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直門南大街22號院,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屬居住區,2006年9月10日晚,一代大師、我國著名知識產權法專家鄭成思教授在自己的家中悄然而去了。
兩天后那個凄然的黃昏,輕輕地叩響鄭老師的家門,沒有聲音;徘徊之后,再次輕輕地叩,還是沒有聲音;猶豫間,那扇門被眼睛哭得紅腫的兩個年輕人打開。
小小的靈堂設在大師生前長期伏案的書房里,他那謙和而樸實的微笑永遠地定格在照片上,他那真摯而坦誠的目光永遠地遺留在鏡框中,讓人無限地懷念與感傷,深深地鞠了三個躬,止不住地淚流……
這是一個簡陋、擁擠、僅有八十多平方米的三居室,一間是鄭老師的書房兼臥室,另兩間臥室分屬于他已經從社科院美國所退休的妻子和畢業于北大的小女。
3個屋子里沒有一張像樣的床,清一色的單人床全部由4個凳子加上一張大木板搭制而成;家里沒有一件像樣兒的家具,幾把椅子還是夫人杜麗英從社科院美國所處理的家具中以每把10元的價格購得;家里沒有一個衣柜,夫人臥室內的桌子旁立著一個帶拉鎖的花色衣櫥;家里沒有高懸的華麗燈飾,屋頂吊著的是教室用的那種普通管燈;書房內沒有一個寬大的寫字臺,可能是80年代流行的淺黃色書桌上堆滿了各種書籍和書刊,只能放下兩只胳膊肘的書桌左側,一只陳舊的臺燈孤零零地挺立著,正對著那排讓人肅然起敬的書柜……
無論你相信不相信,無論你理解不理解,這就是聲名顯赫的鄭成思教授生前工作、學習、出巨著的地方;無論你崇拜不崇拜,無論你敬仰不敬仰,這就是2004年、2005年、2006年,連續3年被英國《知識產權》雜志評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50位知識產權界人物"之一的鄭成思不肯離開的家。
這是否就是"衣可簡食可簡著書立說求是"的寫照?
仔細尋找那臺據說最后幾天大師已經沒有力氣握住的電話機,希望再次聽到他那老頑童般的聲音;希望再次聽到他犀利與風趣的言辭;希望再次聽到他"研究知識產權一定要懂得牽牛鼻子"的老調重談;希望再次聽到他提起中國產品受擠壓便聲高八度的嘶啞;希望再次聽到他談及數字圖書館定義便不能自已的激辯;真希望再次聽到他輕松的自嘲"我比王選強,我還打贏了官司,雖然兩年間焦頭爛額,但到底還是贏了,我碰上了全國模范法官宋魚水,她費了很大勁來學習知識產權知識,維護了法律的尊嚴……"
一切都不能重現,除非時光有輪回。
鄭老師走得太早了,年僅61歲,令親人、朋友、同事、弟子悲傷不已!
夫人杜麗英肝腸寸斷,握著記者的手不停地顫抖,"去年5月份做完淋巴癌手術后,醫生讓他每3個月去復查一次,他只去了一次,嫌醫院人多,就再也不去了。房子住了十多年,他怕裝修耽誤工作,堅持不讓裝。"
"老鄭每天只睡六個多小時,凌晨三點多起床,有時一坐就是十多個小時,不停地在那寫啊寫啊。不久前為給中央政治局領導同志講課,光講稿就改了五六遍。"
"前些年家里條件差,連給兩個女兒買5分錢的冰棍都舍不得買,這幾年條件好了,可他除了買書,覺得買什么都是多余;他睡的那個木板床中間斷了一塊板,也不讓買新的,先是墊了塊紙盒子,后來又找了塊膠合板湊合著換上了;法學所只有我們家老鄭穿得最破,跟要飯的似的;出去開會,從來也不吃宴會,害怕耽誤時間,我們老鄭一天福也沒享就走了。"
"他一年要寫兩本書,去年剛做完手術,他就躺在床上說,讓我和女兒給記錄,他說要跟時間賽跑,老鄭是累的啊……"
夫人泣不成聲的幽訴讓我不忍心再多留,趕往位于北沙灘的社科院法學所,這里的氣氛同樣愁慘。
法學所黨委書記陳甦教授對記者說,長期超負荷的忘我工作,鄭老師已經是嚴重的身體透支,他最后的身體已經是很弱了,坐在車里,車子顛簸一下可能都會渾身痛,他真的是太累了。
鄭老師的第一個博士后徐家力淚流滿面地傾訴著:"鄭老師太好了,我們一起去日本時,日本最有名的中山信弘教授幾乎是帶著崇拜的心情與鄭老師相見,那種尊重出乎我們的意料,鄭老師自己卻一點架子也沒有,領著我們同去的人每頓飯吃日本拉面,吃得我們真不想再吃了。他從來不把吃和穿當個事,可對學生的境界和專業要求卻很嚴格,要求我們學英語,英語好一點的學生要求學德語、法語、日語。"
