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應學生們的熱情邀請來到中國政法大學,與大家一起共度青年節。這是溫家寶在學校圖書館閱覽室與學生們親切交談。 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攝
2008年5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行視察了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總理親臨全國最高法律學府,給法大學子,給法律人帶來了激情與憧憬,帶來了期冀與希望。
總理的視察細節
總理視察法大時的一些細節,非常感人,憶時常令人激動。
第一個細節:“溫總理在何處下車”。
原通知我們是在教學樓門前迎候總理,但總理快要到的時候,我們突然接到電話,說總理要在門口下車,我們趕緊從教學樓快步趕到了校門口。我們到的時候,總理的車也差不多到了。總理是從校門口開始步入法大的,這是一個細節。這個細節里邊蘊涵的東西,很多人可能沒有體悟到。我的理解是:這里面既有總理的修養,而更重要的是他以這種方式表達了對法治的尊重,因為這所大學叫“中國政法大學”。
第二個細節:“我們對總理的希望”。
在陪同溫總理向學生宿舍走的路上,我說“我代表學校師生談一點對總理的希望,這就是我們法大師生不僅和全國人民一樣,希望您是‘親民的總理’,‘教育的總理’,也希望您是‘法治的總理’。”總理聽完這句話以后就笑了,然后表情凝重地說“我會努力去做”。
第三個細節:“都與哪些人握過手”。
總理走進校門之后,我校學生夾道歡迎,他跟每一位同學都握手,無一遺漏。當時在場的同學大概有一百多位,總理真正做到了一一握手。在視察法大的整個過程中,他去了學生宿舍、圖書館和學生食堂,凡他步履所到之處,他見到的同學,都有幸與總理握手。在二樓和其他樓上的同學看到總理來了,在窗戶上向總理招手,總理的手則始終是揮動著的。在場的所有同學都非常激動。總理從學生宿舍出來后,見一部分同學在走廊隔斷外邊,當時我們以為總理可能只是和同學招招手,但出乎我們意料的是,總理一個人快步走過去,隔著窗戶隔斷跟每一位同學握手。從這個細節里邊可以看出總理的待人如一。
第四個細節:“請看我的行動”。
當總理在圖書館和學生座談的時候,大家談的都是法治的問題、法治精神的問題、法學教育的問題。突然有一個同學換了話題,大意是說,學校這幾年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我們的辦學條件正在改善。但總理你看我們坐的這個凳子和桌子,還有周圍的房子,都離我們一流學校的水平還有差距。總理能不能在建設法治國家的進程中,特別改善一下政法大學的辦學條件?這個同學還特別強調希望總理能把她為學校進行呼吁的話聽進去。總理帶著微笑面對大家說“我接受你的批評”,總理說:“政府將更加重視法律教育,要加大對政法院校的投入。”談到這兒,大家以為總理的表態已經結束了。但總理稍停頓了一下之后,又說了一句話,“請看我的行動。”溫總理是一位說到做到、以行動來證明思想的人。聽完總理這句話,我的眼眶濕潤了,因為總理這句話非常實在。
第五個細節:“為法大解讀校訓”。
當講到法治精神的時候,我們同學做了一個插話,說我們學校的校訓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總理聽完以后說,“我注意到了你們這個校訓”。然后他幫我們解讀校訓,師生都為之振奮。共和國總理為一所大學解讀校訓,我想這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令我們非常自豪。
第六個細節:“法比天大”。
在往校園里走的路上,總理看到了我們的一個石碑,上書“法治天下”四字。當同學們談到法治精神的時候,總理就以這個為題,他的解釋就是,“法比天大”,這就是法治天下的含義。以此破題,他一連提了五種法治精神。這五種精神概括得非常全面,總理所提倡的法治精神與法學家的解釋是一致的。總理是一國弘揚法治精神的典范。
第七個細節:“刀制”還是“水治”?
與師生座談中,總理回憶了起草黨的十五大報告時的一個細節。大家都知道“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是十五大時確定的,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的法治,到底是“法制”還是“法治”?這就是法學界曾長期爭論的“刀制”還是“水治”問題。溫總理回憶了起草十五大報告時的情景,他決定聽取法學家的意見。溫總理還特地提到了王家福的名字,因為王家福的觀點是“法治國家才是我們要達到的目標”。法大師生當時很興奮,告訴總理,王家福老師就是法大的校友。
第八個細節:“還要去看誰”?
