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我在北大法學院的八年:憶與吳志攀教授交往點滴
發布日期:2010-03-26  來源:羅培新的新浪博客  作者:冷 靜

屈指算來,我入北大法學院讀本科已經是整整十五年前的事情了。

燕園經歷

我祖籍四川成都,在蓉城出生、長大、并完成中小學教育。自1993年9月作為高考畢業新生進入燕園、至2001年9月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法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在這八年的歲月中,我在北大先后完成法學本科、法學碩士階段的學習并取得學位(本科班主任是英年早逝的張建武老師,碩士導師是王守瑜教授),并考入吳志攀教授門下攻讀金融法博士學位。惜在其門下學藝只得一年便告別老師,追隨當時已先赴異域求學的新婚夫君遠渡重洋而去。

于今看來,當時的選擇未免有太多不周、不慎、不全之處,年輕的自己無論是在學業安排、還是在處事為人方面都太過輕躁隨意,至今思來仍時時自悔。蒙吳老師寬厚仁愛,未曾因我學藝不精、半途而止而淡了這份師生緣,數年中仍時時有所垂詢,對手機短信與電子郵件更是封封必回,令我這顆曾經那樣惴惴不安的心漸漸地終于去除了忐忑。

初聞師名

雖然正式在吳老師門下受教只得一年,但我識得吳老師卻已有十五年。第一次具體地了解“吳志攀”這個名字所牽聯的信息,還是在1993年本科入學不久,于北大三角地對面的一溜兒玻璃櫥窗中的展板上。那時吳老師作為法律學系(那時法律學系還未建院,系主任是尊敬的魏振瀛教授)的學術新進,同武樹臣老師一起被重點介紹。兩位老師都還年輕,應該均不到40歲,已經在各自的領域內做出了優秀的成績。

接下來所聽到的關于吳老師的故事,來自于我的本科同學金香月。香月是一位勤奮用功的朝鮮族姑娘,第一外語學的是日語,與我是同一個學生宿舍的室友。香月大約在本科三年級左右,通過了法律學系的選拔,得到了赴日本新瀉大學法學院留學的機會。那時吳老師任副系主任,主持了那一次對赴日學生的選拔工作。香月在此過程中,有機會感受到吳老師的工作風格及待人接物的態度,回到學生宿舍后便同我們講起她對吳老師的印象:

“吳老師原來是四川人,在青神插過隊作過知青!

“吳老師對我們很和藹,想不到他還同我們聊家常來著。他談到妻子長期以來身體不好,所以他之前有一段時間不得不做兼職律師養家,因此還耽誤了學問!

……

這便是我在自己同吳老師近距離接觸之前,得到的對其最早的形象化的描述——香月的話語所勾勒的人物流露出的是淡淡的溫情、誠懇和平常心。

初識吳師

后來我于本科三、四年級時修了吳老師講授的《銀行法概論》和《金融法概論》兩門課程,才對吳老師本人漸漸熟悉起來。當時最深的感受是吳老師講話溫言細語,懂得養護精神和氣力——一個星期中有兩個晚上要對著兩三百人的課堂講大課,對嗓音和體能的耗損不容小視。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與當時龐大的聽課學生人數相關的一個背景:我所屬的1993級(1997屆)法學本科生在北大歷屆學生中是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一方面,我們是北大取消一年軍訓之后首屆入學的新生,因此我們與在石家莊軍校渡過大學第一年時光的1992級本科生同時進入燕園開始專業課的學習;另一方面,我們入學時昌平文科分校尚未竣工,因此我們的大一是在燕園度過的,而后來入學的大一新生從1994級開始,都在昌平分校學習一年。因此,我讀本科期間,大多數的法學專業課都是兩屆學生(93級同94級)一起上,故課堂的規模有時是非?捎^的,也為授課老師、包括吳老師這樣主講數門必修課的老師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吳老師在燈影憧憧的晚堂上對著系在領口的微型擴音器講課的影像,至今仍印刻在我的心底。

而我同吳老師直接打交道、并給吳老師留下個人印象的第一次經歷,卻要一直等到了我本科即將畢業的時節才發生。很慚愧,如今追憶起來,我還不得不說,那雖然是一個很好的場合,但我第一次給吳老師留下的卻并不是什么好印象。

