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黃惠康,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委員、外交部國際法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高端智庫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特聘教授,原中國駐馬來西亞特命全權大使、原中國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
內容提要:外交是君子之交,與法律融合是君子之道。有外交就有國際法。法律外交是現代外交的高級形態,也是學人施展才華的用武之地。調研是外交的生命線,應成為國際法學者的“看家本領”。我國需要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以更高水平運用國際法,善打“法律牌”。既要從戰略層面提出用好國際法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思路、建議,也要從微觀層面就國際法的前沿問題提出中國方案。法律與外交融合,應努力把握科學的方法。
關 鍵 詞:國際法/外交/法律外交/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法律的生命在于行動(付諸實施),外交的靈魂在于王道(公平正義)。①在國際關系中,外交賦予法律生命,法律使外交有了靈魂。國際法離開外交,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外交離開國際法,就會淪為強權和霸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雹谕饨辉谝欢ㄒ饬x上就是君子之交,即使是戰時,使者也不受侵犯,而法律與外交的融合即是君子之道,它為外交設定規矩,同時賦予法律生命。政治上有利,道義上有理,法律上有據,這是外交的最佳狀態,而讓公平正義在國際關系中王道浩蕩,則是現代外交的一大目標。
“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③國際法與外交融合所產生的法律外交,是現代外交的高級形態,也是中國國際法學人施展才華、報效祖國的用武之地!拌F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以自己的國際法專長為國家外交和世界和平事業做貢獻,是每一個有志于國家外交事業的國際法學人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當代中國國際法學人的歷史使命,可以有所作為。
理論聯系實踐,法律與外交融合,是學界常議常新的一大主題。改革開放40年,我國造就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法科教育,形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國際法學者群體,國際法學術創作空前繁榮,但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兩張皮”現象仍較為嚴重。今天,在中國國際法學會會刊《國際法學刊》創刊之際,我擬以“國際法理論與外交實踐的融合之道”為題,分享一個外交條法老兵對法律外交調研的感悟,以期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有外交就有國際法
有社會,就有法。法、律或法律,詞源上意為“規范、劃一、公平、公正”。④中國古代,“法”統稱“刑”,含有常規、規范的意思。而律,“均布也”。清代大學者段玉裁詮釋道:“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歸于一!雹輳臍v史上看,政治家、哲學家和法學家對于法律在社會中的作用有不少著名論斷。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2300多年前曾斷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⑥群居的人類需要建立某種秩序,需要有拘束力的行為規范,需要有彼此交往的規則。恩格斯精辟地指出:“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后來便成了法律。隨著法律的產生,就必然產生出以維護法律為職責的機關——公共權力,即國家。”⑦因此,拉丁諺語云:“有社會,就有法(ubisocietas,ibi ius)”。中國古語說,法者,“天下之度量”“天下之公器”。⑧
治國憑圭臬,安邦需準繩。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法律與社會發展同步。經濟愈發展,法律就愈完備,法治就愈健全,法律的作用也就愈高。這是社會治理的一個一般規律。在現代社會,法律滲透到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耙婪ㄖ螄背蔀槎鄶祰业幕局螄铰。
在我國,吸取“無法無天”十年浩劫的慘痛教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鄭重提出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偉大任務,確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方針,⑨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上法治道路。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十六大提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十八大報告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確立為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對“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做了重要部署。⑩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依法治國重大問題并做出《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總藍圖、路線圖、施工圖。這在我國法治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十九大報告進一步要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11)“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12)“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13)全面依法治國,當然也包括依法辦外交。這就為法律與外交的融合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法律基礎。
有外交,就有國際法。外交是國家間的交往(合作與斗爭)。國家交往需要一定的規則。每一個時代,凡屬有許多國家并立,互相交往,就自然會產生一些對國家有拘束力的規則,比如締結條約的規則、互派使節的規則、解決爭議的規則、交戰媾和的規則,等等。(14)這些規則就是國家之間的法律——國際法,舊時稱“萬國公法”。(15)因此,外交與法律(國際法)可謂一對孿生兄弟,密不可分。即所謂的“國無邦交者已,有邦交者不能無公法,其勢然也”。(16)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指出:“所有的民族,即使是把戰俘吃掉的易落魁人,也有著國際法。”(17)歷史上最早倡導國際法編纂的英國法學家邊沁認為,“沒有(國際)法典,就沒有正義”。(18)現代美國著名法學家亨金總結道,“在各國關系中,文明的進步表現為從武力到外交,又從外交到法律的運動”。(19)這個判斷表明,法律在外交中地位的提升,代表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在古代,國家之間的關系不多,調整彼此間關系的規則和制度絕大多數只是一些不成文的習慣。這些習慣或者與宗教信仰分不開,或者與國內法制度混同,尚未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正如布萊爾利教授指出的那樣:“就有權制定對世界各國或人民有拘束力的法律的機構而言,國際立法機構并不存在。對于法律的發展,國際社會一直滿足于習慣的緩慢成長。”(20)古代國際法只是國際法發展的原始階段。(21)
