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拿起2011年第一期的《21世紀國際評論》,封面致敬當時故去不久的史天健和蔡定劍兩位學人。翻到后面,刊登著上海復旦大學高等研究院鄧正來教授與學者后輩參加學術活動的留影?吹竭@里,只剩唏噓。
鄧正來教授于2013年1月24日清晨離世,距離他檢查出胃癌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他在世上度過的56年里留下太多傳奇:第一個“學術個體戶”、睡過地下通道的學術研究者……鄧正來教授一生勤勉的治學之路就像茂盛生長的大樹,經歷與成果一樣豐碩。
在鄧正來的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引入了著名奧地利裔英國古典自由主義學者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的理論。他曾經閉關五年潛心攻讀哈耶克的著作,翻譯了《自由秩序原理(上、下)》、《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法律、立法與自由(第一、二、三卷)》、《哈耶克論文集》、《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等哈耶克著作。
同時,鄧正來沒有停留在翻譯,而是對哈耶克的思想做出了進一步分析。他所著《自由主義社會理論:解讀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法律哲學》、《哈耶克社會理論》等一直是國內解讀哈耶克思想理論的翹楚之作。
鄧正來對哈耶克的解讀,走出了中國社會當年對哈耶克的“一窩蜂”。他對哈耶克理論的價值做出獨立的追問和反思,跳出時代語境的窠臼,探索哈氏理論的獨特內容。他在《哈耶克法律哲學》一書中,認定自己“并不是一個不折不扣地堅信哈耶克思想的‘哈耶克主義者’”,但正是他的獨立研究,讓哈耶克理論不再是逐社會思潮好惡而動,而是體現真正價值。
誠如吳冠軍在《鄧正來式的哈耶克》一文中援引齊澤克做出的評價:“真正忠于一個思想家,就必須背叛他被時代所固化下來的那些教條內容,而進入其理論內部,重新拯救出該理論‘創造性的脈搏’。”
之于哈耶克,鄧正來教授的研究本身就是中國社會科學治學的一個范例。他或許多年在體制外從事研究,或許一度遠離主流思想界,但他的研究方法和治學態度都是社科界的典范之一。
除了哈耶克,鄧正來教授在法學、政治學、社會科學理論等方面都有較深造詣。他在《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建構”中國法律理想圖景”時代的論綱》一書中認為,中國法學一直在所謂“現代化范式”支配之下,尊崇西方的法律理想圖景,卻缺乏以自我意識為基礎的中國法學“理想圖景”。這一問題不僅僅點出中國法學的命門,還涉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國化”的關鍵問題。鄧教授還時常提出警惕西方社會科學“文化霸權”的問題,其作為中國學者的學術情懷可見一斑。
或許正是因為對中國社會科學學術發展的憂思,鄧正來還是一名積極的社會科學學術活動組織者。他主編《中國社會科學輯刊》、《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復旦政治哲學評論》、《耶魯全球在線(復旦版)》、《西方法律哲學家研究年刊》等學術期刊,曾在主持編輯《中國書評(季刊)》、《中國社會科學季刊》。
2008年底,鄧正來在上海復旦大學成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這一學術機構的成立打破了傳統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學科界限。他在院長寄語中說:“唯有建立新型的學術建制,形成“根據中國”的學術判準,我們才能在根本上超越現行體制畫地為牢的學科壁壘與唯西方馬首是瞻的學術誤區!备哐性涸O立的幾年來,學術活動頻繁,成為中國社會科學學術交流的重鎮之一,在現有體制中做出建構新型知識生產機制的重要嘗試。
鄧正來曾在澳門大學、江西財經大學、貴州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擔任教職,并出任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兼職教授。他認為:“帶學生就像帶學徒,在這種手工作坊的方式下,一代代傳授下去,才是真正的傳道授業!彼囵B的很多學生,已成為社科學術界重要力量。而鄧正來教授曾經把這種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方法用在自己的女兒身上, 讓女兒在上小學時休學一年,在家中接受教育。
鄧正來教授曾經接受南方人物周刊訪談,講述從14歲開始做工、脫離學術體制18年的“學術流浪漢”經歷,提出“批判是學者介入時代的最好姿態”。關于他的為人、為學,不少學界前輩有太多回憶和評價;而他本人的學術之路則定格在2013年初的上海,給人們留下太多遺憾。
引用法學家賀衛方的悼語是為本文結束:“愿天堂里有哈耶克和五糧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