"鄭老師常用他自己苦讀一本《湯姆歷險記》學英語的經歷影響身邊的人"。"鄭老師想把時間往前推"。
鄭老師的眾弟子回憶說,他有許多名言,但"不偷懶、不灰心"是每個熟悉鄭成思的人都百聽不厭的6個字。
唐廣良教授回憶說,鄭老師是一個真正的戰士,他捍衛真理,捍衛知識產權的斗志讓反對者畏懼,讓造假者汗顏。鄭老師常強調中國要保護好知識產權至少得做兩件事:一是教育,人人都要建立尊重創新者合法權益的意識;二是嚴懲,讓侵權者付出巨大代價,還權利人以公道。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舉世聞名,如果不真正保護好知識產權,中國以后就難再有"四大發明"那樣的科技創新。
鄭老師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youarenotnothing,youarenoteverything,youaresomething"(直譯為你不是什么都不懂,你不是什么都懂,你懂一點)。
鄭老師告訴他的學生,這是他1981年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位公派留學生去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攻讀研究生時,他的導師柯尼仕教授向他傳授的,原句是"Don‘tthinkyounothing,don‘tthinkyoueverything"(大意是有自信,不自滿)。
"人要想做點事業,首先要有自信,如果不論什么不負責任的異議都接受過來,那就搞不成學問了,但又不能認為自己一切都無可挑剔,那樣就不會再往前走了,就真的是狂妄了,就會在競爭中被甩下來。"
多年來,通過自己的刻苦和努力,鄭成思早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知識產權法教授,但他仍然苦苦地追求,他仍然牢記導師對自己說過的話。
可惜的是,柯尼仕教授曾經的鼓勵已變成了鄭老師對自己學生永遠的叮嚀。
無論多么留念,鄭老師已經走了。
他從此不用再為一個法律術語被誤譯而擔憂,不用再為一個法律條文被誤讀而哀嘆,不用再為一個公然的侵權無人過問而煩惱,更不用再為一個發生在偏遠小鎮的錯案得不到糾正而奔走呼喊了。
他的弟子們相擁而哭,他的同事們掩面而泣,贊嘆他的風范高山仰止,欽佩他的學術山高水長。
鄭成思,一個真正大寫的人,一個真正的學者,帶著人們無盡的思念飄然而去了。
兩天后那個凄然的黃昏,輕輕地叩響鄭老師的家門,沒有聲音;徘徊之后,再次輕輕地叩,還是沒有聲音;猶豫間,那扇門被眼睛哭得紅腫的兩個年輕人打開。
小小的靈堂設在大師生前長期伏案的書房里,他那謙和而樸實的微笑永遠地定格在照片上,他那真摯而坦誠的目光永遠地遺留在鏡框中,讓人無限地懷念與感傷,深深地鞠了三個躬,止不住地淚流……
這是一個簡陋、擁擠、僅有八十多平方米的三居室,一間是鄭老師的書房兼臥室,另兩間臥室分屬于他已經從社科院美國所退休的妻子和畢業于北大的小女。
3個屋子里沒有一張像樣的床,清一色的單人床全部由4個凳子加上一張大木板搭制而成;家里沒有一件像樣兒的家具,幾把椅子還是夫人杜麗英從社科院美國所處理的家具中以每把10元的價格購得;家里沒有一個衣柜,夫人臥室內的桌子旁立著一個帶拉鎖的花色衣櫥;家里沒有高懸的華麗燈飾,屋頂吊著的是教室用的那種普通管燈;書房內沒有一個寬大的寫字臺,可能是80年代流行的淺黃色書桌上堆滿了各種書籍和書刊,只能放下兩只胳膊肘的書桌左側,一只陳舊的臺燈孤零零地挺立著,正對著那排讓人肅然起敬的書柜……
無論你相信不相信,無論你理解不理解,這就是聲名顯赫的鄭成思教授生前工作、學習、出巨著的地方;無論你崇拜不崇拜,無論你敬仰不敬仰,這就是2004年、2005年、2006年,連續3年被英國《知識產權》雜志評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50位知識產權界人物"之一的鄭成思不肯離開的家。
這是否就是"衣可簡食可簡著書立說求是"的寫照?
