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與枯榮:八十自述》一書不僅忠實地記錄了江平八十年的沉浮與枯榮,也涉及了其親歷的眾多歷史事件;不僅是江平治學歷程的全記錄,更是中國法治進程的縮影,此書獲深圳讀書月組委會和深圳報業集團舉辦的2010年度十大好書榜首,讓讀者充滿期待。
江平先生的八十年,不僅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人生閱歷,更鍛造出一種只向真理低頭、絕不向命運屈服的精神。為饗讀者,本報經江平先生允準,特開辟《口述自傳》欄目,將江平先生口述、陳夏紅整理的《沉浮與枯榮》一書的精彩片段奉獻給讀者,透過江平的法學人生,我們亦能夠窺見中國當代法學的“沉浮與枯榮”。敬請關注。
□江平/口述
1955年世界青年聯歡節,江平和阿根廷青年舉杯
我們在蘇聯每個月的生活費是500盧布?鄣粢恍┵M用,最后發下來也還有四百八十多盧布。對我們來說,這足夠用了。每個月吃飯方面,花大概三百盧布就能吃得很好,當然也不是說吃得有多高級,那時候沒什么太高級的東西吃。那么每個月稍微節省點,還能剩下兩百多盧布的零花錢,用來買書等。
留學期間,我們多少可以看到蘇聯人的家庭情況。每個家庭情況并不一樣,有的人好一些,有的人差一些,有的人還得節衣縮食,甚至節省到吃飯就是幾片面包,抹點最粗糙的黃油,或者撒點鹽,也就當作一頓飯了。
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但蘇聯人還是很注重文化生活,甚至可以說,蘇聯人的文化生活還是很豐富多彩的。那時候的蘇聯,還是一個很注重社會福利的國家,交通費用很低,公共福利很好。去芭蕾舞劇場看一場芭蕾舞,或者看一場歌劇,都是很便宜的,花不了幾個盧布。這樣的話,無論是我們這些留學生還是蘇聯人,都還可以比較方便地獲得這些高雅藝術的熏陶。
我在蘇聯時,有位來自捷克的同學,我倆關系很好。這位捷克同學很喜歡音樂。他家的經濟情況很好,他父親好像是捷克共產黨里一個中上層的干部。有一次他買了兩張挪威交響樂《皮爾·金特》的演出票,請我一起去看。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聽音樂會!镀枴そ鹛亍肥桥餐⻊∽骷乙撞飞脑妱,由挪威音樂家格里格于1874年完成配樂。該作品取材于挪威民間故事,據說只有格里格有能力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劇作中的表情和場景。尤其是該劇第一組曲第一樂章《清晨》,完全是用音樂來展現晨曦中挪威的森林里生機盎然的景象。聽音樂會之前,我那捷克同學跟我講了基本劇情,然后讓我欣賞音樂里面所表現的田園風光等,我印象很深。
自那以后,我自己也去欣賞過幾次演出,看過歌劇、芭蕾舞等,F在我覺得作為一個大學生,需要一些很好的文化修養和熏陶。我現在對音樂的這點愛好,實際上就是從蘇聯留學時培養的。這對我的人生,確實有很大的幫助。
18、19世紀是俄羅斯文藝的黃金時代。無論是文學還是音樂,無論是美術還是其他藝術,都在那個時代到達了一個巔峰。我記得圣彼得堡的埃爾米塔日博物館,收藏了很多歐洲最頂級的美術作品。莫斯科的特列季亞科夫畫廊也很好,收藏作品近十四萬件,12世紀以來幾乎所有的俄國美術名作都被收藏。
大約是在1955年,蘇聯政府要把“二戰”期間從德國德累斯頓藝術博物館掠奪的大量歐洲名畫返還給東德,返還以前,在莫斯科舉行了展覽。當時將德累斯頓稱為世界四大畫廊之一(其他三個是:大英博物館、巴黎盧浮宮、圣彼得堡的埃爾米塔日博物館)。那次的展覽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有一幅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叫《西斯廷圣母像》,是世界名畫,畫家筆下的圣母,顯示了母愛的慈祥溫柔,手中抱著初生的耶穌,上面兩個小天使神情可愛,下邊兩個使者和眾生的仰慕之情栩栩如生,使人望而難以離去。歐洲的古典音樂之美,古典繪畫和雕刻之細膩、真實,使我受益終生。
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
在莫斯科大學的時候,還有一段經歷值得一提,那就是以非正式團員身份,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代表中國青年去華沙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世界青年聯歡節的全名,叫做“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這個聯歡節創立于冷戰開始后,1947年召開第一屆,1949年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第二屆,1951年在民主德國首都柏林召開第三屆,1953年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第四屆。這個聯歡節本身,象征著冷戰中社會主義陣營內民主青年的大團結,在當時來說,是全世界各國青年藝術展示的重要平臺。
1955年7月31日,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在波蘭首都華沙召開,當時率中國代表團來波蘭參加人民波蘭成立十周年紀念閉幕典禮的賀龍元帥,也出席了這次世界青年聯歡節的開幕式。中國國內派出了有730人參加的龐大代表團。
在這個代表團之外,當時還給了在蘇聯的中國留學生11個名額。但這11個名額都是非正式團員。由于我當時學習成績比較好,就有幸躋身這個代表團中了。我跟宋健認識,就是在這個代表團中。中國青年代表團的團長是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羅毅,副團長是區棠亮,秘書長是吳學謙。當時這個青年聯歡節影響很大,不光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派出了代表團,西非、朝鮮等國家也派出了代表團,甚至包括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進步青年趕來參加。
據統計,參加這次世界青年聯歡節的一共有113個國家,這個覆蓋面還是相當廣的。聯歡活動的很重要一部分內容是各種比賽。參賽前,賀龍元帥做了動員報告,特別強調賽場上的精神,說我們“寧可輸球,不可輸人”。遺憾的是,由于沒有獲得過第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始終沒有奏響過。中國代表團的表現,整體來說還不錯,獲得了2個第二名、3個第三名、3個第四名、4個第五名。
現在能想起來的,像時任中央交響樂團指揮的韓中杰,就率中央交響樂團參加了本屆聯歡節,成為新中國首次登上國際音樂舞臺的交響樂隊;后來成為中國北派笛子大師的趙鐵錘,就在該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之民間樂器四重奏比賽中獲得二等獎、笛子獨奏獲三等獎。戴愛蓮取材敦煌壁畫并借鑒京劇中的長綢舞而創作的雙人舞《飛天》也獲得了獎項。雕塑家劉煥章1955年創作的《采茶姑娘》,也參加了本屆聯歡節美展。
我那時候很喜歡攝影,省吃儉用,買了一臺蘇聯產的ZORKI相機。于是趁著這個難得的機會,拍了好多照片。我拍過華沙街頭作為戰爭見證保留轟炸過的房子,也拍了體育比賽、文藝演出等許多聯歡活動。那時候原料還是很便宜,買點相紙、顯影液,自己做個暗房就可以沖洗了。回來后我把這些照片做了一本畫冊,陳漢章還給這本畫冊題寫了名字,“華沙十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