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鄧正來同學走后想到——懷念,無盡的懷念
發(fā)布日期:2013-01-29  來源:復旦大學官網  作者:佚 名

三個月前,我們見了最后一面,之后聞說他生病住院,緊接著是噩耗。一個人如此來去匆匆,仿佛急不可待地追趕著什么,走了。

三十年大學畢業(yè)聚會,據說一半是他的主意。聯絡尋找,一切很快就轟轟烈烈地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網絡,電話,呵,發(fā)揮想象力吧,在短短的幾個月中,三十年前的那些熟悉臉孔,一百多張哩,又浮出水面。三十年,對一個人生來說,不是很短的時間,但看博客里,仿佛個個都是成功人生,鄧正來同學,算是其中之最罷。

厚積薄發(fā)正是我們那一代人的特征。出生和成長在一個清淡的時代,文化除了政治外,一切都比較單純,我們那時還算是孩子,對政治也算糊涂著,懷著很稀薄、很單一、很狹隘的生活觀念,同時又懷著很浪漫、很清遠的思想感情,但正來同學與眾不同,他那時已經有了成熟的政治思考,已經有了綿密志遠的政治思考。

那個時代就是這樣,物質上,精神上,文化上,感情上,我們經歷著無以復加的樸素熏陶,斯巴達式的樸素,但卻高遠,至于高遠于何方,無從細想,也不可能細想,仿佛所有的人都胸懷大志,或說理想,而且是強大的、統(tǒng)一、專注又不甚明確的理想,好像也不是自己的理想,但正來同學與眾不同,他的理想何其具體,而且一以貫之,因此他成為了中國當代的著名法學家。

作為古老的東方魂靈,我們更習慣接受外界加與給我們的一切,然后毫不猶豫地為之奮斗,像中世紀那些勇士,為某一道命令,勇猛直前。其實,我們不是沒有自己的目的,而是大多數人更愿意隨順。但正來同學與眾不同,他更看重自己個人的奮斗,并感受這一奮斗的過程,以及奮斗過程的極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個獨立學人的存在就這樣被書寫,在五十七歲時,被畫上句號。老實說,太早了點。

“人不得道,生老病死,四字關,誰能透過?”古人的語言。

我愿意相信,正來同學是得道之人。

三十年前的那四年中,三十年前那濃縮生命精華的四年中,我們同學一百來號人在歌樂山下共度寒窗,也常常為一己意志而周折而挫折而妥協(xié),純凈的心靈可能開始變色,偶爾也生出些瑕疵。但凡人,誰又不是生活在性情之中,有時候難免為同室、同桌、同班、甚至外班的情況而動心,動情,以至于傷心的情形也不是沒有的,傷感情的情形也不是沒有的,然而更有大無畏的行為哩!那無辜淳樸的四年,那果敢無畏的四年,那為厚積薄發(fā)準備的四年,為三十年之后,分離了的人生道路,可以重新匯聚;舒散了的同學感情,重新凝固。這一切,或是正來同學冥冥中的愿望?讓我們再回憶起人生中最精彩、最寶貴、最容易感激、最容易寬恕的那四年?

東方中國式靈魂,奮斗是肯定的,是不得已的,這是完全無法錯過的生存模式,因為生活方式很單一,很熟悉,很習慣,大家都在一條路上行走,至于去哪里,那是先人已經替我們想好的,現在只需要埋頭走就行了,甚至連抬頭也不需要,更何況看天。我們不習慣看天,但我們仍然要奮斗,這在中國的氛圍中,表面上是容易的,其實又是極其不容易的。你不需要絞盡腦汁為自己設計奮斗的形式,大家都過著同一種生活,你照著做就行了,只是更加用力些,中間有多少人情,多少同情,多少溫暖,抑或更多的是艱辛和困難,說穿了,都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回報,正來同學仿佛很早就明白了這點,他比我們其他同學,經歷更加險峻些,他十四歲當童工,少年是靠偷書滿足自己的求知欲……那個年代,一個少年,算是睿智罷。

兩年前,路過上海時,見了他一面,他似乎不經意地說,在他內心的深處,內心的某個隱秘的地方,他總渴望著新異,向往著陌生,希望冒險,希望能夠拓寬人們的生活!他的話讓我立刻想起三十年前的熟悉。正來同學就是這樣一種人,為著精神,不顧存在的安全,不求渾然的滿足,執(zhí)著于自己的理想,哪怕撞上極限也在所不惜。人生這樣過,自古少有,而當年的鄧正來,卻已對此純熟精煉,他要脫離慣性滑行,脫離大流中滑行的安全。

