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彩申,男,漢族,中共黨員,1965年9月出生,山東省嘉祥縣人。1988年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1998-1999年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梅西大學法學院留學;2003年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曾任西南財經大學法學系副主任、西南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長。現為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經濟法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理事、四川省總商會(四川省工商聯)法律咨詢委員會顧問、四川省委黨校客座教授。主要致力于經濟法基礎理論和金融法的研究。出版的學術專著有:《合同法比較研究》、《跨國銀行法律制度研究》、《論經濟法的形式理性》,在《現代法學》、《法學》、《政治與法律》、《社會科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冬日的陽光透過窗戶,斜照在堆滿書籍的辦公室。岳彩申教授神情悠然地坐在我面前,平和的語氣中始終充滿了坦誠和直率,把我領進了一個中青年經濟法學家寧靜的精神世界,忘記了窗外大都市的繁華喧鬧……
他的治學態度:博學嚴謹
1965年岳彩申出生在中國古代“四大圣賢”之一的曾子故里——山東省嘉祥縣。雖然是在那個特殊年代,年青的岳彩申也沒有放棄對知識的渴求,他把讀書當成一種樂趣,文學、歷史、哲學廣泛涉獵。正是自幼養成的嗜書成性,給予他后來表現出的寬廣而深邃的學術視野。
“腹有詩書氣自華。”岳彩申教授以其堅實深厚的學術功底、精益求精的鉆研精神、深刻透徹的分析論證,在經濟法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其撰寫的個人學術專著、主編或者參加編寫專業書籍達20余種,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個人著述共計200余萬字。其中《合同法比較研究》一書是新《合同法》頒布之前,較早用比較的方法系統闡述合同法理論與實踐的著作。其撰寫的《跨國銀行法律制度研究》是我國第一部對跨國銀行的業務經營制度、債權保障制度、組織機構制度、內部監管制度、準入制度、以及風險防范制度等進行了深入理論闡述的學術著作。2004年12月,凝聚了岳彩申教授對經濟法學基礎理論深刻思考的一部力作——《論經濟法的形式理性》問世,該書以豐富的內容、詳實的文獻資料、嚴謹的結構和深刻的見解,闡釋了其對經濟法的獨特的理性主義思考與論證,形成鮮明的學術特色。
在學術研究上,岳彩申教授主張經濟法學首先是一門法律的科學,必須貫徹理性主義的理念,運用科學主義的方法論,否則,很難成為具有較高科學化程度的學術研究。作為我國經濟法學界知名的中青年學者,岳彩申教授多年來致力于經濟法學的教學與研究,并將其作為浩繁重大的系統工程進行刻苦攻關。他先后主持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金融創新法律規制研究——民間借貸法律制度的創新與監管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銀行準入法律制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金融經營體制改革與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構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A級課題《改革發展成果分享法律機制研究》的子課題項目等研究課題,并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九五”重點規劃課題《體制改革過程中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法制發展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經濟法理念研究》等研究課題的部分研究任務。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岳彩申教授在經濟法基礎理論和金融法的研究上成果斐然,多項研究成果榮獲省部級獎勵。
談到治學,岳彩申教授追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學術境界。撰寫學術論文,哪怕是極小的注釋,岳彩申教授也要親自查閱,在學術觀點上,從不人云亦云。治學的嚴謹可見一斑。正所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的這份學術清高并非固執己見,而是因為社會科學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個人的慎思、審問、明辯、篤行更易于達到真理。豐碩的學術作品見證和訴說著岳彩申教授掘進不止的學術生涯和勇猛奮進的人生足跡。
他的為師之道:言傳身教
科研和教學是岳彩申教授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17年如一日,不論風霜雪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始終奮戰在科研和教學的第一線。那份對科研忘我的執著、對學生無私的愛,讓每一個了解他、關心他的人都感動不已。
作為教師,岳彩申教授堅持教書育人,每年都給學生上課,最多的時候同時給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上四門課。他對教學精益求精,寫教案一絲不茍,他的教案常能達到發表的水平,并且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后學門生。岳彩申教授先后開設了《經濟法》、《法理學》、《金融法》、《WTO法律制度》等課程,深受同學歡迎。在西南財經大學時,每當有岳彩申教授的講課或講座,教室里總是滿滿當當的,連外系來的學生也說:“聽岳老師講課,是一種享受。”
“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岳彩申教授在生活中對待學生像一位兄長,但在學習和工作中,他的嚴格要求也是出了名的。他對學生的“嚴”,首先是“做人”上的嚴格要求。他常對學生說,大學之道在于明德,在于親民,在止于至善,因此,德性高了境界就高了,境界高了學問才能大。他要求學生做事要講誠實可靠,要有責任心;平時他要求學生從具體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把做人與學業發展結合起來。另一個“嚴”,是治學要求上的“嚴”。岳彩申教授對學生學習要求高標準、一絲不茍。尤其是對于學生們的畢業論文,從資料的選擇、框架的確立,到材料的分析、結論的提出,甚至文字的修飾,他無一不事必躬親。有些學生的論文在他的指導和嚴格要求下,竟改了10多遍,甚至一天之內就改了兩次。
岳彩申教授嚴謹的學風和對學生極端負責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教育著他的學生。正是嚴格的學術訓練和平日的言傳身教、濡染熏陶,岳彩申教授的學風、品德和他的學識、方法一道,在學生們身上得到了傳承和發揚。學生們常常感嘆:正因為先生的指導、訓練和熏陶,才有了從師以來的進步。如坐春風,如沾時雨!
他的做人風格:平和低調
岳彩申教授是一位平和的學者,不僅是做學問的導師,而且也是為人的導師。他對每個人都很寬厚平等。這種平常心可以說達到了一種哲學的境界。討論問題平等相待,無論你身份的尊卑,他都沒有一點架子。不但生活上很樸素,而且學風上也很樸素,追求扎實,反對華而不實是他最大的特點。有著博士生導師身份的岳彩申教授,卻安貧樂道,潛心治學,把學問奉為社會公器,從來不把它當作沽名釣譽用的私器。
多年來,岳彩申教授因為多方面的突出成績而獲得了許多榮譽,但是看上去他卻和普通人一樣,一直保持著一個學者的謙遜和不事張揚的風格,對于自己在經濟法學領域所取得的成績始終保持著低調,不愿多提。他常說:“做到最好是平和。要以一顆平和的心面對生活,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刻苦鉆研”。也許,正是這種平和,讓他能夠在許多榮譽下依然保持著一個學者的本色,仍然以飽滿的熱情力求在經濟法研究領域內取得更大的突破。不唯書、不浮躁,榮辱不驚,求真務實。“低調”的背后是人生的高境界。岳彩申教授的行為堪為后學的楷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英國作家狄更斯曾說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期,也是最壞的時期;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任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我們一齊奔向天堂,我們全都走向另一個方向”。一切都還在路上。在成功與榮耀的光環中,岳彩申教授執著依然,樸實依然,通往法學巔峰的長路上有他永不停歇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