那是1997年的事了。我本科階段成績不錯,在法學院教務對應屆畢業本科生的功課所進行的加權排名中,列93級第一名。其實,如果不是我們那一級的佼佼者、成績優異的浙江才子陳煒衡(其研究生學習期間也就讀于吳志攀教授門下,并取得哈佛法學院的碩士學位,現在香港執業)在本科的最后一年去了日本東京大學留學,我毫不懷疑,以年級頭名畢業的一定是他,而不是我。幸運的我,與排名92級第一的李莉、以及94級第一的小趙同獲由國方律師事務所設立的首屆“國方獎學金”,而時任系主任的吳老師主持了頒獎儀式。當時,領獎的同學每人有機會講幾句感言,我應該也稀里糊涂說了些什么,現在都不大記得了。

頒獎儀式結束之后,吳老師將我喚到一旁,說了一句讓我立時面紅過耳的話:“你這個小姑娘(那時我身形瘦小,面容青澀),以后注意呀,在這樣的公共場合要保持眼神專注,不宜東張西望,眼光四處瞄。不然,很容易讓人對你留下驕傲和目中無人的印象!卑 瓡灐!我當時的窘樣一定很生動……想不到,吳老師說話這樣直白。灰蚕氩坏,我同他的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居然是這樣的一堂禮儀課啊。后來同吳老師更熟悉了才知道,原來他很注重對年輕學生的待人基本規范和教養的培養——我印象中,他指導的研究生個個待人接物都有章法,大方得體,禮貌周到!瓱o論如何,我給吳老師留下的第一印象應該是比較糟糕的。

“五好先生”

我本科期間的班主任、敬愛的張建武老師在2003年夏于北大法學院副院長任上不幸因公殉職,倒在了赴吉林招生的高速公路上,永遠離開了年輕的妻子谷凌老師和幼子皮皮,時年僅34歲。法律系93級這個集體是建武老師從北大畢業留校工作后所擔任班主任的第一個班級,而我是建武老師所迎接的這個班級的第二個學生(第一個學生是來自東北的孟慶炎,現在北大黨委組織部工作),而且來自他頗有好感的四川——后來據他說,這大半因為他是半個四川人(母親來自四川),并且他極為贊賞的本科同學兼好友尹艷女士也來自四川。建武老師同我、同我的同窗,后來都建立了深厚的手足情誼。

對于他熱愛的93級同學來說,建武老師本人在哪一方面都是個模范——忠厚、勤奮、正直、愛心濃濃、責任心重重……而在同我們交流的過程中,作為模范的建武老師則時時流露出對朱蘇力教授和吳志攀教授真摯的尊敬——他認為蘇力老師是出類拔萃的學者,是為北大法學院的學術扛旗的人物;而對于吳老師,他則著重強調法學院眾老師賦與其的雅號——“五好先生”:好學生、好老師、好領導、好同事、好丈夫。建武老師的這些話多年來常駐我心:令我如此敬佩的建武老師如此敬佩的人,絕對有著強大的人格魅力。

關于這“五好”在真實生活中的體現,與吳老師有所交往的人士曾經舉出過很多具體的實例來佐證和說明。在這里,我只是想從我有限的所知,來談談吳老師作為“好學生”、“好丈夫”和“好老師”是怎樣踐行的。

好學生”

只要看看吳老師對其業師芮沐教授是如何執弟子禮的,就可以一窺端倪(吳老師在2007年于芮先生99歲華誕之際曾賦文紀念,以銘師恩,文中的真情切意娓娓流動,感人至深:見《芮先生對我的教誨》: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9195a01000d25.html)。我的先生鄭戈于1998年從北大法學院博士畢業留校任教之際,吳老師時任院長,曾經給他們幾位新留校的年輕教師們做過上崗輔導,其中專門講到一條“尊重老師”的道理:“你們這一代學人受教育的條件普遍好過你們的老師輩,兩代人的知識結構和知識積累不盡一致。也許你們當中有些人比自己的老師學問更好,但任何時候都要尊重老師,不要瞧不起老師。”吳老師的這番話對鄭戈影響非常深,以至于他后來將這番話原封不動地轉述與我,讓我也記住。

“好丈夫”

吳老師與妻子之間如何相濡以沫、共同走過多年的甘苦,其身邊親近和熟悉的人們都有目睹耳聞。我本人第一次見到吳老師的妻子、并聽師母自報家門叫“楊銳”,是在我考入吳老師門下讀博士那一年的中秋節。

