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崖(1913-2003),福建福州人。著名國際法學家。193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政治學系,1936年在清華大學研究院畢業,獲碩士學位。翌年赴英國留學,攻讀國際法學。1946年后任北京大學教授。1987年當選為國際法研究院院士。1997年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當選為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大法官。國際法是調整主權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種關系的法律及學說。它17世紀產生于歐洲,19世紀中葉傳入中國。然而,當時的中國尚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國際法在中國的實際應用十分有限,因此當時許多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國際法在實行中有虛偽的一面,但也認識到中國人很有必要學習國際法。1930年,一位在上海復旦大學學習的17歲的大學生對國際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他的一生與國際法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他就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國際法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鐵崖。
游學中西 研究條約
王鐵崖1913年7月出生于福州市。其父王壽昌曾就學于馬尾學校,畢業后留學法國,1982年學成回國。回國后,他向友人,后來成為著名翻譯家的林紓(琴南)談起法國小說,盛贊法國小說的優美與新奇。林紓為之所動,與之合作翻譯了小仲馬的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此后,王壽昌還為林紓做過一些口譯,但因體弱多病,沒有能夠留下更多的著作。
有這樣一位父親,王鐵崖自幼所受的家庭教育是20世紀初最罕見也最完備的教育。他在家中私塾誦讀四書五經,又學習洋文西學—他的父親準備送他出國留學。
王鐵崖13歲時,父親病逝。三年后,在母親的幫助下,他負笈上海,入復旦大學。受父親的影響,他先就讀于西語系,后轉入政治系。在政治系,他開始接觸國際法。1931年,他又考入清華大學政治系。水木清華濃厚的學術氣氛,他自己的天賦和好學,使他在學識上大有長進。大學期間,他的論文便在《清華周刊》等刊物上發表。1933年大學畢業后,他因成績優異升入研究生院,并將國際法學選定為自己專攻的術業。1936年,王鐵崖以論述租借地問題的論文通過答辯,獲得碩士學位。
同一年,王鐵崖通過了中美庚款留學考試,次年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繼續攻讀國際學,師從著名的國際法學者勞特派特教授,并得以交往其他世界級的國際法學者,開闊了學術視野,使他在國際法研究領域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1939年夏,王鐵崖到柏林訪問,那里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的氣氛促使他決心返國。同年8月,他回到祖國,滿懷報國熱忱,但嘗到的是失業的滋味。勉強謀到一個刊物編輯的職位,卻因編輯部遭到日本飛機轟炸而重陷困境。但這次最重大的損失是他多年傾心搜集的圖書資料在日本轟炸中被燒毀殆盡。幸運的是暫設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邀請他去任教,王鐵崖從此開始了他的國際法講學生涯。這一年,他27歲。
王鐵崖在武漢大學開設國際法、中國外交史、歐洲外交史三門課程,還講授國際法案例專題?箲饡r期的四川,物價飛漲,已是教授的王鐵崖生活仍是很窘迫。然而,這并沒能使他放棄對國際法學的無盡追求。他的一位學生,后來擔任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的端木正回憶說:“我記得王鐵崖老師在1941年住在樂山一間自租的舊式房子里,臥室、書房、會客室都在一間里,同學來多了就只能有坐有站,但照樣在講學論道!”后來,王鐵崖轉赴設在重慶的中央大學任教,生活仍然困苦異常。1942年結婚后,竟經常舉債度日。但他仍然完成了《新約研究》和《戰爭與條約》兩部著作,分別于1943年和1944年出版。在當時國際法著作稀少的情況下,這兩部書的出版,無疑是十分寶貴的。端木正說:“王老師的《新約研究》和《戰爭與條約》兩書都是用四川土紙印刷的,我當時在昆明買到,立即和兩位同學如獲至寶地拜讀,也不怕傷了眼力。”
王鐵崖在這一段時間里研究的重點,即自五四以來的二三十年間,中國國際法學者研究的重點—條約問題。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在飽受列強的百年欺侮后,在對外關系中面臨的最重要的國際法問題就是廢除不平等條約以及有關的法律問題。王鐵崖這一時期的著作正體現了時代的方向,也是那個時期啟蒙與救亡運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執教北大 立言煌煌
1946年秋,王鐵崖應邀到北京大學任教。五十余年來,他扎根北大這片科學民主的沃土,耕耘不懈,以卓絕的毅力和膽識,使國際法學在北大深深地扎下根來,北大成了中國首屈一指的國際法學教學與科研基地。
王鐵崖到北大后,先任政治系系主任,后到法律系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北大政治系、法律系均被取消,王鐵崖復應翦伯贊之邀,到歷史系任國際關系教研室主任,講授國際關系史,并完成了一部重要的編著《中外舊約章匯編》,它收集了自1689年《尼布楚條約》到1949年間中國同外國所簽訂的1182件條約。全書共三卷,340萬字,其工程之浩大,資料之完備,是中國舊條約匯編中從未有過的。直到今天,這部凝結了王鐵崖十幾年心血的條約匯編,仍是研究中國歷史、中國外交史和中國對外關系中的一部必備參考書。
1954年,北大法律系恢復,王鐵崖重返法律系,任國際法教研室主任。而當他滿腔熱忱,準備在學術領域大有作為之時,1957年的反右運動開始,他被錯劃為右派,被剝奪了教學和科研的權利,到圖書館整理資料。雖然身處逆境,他仍懷著對國際法的熱愛,編輯了一本《海洋法資料匯編》,又與他人合作翻譯了《海上國際法》。他還自己翻譯了著名國際法學者凱爾森的著作《國際法原理》。這些得之不易的學術成果,都在日后獲得了它們應有的學術地位。
“文革”期間,王鐵崖被下放到南昌鄱陽湖農場勞動兩年。回到學校,仍被分配干體力勞動。但在惡劣的條件下,王鐵崖竟然與人一起,全譯了一部經典性的國際法世界名著《奧本海國際法》第八版。
重興學術 飲譽國際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的法制建設提上了日程。法學教育得以恢復,國際法學也開始出現生機。王鐵崖與人在《人民日報》聯合發表文章,呼吁重視國際法的教學與研究。他不顧自己年事漸高,不遺余力地為中國國際法事業奔走操勞。在短短數年間,王鐵崖完成了中國國際法學界前所未有的幾件大事:
1979年,在北大法律學系首創了本科國際法專業,并在全國率先招收碩士研究生。
1980年,參與創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法學會。王鐵崖先任副會長,后擔任會長。之后他又創辦了中國第一份國際法學術刊物《中國國際法年刊》,親自負責其編輯和出版工作。
1981年,應司法部和教育部的邀請,組織全國力量編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國際法教材。
1982年,作為中國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導師,率先在國內招收國際法的博士研究生。
1983年,在北大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國際法研究所,并親自擔任所長。
王鐵崖的不懈努力,使得國際法學在中國得到了很大的普及與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國際法在國家發展和國際社會關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王鐵崖深知中國目前的國際法研究條件和水平,尚不足以趕上世界國際法研究的步伐,因而加強同國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便成為王鐵崖為中國國際法學界所做的又件大事。從70年代末開始,王鐵崖邀請了國外許多著名的學者來北大和其他學校講學,并不斷派遣學生赴美國、加拿大及歐洲的一些國家學習。1983年,王鐵崖和其他幾位教授一起推動成立了中美法學教育交流委員會,在中國和美國的法學教育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與此同時,王鐵崖的學術造詣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并且獲得了國際法學界的承認與尊敬。1978年以來,王鐵崖先后應邀到過許多著名的大學講學。這些學校包括美國的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弗吉尼亞大學、紐約大學、賓州大學、布理冶波特大學,加拿大的達爾豪斯大學、多倫多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日本的東京大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王鐵崖被海牙國際法學院聘為客座教授,于1989年為該院夏季講習班講課,演講題目是“國際法與中國:歷史與和當代”。海牙國際法學院堪稱世界上國際法學的最高學府,每年邀集世界上最著名的國際法學者來此講學,講稿收入當年出版的《海牙國際法講演集》,這是國際法領域最具權威的參考文獻。王鐵崖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國際法學者。
1995年,聯合國為紀念聯合國國際法十年,在紐約聯合國部部召開國際公法大會。王鐵崖作為大會邀請的代表,在聯合國的講臺上發表了題為“國際法教學與國際法普遍性”的演說。王鐵崖淵博的學識、儒雅的風度令在場的每一位聽眾折服,演講經常被掌聲打斷,全世界從他身上看到了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國際法學家的風采。
王鐵崖在國外獲得了崇高的聲譽。他先后被美國著名的海洋法刊物《海洋發展與國際法》聘為編委,被《亞洲國際法年刊》聘為顧問委員會委員。1981年在法國召開的國際法研究院會議上當選為副院士,1987年當選為正式院士。國際法研究院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法研究團體,它始建于1873年,由全世界最著名的國際法學者組成,院士和副院士物總數僅限132名。王鐵崖是該研究院第一名中國籍國際法學者。1989年,他作為著名的國際法學者,被選為包括世界著名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文藝家在內的世界著名的世界藝術與科學院的院士。由于王鐵崖在國際法學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1988年美國洛杉磯的“建立國際刑事法庭基金會”授予他“著名國際法學者”名譽獎狀。1993年他被中國政府指派為海牙常設仲裁法院仲裁員。在國際法學界,王鐵崖的名字,已成為中國國際法學的代表。外國人通過王鐵崖知道了中國國際法學。
王鐵崖在從事國際法學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同時,還參加了大量的國內外社會活動。他曾以顧問身份參加代表團出席聯合國第三次海洋法大會;曾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紐約召開的美國國際法學會年會。
1986年,他被人大常委會任命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997年,當他84歲時,終于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一歷史盛事,作為一個以畢生的精力研究國際法學,以一生的情操維護祖國尊嚴的老一輩學者,香港回歸是他一生努力的目標和夢想。
壯心不已 赴任海牙
1993年6月,北京大學法律學系慶祝王鐵崖80壽辰暨執教50周年。面對前輩師長陳岱孫以及許多老朋友、老同事和學生的祝賀,王鐵崖在會上動情地說,在他一生中,問心無愧的是他對國家、對北大、對國際法、對學生的熱愛、他還有四個心愿要去實現:希望把中國國際法學會辦成世界第一流的國際法學術團體;希望看到北京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在青年人手中辦得更好;希望在5年時間里完成一部多卷本的國際法著作;而他最大的心愿,則是希望看到涌現一批高水平的國際法學者,以適應中國日益提高的國際地位。
為慶賀王鐵崖80壽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麥克唐納教授發起并編輯了一本由59位來自二十幾個國家的著名國際法學家撰寫的紀念論文集。作者之中有國際法院的院長和法官、國際法研究院的院士、世界著名的國際法學者。全書厚達900多頁,由荷蘭海牙著名的法律出版社出版。王鐵崖把此事引為自己最大的光榮。
1997年5月20日,王鐵崖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名的候選人,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順利當選為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大法官,任期4年。同年11月11日,王鐵崖赴海牙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