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當上大國外交部長,王寵惠創造的這項紀錄,恐怕是很難打破了。他26歲時將《德國民法典》譯成英文,成為英美世界標準版本。30歲任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總長。此后在立法、司法方面成就堪稱輝煌,被稱為“民國第一位法學家”。作為技術官僚,王寵惠一生對我國外交、立法、司法的貢獻有目共睹。他精研歐美主要國家憲法、民法、刑法,努力促成中國成為法治國家,但在黨派政治、利益集團面前,其理想的實現大多只局限在紙面上。
王寵惠在海牙國際法院
少年苦學 頭角崢嶸
王寵惠老家在東莞官涌鄉(“涌”讀為“沖”),祖父是基督徒,率全家移居香港。父親王煜初是牧師,全家住在香港荷里活道的道濟會堂,附近就是孫中山習醫的西醫書院,與同是基督徒的孫中山時有來往,故王寵惠6歲時就已常常見到逸仙先生。據說1895年第一次廣州起義時失敗時,孫中山正是跑到王寵惠大哥王寵勛的婚宴中,乘亂逃脫。王寵惠當時年紀還小,雖然跟革命黨人陳少白時相過從,并沒有投入革命,而是全身心投入學業。有些著述說王氏早年即加入同盟會,并無確切證據。革命成功了,就會冒出不少真真假假的“革命元老”;若清廷不倒,恐怕都聲稱自己是“大清良民”。
不久,設在天津的北洋大學堂監督美國人丁家立赴港招生,王寵惠一考即中,14歲的少年自此離鄉別井。義和團高潮前夕的1900年初,王寵惠從北洋大學堂法科畢業,他的成績震撼了整個學校:英文100分,幾何學97分,八線學(立體幾何)96分,化學100分,格致學(物理學)98分,身理學(生理學)100分,天文學99分,富國論(經濟學)100分,法律通論100分,羅馬律例(羅馬法)100分,英國合同論100分,英國罪犯律(刑法)100分,萬國公法(國際公法)100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裕祿親自向王寵惠頒發“欽字第一號考憑”,也是第一張中國大學畢業證書。此時直隸地區的義和團已經山雨欲來,幸虧他及時南下,否則恐怕難逃厄運?駸岬牧x和團民排“洋”,連讀“洋“書的學生也不放過。
組織“廣東獨立協會”
1901年,王寵惠也來到日本。按國民黨方面的記載,此行是應秦力山之邀,到日本擔任《國民報》英文編輯,鼓吹革命,同時入學讀書,并在橫濱謁見過孫中山。但據張仁善先生為《王寵惠先生法學文集》寫的序言,第二年王寵惠得到南洋大臣資助赴美留學,可見王之赴日,仍屬于“官派留學生”,并非已公開“投身革命”。國民黨方面人士因王寵惠地位尊崇,似有意將他的“官派留學生”身份隱去。拿著朝廷的經費,卻在報紙上寫文章攻擊朝廷,對這種行為如何看待,老實說我頗為“糾結”。從“契約精神”方面看,似乎應該是“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從“革命倫理”來說,只要達到目的,任何資源皆可利用。
王寵惠在日本,除了利用他的英文長才,向西方人揭露清政府的腐敗、鼓吹革命之外,還參與了一件大事,即組織“廣東獨立協會”。辛丑年春,法國將廣東劃作它的勢力范圍,西方傳媒有關瓜分中國的言論甚囂塵上,各報風傳清廷將把廣東割讓給法國。留日粵籍學生群情激憤,擔心廣東將蹈臺灣之覆轍,乃發起“廣東獨立協會”,主張廣東向滿清政府宣告獨立,發起人有馮斯欒、馮自由、王寵惠、鄭貫一、李自重等人,入會僑民達200多人。王寵惠為協會起草宣言,揚言:“廣東省是廣東人的廣東省,也是中國人的廣東省!它的命運,應該由廣東人和大多數中國人來決定,不應由少數無能的官吏來決定。”邇時孫中山居于橫濱,東京粵籍留學生代表王寵惠等人,每星期六往橫濱謁見孫先生請示辦法。此事雖終因風聞不實而沒有繼續進行,卻促成了部分留日學生從康梁保皇黨轉向與革命黨合作,很多獨立協會會員后來都加入了興中會和同盟會。
“海歸”一躍登龍門
1902年,王寵惠赴美,先入加州大學,后轉耶魯大學,1903年獲法學碩士學位。1904年,與孫中山相會于紐約。這也是孫中山經濟極為窘迫的時候,據說孫曾托王幫忙出售朋友所送的名貴藥材龍涎香,可惜王不是好的生意人,推銷了好幾天未果。王氏真正給幫上忙的,是給孫中山起草文稿。孫中山著作“告歐美人宣言書”,又名《中國問題之真解決》(The true solution of Chinese Question)的主要部分,就是王寵惠所起草。1905年,王氏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1906年赴歐,取得英國律師資格,研究各國法律。1907年,將《德國民法典》翻譯成英文并加評注,為英語世界第一個譯本,也成為英美各大學通用的標準譯本。上世紀50年代尼克松訪臺,談起他讀大學時候用的《德國民法典》教材,正是王寵惠的譯本,不忘對王寵惠表示敬意。