作為具有獨立體系的國際法始于17世紀初的歐洲社會,以1648年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結束后所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和被尊稱為“國際法之父”的格勞秀斯的名著《戰爭與和平法》為標志。三十年戰爭是歐洲幾百年來宗教和國際政治各種矛盾的總爆發,它徹底摧毀了中世紀一統天下的神圣羅馬帝國,產生了眾多具有平等地位的獨立主權國家,形成了以領土主權為基礎的近代國際社會,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從而為近代國際法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和條件。(22)而以格勞秀斯為代表的歐洲法學家們則以戰爭為重點,系統論述了當時國際法的主要內容,為國際法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23)但早期的國際法基本上局限于歐洲的范圍,僅在所謂的歐洲基督教“文明國家”間適用,因而具有濃厚的“強權政治”的色彩。即使到現在,不時還能看到其痕跡。
國際法隨著國際關系的不斷發展而發展,重大的歷史變動總是影響國際法的發展。近代的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俄國十月革命、現代的兩次世界大戰、非殖民化運動等,都給國際法帶來了一些進步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如國家主權、民主自決、不干涉內政、禁止使用武力、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等。國際法的領域也逐步從歐洲擴大到了全球。起初,隨著美洲一大批新獨立國家的出現,擴大到美國和整個美洲,進而又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侵入東方國家和非洲國家而擴大到亞洲和非洲。這樣國際法就“脫離了它的獨有的歐洲特色,而被認為適用于世界上一切文明國家了”。(24)
外交與法律的關系隨著國際關系的發展而發展,總的趨勢是,關系越來越密切。近三十年來,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國際關系發生了并仍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國際關系中的法律因素明顯增強,外交中的斗爭越來越激烈,外交與法律的關系更趨密切,國際法作為國際關系和國際秩序“穩定器”的作用更趨重要。(25)這為國際法與外交的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應該創造一個奉行法治、公平正義的未來。要提高國際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確保國際規則有效遵守和實施,堅持民主、平等、正義,建設國際法治。”(26)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中尊重國際法、堅持運用和發展國際法的特征更加鮮明;诓粩嘣鲩L的綜合國力和影響力,中國正逐漸從國際法的“接受者”“跟跑者”向“參與者”“建設者”轉變,在氣候變化、自由貿易、互聯互通等領域更是成為“引領者”。中國要實現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強國目標,需要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運用國際法,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
二、法律與外交融合的先賢楷模
2019年是中國國際法學界一代宗師周鯁生先生130周年誕辰。(27)周鯁生先生一生致力于國際法教學研究和外交工作,培育了無數棟梁佳才,為中國國際法事業和外交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尊稱為“近代中國國際法之父”和新中國“首席外交法律顧問”。(28)
新中國誕生后,為血洗國恥,廢除或修改舊時的不平等條約成為外交領域的頭等要務。1949年11月18日,根據《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試行組織條例》,周恩來總理兼外長批準在外交部成立條約委員會,新中國外交條法事業就此拉開序幕。周鯁生先生是周恩來總理聘請的首任外交部法律顧問。(29)從1949年12月起,周鯁生先生為新中國外交條法事業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二十余年,建樹良多,為新中國國際法學奠定了基礎,為中央有關重大外交決策提供了堅實的法律支撐,留下寶貴精神財富。周鯁生先生無愧為法律與外交融合的先賢楷模,為中國國際法學界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30)
周鯁生先生少年時代出身秀才,熟諳經、史、子、集;青年時代,曾留學東瀛和英法十余載,通曉英、日、法、德諸國語文,鉆研了西方的法學名著。他不僅具有牢固的漢學根基,而且具有閱讀、翻譯、寫作、宣講外文原著的特殊本領。他特別重視建立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把中外著作之精華和自己獨到的學術見解融匯起來,集時代之大成。周鯁生先生主張大學應該“造人”(出人才),也應該“出品”(出科研成果)。他經常呼吁:“在校內造成研究的空氣,在‘出品’工作上有學術價值的貢獻,是今后大家努力的目標!(31)
在豐富多彩的法律人生里,周鯁生先生最大限度地向社會貢獻自己的法律知識,一刻不曾停歇。1921年到1945年,他著書十幾本,發表了上百篇重要學術論文。他緊緊抓住我國外交實踐中的前沿問題,為廢除不平等條約奔走呼號,竭盡所能為國家爭取合法權益。
1919年凡爾賽和會期間,列強迫使中國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周鯁生先生與部分留歐學生參加了在巴黎的中國工人和學生阻止中國代表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的愛國行動,迫使顧維鈞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1920年,周鯁生先生結識了剛從國內赴法勤工儉學的周恩來,從他身上感受到一種朝氣蓬勃的力量和充滿活力的清新風尚,從此結下誠摯友誼。當時,他已隱隱約約地認定:中國前途命運當系于周恩來等所代表的一代國家棟梁之材身上。
20世紀20年代,才華橫溢的周鯁生先生風華正茂、精力充沛。他于教學之余,開始研究《國際法》和《外交史》,陸續整理發表了《不平等條約十講》等系列論文,以及《萬國聯盟》《法律》《領事裁判權》等著作。(32)他在書中以近百年中國備受欺凌與恥辱的血淋淋的史實,力陳不平等條約對中國主權的極端危害性。對侵害國家主權的領事裁判權,“斷乎不能任其存在”。他以無可辯駁的史實論證,著成中國政治法律科學之經典文獻。
1926年冬,周鯁生先生出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顧問,積極推動收回“國權”的運動。他協助國民政府以“革命外交”之手段,先后收回了漢口、九江英租界。他在《革命的外交》一書中,提出對待老練的帝國主義,應該采取“主動的、攻勢的”外交,并且要“利用民眾勢力”來“打破一切傳習成見和既存的規則”,“對于既存的國際規則、慣例或條約的束縛,都要一概打破”。
1932年,“國聯調查團”來我國調查“九·一八”事變。周鯁生先生在與調查團的談話中,引經據,結合形勢,有力地駁斥了某些人的片面之詞。他還四處演講,鼓舞民眾堅定抗日決心,僅為武漢大學師生演講的講稿已公開發表的就不下30篇。(33)這些講稿深刻揭示中國被日本侵占的根源在于積弱太深,抗日戰爭不僅是為中國獨立和民族生存而戰,同時也是為世界正義和公理而戰。其中,《日本對華侵略政策》《東省事件與國際聯盟》等,成為國際法后世學者必讀的經典檄文。
