鳴

  除了法學研究工作,康樹華在法學教學上極富創見。1988年至1989年,日本一僑大學久仰康樹華的聲望,特邀他赴日講學。據資料記載,他在日本講學期間,發現日本教授帶研究生不像中國的教學方式:老師講、學生聽,而是指定研究方向和安排有關教材,適時組織講座、互相交流學習心得,使研究生都能有獨到的學術見地,成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型法學人才。回國后,康樹華改進了帶研究生的方式,得到了同仁與學生的好評。
  北京大學1998級碩士蘇德棟提到當年康樹華帶領學生一起做課題時,對恩師的言傳身教依然感念在心。他說:"康老師看報紙有個習慣,把報紙剪下來分類保存,他有一個很厚的剪報夾,搜集了大量案例。因此,他既有宏觀的理論,也有很接地氣的實踐精神,能把很高深的道理能講得明白、生動。"
  "在我們的學習生涯中,康樹華老師不僅是嚴師,還是位慈父。"康樹華的1996級學生祝二軍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據他回憶,康樹華會在家里開課,每年春節前還會組織學生們大聚會。對于那些春節回不了家的學生,康樹華會專門到學校去招呼他們來自己家中吃餃子。
  "我讀中學的時候,爸爸不讓我放學出去玩,我就坐在書房的小桌前寫作業,他在我右邊的大桌上寫文稿,抬頭就能看到我在做什么。"康樹華最小的女兒康青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說起與父親相處的往事,一切依然歷歷在目,雖然對子女要求嚴格,但康樹華從不干涉他們的人生選擇,他的5名子女中未有人繼承父親法學研究衣缽。
  談起對父親印象最為深刻的品質,就是執著。據康青回憶,生活中的康樹華一直堅持鍛煉,幾十年如一日。每天5、6點起床開始寫稿,上午一小時和下午一小時會用來打太極拳。基本上無時無刻不在寫稿,查出淋巴癌晚期第一次化療時,還在寫書。

為孩子們鑄就法律盾牌--記中國青少年法學之父康樹華

  康樹華夫人賀淑琴在家中的書房內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采訪。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晗攝

  康樹華晚年住所的書房擱滿了書,房間內只留出一條道通向電腦桌。康樹華平時在餐廳寫作,他的夫人賀淑琴在書房的電腦前,將手寫文稿打印到電腦上,從1967年結婚到老先生去逝,賀淑琴常年擔負著整理丈夫書稿的工作,并曾經一度工作頸椎出現病痛。賀淑琴是建筑工程學院講師,康樹華對于妻子傾心付出以致本職工作停滯不前,一直心懷感激。
  2月11日,中國青年網記者在康樹華晚年的家中見到了賀淑琴,"我一直覺得他還沒有離開,我還在為他工作。"賀淑琴被問及這些付出,她感到很滿足,并對記者如數家珍說起康老師的作品。據女兒康青說,母親跟父親關系很好,也非常支持父親的工作,父親生前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出去開學術會議,母親都會跟著一起工作,這也是康樹華生前60部作品能全部在生前復印的原因之一。
  康樹華將"拼搏"作為座右銘,他在生前常說:"若有來生,我還志愿當一名北大法學院名副其實的教員,死后得到一句'康先生未誤人子弟'的反饋足矣!"
  無數前來吊唁的同仁與學子與靈堂內118副潔白的花圈,述說著對一代學術泰斗離世的綿延哀思。他心心念念教育與關懷的學生們,已在各自的崗位從事著維護青少年的權益、傳承犯罪學學術研究以及司法、檢察、審判等實務工作。在這一代代新老學人的傳承中,他們為中國的法治建設奉獻著無盡的青春與力量。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