1911年9月,王寵惠學成回國,先到京、津觀察動靜。武昌事起,王寵惠立即南下到上海,出任滬軍都督陳其美的顧問,隨即又出任組織臨時政府的廣東省代表,與各省大表一起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大會公推湯爾和、王寵惠為代表,從南京到上海向孫大總統呈遞當選證書,并迎接他到南京就任。接著,王寵惠被任命為臨時政府外交部總長,年僅30歲。
外交總長一職,本來以伍廷芳出任的呼聲最高。孫中山臨時“換馬”,有他的苦心,對外的說辭冠冕堂皇,說是伍博士擔任南北和談總代表,又兼任司法部長,責任繁重。但據局內人透露,孫中山其實是擔心伍廷芳資歷太深,威望太高,不容易駕馭;王寵惠是孫的后輩,容易指揮。任命一出,輿論大嘩,上海粵籍紳商擬開會抗議,上海廣肇公所本來打算借給臨時政府50萬兩銀子,此時也揚言拒付。伍老博士只好親自出來打圓場,平息了這場風波。
王寵惠手跡
折沖樽俎,立法垂范?
不久南北和談結束,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王寵惠北上,在唐紹儀內閣中任司法總長。唐內閣倒臺,王氏到上海從事學術工作,曾任復旦大學副校長,寫成多種憲法學著作。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直系曹錕、吳佩孚控制北京政府,孫中山暗中通過王寵惠與吳佩孚接洽合作。5月,王寵惠聯合胡適等人發表《我們的政治主張》,提出“好人政府”口號;9月,在吳佩孚支持下,王寵惠署理國務總理,被稱為“好人政府”。由于曹、吳內部派系矛盾,曹錕一系借口財政總長羅文干在奧國借款中有貪污問題,誘使總統黎元洪下令逮捕羅文干,王寵惠不得不請辭。羅文干的“貪污”是曹錕一派誣蔑,但王內閣確實也有過錯,錯就錯在將借款的大部分直接撥給吳佩孚充當軍費。北洋時期,內閣往往只是軍閥裝點門面的工具,用完即棄。王寵惠最終投靠蔣介石,實屬不得不然。
1927年,王寵惠出任南京政府司法院院長,從此在外交、法律兩大領域發揮其技術官僚特長,主持多種法典編纂工作,參與起草前后兩部“約法”“憲法”,出任海牙國際法院法官?箲疖娕d,任外交部長,多次對美、歐發布廣播講話,呼吁各國人民支持中國對日作戰。1941年,任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1943年作為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的主要隨員,據理力爭,將“滿洲蒙古臺灣澎湖當然歸還中國”寫入《開羅宣言》,厥功甚偉。1948年,在中共與民盟拒絕出席的情況下,國民黨主導的“國民會議”仍照常召開;會議期間,國民黨內主張修改“憲法”的呼聲甚高,以因應所謂“戡亂”需要。王寵惠從憲法必須保持穩定性的角度,出了一個主意:在“憲法”中加入臨時條款,賦予政府“臨時應變”的權力。王氏這種做法,僅僅保住了“憲法”的門面。若什么都可以“臨時”,“憲法”等同于隨時修改。1953年,因“國民大會”及“總統”“副總統”任期即將屆滿,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在無法在全國范圍選舉,“國民政府”面臨合法性問題。王寵惠“創造性”地解釋“憲法”,提出可召開第一屆“國民會議”第二次會議來選舉“總統”,為蔣介石解決了一大難題。王氏此舉,有無“曲學阿世”問題,留待憲法學家去評判。
平心而論,作為技術官僚,王氏一生對我國外交、立法、司法的貢獻有目共睹,其能力已發揮到了極限,如今的“海歸”無人能望其項背。他雖然精研歐美主要國家憲法、民法、刑法,努力促成中國成為法治國家,但在黨派政治、利益集團面前,其理想的實現大多只局限在紙面上。
1943年擔任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時,王寵惠奉命將蔣介石著作《中國之命運》翻譯成英文,與錢鍾書之翻譯《毛選》互相輝映,堪稱譯壇佳話。此書本來由錢鍾書的老師溫源寧等五人翻譯,陣容十分強大,待陸續送核,“上峰”仍不滿意,不得不借重王寵惠。以地位論,錢鍾書不過是“翰林院侍讀學士”,而王氏相當于“軍機大臣”!吨袊\》中文版為陶希圣捉刀,陶氏不過一“南書房行走”(侍從室秘書),則王氏擔當斯役,是榮是辱,正難確定也。
特約撰稿 陳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