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良,江蘇常州人,歷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抗戰時期,在武漢、重慶等地從事民主運動,新中國首任司法部部長,曾任中國民盟中央主席。
史良生于貧困家庭 從小表現出反抗精神
曾子墨:1914年,在江蘇常州女子師范附小,發生了一件轟動全校的事情,三年級的學生們因為不滿自己的數學老師不學無術,在一個女生的帶領下罷課三天。經過調查核實,學校解雇了數學老師,而領頭的女生也被記了一次大的處分,當時誰都沒想到,這個外表清麗平和,性格堅韌頑強的江蘇常州女子,1949年出任了新中國首任司法部長,她叫史良。
解說:1900年3月27日,史良出生在江蘇常州和平南路143號的庭院里,之所以叫史良,取意良心、良知。
孫彩霞(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史良她們家是姐妹8個,她是排行第四,上面有三個姐姐,下面有三個妹妹一個弟弟。那么10口人,加上她父母全家10口人,主要就靠她父親教書這點薪金來生活。
史良就回憶說她媽在他們家用一個大缸淹一大缸咸菜,到吃飯的時候就切一點當菜來用。
解說:父親史剛,性情飄逸,不愿走科舉取仕的道路,只得以開設私塾所得的微薄收入養家。母親劉璇,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一位頗有才華的女子。家學淵源,并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太多的財富,史良的一個姐姐和一個妹妹,因為生病,無錢醫治,早早的離開了人世。
孫彩霞:想喝一口米湯吧,家里又沒有米,那么也沒有錢,然后她爸爸就把床上的那個床單扯下來叫史良拿去當,當時史良才8歲,個子也很矮,那么當鋪的柜臺又很高,史良就說她踮著腳尖兩個胳膊高高地把床單舉起來送進窗口當了,才當了一塊錢。
解說:由于家庭沒有錢上學,史良幼年時代在家跟隨父親讀書,14歲才進入常州市武進縣女子師范附小念四年級。入學后,她一直很用工,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與眾不同的是這個孩子從小就有反叛精神。
孫彩霞:她十七歲的時候,她母親想把她嫁給一個有錢的人家,那么史良她不愿意,她父母就強把她的那個生辰八字就那個庚帖送到那一家了,那有錢人家了,史良她就蒙頭睡覺不吃飯,跟她父親慪氣,斗氣,以示抗婚,然后她父親沒辦法,就把這個庚帖又要回來了。
解說:五四運動爆發后,受到新文化影響,史良和女師的同學們,經常在外呼吁查禁日貨,對商界和工人宣傳罷市、罷工的演講,他們的進步活動,遭到常州地方上一些封建勢力的不滿,提出要求撤換支持學生愛國運動的女師校長,停辦女師和男師。
孫彩霞:同學們就很氣憤,就把這個縣公堂的長桌子給它掀翻了,這時候縣公署就出來鎮壓了,七、八個人端著槍,端著刺刀對著學生們,史良就說你們不要給軍閥當走狗。
解說:史良被同學們選為代表去和縣知事談判,可是卻遲遲見不到縣知事本人,晚上11點回到家中她才知道,自己的父親出事了。
孫彩霞:縣知事就派人把史良她父親抓起來了,就跟她父親說,叫她管教史良不要鬧事。她父親就說我的女兒已是成年人了,她做的對,我就支持,你休想讓我壓制她。
解說:史良匆忙趕到縣知署,質問縣知事,這時縣知事卻要和史良談判。
孫彩霞:公事公辦,深更半夜的我不跟你談判,你先把我父親送回家,因為我們談教育的事,你先把我父親回家,跟他沒有什么關系,要談判明天上午我和同學們一塊來跟你談。
解說:縣知事怕把事情弄僵,被迫將史良父女送回家里去,隨后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里,史良繼續帶著同學們,為保護學校、申辯、游行、談判,最后江蘇省政府下達了不同意停辦女師及男師的命令。
史良口才出眾 迅速躋身于上海灘名律師行列
1922年暑假,史良從女師畢業后,到上海女子法政大學學習,不久又轉入上海法科大學。上海法科大學校長是司法界的著名人士,中國近代法學的奠基人董康,從此史良和法律結下不解之緣,也成了董康的得意門生。
劉碩(史良女婿):董康發現這個女律師非常有口才,而且把國民黨六法全書背的很熟。