那是2000年9月的事了。吳老師攜著師母,同北大金融法中心的同事和學生一道茶聚,同時也讓新入學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同老師和同學們熟悉熟悉。大家先來了一番自我介紹,而且是從吳老師那里開始的。吳老師中規中矩地報了姓名和職務,接下來輪到坐在他身邊的師母——吳老師當時樂呵呵地對妻子說:“對。你也是北大人,也該自我介紹介紹!碑敃r得知,這位名字帶著英氣、說話清脆動聽的師母正擔任著國學大師、尊敬的季羨林先生的秘書。師母話不多,茶聚期間一直坐著微微地笑。我記得她留著輕快的短發,樸實而優雅。我當時心里曾想,師母想必沒太記住坐在角落里、因為喉嚨發炎不能出聲的我吧。想不到不久之后打電話到吳老師家,是師母接聽的,聽我報出名字后,她確實記得我呢,很親切地話了家常。

入學月余,吳老師約我與同門郭靂,在某日清晨赴北大小南門對面的長征飯店,同老師及師母共進早餐。那一天長征飯店的早餐真的很棒,我尤其喜愛那里的冬菜包和豆腐腦,不客氣地飽飽吃了一頓,倒是郭靂秀氣些——吳老師同師母不停地囑他多吃點、吃飽點。那時候正值吳老師一家同北大很多老師一道,準備遷入學校分配的藍旗營寓所的時刻。此前,吳老師一家三口一直居住在中關園的兩居室中——那里我從未有機會造訪,但我的先生倒是受邀拜訪過一次,回來后還講起那里如何逼窄的情狀。遷居之前,對新居進行裝修整葺的累人活兒全由師母操持,因為根本指望不了工作上忙得不可開交的吳老師。而那一天的早飯之后師母就準備“上崗”——我還記得,她那天早上戴著一頂簡單的遮陽帽,爽朗、干練、心情愉快、充滿活力,雖然等著她的是一日費心又費力的勞作。

多年之后,我有機會在香港聽到吳老師講起對妻子多年來默默照顧家庭、支持和成就他的學業和事業的感念,也聽到吳老師講起對家庭的責任、對家人的親情。我記憶猶新的是他的這么一段話:“我于1990年代初赴哈佛法學院訪學,一年訪問期滿之后,本來那里的教授想再挽留我一年,但我回國時發現,年幼的女兒見到爸爸居然怕生,躲在她媽媽身后不敢站出來——當時心中充滿了震驚和痛楚,殷殷求學之心不可以令親情犧牲到如此地步啊。個體在家庭中、在社會中都有應盡的責任,要完成這些責任的。當時真是覺得對不住女兒,也對不住妻子!眳抢蠋熀髞硗窬芰斯鸾淌诘耐炝。

“好老師”

這里要提及我在吳老師門下讀書的同門。我們那一級攻讀金融法博士學位的有3名應屆碩士畢業生——我本人、以及前面提到的大名鼎鼎的郭靂(現于北大法學院任教)和同樣大名鼎鼎的羅培新(現任教于華東政法大學)。郭靂是北大法學院92、93級本科生中的傳奇人物,山西省1992年文科高考狀元,年紀小過晚他一級入學的93級學生中的不少人(包括我自己),在北大讀書數年期間各方面表現無比地優秀——不僅是無可挑剔的學業。吳老師任法學院院長期間,已進入碩士項目的郭靂因為表現出色,得到組織上的信任,曾經擔任過本科生的班主任。郭靂在1998年百年校慶期間因負責學生工作一度累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吳老師后來在我們讀博士期間還心疼地提起這件事:“當時要真是有什么事情,可怎么向你們的父母交待!”

