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講什么?講氣象、講境界。人不正則無氣象,無氣象則無大學問。學術講什么?四個字:追比先賢。不是追比你的同學,也不是追比你的老師,要追比千百年來的歷代先賢。
當人們要求我做一個自我介紹時,我總是很為難。我的名片上只有三個字,鄧正來,除此別無他物,什么教授、博導我覺得都不重要。
我最享受的時光是一人一水一世界,特別是在這樣的秋天的黃昏,每天夕陽西下的時候,到我所在的小區門前,有很多魚塘,看那一汪水,我之所以把學術研究當作自己的生活方式,因為我非常喜歡這樣一種狀態。這個魚塘何其有限,這一汪水何其有限,我們短暫的人生何其有限,這個世界則是何其無限。所有美好的東西,在我的心里,我的心足夠大。在一個寂寞靜謐的時刻,足可容納一個無窮無限的思維的世界。
——摘自2007年鄧正來先生的一次名為“學術與人生”的演講
【人物簡介】
鄧正來(1956年2月-2013年1月24日),著名法學家、翻譯家。1982年畢業于四川外語學院。曾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西方法哲學研究所所長。曾任復旦大學教授,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西南政法大學名譽教授,浙江大學法學院名譽教授,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創辦并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季刊》和《中國書評》。《中國社會科學評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科學和知識社會學,側重西方自由主義的研究。
個性 一顆感恩的心
1970,14歲的鄧正來進了內江的西南醫療器械廠當上了工人,避開了“上山下鄉”。
內江的人民公園有一間被封著的屋子,里面有很多藏書。鄧正來發現之后,他幾乎每個星期天都要從工廠徒步走到人民公園。除了喝茶,主要是從那間屋子的后窗爬進去偷書。一般,他每次偷5本,看完后如數還回。他偷回來看的,主要是外國文學名著如《羅曼·羅蘭文鈔》等,還有商務印書館早年出版的一些思想類學術著作及西方人物傳記。
在一次“行竊”時,鄧正來被看管的一個老“右派”現場活捉。得知他每次都把偷走的書還回之后,老“右派”對他說,以后你把書看完后從正門還回來,我幫你悄悄放進去,但是這件事誰都不能告訴別人。
鄧正來一直不知道這位老人的姓名,但一直對他心存感激。
感恩,是鄧正來為人處世的一個重要特點,直到他在學術界奠定自己的學術地位,并娶妻生女之后,他還曾帶著女兒嘟兒(鄧嘟子)去上海探望自己車工技術的工人師傅顧明達先生。他告訴女兒,因為自己14歲到22歲跟顧爺爺學技術,這八年正是自己的性格形成的時期,“顧爺爺工作認真守時、為人正直仗義和生活本分耐勞等品格潛移默化地給了爸爸很大的影響。”
1978年,鄧正來考上了四川外語學院。1982年,他又考上了外交學院的研究生,并在“走向未來”叢書中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論著《昨天·今天·明天》,同時還撰寫了專著《美國現代國際私法流派》。
1985年,特立獨行的鄧正來成了一個完全獨立的學者。《中國青年報》曾在頭版頭條上發表了一則報道,稱其是中國第一個學術個體戶。
在北京,鄧正來屬于“三無人員”——無戶口,無住房,無收入。最初那年的冬天,鄧正來背著要看的書到處“流竄”。他把鋪蓋卷放在一個同學的辦公室里,同學下班后,他就把鋪蓋卷打開,看書、睡覺,一大早,又把鋪蓋卷收好出去。遇上朋友在外面回不去單位,鄧正來就在地鐵站里跑步,跑熱了,就坐下來看書。
而他當時的收入來源,一是稿費。1987年,他與好友翻譯出版了博登海默的名著《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另外,他就去私人創辦的外語學校兼職教外語,每周上兩次課。
鄧正來住過的地下室有七八處,有的緊挨著臭水溝。讓他欣慰的是,許多好朋友在他生活最困難的時候,給予了他無私的幫助。到1990年,鄧正來的生活逐漸有了好轉,他也迎來了自己在學術上的黃金時代。
轉折 將學者團結在自己周圍
按照社科院研究員徐友漁的劃分,在80年代的“文化熱”中,中國文化界共有五大派別:以北京大學著名教授湯一介先生為首的一批人,建立了中國文化書院;以王元化為首的圍繞《新啟蒙》雜志的一批思想家;以“走向未來”叢書編委會為主的一些人;“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二十世紀文庫”編委會——鄧正來正是編委之一。
在90年代初,中國學術界的格局有了很大改變,學人四分五裂,學界士氣低沉。而鄧正來卻憑借創辦學術刊物等方式,將大批學者團結在了自己的周圍。
更重要的是,經過他和一批學者的努力,學術界漸漸形成了一種被學人們稱之為“學在民間”的路向。徐友漁記得,“他曾經舉辦過多次大型的學術活動,參加的學者人數很多,我自己就去過好幾次。”
1992年,鄧正來與學界的同仁一起創辦了《中國社會科學季刊》,他自己擔任主編。他發現,中國學術界連匿名評審制度都不了解,大多數學術論文很空泛,既無論證,也無注釋。同時,還有剽竊抄襲。
對此現狀,鄧正來認為,有必要掀起一場嚴肅討論中國學術規范化和本土化的運動。1994年,他又創辦了《中國書評》,并任主編。學者徐友漁記得,“這兩個刊物開啟了中國學術規范化和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大討論,在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除此之外,鄧正來在國內率先啟動了‘市民社會’的理論研究。”