孫彩霞:出庭的時候這個律師就讓史良先說,然后辯護人讓史良先說,然后這個律師最后補充。所以呢,對史良的提攜是很大的。
解說:30年代中期的上海灘,律師是個讓人羨慕的職業,史良的每月出庭數大約在四五十次左右。那時她與董康合作,據她后來回憶說,在1935年一年中,她“作了三萬多元的案子”,平均每月收入至少在1000元以上。一年后,史良才離開董康,開辦了屬于自己的律師事務所,由于之前努力帶來的良好聲望,很多資本家找她打官司,很快史良躋身于上海灘的名律師行業。
有一段時間,史良家的保姆發現,家里的一個女傭人總在廚房里哭。
劉碩:被一個男的欺騙了,這個男的呢,就是有妻子,也有孩子,他又騙人家,結果就是人家跟他結婚之后又生了孩子,才發現他有老婆。
解說:這個女傭人被拋棄后,帶著孩子又沒有錢,生活十分困頓,出于同情,保姆帶她見了史良。
劉碩:史良就把她叫進來,一塊共進午餐,吃午餐就問她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她就免費幫她辯護,而且還給她飯吃。
解說:在史良的幫助下,這個女傭人得到了撫養費,后來這件事傳播開來,越來越多的窮人主動找到了史良,她幫人打官司不以掙錢為目的,而是要為受冤屈的人伸張正義。她特意在辦公桌上擺了一支銀盾,上面刻著“人權保障”四個字,這種高尚的道德風范使史良在上海律師界備受贊譽。
史良法庭上據理力爭 營救中共領導人鄧中夏
1933年5月初的一個清晨,一名素昧平生的年輕人突然來造訪史良,交給她一封信,信中說,一個名叫施義的人因冤枉被捕入獄,現在關押在法租界巡捕房,受宋慶齡所推薦,請史良律師速來法租界巡捕房見面,并說此人擔負著重要工作,請史良設法營救。
王健(中國民主同盟元老):我聽史良自己講,宋慶齡曾經托她就是為了黨的一個領導人鄧中夏被捕,就找她來打這個官司。
解說:當時,史良并不知道施義就是中共早期領導人,現代工人運動的開創者鄧中夏,鄧中夏雖不幸在法租界被捕,受電刑拷打但是堅決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接受這個案子以后,史良找到了自己的老師董康。
王。倆人一起商量,就是在法租界千萬不能叫他轉移到南京去,蔣介石也是要他到南京去,到南京去呢,根本就是生死沒有保障了,他說一定是要叫他們能夠在法租界,但是在這方面呢,已經是做到了,法租界答應她就是在法租界解決。
解說:施義一案開庭審理的那天,史良據理力爭,法庭只判了施義52天徒刑,并且還可以交保釋放。
王健:結果蔣介石聽到之后大怒,他也不顧一切,就是下令非要把他轉移到南京去,結果到了南京去就被殺了。
解說:后來史良從宋慶齡那里知道,自己營救的人就是中共的重要領導人鄧中夏,但是她已經無能為力,可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這一上海灘著名的女律師仍然依靠自己的力量營救了大批重要的社會進步人士。
王。賀龍家屬,熊謹玎,還有艾蕪,進步的作家,任白戈這也是進步的作家。她就是敢于給這些進步人士包括共產黨員打官司,所以那時候我們有的時候聽聽她的故事,非常佩服她。
史良維護婦女權利 主持落實《婚姻法》
解說:1948年,史良從土改第一線歸來,帶回的調查結果觸目驚心。有些地方在土改中不準婦女出村,甚至命令所有寡婦一定要嫁貧雇農光棍,把地主富農婦女當成勝利果實分配。
1950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出爐,這也是新中國第一部法律。
孫彩霞:在這個《婚姻法》制定的階段吧,討論制定階段,史良是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她通過自己對這個婦女案件吧,很多婦女案件她切身體會,她就主張在這個《婚姻法》中要寫明就婦女一方有權提出離婚。
解說:《婚姻法》公布以后,史良親自到外地去調查《婚姻法》的實施情況,還提議在某些法院設立婚姻庭,專門承擔和處理離婚案件,在宣傳婚姻法和解決婚姻問題時,她提出采取了“分片包乾制”,以做到家喻戶曉。
60年來,再提起史良的名字,也許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她是誰,但她主持落實的《婚姻法》影響了幾代中國人。
