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元月剛過一半,我國著名法學家、杰出的法學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會長,《法學家》雜志社社長兼主編曾憲義教授因病于15日上午10時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5歲。
為人大法學院的發展殫精竭慮
曾憲義,山東濟寧人,1936年1月31日生,于1950年12月在山東省濟寧市公安局參加革命工作,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9月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學習,1960年7月畢業后留校任教,1990年至2005年先后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主任、法學院院長,2006年以來任法學院名譽院長。
曾憲義教授為人大法學院的發展殫精竭慮,帶領全院師生齊心協力,團結奮斗,使法學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奠定了人大法學院在全國法學教育領域的領先地位,在國際法學教育界擁有較高聲譽和影響力,開始躋身于世界一流法學院行列。
說起曾憲義教授對人大法學院所作出的貢獻,人大法學院院長韓大元教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說,“曾老師是一位具有敬業精神的法學教育領域的領導者。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近十五年來的快速發展,傾注了曾老師極大的心血,他把法學院的發展當做自己的全部事業,帶領全院師生,精心謀劃,開拓進取,使人大法學院取得了在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地位。他對工作是非常認真的,為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犧牲了很多工作之外的時間,甚至連去醫院檢查身體的時間也沒有。我們人大法學院的師生永遠不會忘記曾憲義老師為人大法學院發展所作出的無私奉獻。
曾憲義教授一生為中國法學教育事業鞠躬盡瘁。他作為一個學者所體現的尊嚴和愛國情懷,時時激勵我們。作為人大法學院院長,我深感責任重大。對我們來說,對曾老師最好的紀念就是把人大法學院辦得更好!
人大法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林嘉教授表示,曾憲義老師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與人大法學院、與中國的法學教育緊緊地連在一起。他將自己奉獻給了人大法學院、奉獻給了中國的法學教育。從1956年到人民大學求學,1960年留校工作,五十多年來,曾老師一心撲在法學院事業上,對人大法學院的發展、對中國法學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人大法學院原黨委書記葉秋華教授深情地回憶,“作為1978年就來到人大法學院的教師,作為曾經和曾老師一起共同工作十余年的法學院領導班子成員,我見證了曾老師為人大法學院的振興發展嘔心瀝血和開拓進取的勇氣與膽識;見證了他視法學院為家的真情的熱愛、奉獻和無比的辛勞;也見證了他帶領全院師生克服種種困難,自強自立,團結奮斗,讓默默無聞、狹小不堪的法學院發生了物質和精神上的滄桑巨變!他把刻骨銘心的愛,把他幾乎全部的情感、精力和心血都放在了人大法學院這個大家庭里!
中國法學教育繞不過的人
曾憲義教授從事法學教育工作多年,對中國的法學教育有一種特殊的發言權,在法學界曾有人說“要了解中國的法學教育,曾憲義先生是一個繞不過的人”。
作為杰出的法學教育家,曾憲義教授為中國法學事業和法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櫛風沐雨,傾注了畢生精力,作出了突出貢獻。曾憲義教授在擔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名譽主任和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會長期間,積極探索法學教育發展的中國模式,推動了中國法學教育與法學研究的繁榮。
作為國際知名的教育家,曾憲義教授為推動中國的法學教育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貢獻,開創了中國法學教育走向世界的嶄新局面,引領了“世界法學教育走進中國,中國法學教育走向世界”的進程。曾憲義教授致力于中國法學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他的帶領下,人大法學院成功舉辦了首屆“中美著名法學院院長聯席會議”、“中國—歐洲著名法學院院長論壇”、“中國—亞洲法學教育論壇”、“中國—非洲法學教育與法律文化論壇”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會議。2000年12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21世紀世界百所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論壇”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李鵬委員長等國家領導人蒞會。這些會議和論壇的舉辦,加強了中國法學教育界與世界各國法學教育界的交流,擴大了中國法學教育的國際影響,向世界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學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對此,韓大元院長談到,曾老師是中外法學教育交流與合作的開拓者。他致力于讓中國法學教育走向世界,維護中國法學教育的國際形象,他以非凡的學術勇氣與智慧,與國外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進行交流,特別是從1998年舉辦“中美法學院院長聯席會議”開始,以大手筆將人大法學院以及中國法學教育真正推向了世界,改變了西方世界對中國法治和法學教育的無知、傲慢,充分體現了他作為一名教育家的遠見和愛國情懷。
為中國法律史發展用心良多
曾憲義教授是著名的法律史學家,長期從事法律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為中國法律史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曾擔任中國法律史學會第四屆理事會會長和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和出版了“中國傳統法的結構與基本概念辨正——兼論古代禮與法的關系”和《中國法制史》等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論文和著作。主持了“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十卷)”等重大研究課題,深入挖掘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價值,推動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的體系化。