三十年前,我們雖然熟悉,但還不是那樣的熟悉。那時,一百來號人,分在七個班里,年輕,無比的年輕;單純,又不是那樣的單純;雖然少年時的羞澀和懵懂還沒有完全褪去,但世故已經萌芽;雖然已開始一本正經地安排著,計劃著,但仍然在黎明時刻的美夢中遲疑著不肯醒來。周遭,伊甸園般的氛圍;生命,在憧憬中、夢想中漸漸舒展。各種各樣的性格、情志,不排除善與惡的誘惑和影響,也不排除善與惡支配下的行為,留下的溫馨和留下的傷痕,在那樣的年華,在生命綻放的時刻,絢麗和瑕疵各自尋找著適合的依托,寄身柔嫩的花瓣,也不是沒有的,但,正是這一切,構成了生命的絢爛。

正來同學性情樂天,接人待事平淡和善。那時只知道他總是逃課,總是混跡于東山西政大學的老師和學子中間。沒曾想,他那時已經開始兌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開始思考更高層次的問題:法學,為中國指出未來的關鍵學科。“一個人演繹自己的生命,只要美麗,回避悲壯幾乎是不可能的!蹦谴我娒娓鎰e時他這樣說。

記得當年正來同學熱衷足球,擅長雄辯,偶爾也引吭高歌,伴著他的吉他,聲音并不驚人,但有種特殊的、非,F代的感覺,不過我知道,他最愛的,除讀書外,還有買書。82年畢業(yè)時他考上北京外交學院的研究生,去北京口試,沒忘記買書,其中有一本李澤厚著的《美的歷程》,畢業(yè)時他送給了我,成為我以后生活的啟發(fā),到今天我還為此感激他。奇怪的是,我雖然沒有與他同班,更不知什么因緣,如春同學回憶時說,兩人見面就“掐”,仿佛狹路的冤家。

重新找到鄧正來同學實屬偶然。從上;貧W洲的飛機上,隨手翻雜志,一篇文章評論鄧正來新作《西方政治史》(記不確切),下面居然有作者的郵箱,抄了下來,回去立刻寫郵件詢問,才知道鄧正來住在北京,在吉林大學任教。發(fā)了一份郵件過去,好久才有回復,原來他已經是個學術大忙人。

我愿意把他看成我們同學中間稀罕的人物,好奇他的靈魂究竟經歷了何種世界,他很似歐洲巴洛克時代的游歷學者,又似啟蒙時代的獨立知識分子,從一個城市到另外一個城市,從一個國家到另外一個國家,完全不計物質存在之安!。他就是這樣,自小從上海到了四川,后來到重慶,到北京,到深圳,到長春,到上海……不同的生活,但為學幾乎不間斷。

他或也深諳生命如音樂,有起伏的旋律和快慢的節(jié)奏。可不,生命沒有快樂,沒有愛情,沒有知識和智慧,算什么呢?聽說他的生活也曾經布滿陰影,坎坷非常,也曾經艱難不堪,由于他的“三無”(無單位,無工資,無住址)身份,由于他對學術的執(zhí)著,他甚至被稱新中國的第一個獨立學術人,他不懈的努力和持續(xù)的奮斗成為他飛翔的翅膀。他后來竟飛得那樣地高。

我們那一代人,幾乎都夢想和經歷過浪漫的戀愛,中間不少告別的篇章是一大遺憾,但三十年后見面時,傷心和喜悅之余,發(fā)現我們并未成為冤家仇人,我們甚至還眷顧著對方,為久遠的過去流淚惋惜,仿佛那段感情并未冷卻,抱怨的同時更多的是懷念,人之常情,人之年輕的證明,生活畢竟是具體的,什么成分都有,認識生命的全部含義,就是愛,就是不斷行走,可以屈服,可以愛不同的人,愛平凡的人,結婚,組織家庭,做父親。鄧正來,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生活有時就像一場戰(zhàn)爭。勝負如何不要緊,因為最終,一切都是死神的戰(zhàn)利品。

三十年前的我們,雖不成熟,但已經學會輕蔑,學會嘲諷時代,因為我們當時是時代的犧牲品加寵兒,時代蹂躪我們的同時也拯救、鑄就了我們。我們被幸運沖昏了頭,不知道過去仍沉重地跟隨著;當具體的生活已經開始,并不知道生活需要更多的理性而不是激情。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已經面臨各種誘惑。挫折后,對同情和寬恕的渴望和感恩,那況味像夏季黃昏漸漸降臨,溫和中,經歷成熟的美,性情走向低調……,仿佛歌樂山的松林,坦然地立在山坡上,耐心等待入云的未來——。今年重陽,見到鄧正來同學時,就是這樣的感覺。學術上,他可能已如磐石聳天,但于生活,他好像更愿意妥協(xié)了。

我們的畢業(yè)三十年聚會上,我拉他到一邊,問他是否準備妥協(xié),他毫不猶豫地說:

“可以妥協(xié),但必須真實,真實最最重要。”

昨天觀雪回來,見到春同學的留言,說鄧正來同學終于走了,驚震悲痛時就忽然想到了這許多,捉筆書寫時才發(fā)現心里滿滿是對他的懷念,無盡的懷念。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