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羅文干:曾三度入獄的外交總長
發布日期:2010-05-11  來源:《世界知識》  作者:石建國
羅文干,字鈞任,1888年出生在廣東番禺的一個富商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1904年,16歲的羅文干被送到英國牛津大學榮譽班讀書。除普通功課外,羅文干還學習德文、拉丁文、羅馬法、法制史等四門課程,由此奠定了他的法學基礎。大學畢業后,他又進入英國著名的“內寺院”讀書,1909年回國。


  辛亥革命發生后,羅文干南下廣東,投入宣告獨立的廣東都督胡漢民麾下。北京政府成立后,年僅24歲的羅文干于1912年8月北上,就任北京政府總檢察廳檢察長。1915年,袁世凱做起了皇帝夢,指使其心腹組織“籌安會”,鼓吹恢復帝制。贊成民主共和的賀振雄、李誨等上書肅政廳、總檢察廳,要求查辦,“以弭大患”。羅文干接獲呈文,即前往與司法總長章宗祥商議,不料遭到駁斥。羅文干遂寫告假書,攜家眷飄然南歸。


  袁世凱死后,羅文干回京復職。隨后北京政府成立修訂法律館,羅文干出任副總裁。1919年巴黎和會時,羅文干以考察司法名義,前往歐洲,重入“內寺院”修完學業。回國后,兼任北京大學、法官講習所法學教授。1920年8月,北京政府更替,羅文干出任大理院副院長。1921年12月轉任司法部次長,成為法律界的權威和知
名人士。


  參與華盛頓會議


  1921年10月,具有豐富法學知識的羅文干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參加華盛頓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司法部專門委員。這次任命使羅文干開始涉足外交舞臺。會議期間,羅文干主張收回領事裁判權,為此與王寵惠一道,電請政府盡早公布法律館第二次修訂的《刑法草案》。在尤為關鍵的山東問題交涉中,羅文干力主強硬,從法律的角度指出二十一條等中日間條約的不合法性,從而鞭策中國代表不作讓步,為最終使山東問題獲得解決作了貢獻。


  三度遭牢獄之災


  華盛頓會議之后,羅文干面對司法部經費短缺、積欠薪俸的局面,屢次呈請辭職,未能如愿。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軍閥獲勝,引發北京官場大洗牌。直系首領吳佩孚為實現其一統江山的目標,操縱出籠了“好人政府”。羅文干被羅織進該政府任財政總長。


  早在“好人政府”出籠時,北京政府已財政枯竭。如何解決財政危機是“好人政府”運轉的根本。羅文干年少氣盛,提出整理財政計劃,意圖通過國內銀行發行特種庫券,以解燃眉之急。國內銀行界為了強化和政府談判的地位,竟動員英籍稅務司愛格蘭從中作梗。羅文干一怒之下,解除了愛格蘭的職務。免除外國人稅務司職務,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破天荒的舉動。它引起了轟動,也招致一些人忌恨。


  接著又發生“對奧(奧匈帝國)借款案”。1914年袁世凱統治時期,由于國庫空虛,財政困難,為訂購四艘炮艦,與奧國簽訂協議,借款600萬英鎊。該款是通過委托奧地利銀行團在歐洲債券市場發行債券方式籌措的,先后借款七次,總數為410萬英鎊。歐戰發生后,中國對奧宣戰,借款合同遂告停止。一戰結束后,購買債券的英、法、德以及意大利等國的債權人,要求中國償還借款或另外發行新債券,并以此作為承認中國新增關稅的前提條件。鑒于新增關稅對解決財政困窘意義重大,羅文干遂于1922年11月14日,與委托代辦此事的華義銀行經理羅森達·柯索利簽訂奧國借款展期合同,同意將舊債票換為新債票,照票面九折發行,本息合計為577.719萬英鎊,分十年償清,年息八厘。合同簽訂后,華義銀行支付財政部8萬英鎊,又以3.5萬英鎊作為手續費。羅文干辦理此項借款,并未提交國會通過,這就給政敵提供了攻擊的口實。