我在吳老師門下受教的日子雖不長,但也足夠我在耳濡目染中學到一些治學的基本功。例如,吳老師督促學生要“勤”,這個“勤”是勤動手的意思,主要是勤寫學術文字。他念念不忘向學生推薦的一個勵志性事例,是他某次出席國際學術會議所碰到的一位日本記者:那位記者手里總是拿著個小本子,往上面記啊記啊記,“不浪費一分一秒,總是寫著字兒”!當時聽吳老師講來真的覺得很受教,雖然覺得自己還是很難做到“筆耕不輟”到那位日本記者的程度,但這個例子所體現出來的“勤”的意味、對事業深度投入的精神,卻是深入我心。

吳老師自己多年來,一直在身體力行何為“勤”——他在金融法研究方面豐碩的學術成果、數年耕耘之下辛辛苦苦指導畢業的一批批碩士和博士、以及一滴滴心血打造出來的“北大金融法研究中心”這個以出精品學術產品和與實務高度契合來定位的品牌、還有多年來相繼在法學院和北大擔任繁重行政工作所創造的成績……這一切不僅記錄著一個勤奮者在途中奔波跋涉的一個個足跡,更是寫滿了一個充滿使命感和責任感的當代中國人對生命的透支——那種義無反顧、忘我和充滿幸福的透支。

“早上七點開始伏案工作(包括回復學生的電子郵件),結束工作后晚上回到家時,經常碰到女兒已經熄燈就寢的情形,因此一天之中竟然沒有機會同她說說話。我們這輩人之所以這樣,只是因為希望趁著還有精力,可以做一點實實在在的事情,為中國的教育做點事情,為你們做點事情!边@是2003年左右吳老師在北京——多倫多的越洋電話中同我講到的一段話,當時心中那種深刻觸動的感覺,現在還仍然可以重歷。

在推動中國教育事業方面,吳老師津津樂道的同道者中有一位來自香港的梁定邦先生。梁先生為中港兩地杰出的資深金融學者,曾任香港證監會主席和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梁先生從1990年代初期就受金融監管機構的邀請來到內地,熱心幫助內地建立、健全資本市場及其監管架構,其間曾經深入高校,引入現代金融教學的理念并協助實施。我在北大讀本科期間,就好幾次有機會聆聽梁先生本人、以及他所邀請的中外金融專家的講座,次次座無虛席,反響熱烈。據吳老師介紹,這位他非常敬重的梁先生早期赴內地義務講學,還要自己承擔路費——“自己買飛機票,還樂此不疲。”吳老師慨嘆。

在聽過吳老師這樣的感嘆數年之后,如今在香港大學法學院任教的我有機會重遇梁先生,其人對提攜后進、鼓勵年輕學人的熱忱不減當初,還慷慨地為我本人在從事學術事業之后的第一部專著撰寫了閱評(比起我的同門、如今已經碩果累累的郭靂和羅培新來,我在自己的點滴成績面前真是汗顏了)。吳老師和梁老師對發展中國教育事業的那種盡心盡力,如出一轍,我們這些有幸享用了寶貴的教育資源的年輕人,怎敢不努力、不求進步呢?

才子和動物之友

作為一名知名法學家,吳老師是他們那一代人中真正的才子——他擅于畫藝,于今已經出版過好幾冊精致的漫畫冊自不待言(這些漫畫冊并不公開出版,而是限量制作,贈閱友人和學生);他的那一手秀麗挺拔的書法(我第一次看到吳老師漂亮的鋼筆字,還是在2001年夏于緒剛師兄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上,于一份導師寫就的書面材料上)、在適當的時節和景況下吟哦成詩的才情(師妹董華春結婚時,吳老師曾送了自制的藏頭詩為賀禮)、心境和合時揮就篇散文喻事抒懷的情致,也在友人和學生中傳為佳話。

我還記得吳老師2006年10月訪港參加中文大學法學院成立慶典,其間抽空同幾個學生小聚,大談他當時正在孜孜實踐的“手機散文”——每日電信商限發70字手機短信,以散文為體——“70字以內要講出點兒有意思的東西,對作者來說還真具考驗性!眳抢蠋熣f。當時我只覺得,他的愛好還真有些別致(其實我當時差點沖口而出——“您的愛好很有些另類呢”)。

這些年來也曾經數次地聽吳老師、師母和其他人談起吳家的“編外家庭成員”——貓貓、狗狗,至于到底有幾口我則不甚了了。當時曾經很費勁地去想象,在遷入藍旗營之前的數年間,中關園那狹小的兩居室是如何容納一個三口之家同這些貓貓狗狗共同棲居的?