從1932年7月開始,身為國際法專家的周鯁生先生更深入地參與到政府抗日的決策中。戰事一開,周鯁生先生就提出,不能做一國單獨出兵援華的準備,要注意避免成為妥協外交的犧牲品,應該在持久抗戰的局勢下,策動一種基于英美合作之上的國際或聯合的干涉行動。他認為,在世界上侵略與民主兩大集團初現端倪的時刻,“中國的利益與命運與世界民主國相聯系”,對德意兩國日益有害于我國的政策,“決不能作與吾有利之期望”。他撰寫并陸續出版了《現代國際法問題》《最近國際政治小史》等著作。他的這些以及后來陸續出版的著作,都成了我國政治法律文庫中的經典文獻。他所著《國際法大綱》一書曾經被遴選為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國際法科的指定參考書。《贏得太平洋上的和平》一書1944年在美國出版后,引起國際法學界的矚目。(34)
1939年到1945年,周鯁生先生赴美國講學,并先后擔任太平洋學會年會的中國代表和聯合國制憲會議中國代表團顧問。在美期間,他致力于國際政治的研究,研究了戰后國際政治組織問題,擬定了二十余條的“國際聯合組織草案”,還出版了專著《贏得太平洋和平》,討論戰后和平的各項事宜。(35)中國代表團在1944年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上,對美英蘇提出的憲章草案提出了7條補充建議,其中“處理國際爭端應注重正義和國際公法原則”“國際公法之發展與修改,應由大會提倡研究并建議”“經濟及社會委員會應促進教育及其文化合作事業”三條建議,得到了美英蘇三方的認同,最終寫入了憲章草案,并經1945年舊金山制憲會議,正式成為憲章的相關條款。(36)周鯁生先生作為代表團顧問做出了重要貢獻。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政府對內“戡亂”反共,對外賣國媚美。周鯁生先生以國際法學家的身份,不顧個人安危,提出嚴厲批評。他認為從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國家主權考慮,不應一味投靠美國,而應權衡我國自己的利益得失,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這一主張遭到他原來的老朋友胡適的反對,于是二人在報紙上公開論戰,引起國內外的密切注視。郭沫若在香港撰文,對周鯁生先生這種勇敢無畏的精神,大為贊賞。
新中國成立后,周鯁生先生開始轉向外交和立法工作。1949年底,他奉調進京,出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37)1950年4月被任命為外交部顧問。這使他如魚得水,得以充分發揮國際法學家的專長。當時,新中國外交面臨著與各國建立外交關系,肅清帝國主義在華特權,恢復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地位等一系列重大斗爭,其中有一些重大復雜的法律問題正待解決。而且根據《共同綱領》,還要對國民黨政府與外國訂立的條約加以處理,“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法律專家在外交部條約委員會的工作非常繁重。周恩來總理和外交部領導處理重大外交事務常征詢國際法專家意見,探明每個建議有無法律根據,有無實際先例,如何從理論上論證等,十分嚴密。
周鯁生先生的學識淵博,不僅對國際公法、國際關系、國際私法、外交史鉆研極深,而且對各國國內法、世界史也很有研究。所以他在考慮法律問題時,能夠抓住問題的實質,融會貫通,靈活運用。由他提供的許多意見和建議,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稱贊。
周鯁生先生對外交工作,總是殫精竭慮,深入思考,有廣泛的預見性,時常建議領導對某些重大問題早做安排。他親自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文國名為“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38)抗美援朝中建議以“中國人民志愿軍”稱號赴朝參戰,(39)1958年炮擊金門時建議確立“12海里領海寬度”、渤海灣作為領灣。(40)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周鯁生先生對新中國外交具有重要影響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措辭的數度修改和中緬邊界爭議段的妥善處理,堪稱外交經典。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新中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外交政策,也是中國對現代國際法的重要貢獻。五項原則從最初提出到最終確定,曾經兩度修改完善,其中凸顯了周鯁生先生的法律智慧和精雕細琢的深厚功力。這五項原則的最初表述為: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41)1954年正式載入中印《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時,周鯁生先生建議,并經周總理同意,將其中的第四項原則“平等互惠”改為“平等互利”。因為國家之間相互給予互惠,一般都要經過各方協商同意,不能認為是普遍適用的原則,改為“互利”,在法律上比較確切。后來這五項原則正式載入了中印、中緬聯合聲明。此后,周鯁生先生仍在不斷琢磨,覺得第一項原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提法還不十分妥善,因為只提“領土”,很可能被理解為現在實際控制的領土,而把“領土”和“主權”合成一個詞,很可能被理解為“領土”是“主權”的形容詞,也不妥當。因此,周鯁生先生建議,把第一項原則改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1955年4月,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提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時,就使用了新的提法。1978年憲法對此予以確認,并一直沿用至今。(42)
我國是陸海兼備的大國,也是世界上邊界線最長、鄰國最多、邊界情況最復雜的國家之一。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幾乎與所有周邊鄰國都有邊界爭議。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本著相互尊重和平等協商原則,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通過友好談判,與12個陸上鄰國妥善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43)中緬邊界談判和中緬邊界條約是其中的第一例,具有良好的導向和示范作用。(44)周鯁生先生為此做出了獨有的特殊貢獻。其中就中緬邊界南段阿佤山“1941年線”問題提出的意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歷史上,對于阿佤山區的中英(緬)邊界,雙方一直存在爭議。1941年,英國利用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最困難的時機,以封鎖滇緬公路相威脅,迫使國民黨政府以換文方式在阿佤山區劃一條界限,這顯然有利于英國。在中緬邊界談判中,緬方堅持要求中方承認這條邊界線。在此情況下,周鯁生先生建議,根據條約法原則和國際習慣法,一國合法政府簽訂的確定邊界的條約,包括換文在內,新政府應予以承認。對于“1941年線”的處理,可在承認這條線的基礎上根據互讓互諒原則,做些調整。這一意見和建議為解決“1941年線”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法律指引,得到了雙方的認可,從而使問題得以順利解決。(45)
周鯁生先生始終保持學者本色。20世紀60年代,周鯁生先生已進入古稀之年。外交部領導建議他擠出時間,寫部國際法專著,便于培養外交干部,他欣然應允。在視力極度衰退的情況下,周鯁生先生廢寢忘食,埋頭著述,用不到四年時間,完成了《國際法》這一巨作。(46)全書深刻闡述了國際法的理論,系統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至60年代初我國外交和國際法實踐,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代表了當時中國國際法研究的最高成就,一直被奉為我國國際法學的經典。(47)
