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晏向華:薊門橋畔見證國家法治進程——寫在樊崇義教授七十華誕之際
發布日期:2010-08-18  來源:互聯網  作者:李 杰

人生見學問,學問即人生。2010年8月11日,是我國著名法學家樊崇義教授七十華誕。

樊崇義教授是我國刑事訴訟法學界的前輩,作為刑訴法學的晚輩博士和《檢察日報》的編輯、記者,我和樊崇義教授多有接觸。一方面,樊崇義教授主持的重大科研成果研討發布,經常邀請我參與報道;另一方面,對于我們的約稿,樊老師基本上是有求必應,而且他每每有了法學新思想新觀點,成文后大多想著提供給《檢察日報》。就在前不久,針對兩高三部聯合發布的《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和《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樊崇義教授除了和幾位國內頂尖的訴訟法學家先后對兩個規定寫了相關評論外,還寫就《只有程序公正,才能實現實體公正》一文專供《檢察日報》,對兩個規定從訴訟法學層面進行分析解讀,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樊崇義教授在繁忙的教學科研之余,仍然筆耕不輟。

樊崇義自大學畢業留校任教至今,已有40余個年頭。在這40多年中,樊崇義親身經歷了從法制虛無時代到法治相對完善的發展過程。正如他在《邁向理性刑事訴訟法學》一書的自序中所說的,“作為一個從特殊年代走過來的訴訟法學者,我親身經歷了法制虛無時代的酸楚和無奈,深知法治對國家振興的意義,也痛感法治歷程的艱辛。所以,40年來,我從未停止過對司法正義的探索,一直在為國家法制昌明搖旗吶喊!

訴訟法教學:求新求變

在全國恢復高考制度后,作為“文革”前法科畢業留校任教的老師,樊崇義被理所當然地從下放的安徽淮北“五七”農場召回北京政法學院,重啟廢棄多年的刑事訴訟法學和證據法學的教學工作。這時全國恢復的法學院只有寥寥幾所,法學教學和科研剛剛起步,百廢待興,而位于北京薊門橋的北京政法學院又是當時全國法科教學的中心,樊崇義教授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訴訟法教學人才,在刑事訴訟法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中擔當重任,可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面臨一種全新的歷史使命。

為了能在開學后開展正常教學活動,他以最快的速度自己動手編寫講義;蛟S在今天看來,編寫教材是一項相對較為輕松的工作,而在當時,可以借助的資料文獻十分有限,憑著早年的法學功底,樊崇義教授沒日沒夜地勞作、一字一句地謄改,F在難以想象在當年“無米之炊”境遇中,樊崇義編寫講義的困難與艱辛。那時,樊崇義一家三代五口人擠在一間15平米的房子里,只有等到老人和孩子睡下后,他才能和同樣是學校訴訟法學教師的夫人(韓象乾教授)坐下來寫講義,他以每日5000字的速度一干就是數月,終于如期完成。那時樊崇義夫婦也許不會想到,20年后,在樊崇義領導和主持下,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成為訴訟法學專業唯一入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的科研實體。自1999年揭牌成立以來,已經成為國家級的學術研究中心,發揮著國家級學術平臺的作用,參與國家立法,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訴訟法學研究水平的重要窗口。一方面將世界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引進國內,另一方面也向世界展示中國法治的進步。

作為教師,樊崇義一直都高度重視刑事訴訟法學教材編寫中的觀點創新,多次被評為優秀教研室主任,在教研過程中,樊崇義注重對刑事訴訟法學原理探索。他認為,一個學科能否發展和繁榮的核心在于其是否建立了科學合理的理論體系,而這一理論體系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于教科書的編撰。樊崇義認為,新一代的刑事訴訟法學教科書,應加強訴訟理論的分量,其主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刑事訴訟法學》從注釋法學轉向理性法學,使教材更加系統和富于哲理。在總論部分力圖將刑事訴訟背后的一些原理性的內容提煉出來,在分論部分,對國內外的訴訟制度涉及的理論問題都一一作了介紹。這種結構布局,基本上繼承了大陸法系注重邏輯演繹的思維傳統,符合大家從原理到制度的學習習慣。