這也是一個令人回味的細節。總理在食堂里與學生共餐完后,等大家都把筷子和碗放下了,總理站起來跟大家說了句話,“你們先坐,我到后邊去看一下”。然后就急步來到了食堂的廚房里。當時正是就餐的高峰期,廚師們忙得不可開交,沒人注意總理走了進來,我急忙招呼大家,“總理來看望大家了”。當時廚師手里都拿著勺子,轉過身來,個個都很激動,總理沒有辦法跟大家握手。于是總理向大家問候,“師傅們辛苦了”!這個細節,是我們都沒有想到的。總理對人的關懷可謂體貼入微。
第九個細節:“何謂高尚”。
在和同學座談時,總理的許多話深深地打動著法大師生。當講到道德修養時,我腦子里有這么一段回憶,很震驚。總理說到,我這個人有很多缺點,但有一點我是不甘落后的,就是愛我們這個國家。他特別講到,“我的每一滴血液,每一個細胞,甚至將來死了燒成灰,每一顆灰燼都是愛國的”。當講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很多同學和老師眼里是含著淚的。這讓我們想起魯迅的那句“我以我血薦軒轅”,還有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以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形象立刻浮現在我的腦海里。這使我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政治家的高尚。
總理的法治情懷
總理的法治情懷,令我感念至深,他對法治的闡述,讓人刻骨銘心。
我的第一個感受是他有一個宏大的法治觀,他不僅僅是在談政府法治,實際上他是在構筑中國的系統化的法治體系。他講了立法的民主性問題,講了執法的公正性問題,講了司法的公平正義問題,講了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問題,講了普法以使法律得到遵行的問題。總理的法治觀念是全面的、體系化的。
我的第二個感受是他對法的價值的把握和追求。法的最高價值是公平正義,效率和秩序等雖也是法的價值,但應置于公平正義之下。總理在2007年就曾把教育視為社會公平的基石,這次來法大,又進一步升華了公平正義的意義。他視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為政府的天職,而把公平正義視作政府的良心。這個判斷是有震撼力的。他這次講公平正義,涉及到了法治的所有環節,“立法要公”、“執法要平”,還講到“重要的是司法制度”。所以我感覺,溫總理的法治觀里高揚著公平正義的靈魂。
我的第三個感受是他有明確的人治與法治的界線。座談剛開始他給我們舉了信訪的例子。他認為上訪在某種意義上還帶有人治的封建色彩,還是應該依據法律來解決問題。他談到了由法治構建的制度有三大特征,即根本性、穩定性、長期性。所以他有一個明確的人治和法治的界線。他是在追求法治的目標,他在座談時作出的“法治是社會主義成熟的標志”的判斷,可與“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的判斷相提并論。這個判斷是對社會主義法治規律的揭示,具有里程碑意義。既親民又追求法治,是溫總理法治觀的一大特點。
我的第四個感受是在總理身上,能夠感受到最強烈的法治精神,尤其是他對法治精神的五個解釋令人感嘆。從解釋“法治天下”就是“法比天大”開始,他認為只有法比天大才能法治天下。總理還講到,“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這是引用宋代王安石的話來闡述執法對法治的關鍵性和重要性;總理緊接而來的判斷可謂法治的真諦,他說“有法不依,不如無法”。這句中國的古訓,用在對法治精神的解釋上有振聾發聵之效。在總理身上,我們看到了法治思想的光芒。
我的第五個感受是從總理的施政理念中看法治。總理曾在座談時回顧他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三句話:科學決策,依法行政,民主監督。這三句話構成了他最基本的施政理念。我們再結合他此前曾給依法行政所作的界定:“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以及明確提出要用十年左右時間建成法治政府,依我對2004年后政府依法行政的措施觀察,法治政府建設已經成為總理施政的新的目標。政府的透明性、信息的公開性、政府的效率性、政府的服務性、政府的廉潔性等正在一步步得以實現,一個以宏觀管理為導向,以實現教育等社會領域的公平為著力點,而以法治為基本路徑的服務型政府正在形成。
我的第六個感受是溫總理關于法治和法學教育的一系列思想,不僅給予法大,也給中國法學界和法學教育界指明了方向。從總理對羅馬法和中國古代鑄刑鼎的了解,我們看到了總理的博學;從他以道德和愛國為例所給我們的教誨,我們明了了法律人所應具備的首要的和根本的素質是什么;從他談道與人文的重要性,讓我們知曉了法律人才培養的規律。總理的法大之行,是法大永遠的記憶,也是法學教育界永遠的精神財富。(徐顯明 口述 記者 蔣安杰 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