在論述國際法的主體時,周鯁生先生指出,在國際法關系上,國家是享受權利、承擔義務者,即所謂國際人格者,因而國家是國際法主體。國家作為國際法主體的基本特征在于它具有主權,國家主權是國家作為國際法主體所固有的,是當然存在的,并不是國際法所賦予的;反之,國際法是在主權國家相互交往的事實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國家的基本權利包括自保權、獨立權、平等權和管轄權。他強調權利和義務兩者是關聯的,國家享有權利,同時也有不侵犯別國享有的權利的義務。國家違反這種義務,就構成了侵權,對此要承擔責任。這一理論已被國際法學界所公認。(48)
三、調研是國際法理論與外交實踐融合的生命線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49)馬克思主義同時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50)這是對理論與實踐辯證統一關系的經典論斷。理論思維源于實踐,歸于實踐,而調查研究正是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和紐帶。“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事求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治國理政中形成的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和重要傳家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中央政治局出臺的八項規定,把“改進調查研究”擺在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研究問題、制定政策、推進工作,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皩Ρ镜貐^、本部門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的問題,應堅持做到不調研不決策、先調研后決策!(51)結論產生在調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
外交條法工作肩負著為中央外交決策提供法律參考和法律支撐的重要使命,承擔著運用法律手段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神圣職責,而各項外交工作一刻也離不開調研,尤其是專業知識含量很高的法律外交。調研既是外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外交工作的基礎和支撐,是做好外交工作的命根子!秾O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眹H形勢越是復雜多變,外交任務越是艱巨繁重,就越需要加強調查研究,創造性地執行好中央的外交方針政策,及時提供有效、管用的法律意見和建議,為我外交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撐。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作風,勇于探索,堅持內政和外交有機統一,中國特色與時代特征融為一體,積極推動對外工作理論和實踐創新,在很短的時間里取得了一系列外交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突破。“一帶一路”、正確義利觀、綜合安全觀、新型國際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一系列新論斷、新觀點、新倡議,體現了東方大國領袖歷史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博大的胸襟和不倦的探索。同時,也無一不是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科學論證和集思廣益的結晶,其中也包括了智庫和國際法學人的努力和貢獻。
對于中國的法學教育研究機構和廣大國際法學者而言,調研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其一,是直接服務國家重大外交決策的重要途徑。當前國際形勢正發生著復雜的變化,涉我突發事件及重大國際事務中的法律因素不斷增加,條法工作在總體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趨重要,迫切需要國際法學界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國際法學人的研究成果,經適當程序獲得采納或被吸收,即可成為國家的意志,成為國家對特定外交事務的方針、政策和對策。比如,在“南海仲裁案”的法律應對中,國際法學界的協助就十分給力。持續有效的庭外法律斗爭,可謂有聲有色有效。外交部受權發表政府立場文件,闡明臨時仲裁庭沒有管轄權的立場和理據,為我“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的“三不”政策主張奠定法理根基,并在裁決發布當天,發布《中國政府關于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聲明》和《外交部關于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所作裁決的聲明》,鮮明有力地表達了堅定捍衛南海權益的決心和法律立場,受到主要國家和國際輿論的重視,公認具有專業水準;學界積極配合,主動發聲,用法律語言清晰準確地詮釋中方立場。中國國際法學會發表長篇批駁文章,引述大量國際司法判例和權威國際法學家著作,全面深入揭露仲裁庭管轄權裁決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方面的謬誤,并組織撰寫《南海仲裁案裁決之批判》(中英文),為外交斗爭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支撐。(52)來自全國各國際法教學研究機構的80多位國際法專家學者參與其中,做出重要貢獻。在最近的國際法院“查戈斯群島咨詢意見案”審理過程中,中國政府提交了書面意見,其中也有國際法學界的參與和貢獻。(53)
其二,是培養高端國際法人才的必由之路。調研能力是外交條法干部的基本功,更是國際法學者的“看家本領”,F代外交需要復合型的人才,調研是外交人才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具體包括:政治素養、思辨能力、政策水平、專業知識和文字功底等。21世紀的中國外交條法事業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國際法專業人才,包括一批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師級人才。此等人才哪里來?通過調研造就人才是必由之路。但調研有成,非短期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詩人云:“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毖輪T說“臺上五分鐘,臺下十年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作為國際法學者,服務國家外交事業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堅持以公平正義為理念,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和法治化。既要從戰略層面提出用好國際法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思路、建議,也要從微觀層面就國際法的前沿問題提出中國方案,將我國提出的全球治理、國際法治理念轉化為國際法領域的具體立場、主張,增強國際法對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法律支撐。
