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男,1966年生于四川廣安,漢族,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西南政法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商法與經濟法、國際經濟法。自1993年起迄今,共出版中、外文專著各1部,中文譯著5部;先后在《法制日報》、《法學家》、《現代法學》、《法律科學》、《清華法律評論》以及德國ZZP等報刊發表論文、譯文30余篇;主編《德國法學教科書譯叢》12部。承擔中國歐盟法律與司法合作項目,獲歐盟的資助100萬人民幣,是我校目前獲得的國外的最大資助項目,該項目已完成《中國歐盟法律研究系列》18項。其主持的另一個百萬級的《中國歐盟公司治理》項目已獲得歐盟的批準。
從農村窮孩子到師專學生,從自學英語到苦讀德文,從留學德國到從教西南,吳越教授傳奇經歷的零星片斷在廣大師生中廣為流傳——
癡心不改孜孜于法
一走進吳越教授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便是掛在墻上的各種證書——從英語大專文憑到英語本科肆業證書到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碩士文憑到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博士學位,這些證書記錄了吳越教授的傳奇經歷,也讓我深深感受到他的坦蕩胸懷,盡管已經榮升為我校為數不多的特聘教授、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之一,吳越教授對他的過去從不忌諱。
“學習法律是我一直的夢想,”這是吳越教授在采訪開始時的第一句話,“因為我覺得法律是公正的代表,是公正的守護者。”誠然,追求公正和學習法律的愿望是如此的強烈,但“因為出生在農村,而且家境比較貧寒”, 當時的吳越還是只能委于現實,在父親的建議下,就讀于一所師范中專。畢業后,從教于一中學,后又自修英語專業,一路走來,曲曲折折,似乎是與法律漸行漸遠,然而吳越并沒有遺忘自己曾經的夢想,那種心靈深處最堅定的力量促使他埋頭刻苦研習法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考取了西南政法大學的研究生,吳教授笑著說父親還專門為此擺了幾桌酒席慶祝,“要知道當時能夠讀上研究生,而且是西南政法大學這么一所在心目中如此神圣的法學殿堂的研究生是多么不容易”。自此,吳越才算真正實現了他的夢想和追求,踏上了其漫長而多彩的法律之路。夢想的實現源于他的堅持和堅韌,源于他“讓所有人活得有尊嚴”的深深內心訴求。
傳播中德文化的使者
在吳越教授自己看來,進入西南政法大學是其人生的第一大轉折,而留學德國則是其人生的第二大轉折。德國深厚的法律傳統、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先進的法律文化,使他毅然選擇了留學德國,盡管留學英語國家會因其英語專業背景而更為便利,他在上海埋頭鉆研苦學德文一年,并通過了面試、獲得了德國政府的DAAD獎學金,贏得了去德國深造的機會。
憑借自己的天賦和努力順利來到德國,吳越開始了他艱苦的求學之旅。讀博士辛苦,讀“洋博士”更辛苦,吳越在德國整整寫了五年的論文,反反復復寫了三稿,所浪費的打印紙不下5000頁,而且常常工作到天明,有一次寫作到凌晨六點,吳越給他的導師發了一封郵件,形容“那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他的老師幽默地回復到“請您讓太陽升起來吧!”苦心鉆研學術,汲取德國法律的精髓之余,吳越自覺除了從個人的角度出發獲得一個學位之外,在德國有著其他同樣重要甚至超乎于個人意義的事情可為,這也是他自己有別并超越于其他在德留學生之處。當德國朋友向其問道“中國人學我們的法律有用嗎”,“中國的男人是不是依舊穿著長衫,女人是不是還裹著腳”時,吳越震驚了,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來德國讀博士拿學位不是最重要的,很多歐洲人對中國的陌生對中德之間的進一步交往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唯有在中德之間架起一道溝通的橋梁,才能真正使兩國相連相通。順著這種思路,吳越博士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向德國介紹中國的國情、法律文化和司法傳統;另一方面,將大量的德國法資源傳輸回中國,由其擔任主編的德國法學教科書譯叢已經是國內學者、學生進行德國法研習的重要參考。而今,吳越教授身在西南,他所帶領的歐盟法律研究所和承擔的中國歐盟法律與司法合作項目仍在繼續并更為深遠地推動著中國與德國、中國與整個歐洲的法學研究交流。
解不開的西南情結
西南政法大學是吳越教授法學生涯的第一站,在取得德國法學博士、取得眾多學術成果之后,面對眾多高校及研究機構爭相邀請,吳越教授還是選擇留在西南。在問及他為何作出如此決定時,吳越教授坦言緣于一個“情”字——從一個小學教師到博士生導師,這不能不說是源于他深深的“教師”情結,然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對歷任校領導對他學術上和生活上的關心和支持的感激之情,對母校那份血濃于水的深情!“繁榮母校,是我們每一個西南人的心聲。”與德國及歐洲建立合作關系、開設歐盟法律研究所、推出歐洲法律研究成果,吳越教授在學校的這一系列學術事件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在他看來,無需用無私和勞苦功高來形容他的決定和努力,這只是很簡單的東西——叫做“回報”。
每一天,精力充沛的吳越都在不斷努力,當踏進他的辦公室時,你會發現大摞大摞的書以及一個埋在書堆里、在電腦屏幕前不斷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