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點滴的追憶,無限的懷念
發布日期:2012-06-13  來源:中國民商事法律網  作者:龍衛球

1,

這幾天,波士頓的深秋分外陰冷,我的心緒也有幾分不寧,似乎有所感應。今天上午10點,我打開電腦,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依例首先是閱讀郵件,便見到噩耗。

學生艾陽和柳承旭均給我發來同樣信息的噩耗:楊振山老師于昨日(北京時間20041019)下午逝世了。頃刻間,頭腦一片空白,旋即悲慟如潮,將我席卷。

老師啊,去年底我出國前您身體不是還好好的么?您不是說好了等我回去后一起仔細討論您的物權法專著的寫作要點么?不是說還有很多想法要交流么?您的音容笑貌還歷歷在目,何以竟走得如此匆忙?
老師突然患病住院我是知道的,院里的同事曾在郵件中告訴了我。初始大家都以為不會很嚴重,期間我也給老師和師母打過幾次電話,情況似乎還好,老師一度回家靜養。但到了67月份,情況似乎突然惡化。再通電話時,從師母的哽咽之語和楊老師的虛弱之聲便知道病情嚴重了。
再后來,我因擔心聽到壞消息,也由于自己身為學生因置身國外不能在楊老師病重時侍奉左右而深感內疚,不敢直接通話,輾轉通過趙旭東、劉智慧、王涌等師友探問病情。前日還特意掛電話給王涌問起情況,王涌說最近好像使用了一種比較有效的藥劑,病情大有好轉,我聽后心里大為寬慰,心想老師應該可以渡過這一難關,畢竟好人有好報,他還有許多事情未了。我也想,等我回去后再好好補過吧。

誰知天意竟是如此,再也不給我侍奉老師的機會了,也不給我向他求教的機會了。

2,

初識老師是在199154。我參加那一屆的碩士研究生復試,老師主持。我那時可謂風塵仆仆,剛從最基層的鄉村過來(1989年從法律系畢業后被分配在一個小鎮上做司法助理工作),滿腦子的基層問題。復試談得很好,老師給我的感覺是那種沒有架子并很容易讓人放開思考的那種老師。我那時充滿了尋師覓友的愿望,便堅信他會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位良師。后來證明這種堅信完全是對的。

當天復試完畢,言猶未盡,由于是等額復試,也就不用避諱,我去拜訪了他,繼續聊一些問題,特別是農村承包實踐中涉及的毀約和合理調整應如何區別的問題。老師拿出他的一篇這方面的論文。遺憾的是這篇論文我沒有讀過,那時考研究生信息閉塞,連有哪些導師都不清楚,所以完全憑得是打基本功。以他的論文為基礎,我們展開了話題,他的論文寫得很好,在當時屬于前沿思考,又切合我們的話題,所以激發了我的談興,甚至忘記了我自己的學生身份,對于這篇文章還提出了一些批評,例如沒有處理有關合同定性的制度性基礎問題,僅限于個案發揮,沒有進行必要的類型區分等,沒有想到老師居然談興更濃。出門后方省悟,先是冒冷汗,后便大嘆,法大的民法老師就是不一樣,心胸開闊。〈_實如此,后來有幸親身感受恩師江平老師和數年前故去的張佩霖老師的授業解惑,發現他們同樣寬容博大。

9月份報到,我因在歷屆生中初試和復試分數最高,依慣例被安排擔任專業小組長,導師是江平老師。但當天只和研究生院的行政人員打交道,并沒有見到導師們。晚上我們同學一邊在新宿舍整理自己的東西,一邊互相聊天,我們屋還有另外一個民法研究生。這時,就忽然聽到門口有人問有民法研究生住在這里嗎?抬頭一看,以導師組長老師為首,來了一群民法導師,內中有張佩霖老師等。原來,入學第一天看望新生,是法大民法導師組當時的一個傳統。
我們立即請他們進來,趕緊倒白開水,讓劣質煙(其實是互相讓煙,當時學生、老師抽煙的不少,印象中張佩霖老師抽煙最節儉,只抽幾種低價的煙),他們也不客氣,喝水抽煙,詢問個人情況,以及是否習慣等等。我們又去把其他屋的民法同學找來,就這樣聊起天來,屋子里不斷出現老師爽朗的笑聲,這種笑聲令人立即感受到一個毫不設防的赤誠的心靈。大家十分盡興,很晚才散。我們這些學生心里感到特別熱乎、異樣幸福,有一種被人關懷的感覺。由此深感民法導師不分彼此,個個都是我們的引路人。

師恩浩蕩,便是在這一刻從心底里滋生出來,從此無休無止。

3

老師是知識分子中的君子,是法大師長中的忠厚長者,是我們學生生活中的忠實朋友。

但在我心里,他首先是一位真正的博大的老師。

一個真正的中國式的法學教育家,首先應該是他這樣的。尊重師道、愛護學生。

1991年起,我在法大學習、工作至今,總共一十四年,也是向楊老師學習、與老師共事的一十四年。十四年交往的過程許多細節雖然已經記不清晰,然而其學識和交往氣質早已深入我的骨髓。

這么長的交往時間里,我親身感受老師十年如一日的誨人不倦的精神,親身體會與他相處如沐春風的那種感覺。我后來選擇教師職業,可說是他和其他師長現身說教的結果,在老師他們這里我充分感受到了作為老師的意義和尊嚴。
老師好鼓勵學生、愿意和學生對話交流,這是他的性格所在,也是他的人生旨趣。

在一次談話中,他神往地回憶起佟柔老師來,說佟柔老師深知他們這一代人的定位和作為老師的特殊意義。老師完全同意佟柔老師的清醒判斷,認為自己這一代人雖然富有心志和熱情,然而受到很多歷史性的局限,中國法學的復興或者發達的希望還在于后輩,因此他們的使命是節制寫作,多做鼓勵和培養人的工作,佟柔老師將新人培養稱為寫活書