2018年12月28日,在外交部和中國國際法學會共同主辦的“改革開放40周年國際法工作座談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楊潔篪發表了題為《開創國際法工作新局面,服務改革開放新征程》的主旨講話。楊潔篪強調,要深刻把握新一輪改革開放對國際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導,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努力開創中國國際法工作新局面。要聚焦黨和國家中心工作,主動將國際法工作融入國家發展規劃,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服好務;要深入貫徹全面依法治國,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涉外立法,更好適應和促進新一輪改革開放;要加強國際法合作機制建設,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扎實法治保障,將其打造成為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國際合作平臺;要進一步用好國際法,堅決抵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繼續堅定維護我國領土和海洋權益,織密反腐敗和追逃追贓、打擊跨國犯罪、恐怖主義的法律網絡,不斷豐富和完善保護我國公民和企業在海外合法權益的法律手段;要創新我國國際法理論和實踐,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等新理念在國際關系中更好發揮引領作用,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開辟新境界,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新的貢獻;要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規則制定,充分運用國際法促進國際合作、公平正義的內在功能,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要不斷加強涉外法律工作的交流協商,注重發揮國際法專家智庫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國際法人才培養,提升國際法工作的整體水平。(54)這是迄今中央領導對新時代我國條法外交和國際法工作提出的最全面、系統、具體的指導意見,為國際法調研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國際法理論與外交實踐的融合提供了巨大助力。
四、國際法理論與外交實踐融合的方法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運用國際法保障和推進改革開放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早在擘畫改革開放藍圖之初,黨中央就明確要求加強對國際法的研究。我們堅決貫徹黨中央對國際法工作的戰略部署,有力地發揮了國際法工作對改革開放的服務和促進作用。我們運用國際法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供規則保障。我們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達成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及其實施細則、完善“一帶一路”法治保障體系,以此服務“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我們始終堅持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發展中大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同時尊重得到普遍認可、公正合理的國際規則,研究和解決中國涉外法律實踐問題,中國既在與世界的交融互動中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的國際法理論和實踐,也為當代國際法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我們始終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堅定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正確義利觀,決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我們始終堅持以國際法明是非、促和平、謀發展,堅持國際法平等統一適用,不搞“雙重標準”。(55)
總結本人三十多年來從事國際法和外交調研工作的體會,我認為,國際法理論與外交實踐的有機融合,應努力學習和把握科學的方法論,其中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這是外交條法調研的宗旨。要緊緊圍繞我國的外交實踐、外交工作和外交斗爭以及國際關系中的重大法律問題展開調研。具體而言,就是要緊緊抓住國際關系和我國外交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和新機遇,開展戰略性調研、前瞻性調研和實戰性調研。通過戰略性調研全面把握國際戰略格局、區域外交和領域外交的總體發展態勢;通過前瞻性調研加強對國際和地區形勢、重大國際問題及涉我敏感問題的預判,加強對外交工作的謀劃,下好先手棋,搶占主動權;通過實戰性調研,為重大現實外交斗爭,特別是外交前沿的難點疑點問題提供扎實有效的法律支撐。
緊密圍繞外交中心工作,這是外交調研與學術調研的最大區別,也是外交條法調研的責任所在。外交是一個大舞臺,創作題材豐富,資源不竭。要善于在中央關注的外交中心工作中抓準切入點,在形勢的發展變化中捕捉調研題材,在重大和突發事件中發現調研需求。比如,維護和拓展我長遠利益的涉深海遠洋極地外空“藍色外交”,服務國內反腐倡廉建設的境外追逃追贓反腐敗“紅色外交”,服務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氣候變化和國際環境治理“綠色外交”,搶抓網絡空間話語權的“數字外交”以及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經濟外交”等,就是條法調研工作圍繞外交中心工作的重點領域。(56)
當前需要特別關注的調研課題包括五大方面: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國家重大外交決策提供法律支撐;全方位參與全球治理規則制定與完善;推動國際法理論和實踐創新;以及提升適用國際法的意識和能力。(57)在紛繁復雜的外交斗爭中,我們必須善打“法律牌”,“以法斗法”,妥善化解外部風險挑戰。
具體的重要調研課題還有:在國際法理論創新方面有中國特色國際法治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法律構建;國際法在中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締約程序法的修訂;國家豁免立法;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重要議題跟蹤研究,如國家官員的外國刑事管轄豁免、強行法、危害人類罪、普遍管轄權、海平面上升的國際法問題等。
為國家重大外交決策和外交斗爭提供法律支撐方面有:“一帶一路”法治保障;完善雙邊合作條約體系和區域合作法律框架;“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建立新機制的可能性;用好多邊條約資源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改革現有國際投資仲裁機制(投資者與東道國爭端解決機制);世貿組織多邊貿易規則改革議程;朝鮮半島局勢及東北亞安全形勢相關法律問題研究等。
