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2日,我到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看望病中的馬克昌先生,先生握著我的手問:“工作順利嗎?家里人都好嗎?有沒有讀什么書?”6月9日,我再次到醫(yī)院看望先生時,先生已住進重癥監(jiān)護室,見到我時仍諄諄告誡:“好好工作,不用掛念我!”先生音容猶在,卻已天人永隔;離開時深情地握別,已化作永遠的思念。愿先生一路走好。
先生是一位質樸正直的好人。他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勤儉節(jié)約、為人正直。對自己和家人,先生的要求極為嚴厲,凡花錢之處能省則省,一副老花鏡戴了多年修了又修直到不小心摔爛了才依依不舍地更換;八十多歲高齡到北京等地開會出差,也不愿麻煩他人獨自一人前往;子女學習工作全憑自食其力,從無關系門路可行方便;而對身邊需要幫助的人,他總是竭盡所能伸出援助之手,將自己微薄的工資、稿費等收入捐出并募資建立了“武漢大學馬克昌法學基金會”,這也是全國高校法學領域首個以個人命名,且正式注冊的基金會。
由于在法學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均有巨大影響,先生經常遇到各種案件咨詢,他從來都是就事論事,只要認為是于法有據的,無論和案件當事人熟識與否,都會堅決站出來提出意見和建議給予支持;反之,即便是親朋好友、同事故舊,也毫無情面可講,絕不違反自己的原則。
先生是一位嚴厲開明的好老師。他言傳身教、一絲不茍、和藹開明、誨人不倦。1988年至1991年,我在先生門下攻讀博士學位。上課之余,先生總會根據我們的特點指定閱讀書目,要求寫出詳細的讀書心得,并每周檢查,絕不允許任何的投機取巧。先生對刑法學教育有著深切的期望和深厚的感情,十分希望我們這些弟子能夠承繼衣缽,執(zhí)起教鞭。所以,在我博士畢業(yè)提出想到司法實務部門工作的時候,先生不太支持。但經過幾天的思考,先生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根本的轉變。為此,先生向最高人民法院當時來進行錄用考察的人員詳細介紹了我的有關情況,并積極推薦。
先生視學生如子女,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學生在工作、學習、生活、思想等方方面面的困難和問題,先生均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有求必應,把學生的進步當作自己最大的驕傲。 每念及此,不禁潸然淚下。先生已去,師恩難報,只求秉承先生遺志,為我國法治事業(yè)鞠躬盡瘁,以報先生萬一。
(作者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