仔細尋找那臺據說最后幾天大師已經沒有力氣握住的電話機,希望再次聽到他那老頑童般的聲音;希望再次聽到他犀利與風趣的言辭;希望再次聽到他"研究知識產權一定要懂得牽牛鼻子"的老調重談;希望再次聽到他提起中國產品受擠壓便聲高八度的嘶啞;希望再次聽到他談及數字圖書館定義便不能自已的激辯;真希望再次聽到他輕松的自嘲"我比王選強,我還打贏了官司,雖然兩年間焦頭爛額,但到底還是贏了,我碰上了全國模范法官宋魚水,她費了很大勁來學習知識產權知識,維護了法律的尊嚴……"
一切都不能重現,除非時光有輪回。
鄭老師走得太早了,年僅61歲,令親人、朋友、同事、弟子悲傷不已!
夫人杜麗英肝腸寸斷,握著記者的手不停地顫抖,"去年5月份做完淋巴癌手術后,醫生讓他每3個月去復查一次,他只去了一次,嫌醫院人多,就再也不去了。房子住了十多年,他怕裝修耽誤工作,堅持不讓裝。"
"老鄭每天只睡六個多小時,凌晨三點多起床,有時一坐就是十多個小時,不停地在那寫啊寫啊。不久前為給中央政治局領導同志講課,光講稿就改了五六遍。"
"前些年家里條件差,連給兩個女兒買5分錢的冰棍都舍不得買,這幾年條件好了,可他除了買書,覺得買什么都是多余;他睡的那個木板床中間斷了一塊板,也不讓買新的,先是墊了塊紙盒子,后來又找了塊膠合板湊合著換上了;法學所只有我們家老鄭穿得最破,跟要飯的似的;出去開會,從來也不吃宴會,害怕耽誤時間,我們老鄭一天福也沒享就走了。"
"他一年要寫兩本書,去年剛做完手術,他就躺在床上說,讓我和女兒給記錄,他說要跟時間賽跑,老鄭是累的啊……"
夫人泣不成聲的幽訴讓我不忍心再多留,趕往位于北沙灘的社科院法學所,這里的氣氛同樣愁慘。
法學所黨委書記陳甦教授對記者說,長期超負荷的忘我工作,鄭老師已經是嚴重的身體透支,他最后的身體已經是很弱了,坐在車里,車子顛簸一下可能都會渾身痛,他真的是太累了。
鄭老師的第一個博士后徐家力淚流滿面地傾訴著:"鄭老師太好了,我們一起去日本時,日本最有名的中山信弘教授幾乎是帶著崇拜的心情與鄭老師相見,那種尊重出乎我們的意料,鄭老師自己卻一點架子也沒有,領著我們同去的人每頓飯吃日本拉面,吃得我們真不想再吃了。他從來不把吃和穿當個事,可對學生的境界和專業要求卻很嚴格,要求我們學英語,英語好一點的學生要求學德語、法語、日語。"
"鄭老師常用他自己苦讀一本《湯姆歷險記》學英語的經歷影響身邊的人"。"鄭老師想把時間往前推"。
鄭老師的眾弟子回憶說,他有許多名言,但"不偷懶、不灰心"是每個熟悉鄭成思的人都百聽不厭的6個字。
唐廣良教授回憶說,鄭老師是一個真正的戰士,他捍衛真理,捍衛知識產權的斗志讓反對者畏懼,讓造假者汗顏。鄭老師常強調中國要保護好知識產權至少得做兩件事:一是教育,人人都要建立尊重創新者合法權益的意識;二是嚴懲,讓侵權者付出巨大代價,還權利人以公道。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舉世聞名,如果不真正保護好知識產權,中國以后就難再有"四大發明"那樣的科技創新。
鄭老師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youarenotnothing,youarenoteverything,youaresomething"(直譯為你不是什么都不懂,你不是什么都懂,你懂一點)。
鄭老師告訴他的學生,這是他1981年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位公派留學生去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攻讀研究生時,他的導師柯尼仕教授向他傳授的,原句是"Don‘tthinkyounothing,don‘tthinkyoueverything"(大意是有自信,不自滿)。
"人要想做點事業,首先要有自信,如果不論什么不負責任的異議都接受過來,那就搞不成學問了,但又不能認為自己一切都無可挑剔,那樣就不會再往前走了,就真的是狂妄了,就會在競爭中被甩下來。"
多年來,通過自己的刻苦和努力,鄭成思早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知識產權法教授,但他仍然苦苦地追求,他仍然牢記導師對自己說過的話。
可惜的是,柯尼仕教授曾經的鼓勵已變成了鄭老師對自己學生永遠的叮嚀。
無論多么留念,鄭老師已經走了。
他從此不用再為一個法律術語被誤譯而擔憂,不用再為一個法律條文被誤讀而哀嘆,不用再為一個公然的侵權無人過問而煩惱,更不用再為一個發生在偏遠小鎮的錯案得不到糾正而奔走呼喊了。
他的弟子們相擁而哭,他的同事們掩面而泣,贊嘆他的風范高山仰止,欽佩他的學術山高水長。
鄭成思,一個真正大寫的人,一個真正的學者,帶著人們無盡的思念飄然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