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深深懷念我的恩師陳桂明教授
發布日期:2010-11-28  來源:法律博客  作者:王德新

無限追思 不忘教誨
——深深懷念我的恩師陳桂明教授

今天(公元2010年11月27日)下午十七時許,北京的師友傳來消息:我敬愛的授業恩師陳桂明教授已于今天上午逝世了。聞此噩耗,頃刻間頭腦一片空白,旋即悲慟如潮,將我席卷。
最早獲悉陳老師患病,是在去年春節的前夕。當時,我的博士論文正處在緊張撰寫階段。到了3月份,在我的博士論文修改定稿之際,陳老師仍抱病對我的論文進行了最后的指導。及至5月份答辯前后,陳老師的精神已明顯不如先前。6月份,在我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而準備前往探望時,獲悉陳老師已動身到某處療養去了。未曾想,博士畢業的那一別,竟成了永別。
博士畢業后,我重回山東師范大學執教。9月10日教師節,我給陳老師電話聯系并祝愿他早日康復,他保持著每信必回的風格,回復我“節日愉快”。
入冬以后,我聽說北京的天氣挺冷。近日,我一直在惦記著找個機會去京探望陳老師這件事。也許是有所感應,就在今天下午15時40分許,我還給在京的楊軍師兄打電話詢問陳老師近況,交談中彼此都流露出對陳老師的無限祝愿。不料,一小時后,噩耗令人猝不及防地傳來,陳老師已于今天上午逝世了。
我敬愛的陳老師終于離開了這個喧囂嘈雜的世界,留給學生的是無限的哀思、無盡的回憶和深深的懷念……

我初次面對面地接觸陳老師,還是在2007年3月中國政法大學的博士生復試中。當時,出席復試的有陳老師,還有楊榮新教授、宋朝武教授、肖建華教授、黃松有教授等幾位老師。我在回答一個關于法院調解的問題時,對實踐中法官的調解偏好進行了批評,遭到了黃松有老師的追問和質疑。當時,陳老師進行了一番中肯的點評,也算是給我解了圍。從此,陳老師從容淡定、中庸理性、和藹可親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之中。
2007年9月,我在中國政法大學注冊報到后了解到陳老師已調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工作。此后,我便經常乘坐367路公交車往返于政法大學和人民大學之間,不想錯過陳老師講授的每一節課。
至今仍清晰地記得,陳老師給我們上第一次課時的情形。那是2007年9月的一天下午,就在他那灑滿陽光的、位于人民大學明德樓7層的辦公室內,在詳細了解我和吳如巧、周冬冬(他指導的人民大學的兩位博士生)的基本情況后,他時而對訴訟法學的前沿問題侃侃而談,時而對法學界的逸聞趣事談笑風生,時而對我們博士期間的學習方法、閱讀計劃、科研論文等問題耳提面命。那一天,我領略了一個偉大法學家的寬廣襟懷和平易近人。
陳老師思維活躍,談論問題的思路極為清晰、邏輯性很強。在給我們上專業課的時候,他習慣于采取專題講座的形式,選定一個專題、一個同學作主題發言、其他同學補充發言,他作最后的總結點評。對于陳老師的點評,我們有一個共識:就是他出口成章,無須整理就是一篇邏輯嚴謹的論文。
陳老師外表嚴肅,但一點也不缺乏幽默、平易近人的親切感。我仍然記得,他帶著我、吳如巧、師弟黃旭東等,在風景秀美的頤和園內昆明湖畔,邊散步、邊討論問題的情景;我仍然記得,不知有多少次,他在人大西門外邊的小飯館內,與我們邊吃飯、邊討論問題的情景;我仍然記得,陳老師在談興正濃時,那一陣陣爽朗的笑聲……
陳老師治學嚴謹,對學生的論文習作,無不親力親為詳細修改。我還清晰地記得,在我和陳老師合作發表的《環境公益訴權的理論基礎》一文成稿過程中,陳老師具體到如何搜集文獻、如何遣詞造句等細節問題,無不進行面面俱到的指點;我還清晰地記得,在我博士論文選題過程中,陳老師多次深夜打電話跟我溝通,在我選定《民事訴訟行為研究》為題后,他對我的論文提綱中哪怕是標點符號的錯誤都要親筆給我改正過來;我還清晰地記得,即使是在陳老師患病之后,仍抱病給我修改博士論文那令人心疼的場景……
陳老師關心學生,無論學習生活、還是其他方面,都無微不至。我仍然記得,2008年4月份,天氣乍暖還寒,在中國法學會召開的“民事行政訴訟檢察監督(調研報告)研討會”上,陳老師看見發言中的我凍得哆哆嗦嗦,馬上讓我加件衣服;我仍然記得,陳老師不止一次地詢問我,將來博士畢業有什么打算,最好在高校教研崗位上發揮自己的長處;我仍然記得,陳老師教導我們這一代青年學者,要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