鄧正來接觸到一位企業家,他愿意資助《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的編委們,允諾每年給編委會贊助10萬元。編委經過討論后決定,把這筆錢拿出來創設并資助《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的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并且明確規定,《中國社會科學季刊》任何一位編委都不得申報這一項目。
徐友漁就是受此項目資助的學者。他利用這筆資助在北大圖書館查閱資料,完成了自己學術上最為重要的“文革”研究。他還記得,“這個項目資助了很多學者,他們的研究成果,都在《中國社會科學季刊》上發表。”
在翻譯方面,鄧正來組織翻譯了中國引進的第一部西方政治學百科全書:《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并以一人之力翻譯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220萬字的著作,同時對他的理論進行了詳盡的研究。
創業 創辦復旦高等研究院
2003年3月,應好友、吉林大學張文顯的盛情邀請,鄧正來結束了18年的“學術個體戶”的身份,進入體制,成為了吉林大學的教授和博導。但是,他并沒有因身份的變化而放棄對學術的摯愛,以及“學在民間”的理念。本報記者曾經應邀,參加他在吉林大學舉辦的學術活動,著名學者秦暉也曾與會。
在吉大任教,學校給他的規定是:每個學期只需要去一次,每次上7至10天的課就夠了。但是,僅在2004年,鄧正來就往返于北京和長春之間,去學校13次,幾乎每個月都給學生上課。
由于他是給學生上課最多的博導,2004年底,吉林大學法學院授予他“特殊貢獻獎”。2008年,鄧正來加盟復旦大學,被復旦大學聘為特聘教授,創建了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并任院長。
在此期間,鄧正來聘請了北京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湯一介、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著名歷史學家張仲禮教授、著名歷史學家朱維錚等人為學術顧問;世界著名學者安東尼·吉登斯和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擔任名譽院長;邁克爾·桑德爾、托馬斯·鮑格、烏爾里希·貝克、弗朗西斯·福山、吳敬璉、張文顯、姜義華、童世駿、張維迎、林毓生和許倬云等30余位著名學者擔任學術委員會創始委員;聘請孫周興、許紀霖、周國平、林尚立和陳平原等十余名學者擔任雙聘教授;聘請張曙光、陳來、王銘銘、郭齊勇、楊念群等20名學者擔任兼職教授。
高等研究院常設的“世界社會科學高級論壇”,已邀請邁克爾·桑德爾、約瑟夫·拉茲、烏爾里希·貝克、弗朗西斯·福山等數十位國內外著名學者擔任主講嘉賓,“中國深度研究高級論壇”已邀請秦暉、張維迎、李銀河、王銘銘、許紀霖、趙汀陽等數十位學者擔任主講嘉賓。
2009年,創建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而他的翻譯工作也并未停止。由他翻譯的厚厚的上下兩卷本《政治學說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前不久,由他翻譯的桑德爾著作《金錢不能買什么》面世。
遺憾的是,這可能是他最后的譯作。
學術影響
鄧正來先生長期致力于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經典著作的漢譯工作,組織、策劃并獨立翻譯出版了大量學術名著,是“我國近二十年來西學東譯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國學術規范化和社會科學自主性運動、市民社會理論研究和哈耶克自由主義理論研究的領航者,開啟并推動了上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的三大運動(即初期的市民社會與國家研究運動、中期的學術規范化與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大討論,以及晚期的自由主義大討論)
21世紀初以來,鄧正來致力于中國法律哲學的批判與重建工作,其《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創造了“自民國以降法學界集中評論一位學者某部著作的最大盛況”;據不完全統計,僅2006-2007年,發表在CSSCI刊源上的相關評論文章有近百篇。
鄧正來率先提出并從學理上系統論證了“根據中國、走向世界”和“重新發現中國”等學術論題,并根據這種學術理念創辦了中國第一家以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和開展對當下中國問題的深度理論探究為己任的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他所創辦的“正來學堂”,則是中國學術界唯一一個以學者命名的學術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