注重對刑事訴訟原理進行研究,是樊崇義一直提倡的一個方向!哆~向理性刑事訴訟法學》里“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新視域:訴訟原理研究”一章即對開展訴訟原理研究的意義和價值進行了闡述,對如何突破傳統訴訟法學體系以及對訴訟原理研究的方法論進行了探討,在內容上對訴訟本質、訴訟文化、訴訟價值、訴訟認識論、程序正義、訴訟人權、司法獨立以及法律移植等進行了闡述,努力引導訴訟法學研究從注釋法學向理論法學轉型。

樊崇義非常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積極主張訴訟法學教學應當注重實踐,1989年由他牽頭組織推行的“模擬法庭”教學法,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優秀成果獎。1998年他主持組織的“公訴案件模擬教學錄像”獲司法部第一屆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幾十年來,樊崇義筆耕不輟,著述鴻博,出版專著及合著20余部,發表論文兩百余篇,多部著作獲教育部、北京市科研獎,較有代表性的有1991年出版的《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綜述與評價》和2001年出版的《刑事訴訟法學實施問題與對策研究》(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教育部二等獎)、《偵查訊問程序改革實證研究》(獲北京市哲社科研一等獎)。在時間跨度上,這三本書剛好涵蓋了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兩個發展時期,是國內較有代表性的學術綜述,為當時的法學工作者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了較為便利的學術資源。由樊崇義擔任主編的兩份刊物《訴訟法學研究》和《中國訴訟法判解》,開辟了訴訟原理和案例研究等特色欄目,在推動訴訟法學的哲理化研究和訴訟實務水平提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樊崇義還擔任著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研究中心開放性文庫《訴訟法學文庫》總主編一職,目前已出版了近百本訴訟法學專著,著力于發掘青年才俊和推介高水平訴訟法學研究成果。

在樊崇義的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占去了他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在拿到鎖正杰博士論文初稿時,恰逢學校法律系組織教職工赴新馬泰旅游,樊崇義不煩其重,將厚厚的博士論文打印稿帶在身上,利用旅游的間歇逐頁閱讀,并提了百余個修改意見。論文文稿隨身而行幾乎成為先生的一種生活狀態。多年來,樊崇義培養碩士研究生近百人,博士研究生57人,博士后3人。

訴訟法研究:注重訴訟理念的哲學思維

2000年,檢察日報理論版開設“法學英才”專欄,旨在傳揚國內法學大家的治學成果,歷時兩年,基本由我負責采訪。樊崇義當然被列為采訪對象。然而,在我與他聯系采訪事宜時,樊崇義卻另辟蹊徑,認為一味地評功擺好于己不會有所提高,于讀者也不會有所收益。不如借此機會全面梳理一下多年來潛心研究的刑事訴訟法律觀的轉變,既是對前一階段科研成果的總結,又多少能對讀者產生某方面的啟發。我不禁深深感喟于一個學者對于媒體宣傳的寵辱不驚和嚴謹勤勉的治學情懷。在此后的采訪過程中,我逐步了解到,樊崇義教授的治學特點是注重訴訟理念的哲學思維研究,這從樊崇義七十華誕慶典同時也是新書《刑事訴訟法學哲理思維》的發布儀式也可略見一斑。此前,2006年出版的集其大成的《邁向理性刑事訴訟法學》也真切記載了樊教授對于訴訟法學教研中的理性思維。

在長期的刑事訴訟法學、證據法學理論和實務研究中,樊崇義提出的許多學術成果和學術觀點得到廣泛認同,在訴訟法學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證明標準上提倡法律真實觀。證明標準問題在刑事程序和證據制度的構建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刑事訴訟是對過去已經發生的案件事實作回溯性證明的艱苦過程,如果采用客觀真實作為證明標準,不僅使證明標準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會導致不擇手段地追求“客觀真實”,以致損害被追訴人合法權益。樊崇義提出,如果以法律真實作為證明標準,則有助于確立程序正義在訴訟法中的主導地位。這一理論的提出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所引發的“客觀真實”和“法律真實”的論爭,深化了學界對證明標準問題的認識,有力地推動了證據法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入開展,成為指導刑事訴訟法學和證據法學研究和應用的基本理論。