哲人已逝。留給我們的,除了深深的懷念,還有那無限崇高的敬意。
陳老師1961年生于江蘇海安,1984年本科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1987年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獲得法學碩士學位,1991年于政法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是我國首位民事訴訟法學博士。陳老師為人謙和、才華橫溢,很早就已經在中國訴訟法學界聲名鵲起了。
我們應該記得:在90年代以前,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界的理論專著是非常少見的。陳老師1991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訴訟公正之程序保障論——民事訴訟程序之優化》(后于1996年在法制出版社以《訴訟公正與程序保障》為書名出版),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探討民事訴訟程序基本理論的著述。該書系統地闡述民事訴訟中的公正、效率價值,主張以此為價值取向重新審視和設計訴訟程序,保障訴訟基本價值的整合和實現,最早提出了“程序保障”的概念和理念。可以說,該文是我國民事訴訟法學在當代興起的標志性成果。
我們應該記得:陳老師不僅僅關注民事訴訟法的理論問題,他在仲裁法、公證法等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也大都具有開拓性意義。其中,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于1993年組織撰寫出版了一套由我國訴訟法學界嶄露頭角的中青年學者著述的“民事訴訟法學專著叢書”中(共四本),就包括陳老師所著的《仲裁法論》。如果我們關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是1995年才生效這一事實,我們就不得不給這部著作以非常高的評價。
我們應該記得:陳老師不是一個拘泥于程序法研究的學者,他主張程序法和實體法的研究必須對接。他認為,實體法是程序法的基礎,民事訴訟制度與民事實體法密不可分,比如訴訟標的、代位訴訟、股東派生訴訟、公益訴訟、訴訟契約、舉證責任、保全程序、當事人制度、訴訟抵銷、執行制度、破產程序等等,離開了實體法律關系就無法展開研究。陳老師甚至主張,將民事訴訟法學歸于“民商事法學”學科之下更為科學,這也許正是將來民事訴訟法學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們應該記得:陳老師不是一個拘泥于書本理論的學者,他始終對中國司法改革保持著高度的敏感性,并積極參與其中。90年代中期,當全國司法系統掀起民事審判方式改革熱潮的時候,他撰文提出應“冷思考”。在陳老師執行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民事審判方式改革與發展》一書中,他最早對“一步到庭” 、“當庭舉證”等似乎已被公認的做法提出質疑,主張我國應建立新的“審前準備程序”,建立“舉證時效制度”,這些觀點無不被后來的改革實踐和司法解釋所認可。
我們應該記得:陳老師關注中國民事程序法的熱情始終如一,他的研究成果對于重塑我國民事訴訟理念、完善我國民事程序規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專著、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的《程序理念與程序規則》,根據“程序保障”的理念提出的一系列完善訴訟程序的觀點,如改革民事訴訟中的超職權主義,重視訴訟契約,建立有限的三審終審制,完善民事檢察監督制度,建立小額訴訟制度,在一審訴訟中普遍采用獨任制等等,立論鮮明,并逐步得到司法實踐的廣泛認同。
我們應該知道的是:陳老師這些年擔任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法學》雜志總編之后,公務是多了一些,但他立于理論研究和司法改革前沿的本色始終未變。2007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進行修訂時,陳老師與江偉教授、楊榮新教授、劉家興教授是全國僅有的四位積極參與其中的法學家。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陳老師承擔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項目《地震災害相關法律問題研究》,親赴地震災區調研。2009年10月,陳老師在北京友誼賓館迎賓樓召開專家論證會,研討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建設”的申報工作,我親眼見證了他和北京大學的陳瑞華教授、王錫鋅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葉自強教授等為此付出的巨大艱辛。
我們知道,陳老師很累,但他為中國訴訟法學事業的發展而奮斗的腳步從未停歇……

敬愛的陳老師走了,帶著他對中國訴訟法學事業壯志未酬的遺憾。
敬愛的陳老師走了,一個49歲的年輕生命走了,一個掌握著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發展方向的舵手走了,一個曾給我們貢獻了非凡智慧和帶來無數希望的法學家走了,一個給中國民事訴訟法界遺留下一百余篇論文、數十部專著的法學巨匠走了……
將來的歲月將會見證,失去陳老師,將是中國訴訟法學界的一個巨大損失。
我們永遠失去了一個才華橫溢的學者,一個忠實的良師益友,一個赤誠的思想者,一個偉大的法學家。
再見吧,親愛的導師,祝您一路走好……


學生王德新
2010年11月27日于山東濟南

王德新,男,山東師范大學講師,2007.9-2010.6在中國政法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陳桂明教授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