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群頭像閃動,點擊打開竟是——“著名法學學者、政治學者,復旦高研院創院院長、復旦特聘教授鄧正來于2013年1月24日清晨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逝世,享年56歲!蔽荫R上去百度驗證,打入“鄧正來”三個字,在百科名片的人物介紹中看到了“鄧正來于2013年1月24日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逝世,享年56歲!
我心中一震,知道這是真的了,法學界和社會科學界又失去了一位良師益友!
我不能確定是哪一年通過其著作結識先生,但是他的許多學術著作,包括他初到吉林大學任教時的演講,對我是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他在翻譯美國法學家博登海默的《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一書的重譯本序中這樣寫道“人類選擇了法律,便崇尚法律?墒菤v史也曾奇跡地開過玩笑,使法律的選擇人苦吟掙扎于無法狀況或惡法高壓之中。問題不在于法律本身的善惡、法律史如何展開,因為無生命的法律在絕對意義上俯首聽命于人類。因此,關鍵在于人對法律是什么、法律應當是什么以及二者間關系的認識和判斷……”“人類制定了法律,爾后似乎就在不斷地解答人類為什么要制定法律,解答得仿佛擁有真理。……法律作為一種社會治理或控制手段,乃是人類社會化過程中的一種反自然的選擇……”這些問題和通過他引進來的博登海默先生的一些法學思想深深的吸引了我,在以后的學習中我把自己的主要興趣都放在了諸如此類的一些本源性問題的思考和學習之中,而且還常常樂此不疲。
正來先生潛心治學,為學嚴謹。他帶領學生研讀學術經典,并對學生嚴愛有加。通過了解和先生自己在著作中對研讀經典的重要性和研讀方法的介紹,我們的很多同學掌握了一種新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并且從中獲益良多。
先生的文筆厚重、用語凝練,并且非常喜歡用長句,再加上他所研究和要說明的道理往往是非常的理論甚至高深,所以讀先生的著作是需要很靜心的去研讀,而且是不輕易能讀懂讀透。對先生的《中國法學向何處去》我讀得囫圇吞棗,但是字里行間我還是大概縱覽明了了各種法學思想,更能從中體會到他的“主體中國”情懷。
有一段時間,特別是參加工作后,沒有很認真、很潛心的再去研讀那些純理論和高深的學問了。那些書籍、那些學問和那些人(學者)離我也越來越模糊了。感覺有點虛度光陰,日子過得有些膽戰心驚。但是驚聞先生盛年(五十多歲應該可以說是學術生命的成熟、黃金時期)離世的噩耗,深表哀悼,深為惋惜。畢竟我曾很認真的向先生學習,并從他的學術思想中獲得了不少的啟迪和歡樂,而且我還有心現在和以后再向先生們學習。
可惜,天不假年,先生已離我們而去!
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著名歷史學者馬勇在其個人微博中說:“鄧正來教授是這個時代、這個年齡段最有故事的學者。體制內、體制外,啟蒙、革命、改良,民主、威權、轉型,學術自救,學在民間。但凡這個時代能有的故事,好像鄧正來教授都有經歷,有嘗試。他是一個成功者,在這個年齡撒手而去太可惜了!
深切緬懷鄧正來先生!
(作者單位:湖南省東安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