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董老家風、大家胸懷
發布日期:2009-11-15  來源:《家風》  作者:肖偉俐

董必武,原名賢琮,又名用威,字潔畬。1886年出生于湖北黃安(今紅安)縣城一個貧苦知識分子家庭。1905年到武昌考入中學堂,接受近代教育。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董必武趕赴武昌投奔軍政府任秘書官,擔任過同盟會湖北支部評議員,軍政府總務科長。1913"二次革命"失敗后流亡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

1917年回國后在武漢開辦律師事務所并辦學,成為湖北頗有些名氣的教育家和律師。

1919年五四運動發生后,轉向共產主義,翌年和陳潭秋等在武漢組織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7月,董必武赴上海參加中共"一大"

"一大"后董必武返鄂,公開職業是主持武漢中學,并在湖北一師等校兼課。他在校內秘密向學生進行革命教育,從而在省內發展了最早的一批黨團員。北伐軍占領武漢后,董必武成為湖北省政府三常委之一,并兼農工廳長,積極組織農民運動講習所并推動工人運動。19277月武漢政府反共后,由黨組織安排赴日本,再轉往蘇聯學習。1932年回國后進入蘇區,任中央黨校副校長、臨時中央政府最高法庭主任等職。

1934年參加長征,在干部休養連任黨支部書記。1937年抗戰爆發后,中共中央派他重返武漢,擔任長江局常委,后遷往重慶和周恩來一起主持南方局工作。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1947年從國統區撤回后,主管華北財政工作,翌年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

新中國成立后,董必武任政務院副總理、政法委員會主任,領導司法工作。1959年任國家副主席。19694月在中共九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38月在中共十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務委員。19751月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754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我父親最后一個愿望,想回家看看,沒有實現。"董良羽的嘆息聲,飽含著深深的遺憾。

董老退休后,年事已高,支氣管炎是他的老毛病,一到秋涼之后,氣溫稍有變化,就會引發支氣管發炎,接著感染肺部,非常痛苦。所以,每年冬天,董老都要在廣州住上幾個月,除非有重要會議留在北京,出門時就必須裹得嚴嚴實實的。

董良羽這樣告訴我們。

1974年的冬天,董老在北京檢查身體,發現肝部有一個小腫塊,很快就確診是肝癌。因他年事已高,身體也弱,醫生們不敢動手術,決定用保守療法。從廣州飛回北京時,董老表示想回家看看,醫生不許,直接從機場到了北京醫院。

197535日,為董老虛歲90歲生日。

此時他已沉疴不起,又謹遵七屆二中全會黨內禁止做壽之規定,僅于床榻賦《九十初度》律詩,為一生寫照:

九十光陰瞬息過,吾生多難感蹉跎。

五朝敝政皆親歷,一代新規要漸磨。

徹底革心兼革面,隨人治嶺與治河。

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

42日,董老與世長辭。

董老在一首詩中寫道:"記述不妨如實寫,中和平淡味彌長。"因此,我們在采訪董良羽時,并沒有什么大話、套話,一問一答,平淡無奇,但耐人尋味。

"清明節給董老燒過紙嗎?"

"在北京的時候,就是去看一看,把骨灰盒擦一擦。"董良羽說:"2000年我們把他遷回老家去了,埋在地下,每年也都回去看一看。到了鄉下你就知道了,又放鞭炮又燒紙,我們也就入鄉隨俗吧,其實也不信這玩意兒。"

"老太太(骨灰)也一起遷回去的?"

"也遷回去了。"

"為什么遷回去呢?"