對于如何深入挖掘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價值,曾教授曾指出,歷史地看,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凝聚著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凝聚著有利于人類發展的巨大智慧。因此,在現實中不難尋找到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治文明的契合點,也不難發現傳統法律文化對我們的積極影響。
對于曾憲義教授在研究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方面的貢獻,人大法學院法制史研究室趙曉耕教授談到,幾十年來,曾老師為法律史學科的發展用心良多,尤其關注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研究。在他生前的最后五年,念茲在茲的是他主編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十卷的完成與出版。他將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了中國當代法學教育與法律史學科的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馬小紅深情地回憶了參與2005年教育部啟動的重大攻關項目——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的情形,她談到,曾老師作為首席專家深感責任重大,他多次說這個項目一定要反映出當代的最高研究水平。為了保證項目的研究進度、及時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協調研究內容和研究重點,曾老師在2006-2009年間召開了7次項目實施研討會。同時,為解決課題研究中的重點與難點學術問題,還組織召開了“和諧社會的法律史考察”、“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價值”、“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禮與法——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總論”等十余次專題學術研討會,除課題組成員外,曾老師廣邀學界同仁與會,進行學術探討。
“2010年上半年,曾老師已經是重病在身,他還召集我們在醫院開會,說項目還有兩件事要做,一是不管花多少錢,一定要檢測一次,不要出現不規范的學術問題;二是要寫一個序言,把這個項目的特色寫出來?粗≈械脑蠋熞廊灰唤z不茍地審查著這個項目,學生們的心情無以言表。”馬小紅教授說起這些,心里十分難受。
德高望重 譽滿學林
曾憲義教授的逝世是法學界的巨大損失,如雪片紛飛的唁電表達了人們對這位著名教授的哀思。
與曾憲義教授私交甚篤并且工作上多有接觸的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文顯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心情非常沉痛。他說,“曾憲義教授為中國法學教育的恢復重建和改革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擔任中國教育部高校法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十年,擔任名譽主任五年時間,一直投身于法學教育的改革發展,對于擴大法學教育規模,提升我國法學教育質量有著重要貢獻。
曾憲義教授為中國法學的國際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一直致力于中美、中歐、中日、中澳等法學國際交流合作,使中國法學的發展為更多西方國家所了解和認可。同時,他也推動了外國法學中國化,吸收借鑒外國法學中的有益經驗,與我國國情相結合。
曾教授在學術領域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領導人大法學院以及國內法學界,為我國法學理論研究和法治建設實踐的有機互動作出了重大貢獻。作為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協調委員會委員,他還參與了司法考試改革的重要工作!
張文顯院長評價說,“曾憲義教授不僅僅是一名優秀的法學家,同時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權威機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委員會擔任副主任,對于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方向、前沿問題和自身科學發展方面都有建樹。曾憲義教授作為法律人的風范和對于我國法學的卓越貢獻值得我們永遠緬懷。曾憲義教授雖然去世了,但是他的貢獻永遠留在中國法學和教育歷史的畫卷中,留在當代以及后代人的心目中!
法制日報社社長賈京平驚聞曾憲義教授仙逝,心中十分悲痛。他回憶說:“自從1979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就與曾憲義教授有了近距離的接觸,后來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直至曾老師離世,無論是從私人情誼還是工作關系,都與曾憲義教授保持著親密的聯系。曾憲義教授在為人、為師方面堪稱典范。他的離去不僅是人大法學院的損失,也是中國法學教育界的巨大損失!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黨委書記車丕照在唁電中說,“曾憲義先生是我國杰出的法學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不僅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發展作出了無可替代的特殊貢獻,而且對近三十年中國法學教育的改革發展發揮了領軍作用。在他的帶領下,開創了中國法學教育的新局面,大大提升了中國法律人才培養和法學理論研究的質量和水平。他的逝世不僅是中國人民大學的損失,也是中國法學教育和整個高等教育界的一大損失。”
曾憲義教授的身前好友、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蒲堅說:“憲義為法制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奔走呼喚以及關心青年教師的成績等等,作出了重大貢獻。憲義走了,使我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法制史學界失去了一位出色的學科帶頭人!
