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法學家紀清漪是舉世聞名的《四庫全書》的總編、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的6世直系孫。她出生在河北獻縣,卻在東北長大。她從小目睹日、俄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犯下的種種罪行,使她幼小的心靈里激起了強烈的愛國激情。
1925年,紀清漪考入北京大學政法系。1931年,即在北大畢業(yè)的第二年,她便領取了律師證書,在當時的北平、天津兩地從事律師業(yè)務。
1929年,南京政府要員吳鐵城視察東北,其后他大言不慚地說:“真是不到東北不知中國之大,不到東北不知中國之富,不到東北不知中國之危。”紀清漪聽了吳鐵城的談話非常氣憤。恰好北京大學在學生中舉行演講比賽,紀清漪就以此為題,寫成講稿,參加了學校演講比賽。紀清漪痛斥吳鐵城:“身為國家股肱之臣,竟不知中國有多大、多富、多危嗎?”她的演講當時得到聽眾狂熱的鼓掌聲,評判教授給了她最高分,她獲得這次演講比賽的冠軍,講稿登在北平《晨報》上。后來,她又在北平5所大學的演講比賽中獲得亞軍。
1929年,紀清漪將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政策綱領,即“田中奏章”公諸于世,喚起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
“田中奏章”是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呈送給日本天皇的一份機密文件,是日本首相提出對華二十一條的繼續(xù)。這一計劃的第一步是在中國東北建立“滿洲國”;第二步是勾結中國腐敗的政客官僚,成立各種形式的自治政府;第三步是逐步向中國內地推進,占領全中國。
那時,紀清漪在北大主編《新東北》半月刊,又是《華北日報》副刊的編輯成員。一天傍晚,她到《華北日報》送稿子,看見總編安懷音正在聚精會神地看一個文件,神情很激動,臉色緋紅。安懷音看到紀清漪來了,就指著文件說:“多么令人氣憤,這是日本要征服中國的計劃。你是研究東北問題的,應該看看。”當紀清漪接過文件時,安懷音又補充說:“這是內部密件,你只能在這兒翻一翻。”紀清漪知道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文件后想認真仔細地看看,于是再三向安懷音提出要求,一定要拿回學校細致研讀。安懷音終于同意了她的要求,并再三叮囑她說:“這是密件,不能給第三個人看,明天7點前準時送回。”紀清漪滿口答應了下來。
紀清漪帶著這個秘密文件趕回學校,找到幾位同學用紙連夜抄寫下來,直到天明才把原件送回去。隨后就把抄件送到和平門里新華印刷廠印了5000份,寄給全國各機關、團體、圖書館、學校和一些大商店,并在抄件的扉頁上寫了這樣幾句話:“首先我要向借給我‘田中奏章’的人表示歉意,我違背了諾言,但這關系到中國存亡的大事,我只能失信于朋友,不能對不起國家。讀者啊,如果你的心還在跳,血還在流,就應該把這個小冊子一句句讀完。你就應該想一想,你作為一個中國人,你有什么責任?你應該做些什么事情!”
“九一八事變”之后,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這時國民黨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1936年11月,上海救國會的愛國領袖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仆、沙千里、史良、王造時被國民黨反動派非法逮捕入獄。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君子”事件。紀清漪也參加到營救“七君子”的工作中。她受楊秀峰的指示,親自起草了營救“七君子”的通電稿。隨后,紀清漪又發(fā)動“新東北促進會”等組織向蔣介石發(fā)出了要求釋放“七君子”的通電。
由于紀清漪同國民黨唱對臺戲,國民黨將她列入逮捕的黑名單之中。可她作為一個女性,一點兒也不害怕。一次,她在中國大學校園的操場上講演,發(fā)動群眾,呼吁“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立即釋放‘七君子’”。這時國民黨的特務已經盯住了她,可她仍然在那里情緒昂揚地演講,當她快講完時,警察已經開始抓人,幾個不認識的進步學生將她拖拉上一輛人力車,匆匆離開了會場。
1946年,紀清漪當選為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解放后,她一直在政法部門工作。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她參與了《法學詞典》編委會的工作。中國法學會成立后,紀清漪當選為第一屆理事,并擔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據《追尋古代名人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