  11月18日晚七點,眾議院正副議長吳景濂、張伯烈帶著華義銀行買辦李品一,前往大總統黎元洪處,揭發羅文干在簽訂借款合同過程中受賄。隨即,黎元洪頒布手諭,拘捕羅文干以及經手人黃體濂等人。當夜11點左右,羅文干、黃體濂被軍警逮捕,送入京師地方檢察廳看守所羈押,史稱“羅文干案”。受此牽連,曇花一現的“好人政府”也于11月29日倒臺。


  羅文干雖身陷囹圄,但自認清白,況所收回扣都用于財政部,因而在各方角逐中,羅文干分別于11月底、次年1月中旬兩度獲釋出獄,但旋即又于1月17日再度入獄,成為政爭犧牲品。隨后在蔡元培辭職引發學潮、全國司法界奮起抗爭下,1923年6月29日,京師地方審判廳再度宣布羅文干、黃體濂無罪釋放。然而直到1924年2月初,當地方檢察廳向高等審判廳宣告撤消上訴后,此案才最終了結。


  羅文干被免于訴訟后,1924年7月北京政府教育部任命其為俄退還庚款委員會委員,以后又相繼出任1926年7月杜錫珪內閣司法總長、1927年1月顧維鈞內閣司法總長兼稅務督辦,仍是北京政壇的活躍
人物


  兩度出任外交總長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南京國民政府,中國命運再次到了轉折關頭。1928年2月25日,已成強弩之末的奉系軍閥張作霖垂死掙扎,改組政府,任命羅文干出任外交總長。6月3日,在羅文干勸諫下,張作霖決定撤兵罷戰,返回東北,讓羅文干以外交總長身份留京維持秩序。4日,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羅文干協助張學良秘密返回東北,由此結束首次外交總長任期。


  1928年12月,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羅文干搖身一變,忝列為國民政府的官員。1931年12月轉任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部長,同月由張學良推薦,任行政院北平政務委員會委員。不過,真正讓羅文干在民國史上寫下濃重一筆的,則是他的第二任外長的經歷。


  1931年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直接危及到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生存,也引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浪潮。在如何處理對日危機問題上,國民政府內部出現了訴諸國聯與直接交涉的兩種主張。蔣介石傾向訴諸國聯解決中日問題。羅文干也主張訴諸國聯,加之張學良的關系,被再次推上外交部長的職位,受命處理最為棘手的外交難題。


  然而,在羅文干出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的1932年1月28日,日本又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變”,其后再于1933年初,將侵略鐵蹄踏入華北地區,制造了“榆關事件”。日本的每一次侵略行動,就是一場外交危機,外交部長首當其沖。蔣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把希望寄托在國聯調停上。羅文干雖主張通過國聯解決問題,但他同時要求堅決抵抗日軍的侵略,并主張上海問題、華北問題,要連同東北問題一并解決。這就同蔣介石的方針發生了矛盾。羅文干名為外交部長,卻不是蔣介石外交決策的核心人物。在派系政治的夾縫中,羅文干常被置于尷尬境地。1932年5月,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簽字,羅文干感到顏面掃地。1933年5月,中日雙方又秘密簽訂《塘沽停戰協定》。該協定變相承認日本占領東三省和熱河的“現狀”。羅文干在《塘沽停戰協定》簽字后,便向國民政府呈請辭職。后經蔣介石挽留,直到12月2日,才最終辭去外交部長職位。1934年10月,又辭去司法行政部長職務,脫離了政治舞臺。


  羅文干辭職脫離政壇后,有感于缺乏一部系統完整的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法制史》教材,遂傾注心血,準備完成此事。不料,天妒英才,1941年10月,滯留于粵北樂昌縣城的羅文干,患惡性瘧疾不治身亡,享年53歲。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