在全方位參與全球治理規則制定與完善方面有: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逆全球化與貿易保護主義。非傳統安全領域有:制定全球性全面反恐公約,民族解放運動,國家恐怖主義,打擊“三股勢力”;難民問題;打擊跨國犯罪;國際追贓追逃,犯罪資產的追回與返還;反腐敗國際合作;《禁止核武器條約》與全面核裁軍進程;國際人道主義法。氣候變化領域有:“后巴黎”時代全球氣候和環境治理,特別關注如何堅持公平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海洋法領域有:繼續南海仲裁案的法理斗爭(歷史性權利、大陸國家遠海群島等);海洋法公約爭端解決機制(越權侵權擴權問題);南海行為準則;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BBNJ);公海保護區?臻g法領域有:完善全球空間治理法律制度;空間探索和創新全球伙伴關系,外空非軍事化問題,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外空商業化利用(私人實體對其獲得的外空資源的所有權問題)。極地領域有:南北極的保護和利用。網絡領域有:規范網絡空間秩序;維護網絡信息安全;制定打擊網絡犯罪全球法律文書等。(58)
(二)法律與外交相結合。這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紐帶,是破解學術研究與外交實際脫節的“兩張皮”問題的鑰匙,也是提升高端人才培養水平的良方。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有助于形成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完整認識鏈,實現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的認知發展過程。也有助于造就大批國家急需的國際法高端人才。
法律與外交相結合,知易行難。首先,要多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歷史上,著名的國際法學家多同時為哲學家、思想家。陳云同志曾經說過:“學好哲學,終身受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59)這是因為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探究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理論基礎。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提高辯證思維能力,有助于我們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復雜的矛盾關系,使思維的廣度、深度,以及看世界的視野,產生質的飛躍,從而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應成為我們國際法學人的看家本領。(60)
其次,要牢固樹立“法律為外交服務”的指導思想,堅持問題導向,在法律服務外交上下功夫;要強化“精品”意識,既重視數量,更注重質量,在見地“獨到”、建議“管用”上下功夫;要多一點“愚公精神”,少一點智叟的知難而退,學習要刻苦,思想更要刻苦,不要趕時髦、追潮流,要敢于聚焦焦點難點問題,甘于坐“冷板凳”,進行開創性攻關研究。
最后,要堅持正確的利益導向,按照“政治家辦外交”和“科學辦外交”的要求,講政治、懂政策、顧大局、護利益,堅持“外交為民”和“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敏銳性,以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善于有效利用法律武器,切實當好外交法律顧問。在這方面,既要反對只講政治,不重視法律的“法律虛無主義”,也要反對空談法律,不講政治的“法律至上主義”,要在道義、政治和法律的有機結合上下功夫,真正做到道義上有理、政治上有利、法律上有據。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法律與外交相結合,既是外交條法調研的特點所在,也是它的價值所在,應當不斷發揚光大。
(三)把握外交條法調研的特性。學術研究與外交調研有相通之處。自古以來,做學問、寫文章,都講究“義理”、“考據”、“辭章”和“獻策”。這對外交調研同樣適用。講義理,就是立場觀點要正確,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講考據,就是素材要準確,論證要合乎邏輯;講辭章,就是文字要簡潔凝練,文法要合乎規范;講獻策,就是要言之有物,提出解決問題的看法和建議。國際法學術研究成果,無論大小長短,獻策最重要,F代社會,國家對學術論文和科研報告更進一步提出了國家標準,要求符合科學性、創新性、理論性和規范化。(61)比如,在立論上,作者不得帶有個人好惡的偏見,不得主觀臆造,必須切實地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在論據上,應盡可能多地占有資料,以最充分的、確鑿有力的論據作為立論的依據;在論證時,必須經過周密的思考,進行嚴謹的論證;作者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提出新的觀點、新的理論,不能只是材料的羅列,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術論文還應格式得體、結構嚴謹、表達簡明、語義確切、文字規范。這些要求對外交調研也同樣適用。
與此同時,外交條法調研又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概而言之,就是針對性、時效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首先是針對性,外交條法調研的對象是國際關系和外交實踐中的法律問題,屬于問題導向型的應用研究,調研的目的就是要從法律的角度為我國的外交工作出謀劃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維護好國家的合法權益。所以,條法調研要想服務對象之所想,急服務對象之所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瞄準正在發生的外交大事、要事、難事,突出重點,緊扣主題,密切跟蹤,與時俱進。當前,就是要緊緊圍繞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建設海洋強國、加強全球治理等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方方面面展開調研。
二是時效性,快速反應,及時到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突發事件更是瞬息萬變,外交決策和反應需要極強的時效性,常常以小時為單位,需要快速做出反應,及時提供法律意見。這在客觀上要求條法調研必須符合外交工作的這一特點,除中長期戰略調研外,大量的條法調研屬于“短、平、快”的應急反應,以快對快,與時間賽跑。否則,不是服務“缺位”,就是成為“馬后炮”或“無用功”。
三是前瞻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對于國際形勢、國際關系和國際法的發展趨勢和動態,要抓苗頭,測動態,析傾向,做到心中有數,對于可能出現或發生的外交情勢中的法律問題要密切跟蹤,仔細研判,及時預警并提出防范和應對之策。當代外交博弈,依然是先下手為強,一旦形成勢頭,“后發制人”戰略很難奏效。我們必須深謀遠慮,先聲奪人,爭取主動。
四是可行性,外交條法調研,重在解決問題,對策建議是其核心,必須“對癥下藥”,中肯、合理、管用、可操作,能夠在法律上為妥善應對外交中的各種復雜局面或情勢發揮重要支撐作用,為破解外交難題獻計獻策,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法律保障。
(四)不斷提升外交條法調研的專業素養。一要有職業嗅覺,具有政治與專業敏感性,善于在紛繁復雜的事務中及時發現問題之所在及問題之實質,不斷提高鑒別力與洞察力,提高捕捉課題能力。這一點在申請各類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方面同樣十分重要。以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專項立項中標項目為例,所有立項成功的項目,除申請人自身的資歷和實力外,都是瞄準了國家正在推行的重大外交戰略,將專業知識和國家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了。(62)