司法部司法鑒定管理局局長霍憲丹深情地說:“憶往昔音容笑貌歷歷在目,曾幾何團結帶領法學教育界共同向前謀改革圖發展。曾老師不僅屬于人大法學院,更屬于中國法學教育;不僅是法學家、法學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更是中國法學教育的旗手和領軍人物,創下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他為中外法學教育的交流發展、為高層次法律人才培養和建設法治國家作出了卓越貢獻!”
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談到,“曾老師是新中國法制史研究的開創者之一,為我國的法制史研究、法學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曾老師學識淵博,在中國法制史、比較法律文化、臺灣法等領域進行了開拓性研究,作出了卓越貢獻,對中國法學界影響深遠,也受到了海外學界的廣泛贊譽。曾老師執鞭法學教育逾半世紀,著述等身,學識、品格為我國法學界之風范、后學之表率。曾老師溘然長逝,不僅使我們痛失一位尊敬的長輩、一位好老師,更是中國法學界的重大損失!”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法治發展研究院院長龔廷泰在唁電中說,“曾先生是中國法學教育的領軍人物。他不僅帶領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發展成為中國領先、世界一流的法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重鎮,而且為中國法學教育的復興和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曾先生是中國法學研究的開拓者。他在法學理論和法律事務研究領域作出了驕人的研究成果,特別對中中國法制史學科的發展貢獻非凡。曾先生是推動中外法學交流與合作的先行者。他為中國法學走向世界,讓中國法學影響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法學研究、法學教育和法治發展建立了功勛。曾先生是中國法學界德高望重的大師。他為人以仁,提攜后生,道德文章,完美統一,因此深受中國法學界、法律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尊重和敬仰!
道德文章 完美統一
山東大學法學院院長齊延平談到,曾憲義教授是我國著名的法學家、杰出的法學教育家,畢生致力于中國的法制建設和法學教育,為中國法律史學科的發展、中國法學教育與法學研究的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德高望重,學養深厚,譽滿學林;他一生從教不輟,著述等身,桃李滿天下,對中國現代法學教育惠澤恩深。
作為曾憲義教授的弟子,杭州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范忠信談到,曾老師是一個工作狂、事業狂。過去數十年的事業成就,也許數萬字長文也難以述說。但作為弟子,大家最清楚的是曾老師2005年辭去院長職務以后,短短四年多時間里的事業開拓和成就——創設了“曾憲義法學教育與法律文化基金會”,創設了“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和“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主編了《法律文化研究》年刊,主編了《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國》法史研究名作選集,主持了國家重大公關項目《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還主持了“中國—非洲法學教育與法律文化論壇”,創辦了“中華法律文化網”……這一切,不用說對一個七旬老人而言,就是對一個三四十的青壯年來說,都近乎奇跡!由此我們不能不感嘆曾老師的人格的偉大和對于學術事業的癡狂!
“在75歲高齡,他還在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擔任重要職位。曾憲義教授的離去,對中國法學界造成了難以想象的損失。”西北政法大學研究生教育院院長王健教授說到,“曾先生寬容、博大的理想情懷和人格魅力,與時俱進的思想信念,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學術品質,獎掖后進的高尚風范,凝聚各方面力量向世界展示中國法學良好形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必將成為法學界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晚輩末學,我們將努力學習和繼承曾先生優秀的精神品質,賡續推進他未竟的法學教育事業和法治事業,為曾先生畢業致力追求的美好理想貢獻綿薄之力!
“星城聞噩耗,涕淚濕三湘。跪泣遙北望,歷歷緬師顏。國折法界擘,我失慈嚴般。向使身可代,豈豫易尊安!比舜蠓▽W院九二級博士生弟子朱大旗以這首詩表達了對恩師的無限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