“我家那只狗狗是勃美(寵物狗的一個品種),聰明得很,有7歲孩子的智力呢,得認真對待她(他)!痹浡爡抢蠋焽烂C地說。同樣熱愛動物的師母還曾同學生戲言,貓貓狗狗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甚至還超過了吳老師呢——“女兒排第一,貓貓(狗狗?)第二,爸爸就委屈一下,第三啦!”無需說,照顧心愛的動物的任務自然也是落在師母的肩上——可以想象一下,日常需要對此持續付出的愛心、耐心和辛勞是多么地沉甸甸啊。換了任何一個心靈不細膩、情感不溫存、缺乏同情心和對生命的敬意與呵護的人,這樣的工作一定做不下來的;要勉強做下來也一定是橫眉豎眼,不會像師母那樣,為此而真誠地快樂和滿足的。

老師與我

吳老師與我,相聚相交的時間真的很短暫。也許是因為顛沛數年之后,我最終未能學成過硬的技藝,我始終不敢將自己視作吳老師親授親傳的弟子,怕自己比起眾同門的落后拖累了師門,但心里又始終希望自己可以是吳老師親手帶出來的、可以令他偶爾也能感到一絲欣慰的弟子。這樣的心態伴隨著我這些年逐漸的成長、成熟,時時地給我壓力和激奮的動力。

說來很有趣,我自以為一直沒有機會向吳老師充分地展示自己——性格、愛好、品性長短等等(除了一開始很糟糕的“不規范的眼神”以外,呵呵),推斷吳老師多半應該是不太了解我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曾在臺灣東吳大學法學院任教的楊楨教授,一位長期致力于推動兩岸學術與文化交流、并多次親赴北大講學且送贈圖書和設立獎學金的謙謙師長,有一次曾向我隨意地提道:“吳志攀老師同我和楊師母說起,你會講俄國話,還會唱越劇。”

我驚異了——我的第一外語確為俄語(因此后來學英文下了不少苦功夫),也確實在北大法學院的聯歡晚會上表演過越劇演唱(當然是非常“勇猛”的業余水平),但從未向吳老師披露過,他是如何得知這些邊邊角角的瑣事的呢?只能解釋為吳老師心細、體察入微了,對學生的情況知悉和把握得比學生意想中的多——我一直記得自己當時心中又驚詫、又欣喜的感覺:畢竟老師還是知道你的一些事。

結語:暴瘦的老師、蒼涼的銀絲

上一次見到吳老師已經是兩年之前的事了。說實話,看到他時嚇了一跳——一個原本有著寬闊腰圍、并因此犯愁的人(吳老師說,這是因為工作緊張、作息規律失調、以及時時出于應酬的需要而飲酒的原因;他還明言,擔心這對健康不好),突然之間落了二十幾斤體重,變得暴瘦,頭發也掉得厲害,整個人好似老去了十幾歲。怎么回事?要知道,吳老師那個時候還未滿50周歲。」ぷ鞯拈L期操勞和緊張是唯一可供解釋的緣由——一直以來他都太投入了、太不愛惜自己了、太不懂或是不舍得休息了、太……

我不敢多問什么,只是和一起聚會的同門提醒吳老師“還是要保重”、“還是要注意身體”,而吳老師則微笑著點頭,讓我們放心,也囑咐我們注意身體。特別是對我這個剛剛開始教書、步步走來吃力的女學生講,“女孩子還是不要太拼命!倍叹壑,吳老師匆匆返京,又投入到北大的繁重工作當中去。此別之后,我未曾再見他,心里還一直惦記著他留給我的那幾份他親手簽了名的漫畫冊——吳老師說過,一定要親自將這些以心血繪成的畫冊送到受贈者手中,他人不可以代領的。

而終于再見吳老師,卻是前幾日在同門羅培新的博客上——那里貼出了吳老師11月間在華政就全球金融風暴進行公開講座的照片。吳老師就端坐在照片里,卻已是"兩鬢斑白,銀絲稀疏"(羅培新言),而與之兩相對應的心境也應當是悲涼的——在最近的風波中,老師和師母所經歷的折磨實在是太深、太重、太苦了。

我的這篇文字,全部出于真情,出于對吳老師和師母不移的信任、關愛、還有堅定的支持。在回顧自己在北大讀書、成長的過程中,體味那些同吳老師、師母相交的點滴,那些綻放光華的點滴。在自勉的同時,也期待著對老師、師母帶去一絲安慰。風波終會過去,公道、和諧與社會進步的到來一定不會太遠。

2008年12月17日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