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楊利華在《中外法學》2023年第2期上發表題為《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方案的可專利性及其制度因應》的文章中指出:
當下,人工智能領域技術發展迅猛。作為一類新興技術發展下的產物,人工智能徹底顛覆了人類所理解的發明方式,由其完成的發明創造是一類不同于傳統人類發明的特殊發明形式。這導致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方案在理論基礎、權利主體、制度成本等諸多方面正在對傳統專利制度提出挑戰。
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方案的可專利性是其獲得專利權保護的前提與基礎。專利制度只保護特定的發明創造,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方案要想獲得專利保護,必須能夠成為專利法意義上的權利客體。在現有專利法框架下,專利法所保護的技術類型的創造性成果需要具備“發明創造”屬性,符合可專利主題,并滿足新穎性、創造性與實用性的專利授權條件。對于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方案而言,即使該技術方案是機器反復執行特定程序所生成的某種運算結果,并非由人類發明者制造而成,更未投入大量的人類智慧因素,但只要能夠在客觀上符合發明的外在形式,也就滿足了專利權客體的“發明創造”屬性。人工智能被應用于科研活動的諸多事例表明,出于科研創新目的使用機器所生成的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方案,能夠解決某一技術問題,產生良好的技術效果,構成特定的技術方案,就符合專利法下“發明創造”的定義。
在權利歸屬的制度安排上,需要調整多方參與主體的利益關系,構建基于“二元主體結構”的權利主體規則,以使用者作為基本的專利權主體,兼顧對投資者的利益保護,以防止人工智能算法控制者的壟斷;同時,在明晰“二元主體結構”權利主體的前提下,為了遵循符合市場規律的激勵機制、避免專利持有高度集中,有必要引入約定優先和公平報酬原則作為合理補充,以實現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方案專利保護的利益平衡。
在權利保護的制度構建上,首先,需要完善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方案的專利授權制度。建立一套清晰合理的專利審查授權制度有助于準確識別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方案的客體屬性,是落實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方案專利保護的前提。為應對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方案的客體特殊性及其可能引發的海量專利、制度成本上升等潛在問題,需要從優化可專利性判斷標準、增設披露制度以及建立快速審查授權機制三個方面對專利法及其配套制度予以完善。其次,構建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方案權利行使制度。需要從基本原則與規范設計這兩個方面進行,以此進一步實現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推動人工智能行業的創新發展與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