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獨立而思考國家命運的大學者
發布日期:2010-07-21  來源:互聯網  作者:資中筠
 抗日戰爭時期,正在求學的她體會到民族的屈辱;抗日戰爭后,內戰的硝煙讓她痛恨國民政府的腐敗,于是逃避政治,埋首書齋;新中國建立初期,她似乎看見了祖國光輝燦爛的未來,走出書齋積極投身各項活動;20世紀50年代初,懷著對理想的信念和階級出身的原罪感,她誠心誠意接受思想改造,卻逐漸迷失了自我;20世紀50年代末,工作的安排使她逃脫了“反右運動”;文革期間,被趕到農村勞動的她有機會了解現實,開始疑惑與思索;20世紀70年代末,她決定潛心從事學術研究,開放的學術殿堂讓她感受到改革開放的熱潮,也逐漸回歸自我,恢復獨立思考。
  今年80歲的她,從沒有停止過對心靈自由與思想獨立的追求,和對民族前途的憂慮與思考。她就是資深學者,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原所長資中筠先生。
資中筠先生1930年生于上海,祖籍湖南耒陽。1947年畢業于天津耀華中學,考入燕京大學,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51年畢業。
20世紀50、60年代,資中筠先生在 “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簡稱“和大”)從事民間外交與國際活動工作,其中包括國際會議的英、法文翻譯,間或擔任國家領導人的外事翻譯。因工作關系,在相對封閉的年代有機會訪問亞、非、歐、拉美多國,并在維也納常駐三年。“文革”期間下放“五七”干校勞動。尼克松訪華前,從干校調回,參與接待工作。之后留在對外友協主管對美工作。70年代末開始轉入學術研究。
她參與創辦了《美國研究》雜志與中華美國學會,曾任雜志主編與美國學會常務理事,創辦中美關系史研究會并任第一、二屆會長。1996年從社科院美國所退休,仍繼續著述,并應邀參加各種學術活動。除有關國際政治和美國研究的專業著述外,撰有大量隨筆、雜文,并翻譯英、法文學著作多種。
這位80歲的老人幼年得到的愛國教育沒有因為個人經受的苦難而消磨,同時由于思想的開闊獲得了新的視角,主要著作有:《追根溯源:戰后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與發展,1945-1950》、《戰后美國外交史:從杜魯門到里根》、《冷眼向洋:百年風云啟示錄》(2007年修訂版版改為《冷眼向洋書系》單行本,資中筠撰寫部分更名為《二十世紀的美國》)、《散財之道——美國現代公益基金會述評》(2006年修訂版更名《財富的歸宿》)、《資中筠集》(學術論文選集)等,很多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已出版的隨筆集有 《讀書人的出世與入世》、《斗室中的天下》。
其實,當年的資中筠最喜好的是數學和文學,1947年考清華大學失利,被燕京大學錄取。燕京大學的校園是美麗的,但是資中筠在這里并不開心。秉承美國教會大學的傳統,燕京大學有各種各樣的學生“團契”,不過那時除了少部分傳統的、被認為是“右派團契”外,絕大部分團契都成為地下黨的活動平臺,舉行傳播左派思想的“讀書會”,爭取中間同學,以及其他配合黨的任務的活動。資中筠回憶說,“我對這兩頭都格格不入,都不愿意參加,所以比較孤立。”加之發現自己并非數學天才,一個月后轉入外文系。一年級結業時,她毅然決定退學,再考清華。
如愿成為清華英語系二年級的學生時,清華大學已經成為北平學生運動的中心,但是遠離政治的資中筠對政治依舊懵懵懂懂,與許多同學一樣,痛恨國民政府的腐敗,感到外面社會很黑暗,但是對政治采取逃避的態度,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宿舍—教室—圖書館—音樂室之間。
開始思想并有所觸動,是在1949年的冬天,清華學生被組織到海淀農村參加土改復查,有幾個星期和農民同吃同住。從來沒有見過農村真實生活狀態的資中筠震驚了,她發現被認為是富農的人都那么窮,破破爛爛的,根本不能和自己的生活比,她開始為自己原來享有的優越生活感到內疚,逃避政治的思想也在那時得到轉變。
然而文革時,資中筠和中國無數的知識分子的命運一樣,被趕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她開始更多地思考與懷疑,在她已經做好長期當農民的心理準備時,中美關系出現了轉機。基辛格秘密訪華之后,外文干部上調,資中筠回到了北京,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負責對美工作,參加了尼克松訪華以及隨后陸續訪華的美國人的接待工作,包括參眾兩院領導人訪華團。封閉的國家開始慢慢地與世界接觸,1975年鄧小平的復出更讓知識分子們看到了希望,一年后鄧小平再次被打倒,人們在失望之余卻進一步擺脫了個人迷信。
1979年1月,中美關系實現了正常化。和人們習慣的說法“改革開放”不同,資中筠認為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開放改革”,因為“如果沒有開放,我們關起門來是無法實行改革的。而對外開放,很大程度上就是對美國的開放。在中國開放改革的進程中,中美關系正常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對中國的改革開放起到了關鍵作用”。
也是在1979年,資中筠第一次訪問了美國。1980年,她決心退出送往迎來的工作,從事學術研究,在她的要求下,先到“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美國研究室,開始專業從事美國研究。后來又在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之的邀請下,應聘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新組建的美國研究所任副所長,三年之后擔任了所長。
她珍視“獨立”二字,只希望能以獨立學人的身份立于世,她告訴筆者,“所以1991年我就堅決辭去所長的職務,因為在所長的崗位上,有很多不自由。不是行政上的不自由,而是你必須說你不想說的話,或者是去貫徹你不贊成的指令。于是我下決心:在盡可能的范圍內,我要自由。”
對自由的追求越來越滲透進她的思想,而讓這位睿智的老者現在憂慮的,也正是目前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缺乏獨立思想和獨立人格。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