二要長話短說、邏輯清晰、文字簡潔、“惜字如金”。當前學界寫作學術論文的一個通病是,文風拖沓,篇幅冗長,下筆千言,離題百尺,洋洋灑灑,空洞無物,從概念到概念,玩文字游戲,旁征博引,就是缺乏真知灼見。這種文風與外交條法調研格格不入?梢試L試如下辦法予以改進:(1)起好標題,標題要醒目、切題,不宜太長;(2)寫好導語,開頭要“開門見山”,“引人入勝”;(3)講究邏輯,緊扣四層問題,依次展開:闡明事實;剖析緣由;評估影響(含對我影響);尋求對策;(4)濃縮每段首句;樸實行文;去華麗辭藻,刪多余詞句。
三要養成辯證思維習慣,注重實際效果。外交條法調研一定要用好“兩點論”,既要避免法律虛無主義,又不能奉行法律至上,偏離正確的政治方向。立論不要好高鶩遠,追求高大上的理想主義,一定要從實際出發,接地氣,對策建議要具可操作性。比如,近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熱門話題,就有學者到處鼓吹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各種國際組織,如建立“世界環境組織”,以打造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建立“亞洲聯盟”,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等等。還有人對“聯合國東遷中國”的忽悠趨之若鶩。此類建議表面上很光鮮、很誘人,但根本就不具有可行性。數年前,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四處游說創建世界環境組織,結果是應者寥寥,無果而終,因為各國普遍對建立新的普遍性國際組織不感興趣。
四要培養快速反應能力,積極主動,該出手時能出手。功夫在平時,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勤學慎思、厚積薄發、基礎扎實、注重積累。為此,要做到“五勤”,眼勤、耳勤、口勤、手勤、腦勤,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做到思想刻苦。工作學習要刻苦,思想更要刻苦。這是學問之道,也是法律與外交融合之道。
大國外交必重國際法。新時代中國外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國際法的融合,需要國際法學人的智力支撐。作為國際法體系的“參與者、維護者和建設者”,我們應“大力加強國際法的研究”,(63)“要善于運用國際法這個武器”,(64)“要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65)“共同推動國際關系法治化,推動各方在國際關系中遵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原則,用統一適用的規則來明是非、促和平、謀發展!(66)真正實現“政治上有利、道義上有理、法律上有據”,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注釋:
、偻醯溃c霸道相對!稌ず榉丁罚骸盁o偏無黨,王道蕩蕩。”孟子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也,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關于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中指出:“法律的生命在于付諸實施,各國有責任維護國際法治權威,依法行使權利,善意履行義務。法律的生命也在于公平正義,各國和國際司法機構應該確保國際法平等統一適用,不能搞雙重標準,不能‘合則用,不合則棄’,真正做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作者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就是現代外交的“王道”。
②《荀子·君道篇第十二》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
、鄞烁裱猿鲎浴度龂萘x》第九十六回。后主覽畢曰:“勝負兵家常事,丞相何出此言?”侍中費祎奏曰:“臣聞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法若不行,何以服人?丞相敗績,自行貶降,正其宜也!焙笾鲝闹,乃詔貶孔明為右將軍,行丞相事,照舊總督軍馬。
④漢字“法”字古體為“灋”。據《說文解字》解釋:“灋”,刑也,左邊平之如水,從水;右邊,觸不直而去之,從去。從詞源看,“法”是指一種判斷平、正、直的標準。
⑤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成都古籍書店1981年版,第81頁。
、迊喞锸慷嗟拢骸墩螌W》,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第7頁。
、叨鞲袼梗骸墩撟≌瑔栴}》,《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8-539頁。
⑧韓非在《淮南子》中曰:“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生之準繩也!绷簡⒊凇蹲兎ㄍㄗh》中說:“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徇@一基本方針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進一步發展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依法治國方略的內涵更為豐富,科學。新的十六字方針更加注重立法的質量,強化法的實施,突出執法為民和秉公執法,提升全民法治意識。
⑩2015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綱要的總體目標是: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11)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2年12月4日),《人民日報》2012年12月5日第1版。
(12)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13)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2月23日),《人民日報》2013年2月24日第1版。
(14)1906年,在安納托利亞高原中部的希提特古郡哈圖薩斯,發掘出用楔形文字記載的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國王哈吐什爾三世簽署的和平協議。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和平條約之一。和約刻在一塊銀板之上,上面寫著:締約雙方共同宣誓:“從此互相信任,永不交戰;而且,一國若受其他國家欺凌,另一國應該出兵支援。”此后,兩國在數百年間相安無事。今天,聯合國紐約總部大廈陳列著用黃銅制成的這份和平條約的浮雕復制品。
(15)英國法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在《國際法原則》(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1789)一書中首先倡導用“國際法”(international law)替代傳統的“萬國公法”(law of nations)這一術語,以體現國際法作為國家之間(而非之上)法律的性質。
(16)劉達人、袁國欽:《國際法發達史》,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23頁。
(17)[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卷),許明龍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14頁。
(18)Huang Huikang,“The Work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in Commemoration of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Commission”,in Making Better International Law: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at 50,United Nations,1998,p.304.
