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明釗,男,漢族,中共黨員,1932年7月出生,山東滕州人。1954年7月西南政法學院(現西南政法大學)本科畢業;1957年7月四川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畢業。曾任西南政法大學(學院)副院長、院長、校長、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規劃組法學評審組成員、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法學會民法經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美法學教育交流委員會委員、重慶市人民政府法律顧問、貴州省人民政府咨詢顧問等職。現為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經濟法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兼任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行為法學會副會長,重慶市人大常委會立法咨詢專家,重慶、廣州、深圳仲裁委員會仲裁員等職。主要從事經濟法學和法經濟學的研究。
種明釗教授的名字,不用說在法學理論界,即使在司法實務部門中,也早為人知。在73年的人生旅途中,種明釗教授已與法學教育打了半個世紀的交道。和這樣一位飽經風霜、思想深邃而又心境寧和的學者交談,就如同讀一本真實厚重的人生大書,看似恬淡卻雋永無窮。
艱苦磨礪少年時 書生意氣法治路
種明釗教授1951年畢業于昆明五華中學,隨即以優異成績考入云南大學政治學系,兩年后,因全國院系調整而轉入新組建的西南政法學院。1954年,他提前畢業留校,在國家與法權理論教研室擔任助教。除1955年至1957年在四川大學讀研究生外,種明釗教授一直潛心于經濟學、法學的教學和研究。
早在1980年,種明釗教授就在《試論用法律辦法管理經濟》一文中提出“管理經濟一定要采取法律辦法”,“管理經濟如果沒有法律辦法,所謂經濟辦法將要大半成為空話;所謂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也要大半成為空話。”在當時“法律虛無主義”尚存的年代,這些觀點發人深省。1983年,他在《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理論基礎與法經濟學的建立》一文中,大膽提出了把法學和經濟法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一門介于法學和經濟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法經濟學的觀點,被學界譽為“中國大陸法經濟學的第一位倡導者”,而西南政法學院(現西南政法大學)被稱為“中國大陸法經濟學的發源地”,是“中國大陸法經濟學的芝加哥大學”。1992年11月,由他主編的《中國農村經濟法制研究》一書作為“七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出版,并獲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二等獎。該書被視為國內第一部從法學視角對各種農村經濟關系進行全方位審視的理論著作。2000年9月,他主編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出版,該書緊緊抓住公民的社會保障權這一線索,第一次從法學的角度系統地研究社會保障制度,較之同時期的同類著作實現了一次理論跨越。
三尺講臺逐日月 甘為人梯育后人
從教半個世紀以來,種明釗教授先后擔任過國家與法的理論、政治經濟學和經濟法學的教學工作,給各種類型、各個層次的學生講授過多門課程,先后培養碩士研究生38人,博士研究生25人,博士后1人,可謂桃李滿天下。在學生心目中,他不僅是一位可敬的老師,更是一位可親的長輩。他教授的專業課思路清晰、娓娓道來。他循循善誘、指點迷津的學術指導,謙和嚴謹、求實創新的治學作風更讓學生們感到由衷的敬佩。
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種明釗教授摸索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研究生指導模式,即:第一,盡力通過組織研究生參與他所主持的研究課題和統編教材,激發他們的學術興趣并在課題的寫作過程中啟發學生研究的思路和提高他們進行學術研究的綜合能力;第二,倡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帶領學生走出去和請實務界的專家走進來的模式,讓學生獲取靈感,并體驗理論和實踐的異同和結合。他的這種指導研究生的方法,既不同于一般的放任自流的模式,又不同于單純開書目、列清單的模式,而是在新的教育環境下一種新型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指導模式,讓學生們受益匪淺。
智山慧海傳真火 愿隨前薪作后薪
種明釗教授既是嚴謹的學者,又是一位成績斐然的法學教育家。1983年至1997年,他歷任西南政法大學(學院)副院長、院長、校長等領導職務。在這人生十分寶貴的十四個春秋里,他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到學校的改革和發展工作上。
學人治校,自見不凡。在任內,種明釗教授緊緊抓住學科建設和隊伍建設這兩個中心,通過出臺有關教學、科研、人事、分配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培養和扶持中青年人才,以形成強大的學術梯隊,帶動學校教學科研水平的提升。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學校學科建設的成效相當顯著,先后取得了三個省、部級重點學科點,終于有了兩個學科取得了博士學位授權點,涌現出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中青年知名學者。種明釗教授以其恢弘氣魄,出眾才華,運籌帷幄,指點方略,為西政的進一步發展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可謂功績累累,世人共識。一位青年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曾經說了這樣一段話:“1992年到1997年是西政發展最快、步伐最大的五年,也是人氣最旺、最有生機的五年。……”可是對于這段經歷,種明釗教授卻是寥寥數言,一掠而過。
作為全國知名的法學家,種明釗教授心系民生,胸懷法治。在擔任八屆全國人大代表期間,他以撰文和會上發言等多種形式,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見解和觀點,諸如針對某些違法現象屢禁不止的問題,指出應當加大制裁力度,提高違法成本;為維護法制的統一性,應弱化或割斷司法機關與同級地方政府的人事、物資和經費上的聯系,避免司法機關演變為忽視全局利益、片面維護地方利益的工具;要有意識地選派和提拔法律人才進入了各級領導班子,使他們的人才結構和知識結構更趨科學合理,以利于實現依法治國的戰略,等等。時至今日,種明釗教授的這些觀點,對于推進中國法治的進程,仍然具有實際意義。
飲其流者懷其源 功有成時念恩師
談到自己在教學和研究上的建樹,種明釗教授深情地回憶起讀本科和研究生時的老師——張警教授和卡契金教授,“他們對我的影響是終生的。他們對名利之淡泊、治學之嚴謹、待人之誠摯、生活之樸素、律己之嚴格、教學之認真都是十分罕見的。……”歲月如流,斯人已逝。對于老師的言傳身教,種明釗教授總是心懷感激。
盡管工作很繁忙,可種明釗教授對音樂的愛好仍然難以釋懷。中學時,他就參加過進步的歌詠隊,革命歌曲引導他走上了革命之路。工作以后,他參加了學校合唱團,還指揮過大合唱;而他對古典音樂更是情有獨鐘,家里珍藏了許多古典音樂唱片,尤其喜歡舒伯特和施特勞斯的音樂。他認為古典音樂能帶給人以寧靜淡泊的心態,能陶冶人的情操和性格,他很希望現在的年輕人可以多培養這方面的興趣。
2004年,在種明釗教授執教50周年之際,西南政法大學校長龍宗智教授盛贊種老:“事教育聲譽播法界,育人才桃李滿枝頭。”的確,這是種明釗教授學者人生的真實寫照。
如今,種明釗教授依然在他簡樸的辦公室里備課、寫作、指導研究生。
青山隱隱,夕陽正濃。
這是一個古稀老人的樸素襟懷,這是一位法學家的不悔追求,這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英雄本色。
新中國的經濟法學史上,鐫刻著一個大寫的名字——種明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