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重大部署。
近年來,在最高人民法院強力推進下,先后建成司法公開四大平臺,有力促進司法公正,提高了司法公信力,為實現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助推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7年,“全業務網上辦理、全流程依法公開、全方位智能服務”的“網絡化”“陽光化”“智能化”智慧法院初步建成。而后,杭州、北京、廣州三家互聯網法院相繼成立,依托前沿科技與司法的深度融合,以“網上糾紛網上審”新型審理機制,為審判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提供了新的樣本和啟示。
正義不僅要以看得見的形式實現,而且要以顯而易見的形式實現。三家互聯網法院的司法公開以司法和信息化雙重屬性的生動實踐,在多個維度上呈現出新的特點,深刻影響了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
一是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為司法公開插上“智慧”的翅膀。
與傳統線下信息傳遞具有滯后性不同,互聯網時代的司法公開在時間維度的即時性、內容維度的全面性和受眾維度的廣泛性使司法公開效率實現量級化提升,開啟了全新的模式。
而這種模式能否具有生命力,人民群眾是“閱卷人”。互聯網法院以“>用戶體驗”>為導向,融合創新技術,開啟全流程在線司法新模式,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體現了普惠性和示范性。
在戰疫大考中,以優質司法服務提交完美“E答卷”。例如,杭州互聯網法院通過建設“訴訟集約化、庭審智能化、審務透明化、服務精準化”的智慧審理平臺,形成了“一網受理、協同辦理、綜合管理”的一站式訴訟服務,當事人在家即可隨時獲取案件節點、流程、訴訟文書等信息,實現了“打開電腦,即到法院”的訴訟體驗,真正讓群眾少跑路、少花錢、少受累。
二是以構建陽光透明司法機制為著力點提升司法公信力。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知情是參與、表達、監督的前提,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目標,必然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確保審判權力透明、公開運行,切實提升司法公信力。
其中,庭審公開因實時、全面、開放、直觀的特點而最具代表性。互聯網法院落實科技融合應用“試驗田”的改革要求,以更直觀、更立體和全方位的形式升級優化“可視正義”,使司法公開成為大力弘揚法治理念、推動實現良法善治的熱播平臺。例如,北京互聯網法院成立兩年以來,案件庭審直播點播量超8000萬人次,先后登上微博熱搜20余次,話題量超40億。
三家互聯網法院都切實以鮮活的案例開好法治公開課,打造經得起“圍觀”的庭審,用法治的力量引領人民向上向善。
三是以網絡空間治理為落腳點打造司法公開生態系統。
當前,社會治理的目標從傳統的社會穩定與秩序維護導向走向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努力解決深層次問題。與此契合,互聯網時代的司法公開從單向披露向多向互動轉變。
例如,廣州互聯網法院將司法服務延伸到“粵省事”數字政府服務平臺,集成穗康、廣互ODR等政務小程序,為公眾提供智能法律咨詢。推進司法智能化平臺空間建設,為當事人提供跨域法律服務。此外,充分利用司法公開數據互聯互通的天然優勢,將司法服務關口前置。在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知名互聯網企業布設“楓橋E站”解紛站點,實現平臺自治與司法治理有效銜接互動。
當前,深化互聯網司法公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需要加強司法公開評估督查,確保司法公開落實力度。同時,在全面公開的前提下,針對不同受眾探索個性化推送,不斷增強社會公眾對司法的感知度和理解度。希望加快推進智慧法院各類平臺的融合集成,以更寬廣視野不斷拓展互聯網法院司法公開發展路徑,創造更高水平的數字正義。
作者:田禾,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法治指數研究中心主任、法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