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燕龍
強化實踐教學是深化高等法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早在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就明確提出,要強化法學實踐教學環節,加強校內實踐環節,搞好案例教學。2018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進一步提出要深入推進法學教育和司法實踐緊密結合,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202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再次明確了要適應“互聯網+教育”新形態新要求,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手段。
但現有的法學案例實踐教學并沒有脫離傳統課堂理論講解的固有模式,本質上依然是“舉個例子”思維定式的延續,存在定位不明、教法陳舊、技術落后、設計不規范等諸多問題,與現代案例研習課程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現有的實踐教學模式需要改革,傳統的模擬法庭等線下活動受時空影響較大,成本高、見效慢,且難以標準化實施,而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法學案例教學實踐相融合具有相對的優勢,對提升法學實踐教學效果有明顯的作用。
一是虛擬仿真的沉浸式教學實踐體驗。傳統案例教學課程采用講授的模式,方法單一、手段落后,學生接受渠道有限,容易產生疲憊感、接受度普遍不高。通過使用虛擬仿真技術手段,可以將刑事案件的事實進行全過程還原,通過人機交互讓學生從單一的書面閱讀向多元化實踐教學轉變,通過親身感受案件事實、被告人供述、模擬法庭、圖片視頻證據的方式,對司法案件有“親歷性”認知,從而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
二是“一案到底”的全流程實訓過程。以往的案例教學過于注重“庭審”,通過模擬法庭進行,最終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將刑事案件的實踐過程簡單機械化為“法庭辯論賽”,從而失去了實踐教學的本質。“一案到底”的模式則從辯護人會見開始即引入虛擬仿真技術對學生進行會見訓練,鍛煉學生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溝通的能力,進而過渡到審查起訴及庭審階段。通過“一案到底”的全過程參與,讓學生在辯護人、公訴人、法官等不同角色中接受訓練,全面提升其實踐能力。
三是可視化的證據類型還原。審查證據歸納案件事實以及通過證據強化論證自己的觀點是法科學生的核心實踐能力。但是在以往的法學案例課程教學中,學生只能通過閱讀判決書的方式間接看以文字形式表述的證據,這既與原始的證據形式相差甚遠,也拘束了學生自己動手審查證據的能力。而通過技術手段將裁判文書中記載的文字表述證據類型化還原為證據的原始形式,則可以讓學生直接接觸證據,進而提高學生的證據審查能力,也就從根本上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素質。
總之,通過使用虛擬仿真、證據可視化還原等技術手段,構建“一案到底”的全流程實訓模式,大力推進案例教學中的模擬仿真實驗建設,可以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法學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高法學案例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提升法科生的法律實踐能力。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外廉政法治建設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