蔣樹聲(中國民盟中央主席):跟中國共產黨長期團結合作、風雨同舟、親密戰友。那么她在后期擔任民盟中央的主要領導期間,曾經講過一段話,她說我們民盟在歷史上就是跟中國共產黨同呼吸、共命運,是風雨同舟的戰友,現在我們和中國共產黨是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我們要當好共產黨的戰友。這是她的堅定不移的信念,所以她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充分體現在她這么多年參加這個多黨合作,為我們國家的多黨合作事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解說:史良生活考究,愛美,作為中國婦女代表團團長,史良會帶領中國婦女界的精英們出國訪問。這位女部長端莊精致的穿著,文質彬彬的氣質總給外賓留下深刻的印象。
劉碩:因為她很多次出訪,到蘇聯,到印度,到東歐一些國家。她也有真首飾,但她戴的也有假首飾,很華貴的,到了印度據說她丟了一串項鏈,好像是翡翠的,結果是大家都很著急,說史團長的項鏈丟了,結果她告訴大家,不要著急,那是假的。
解說:當時,有些人對假首飾表示不理解。
劉碩:當時工資很高,五級干部400多塊錢,但是呢,在她來說,她開支很大,因為她的親友很多都需要她接濟,就是說她非常大方的。服務員孩子上學,有的也靠她提供生活費。
解說:1959年春,司法部被撤銷,原司法部主管的工作由最高人民法院管理。
劉碩:當時很茫然,也很迷惑,從她大學畢業開始,她就是想用法律來救國,用法律來維護人民的權利。但是轟轟烈烈的從1949年干到1959年,10年忽然就這么結束了。
解說:因為家人的陪伴,從司法部退下來的史良并沒有太大的情緒起落,這位被毛澤東贊為“女中豪杰”的奇女子擁有著巾幗英雄的氣概與魄力,但是當你看到她與先生陸殿棟的照片時,你對史良這個女人就會有一種全新的領悟。
劉碩:陸殿棟是學國際法的,也是法律工作者,他是吳江大學畢業,后來又留學哈佛,當時他在上海法租界當譯員。
解說:建國后,周恩來將陸殿棟安排在外交部條法司工作,遇到一些外事問題,經常請教陸殿棟。
劉碩:就是周恩來請陸先生去談外交問題的時候,因為很近,談得很晚了,陸先生也沒坐車,就步行回家,結果周恩來的車出來以后,半路,看見陸先生怎么在這走著,就把車停下來了,結果就把他叫上車,一直送到他家門口,所以陸先生回家特別感動。
解說:性情像男子的史良,在生活上想的沒有那么細致,陸殿棟的洋派生活對史良影響頗深。
劉碩:他們是每天下午要喝下午茶,切兩片檸檬放進去,然后吃點小點心,這是在陸先生在世的時候,他們生活確實很豐富的,而且要喝咖啡,吃面包。
解說:那時,生活同樣西化的宋慶齡經常請史良夫婦到家里做客,喝茶聊天,開一些家庭小聚會。
劉碩:有時候也請上一些馬海德呀那些外國人什么的,所以他們經常用英文交談,我就要說史的英語不是很好,所以他們吃飯以后呢,有時候就在宋慶齡家的小電影廳里,看一看原版的美國電影,看的時候陸先生他日記里記呀,他在那兒觀察。那幾個就是外國人,然后宋慶齡和陸先生英語又很好,只有史一個人,人家都看的津津有味,說她看的很乏味,有時候陸先生很體會的,就說不知道她在那看的懂不懂,就有時候帶著她早一點離開了。
解說:史良和陸殿棟沒有孩子,史良的弟弟將自己的兩個孩子,分別在四個月和八個月大的時候過繼給的自己的妹妹作為兒女撫養,因為史良工作特別忙,兩個孩子只有周末才能和她在一起生活。
史小紅(史良養女):人家都說讓我叫她媽,她還是說叫她姑姑好。印象里,我小時候她帶我到那個北海公園去玩,陪我們玩,然后給我們照相,挺怕她的,她挺嚴厲的,然后跟我們挺嚴肅的。
解說:作為史良的養子、養女,這兩個孩子一生中并沒有受到什么優待,反而是在文革的時候,由于史良的原因養女史小紅不得不回到家中,和她度過了一段朝夕相處的時光。
史小紅:有時候民盟那些造反派拍桌子,對她很不尊重,然后讓她坐在椅子上,實際上他把椅子給撤了,可是我姑姑對這很敏感,就是碰到那個椅子了,就沒坐,就覺得就是那個他們侮辱她,就是覺得很接受不了。
史良躲過圍追堵截 參加國慶慶典
解說:那段時間,史小紅經常叫一個三輪車陪史良到民盟機關勞動改造,砸煤塊,搞衛生。1967年,在周恩來的關心下,史良得到了一張邀請登上城樓,參加國慶典禮的請柬。她喜出望外,她覺得自己能登上城樓,參加典禮是在政治上又被肯定了。