"一方面是父親的遺愿,另一方面說起來也有點……在八寶山,過一陣子,就要求換一個存放證,一換證就跟你要錢,這個錢我們也不是付不起,但是就覺得心里很不舒服。"

"這事我也想了好多年,怕中央不批,后來下了決心,給中央寫了一個報告,還好,批了。老家有他一個紀念館,就在紀念館院子里挖下去,埋了,入土為安。"

董良羽是董必武的長子,1938年3月生于延安,曾就讀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1993年由北京空軍司令部退休。

董良羽的語句不長,三五個字一蹦,三五個字一蹦,語氣平和,卻不乏幽默。

董良是董必武的女兒,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曾擔任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現在是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執委。她寫了一本《憶我的爸爸董必武》,情真意切,文筆雋永,再版多次。

董老一生結過三次婚。董良很自然、很親切地談及她的三個媽媽。

第一位夫人黃俊貞是湖北省紅安縣高橋人,辛亥革命前在家鄉與董老結婚,婚后不及一年,董老就離家參加革命。她曾生育一子,不幸未及周歲夭折。這就是詩中"望夫有石""思子無臺"的緣由。1943年董老在重慶時,得知黃俊貞逝世,滿懷悲痛寫下這首《悼亡》詩,以他獨有的方法表達了對結發妻子的感情。

黃俊貞一生很慘,董老還曾經有過念頭,把長子"芝生"送給她。

董老的第二個妻子,叫陳碧英,兩人戀愛,結婚,很有些傳奇色彩。

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的陳碧英,6歲時隨母親乞討,忍饑挨餓,受盡磨難,15歲時認識了共產黨人肖石慶,從此投身革命。1928年,陳碧英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年底被黨組織派往福建省汀州市開展地下工作,第二年擔任中共汀州市委宣傳部長。

第一次與董老單獨在一起,陳碧英開始有些拘束,漸漸地,她覺得眼前這個男人年紀雖然比自己大出許多,地位也高,但人挺溫和,做事干脆利落,對年輕人也很關心,沒有架子。那一天,他們彼此談了很多,董老毫不隱瞞地告訴了陳碧英,他在老家湖北結過婚……

就這樣董老與陳碧英確定了戀愛關系。

最后促成他們走到一起,還是因為發生了一件意外事故。有一次,董老到長汀調查,當天晚上騎馬返回瑞金,途中在穿過一座大山時,馬失前蹄一下掉進山谷,董老大難不死,但卻摔成重傷。當時蘇區缺醫少藥,董老的摔傷久治不愈,后來又染上了瘧疾,病勢更加危重。陳碧英就每天守護在董老身邊。

董老和陳碧英的結婚報告得到瑞金縣蘇維埃政府的批準。他們沒有舉行婚禮,葉坪村一間破舊的民房,就是新婚洞房,新婚用品也只有一床夾被單和一床舊毛毯。陳碧英第一次給了董老這個職業革命者一個""的感覺。

經過長征之后,在延安,組織上也失去了陳碧英的消息,為了照顧董老的生活,決定給董老再找一個伴侶,曾征求他的意見。

"你媽媽是什么時候跟你爸結婚的?"

董良:"到了延安之后,李堅貞就問我爸,要找個什么樣的愛人,我爸就說,我不知道原話是怎么說的,大意是階級性特別堅定的,不一定要找知識分子。我媽就是這么入選的。"

就這樣,同樣是紅軍女戰士的何蓮芝就成了董老的第三位夫人。

董老與何蓮芝結婚后,生育了兩男一女:長子董良羽、長女董良和次子董良翮。一家五口,雖然仍然離多聚少,但相互牽掛,溫情無限。

提起湖北省黃岡中學,現在的中學生沒有不知道的。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黃岡中學為全國輸送了許多的高考"狀元"和成績優異的考生。尤其是在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物理、化學等各科競賽中,黃岡中學的學生多次獲得金、銀、銅牌。每年黃岡中學的畢業生參加當年的高考,上線率幾乎達到100%,免試被清華、北大、復旦錄取的學生也有很多,被譽為"黃岡神話"

董必武年輕時就曾在這里教授過英文。

董良羽結婚很晚,婚后在廣州一胎生了兩個兒子,董老非常高興。按照董家譜系,這倆孩子是""字輩的,于是,給孩子取名:老大叫董紹壬,小名壬廣;老二叫董紹子,小名子州,把時間、地點都給占了,農歷壬子年在廣州生的嘛。

"這倆孩子學習挺爭氣的,大學畢業后出國了。一個在英國,一個在加拿大。他們在外留學也吃了不少苦,刷盤子,刷碗的活也干過,還到搬家公司干過,給人家扛箱子,扛柜子。"