訴訟認識論的挖掘。從哲學角度看,訴訟活動也是一種認識活動,是訴訟主體對訴訟客體(已經發生的案件事實)的一種追溯性的特殊認識活動。但是,訴訟中的認識活動并不完全等同于哲學上一般的認識活動,而有著諸多的獨特屬性。應當充分認識訴訟認識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的聯系和區別,挖掘訴訟認識的特殊規律和特殊要求,以此為基礎獲得對證明標準、證明對象乃至證明責任等一系列問題的正確認識,樊崇義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在我國首次提出“訴訟認識論”的科學概念。

提出刑事訴訟法律觀的轉變影響執法效果。刑事訴訟法律觀在法律文化結構的體系中,居于深層次或隱蔽的地位,但它卻控制和影響著執法的效果和功能。樊崇義提出在刑事訴訟法的本質上,要從國家本位一元化的法律觀轉變為國家本位、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并重的多元化的法律觀;在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上,要逐步從國內法優位的法律觀轉變為國際法優位的法律觀;在刑事訴訟法的價值和功能上,要從單一的和從屬的工具主義的法律觀轉變為多種價值和功能的法律觀;在運用證據的價值選擇上,要從客觀真實的、實質合理的法律觀轉變為法律真實的、形式合理的法律觀,去除立法和執法中存在的“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傾向。

倡導刑事訴訟“以人為本”。樊崇義提倡把“以人為本”、“人文關懷”引入刑事訴訟領域并形成相關學術成果。在樊崇義的具體指導下,這些成果在珠海市檢察院、周口市檢察院、焦作市檢察院等單位加以運用,并取得了很好的執法效果,社會反映也十分強烈。

2002年,我以《檢察日報》記者的身份在樊崇義帶領下就“以人為本”、“人文關懷”引入刑事訴訟領域這一課題赴珠海市檢察院進行了采訪,發表《刑事司法與人文關懷》一文,該文獲當年《檢察日報》理論類一等獎。我想,與其說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過人技巧,不如說是其中樊老師所倡導的訴訟文明和實證調研占了先機。

在轉型時期,樊崇義率先提出把“倫理學”、“人學”同“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結合在一起,用“人文精神”的理念來構筑刑事訴訟程序,把“以人為本”作為一項重要的訴訟原理,引導學生和司法機關深入探討學習。許多基層公檢法機關在樊崇義的指導下,把人文精神運用到偵查、審判程序之中,構建了科學、文明的審訊、偵查程序。

大力推動偵查模式的轉型。長期以來,刑事偵查工作深受“口供主義”影響,證據的收集和案件事實的認定,總是寄托在口供或被害人的控告上?墒牵袌鼋洕碌摹叭恕痹谧,各種人證的可靠性不高。有鑒于此,樊崇義提出偵查模式要實現從口供本位向物證本位轉變的主張。物證本位是指訴訟的進行要以實物證據的調查、收集和運用為主,以言詞證據為輔的一種偵查思路和模式。當然,從口供本位轉向物證本位要經歷一個艱難的磨合過程,還要有一定的配套措施,如比較成功的科技偵查手段。

教學和科研:倡導實證研究

法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在教學上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須主動接觸社會、接觸實踐,才能驗證理論觀點,找到研究靈感。正所謂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樊崇義認為,作為一種社會科學,法學研究應當知行合一,在法學教研工作中應當提倡實證研究。