劉碩:這個時候呢,就是說她家里汽車停開了,也沒人給她開車,民盟還派了造反派,到各地去堵截她,不讓她去。結果呢,她自己坐了一個三輪車,坐到南池子,然后一路就走去,躲過這些堵截,登上城樓。一上去她就碰到宋慶齡了,兩個人就拉著手,都不說話,最后只說了兩句話。史說你的事情我知道,宋慶齡說你的事情我也知道,兩個人心照不宣,然后過了一個星期,宋慶齡托人送來一罐她親自做的小菜,然后就紀念這次相會。
解說:文革中周恩來出面保護了史良,使她避免了更大的沖擊。1976年周恩來逝世,這對史良夫婦而言,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
劉碩:因為第二天政協和民盟都要舉行周恩來追思會,陸先生寫了半夜的發言稿,然后就是他有高血壓,第二天兩個人坐同一個車出來,一個去政協,一個去這個民盟。結果在那他就喊,這一邊發言就特別激動,喊總理不能走,總理不能走,于是突然就暈倒了,送到醫院當天晚上就去世了。
解說:在全國政協的追思會上,陸殿棟哀痛過度,突發腦溢血棄世而去。
劉碩:史良和鄧穎超兩個人,幾乎在同一個月失去了親人,以后兩個人就來往,就是很近。因為鄧穎超也寫了很多信,我現在也在我們家里保存,有時候院里的海棠花開了,給史大姐送一束來欣賞,有時候從南方帶來了什么嶺南應子啊,一些小食品啊,送來請史大姐品嘗。所以說她們倆這種友誼一直就是保持了終生,后來兩個人都相繼去世了,住院的時候她們也都在北京醫院,挨的很近,經;ハ嗟刈屆貢ハ鄦栆粏。就說史良一直把周恩來夫婦作為她一生很重的摯友。
解說:這對史良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她沉浸在悲痛和懷念中,經常眼淚無端垂落,那時她參加什么活動都戴著黑紗,要為丈夫守孝三年,自此身體大不如前,每況愈下。
劉碩:史良這么堅強的一個人,這么硬的一個人,在陸先生去世以后,她真的就不能自持了,整個就是說就是站不住了,然后她就整個非常地傷心,就是每天,那段時間每天在他的遺像下邊就默坐那么一兩個小時,而且她生活都不知道怎么辦了。
解說:四人幫粉碎后,公審前江青要求自己要請律師,她第一個點名的人就是史良。
孫彩霞:要審判江青,可以讓他們提出來請那個辯論的律師,然后她就說她請史良當律師。在30年代,史良在上海她是很有名的律師,當時史良,江青在上海,她肯定是知道的,所以她覺得史良是敢說敢做的,所以她希望史良當律師。
解說:江青認為,史良是大律師,又是女的,比較合適。不久江青得到這樣的答復,史良現在不是律師,年事已高,她不可能出庭為你辯護。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民盟也重新恢復活動,1979年10月,民盟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史良繼任主席。
蔣樹聲:一面要恢復組織,一面要把民主黨派在她上任以后,根據當時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的形勢,把民盟的主要工作方向,轉移到四化的建設里邊去。所以有一個工作重心來轉移,作為民盟中央的主要領導,為當時的恢復組織,為了積極參加國家的政治生活,共商國家的大政方針,反映群眾的呼聲,為我們盟內受到迫害的這些人平反昭雪,做了大量的工作。應該講她是從四大干了一屆以后,五大她又帶病連任聯盟中央主席。
解說:史良晚年有些落寞,說話也不多,每次說一會話就該休息了。1985年秋天的一個晚上,老人在自己的睡夢中離開了人世,這位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婦女運動領袖中的佼佼者,新中國司法工作的開拓者,用她慷慨而廉潔,豪邁而又溫情勾畫了自己的一生。
曾子墨:史良是個奇女子,不滿20歲就投身五四運動,走上街頭演講示威,被當局逮捕?箲饡r期,她多方奔走,設法營救愛國志士,呼吁抗日救國。新中國成立后,她仍然盡其所能的融入政治的主旋律,史良一生清貧自守,曾將自己在上海的十余幢房屋無償獻給國家,1985年去世時,也沒有留下任何遺產,其所有首飾加在一起價值不過3000元。“生于民族憂患,死于祖國中興”,史良的一生,記錄了中國知識分子和中國婦女的苦難與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