老師在他的教學生涯,徹底體認了這種園丁倫理,把他的精力和心血完全獻給了對學生的鼓勵和愛護。

4,

作為中國當代的民法學家,老師是其中比較善于并且勤于思考的人,他對民法整體性理解非常精深,堪稱同代人中少有的高屋建瓴式的民法理論型大家。
老師的學術貢獻不止在著書立說。他是那種比較有節制地著述的學者。他的更多重要思想和思考體現在與同行包括各類學生的知識交流中,他從來不隱藏自己的火花,毫不吝惜貢獻給談話者。跟他深有交往的人都會體會到他的這種學術價值。

老師的論文一直都為民法學界關注,因為他通常會以一種令人頗受啟發的思想方式提出問題來。他的宏大思路經常成為其他學者進行具體寫作研究的出發點。

老師的研究重點和最有創造力的地方是民法總論和物權法,在這兩個具體領域他絕對是我國同代人中處于前沿的學者。鄙作《民法總論》的寫作受益于他良多。

他對于我國民法理論和民事立法的建設做出過杰出貢獻,例如他在1983年前后提出的平等主體關系說就成為我國當代民法制度的一個奠基理論。1986年主持《民法通則》專家起草的佟柔先生被他說服,就關于調整對象的規定,放棄了自己堅持的商品經濟關系說,最后采納的便是他的平等主體關系說。目前正在進行的民法典起草,也不應該忘記他在1991年率先做出的關于中國應立即著手制定民法典的鼓與呼。1991年,他專門組織了一個限于北京地區學者范圍的呼吁和研討中國民法法典化的會議。

老師其他理論貢獻,宏大的還有,例如勞動論(他試圖發展引入到我國民法理論之中,準備應用于對財產形態、勞動組織、企業法人中的勞資關系、雇傭合同關系進行重構,可惜來不及完成)、民法主體中心論(也可以稱人法學說,其內涵非常接近于拉倫茨的倫理上的人格主義理論,我進一步把它發展為主體為第一概念的主體預定學說)、所有權起源的生活形態理論(這是他長期以來關于所有權起源社會考察的結論,亦未具體完成寫作,只在上課和談話中交流過)、關于財產權發展的從所有到利用的學說等;具體的,如合同情勢變更理論、債權保護系統理論等。這些無一不體現老師本人精深的民法理論素養和富于創新的風格。這種創新,是中國民法學向前建構的重要前提,然而也容易被同代人所忽視甚至不能理解。

老師的最重要的一些思路,我認為主要還隱沒在他的一些待整理的手稿中,尤其是關于物權法的思考。老師在物權法領域研究時間最長、花的心血最多,卻著述最少。原因我是知道的,那就是他想在人生的最后階段完成一本專著,按照他的心思,那就是畢一生之功了。出國前,他和我還專門談到準備著手具體的整理寫作了,等我回來要花長時間與我具體交流。我也答應了幫他用心收集一些資料。想到這一點我就心酸。現在,老師的未竟事業,只好由我們后輩勉力完成了。

5,

老師的另一個學術貢獻在于學術組織上。他擔任了多年的法大的民法教研室主任。可以說,今天法大的民法學術群體,很大程度上是他的用心經營的結果。他不止是一個教學、科研的協調者,而是一個人才庫的無私的建設者。

老師和其他幾位前輩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遍求人才,在法大管理環境一度甚為不好的時候,不僅能夠留住人才,竟然還引入了方流芳教授、王衛國教授這樣的俊才。依我的了解,包括我本人在內,劉智慧、王涌、劉家安、田士永、朱慶育等等這些青年民法教師大都是通過他和其他前輩的幫助和說服而留校任教的。

老師的學術組織視野是開放的。他的主要貢獻還不是法大民法群體的建設,而是中國民法學術對外交流中的組織工作。如果說老師是法大民法的精神支柱,那么楊老師一定是他的最愉快的合作者之一。江楊體制是我們私下對于法大前輩融洽學術氛圍的昵稱。

老師打開對外民法學術交流的貢獻主要在羅馬法的傳播上。從1990年起,老師就積極支持江老師一起架設羅馬法和中國法的交流橋梁,親自擔任羅馬法研究中心主任,具體執行了羅馬法在中國的傳播工作,也把中國民法的思想積極介紹給羅馬同行。中國羅馬法的研究群體已經成長起來,因此而受益的我們和此后的學者都不應該忘記老師在推動這項事業的偉大貢獻。

老師還和江老師合作組織了兩次以羅馬法――中國法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在我的紀事中這大概是我國當代民法界最早也最有學術品位的國際學術盛會,也是真正可謂成功舉辦的學術會議。會議組織非常公正,參與廣泛、熱烈,議程和論題安排恰如其分,與會者收獲頗豐。

老師也組織了不少相當成功的國內民法界的學術會議,例如1996年的紀念民法通則實施10周年盛會。我具體協助了他的一些組織工作,期間的體會是,作為組織者的他具有無私的組織者這種品格,不夾帶任何私利。這種品格實在是難能可貴!

6,

將來的歲月將會見證,失去老師,將是法大民法群體和中國民法界一個巨大損失。

我們永遠失去了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寬容的長者,一個赤誠的思想者,一個博大的老師。

我們也永遠失去了一個教師責任的偉大體認者。在中國法學教育改革步履維艱、法學教育問題錯綜復雜的今天,像老師這種把從事教育當作自己畢生旨趣并且深知自己使命責任所在的老師是何其寶貴!

永遠懷念楊老師!

老師安息!

2004,1020,于波士頓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