從2002年開始,樊崇義主持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啟動刑事審前程序改革示范(試驗)項目,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三項制度”(偵查訊問全程律師在場、錄音、錄像制度)的偵查訊問程序的改革試驗,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初始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近十年來,樊崇義的腳印遍及近10個省(市),最后選取北京海淀、河南焦作、甘肅白銀分別作為東、中和西部的代表進行三項制度試驗。一個個鮮活的實例,一個個精確的數據不僅印證了偵查訊問方式改革措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學性,同時也為司法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現實說明。2006年3月在北京召開了偵查訊問程序改革國際研討會,取得了可貴的實驗效果和廣泛的社會影響。2006年年底,全國檢察機關開始在職務犯罪中推行訊問時的全程錄音、錄像制度。9年來的試驗,已經為國家修訂刑事訴訟法積聚了豐富而寶貴的實踐經驗。最近,樊崇義接受媒體采訪提出,刑訴法修改時有望將這三個制度寫進法典。

學術研究應當注重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樊崇義非常重視與國外同行之間的交流,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向世界介紹中國的法制進步。2006年3月組織召開了“偵查訊問程序改革國際研討會”,向海內外的學者專家們介紹了中國在審前程序改革方面所作的努力。在美國哈佛大學舉辦的“法學實證研究方法研討會”上,他展示的學術成果和他的發言,得到海外學者與同行的高度關注。

除了在大學校園里辯研法理、傳道釋惑,樊崇義還經常走出校門,積極為立法部門獻言獻策,到實踐部門宣講法理。他曾參與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過程,是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的主要成員之一。近年來,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已被國家立法部門列入立法規劃,為了給立法部門和學術研究部門提供理論支持,樊崇義自立項目,帶領博士生們撰寫了《刑事訴訟法修改專題研究報告》和《正當程序文獻選編》等書目?吹阶约旱膶W術主張變為立法現實,逐漸被理論界和實務部門接受,看到我們的國家在一步步地走向法制昌明,作為這一偉大歷史變革的親身參與者,樊崇義內心的歡欣鼓舞無法言表。他豪邁地表示:“我愿把現在作為一個新的起點,再為國家法治事業奮斗二十年!

樊崇義簡介

河南省內鄉縣人,1940年生,1965年于北京政法學院法律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95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歷任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教研室主任、訴訟法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任訴訟法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司法鑒定中心名譽主任。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政府津貼。中國政法大學一級教授。

樊崇義教授是我國訴訟法學教學和科研的領軍人物,在推動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方面作出了杰出貢獻。

樊崇義教授從事學術研究和法學教育至今已近半個世紀,著述鴻博,出版教材和專著35本,發表論文216篇,長期擔任《訴訟法學文庫》主編,培養了大量的法學人才。

主要學術觀點

在證據標準問題上,提出法律真實觀。

“訴訟認識論”概念的提出和解讀

提出刑事訴訟法律觀應當適時發生轉變。

(1)在刑事訴訟法的本質上,要從國家本位一元化的法律觀轉變為國家本位、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并重的多元化的法律觀。

(2)在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上,要逐步從國內優位的法律觀轉變為國際優位的法律觀。

(3)在刑事訴訟法的價值和功能上,要從單一的從屬的工具主義的法律觀轉變為多種價值和功能的法律觀。

(4)在運用證據的價值選擇上,要從客觀真實的、實質合理的法律觀轉變為法律真實的、形式合理的法律觀,祛除立法和執法中存在的“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傾向。

提倡刑事訴訟要以人為本,以訴訟文明為價值取向。

大力推動偵查模式的轉型,即從“口供本位”轉向“物證本位”。

為遏制刑訊逼供而創建偵查訊問中“錄音、錄像、律師在場”三項制度。

代表著作

《刑事訴訟法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版)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理性思考》(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邁向理性刑事訴訟法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版)

《刑事訴訟法哲理思維》(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版)

《刑事訴訟法學》(一二三版)(高等學校法學教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于1996年2月獲司法部第三屆部級優秀教材一等獎。

《證據法學》(一二三四版)(法律出版社2003-2008年9月)(“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中國刑事訴訟法》(全國司法學校法學教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于1996年2月獲司法部司法學校法學優秀教材鼓勵獎。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