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劍龍委員:建議加快構建人臉識別技術數據監管體系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各類應用“遍地開花”,人臉識別技術頻頻“越界”。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皮劍龍向大會遞交了關于加快構建人臉識別技術數據監管體系的提案。
在皮劍龍看來,人臉識別技術在安全管理、金融服務、治安等方面有很多便利之處,但不當使用該技術及不當的數據存儲可能對公民個人隱私權、財產權等權利造成嚴重侵害。目前,人臉識別技術及數據庫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人臉識別數據的存儲缺少安全管理、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的趨勢越發嚴重、行政監管體制不健全等。
皮劍龍認為,互聯網公司掌握公民大量的信息,一旦黑客利用技術入侵或者公司泄露用戶信息,極易造成安全隱患。現僅有少量規范對信息采集進行規制,仍缺乏保障數據安全的法律及實施細則和指引指導行業企業強化數據安全管理。此外,還存在公共場所公民信息被隨意收集等情況。“人臉識別技術及數據庫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管理不好會帶來隱患,目前亟須通過立法解決相應問題。”皮劍龍說。
為此,他提出三條建議。一是加快制定和完善有關人臉識別數據管理的專門法律。建議開展國家層面關于人臉識別數據管理的法律法規起草工作,對人臉識別數據的采集、存儲、使用、加工等進行規范,對公民個人進行人臉識別除應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外,還應遵循事前申請原則、數據監管原則、數據保密原則等。同時,地方政府制定關于人臉識別數據管理的地方法規,有關部門制定相關的規章和辦法,對人臉識別技術數據安全進行規制和保障。二是強化行政監管機制。針對應用人臉識別技術帶來的對個人信息保護與數據管理方面的挑戰,應通過立法的方式設立專門的行政與監督機構或者賦權給相關部門進行管理為當務之急。建議建立專門性的個人信息保護系統,自上而下形成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個人信息保護網絡。三是完善行業自律監督機制。推動人臉識別技術的個人數據保護,需要有關部門根據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規范,推動建立和完善相關行業的自律監督機制。通過確定在哪些必要情況下可以進行人臉信息的采集,人臉信息儲存的技術手段以及根據專門立法確定的儲存期限,公民知情權、同意權的實施方式等內容,使行業自律機制成為簡明有效合法的自我監督管理手段。
鞏富文委員:數字人民幣試點應“抓頂層、重普惠、防風險”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貨幣形態也在迭代變革,已由傳統現金貨幣實現了向電子貨幣、數字貨幣的演變。眼下,數字人民幣試點工作正在全國十多個地方逐步推開。為進一步推動此項工作,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鞏富文建議數字人民幣試點應當切實“抓頂層、重普惠、防風險”。
在“抓頂層”方面,鞏富文認為,應確定數字人民幣的法定貨幣地位,推動法定數字貨幣國際規則制定,推動數字人民幣試點應用。
他建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人民幣現金管理條例》中關于人民幣的表述進行修改,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包括紙幣、硬幣和數字人民幣”。同時,加快研發數字金融技術國家標準,加強國際監管協調,促進達成法定數字貨幣監管共識,建立法定數字貨幣國際監管統一規則。
在“重普惠”方面,鞏富文認為要重視廣大農村地區試點應用,重視跨越老年人群體“數字鴻溝”。
鞏富文表示,我國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落后,人口整體文化素質也明顯低于城市,因此,他建議數字人民幣試點不能“重城市輕農村”,不能“避難就易”,應針對有關“三農”各種應用場景重點攻關,使數字人民幣惠及廣大農村、農業和農民。
此外,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普遍面臨“數字鴻溝”難題,因此,數字人民幣應在技術、場景、應用上積極創新,在試點中覆蓋更多人群,尤其應充分考慮老年人等特殊群體需求,體現更強的包容性,得到社會公眾廣泛接受和認可。
在“防風險”方面,鞏富文認為,要做好數字人民幣交易信息保護工作,保證數字人民幣體系安全性,凈化虛擬貨幣市場。
首先,如何有效保護數字人民幣交易信息應盡快提上議事日程,尤其是未來在反洗錢、反腐敗、反恐怖融資等方面運用此類信息時如何進行有效管控,更應予以高度重視。他建議在試點的同時,抓緊開展數字人民幣信息保護立法工作,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在公民個人隱私保護和國家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點,確保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其次,鞏富文建議,數字人民幣在試點中應加大安全性研究和投入,綜合運用數字證書體系、數字簽名、安全加密存儲等目前最先進的信息安全技術,以確保數字人民幣全生命周期安全。應按照風險分散、失陷假設、動態演進、攻防相長思路開展安全體系建設,有效抵御網絡攻擊,牢牢守住數字人民幣安全底線。
最后,由于近年來以比特幣、以太幣、泰達幣等為代表的去中心化民間數字貨幣甚囂塵上,甚至大行其道,不少不法分子打著區塊鏈技術的旗號、披著數字貨幣的外衣,大搞非法虛擬貨幣融資,嚴重擾亂貨幣流通秩序,沖擊國家貨幣發行權,危及經濟金融穩定,惡化了數字人民幣試點環境。因此,鞏富文建議人民銀行聯合市場監管部門強化監管,為數字人民幣試點培育健康環境。
楊蓉代表:借力互聯網發展“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嶺分局三橋派出所副所長楊蓉表示,今年全國兩會上,她提出借力“互聯網+”,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發展“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破解社會養老服務困境,促進老齡事業發展。
作為一名基層社區民警,楊蓉管轄的社區是太原市規模較大的老舊小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幾乎占到社區人口的五分之一。“這些老人的子女通常不在身邊,一些社區沒有條件建設老年餐桌、日常照料中心等養老服務機構。”她說。
楊蓉建議圍繞健康養老服務需求,建立健康養老數據標準體系,將健康數據與養老數據融合互通,形成統一信息資源庫。這既有利于醫生診斷的準確性,也便于養老機構了解、掌握老年人的健康信息,并做出針對性的養護計劃,實現對健康養老數據資源的共享利用,進一步推動健康養老服務的落地。
她提出,通過為老年人佩戴智能穿戴設備、安裝居家健康及安全監測設備,實現實時監護、歷史活動軌跡查詢、健康檔案管理、SOS緊急求救、越界報警等應用,確保老年人生命安全。楊蓉表示,只有充分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務百姓,才能更快推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養老科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