董良翮是董老的小兒子,小名叫酉生。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他被捕一次,蹲了半年監獄。出來后,1968年又在北京火車站被捕入獄,董老聞聽這個消息,寢食不安,寫了上面一首五律詩。

我們惟一沒有采訪到的就是董良翮,但是關于他的情況,他本人有一個自述。

1945年生于延安,1969年下鄉務農,現為廣州中聯置業公司董事長。在三個孩子中,我跟父親在一起的時間最長。父親對哥哥姐姐可能不像對我這么寬愛。他們的特權不如我大。他們不能隨便進出父親的辦公室,我卻可以在他辦公室的地毯上打滾,甚至可以亂翻抽屜。父親很嚴肅,但他很有人情味,不打人,甚至沒有罵過我。

"文革"開始時,我是北京市六中66屆高中畢業生。我出獄時,同學們早已離開學校了。196812月,父母經過幾天認真的考慮,決定送我到農村去。下鄉前幾天,父親跟我談了幾次話,他告訴我,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在農村上廁所沒有手紙,農民揩屁股用石頭……我不知道父親怎么知道得這么多,下鄉后,果然是這樣。

1979年,我離開農村,回到北京,在農機部農業機械化服務總公司工作。我沒有按部就班地上大學,只是在干部學院進行了企業管理專業的培訓。后來,又從農機部調到康華公司,接著又到了海南……現在在廣州經商。

如果父親活著,我相信他也不會落伍,一樣會尊重我們自己的選擇。

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董必武在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心目中,是一個具有"大家胸懷,長者風范"的偉人形象,又以學識淵博著稱。他自幼古文便很好,又工于律詩、書法,且留學國外多年,通曉英、日、俄語,法學造詣尤深。自抗戰開始后,他長達10年間在國民黨統治區進行統戰工作,廣泛交友,以學識和風采感動各界。

董老在非原則問題上,總是與人無爭,工作和生活上卻自比老牛,說除了"吃點草料"外,就別無他求。

在董良羽的心目中,作為父親的董必武,是可敬可畏的。他說從小就怕父親,家里人全都怕他。董良羽是長子,董必武是52歲時生他的,算是老來得子,應當對他呵護備至,疼愛有加。實際上在董老的內心深處,正是這樣的,但表現出來的卻完全是嚴父的形象。而作為惟一的女兒,董良也說:父親對他們幾個孩子,嚴肅有余而親熱不足。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名和字是有關聯的。董必武給他的子女取字,意義非同凡響。

董良:"哥哥良羽出生時,抗日戰爭剛剛爆發。那時,日本鬼子的飛機肆無忌憚地轟炸掃射,而我們國家不能制造飛機。父親認為一個國家能夠制造飛機就說明它的富強,所以給哥哥取名良羽。出于這樣的想法,我出生時,父親就繼續在''字上做文章,為我取名良。弟弟出生后,父親又為他取名良翮。解放后,父親看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飛速發展的大好形勢十分欣喜。哥哥上大學時,選擇了導彈無線電控制專業,他就十分高興。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后,84歲高齡的父親親自帶我們去北京衛星地面站觀看'東方紅'衛星飛過首都上空時的情景。可以說,''字是父親心中的寄托和期望。"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和"一大"代表,董必武把一生獻給了他所鐘愛的事業,篳路襤縷,無怨無悔。同樣,作為充滿理性的共產黨人,他對我們黨的發展、壯大,以及共產黨人肩負的歷史使命和可能遇到的各種考驗,也有著自己的見解和追求。

董必武的子女們雖然沒有"世襲"他的高位,但是傳承了他開創的家風,為人真誠、忠厚、勤儉、好學。他晚年最為疼愛的孫兒們,已經與普普通通的中國老百姓沒有什么不同的了,但是他們良好的品德仍然頗有董老遺風!

對于個人,董良羽說:"父親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做人要有規矩。"

董良:"我繼承了他一顆特別平常的心。"

對于事業,他們說:"父親像一座礦藏豐富的大山!"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