(19)Loius Henkin,How Nations Behave:Law and Foreign Policy (2nd e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p.1.
(20)James Brierly,The Law of N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8),p.96.
(21)古代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也曾有過一些國際法的痕跡。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各“國”之間就互通使節,訂立同盟,締結條約,召開會議,以及進行斡旋、調停、仲裁等解決糾紛的活動,還有一些關于戰爭的規則。不過,當時的所謂“國”并不是近代意義的國家,因而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國際社會”,自然也就不可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法。
(22)Peter H.WiLson,The Thirty Years War:Europe’s Traged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
(23)胡果·格勞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荷蘭人,近代西方思想先驅,國際法學創始人,被西方法學界尊稱為“國際法之父”與“自然法之父”。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法》(De Jure Belli ac Packs,1625)不僅是一部重要的國際法著作,也是西方資產階級人權學說的基礎自然法或自然權利理論的開創性著作。與格勞秀斯同時代的意大利法學家真蒂利(Alberico Gentili,1552-1608)的代表作《戰爭法》(De iure belli libri tres,1598)也具有重要的影響。
(24)黃惠康:《國際法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頁。
(25)黃惠康:《國際法的發展動態及值得關注的前沿問題》,《國際法研究》2019年第1期,第1頁;《當代國際法的若干發展趨勢》,《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第90頁;《世紀之交國際法發展演變的動態與趨勢》,李雙元主編《國際法與比較法論叢》第1輯,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第6頁。
(26)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正合理的在氣候變化治理機制——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新華網2015年12月1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12/01/c_1117309642.htm,最后訪問時間:2019年5月20日。
(27)2019年3月31日,由武漢大學、中國國際法學會主辦的“紀念周鯁生先生130周誕辰年座談會”在武漢大學校史館進行。座談會的主題是:薪火相傳——新時代中國國際法學人的使命擔當。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出席并致辭。外交部、外交學會、中國法學會的代表,周鯁生先生家屬及國際法學界專家學者、武漢大學師生代表和校友代表200多人參加。參見光明網2019年3月31日。各界代表在座談會上的發言見《武大國際法評論》2019年第2期。
(28)著名國際法學家韓德培先生曾指出:“從1922年以來,凡是在我國學習和研究國際法的人,大都直接或間接接受過他的教益和影響,無不是他的及門弟子或私淑弟子。真是‘桃李盡在公門’!表n德培:《紀念、回顧與展望——在紀念周鯁生先生一百周年誕辰暨國際法研究所成立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990年12月21日),《法學評論》1991年第2期,第1頁。
(29)據著名法學家、外交部法律顧問李浩培回憶:“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對周鯁生先生非常重視。重要的外交文件,非經征求鯁生先生意見,周總理是不批發的!鞭D引自李謀盛:《周鯁生教授傳略》,《晉陽學刊》1988年第6期,第49-52頁。
(30)1979年2月6日,周鯁生先生追悼會在京舉行,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外交部長黃華致悼詞。參見《人民日報》1979年2月7日,第4版。韓德培先生將周鯁老的貢獻概括為三項:一是國際法方面,二是教育方面,三是外交和立法方面。參見韓德培:《周鯁生先生生平、貢獻和設置紀念周鯁生法學獎金的重要意義——在武漢大學法律系本科生、?粕、研究生大會上的講話》(1985年10月17日),《法學評論》1986年第1期,第4-6頁。
(31)竇賢康:《在紀念周鯁生先生130周年誕辰座談會上的講話》,《武大國際法評論》2019年第2期,第2頁。
(32)武漢大學法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編:《周鯁生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33)周鯁生先生在抗日戰爭中為武漢大學師生演講的講稿,公開發表的就有30篇,其中包括:《日本對華侵略政策》《東省事件與國際聯盟》《國民對東省事件應有之覺悟》《東省事件怎樣解決》《國際調查團與國聯委員會》《國際裁軍會議》《東省事件之國際形勢》《東省事件的新局勢》《外交與國防》《對日外交》《中國與國聯》《歐洲政局與遠東和平》《時事報告》《中國外交史之一頁》《外交之檢討》《對日抗戰中之外交》《世界危機與中國》等。
(34)周鯁生著作年表:《萬國聯盟》,商務印書館1922年版;《法律》,商務印書館1923年版;《近代歐洲外交史》,國立四川大學1927年版;《近代歐洲外交史》,商務印書館1927年版;《領事裁判權》,商務印書館1923年版;《解放運動中之對外問題》,太平洋書店1927年版;《最近國際政治小史》,商務印書館1929年版;《不平等條約十講》,太平洋書店1929年版;《國際政治概論》,神州國光社1930年版;《現代國際法問題》,商務印書館1931年版;《最近國際政治小史》,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近代歐洲政治史》,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近代各國外交政策》,正中書局1934年版;《國際法》,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國際公法論》,上海書店1989年版;《周鯁生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國際法大綱》,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從這龐大效量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周鯁生先生用功之大,治學之勤。
(35)1939年11月22日,太平洋國際學會第七屆會議在弗吉尼亞海灘舉行,會議的總主題是“歐洲戰爭對遠東的影響”。周鯁生先生提交了和郭斌佳合作的論文《1931年以來的中日關系》。1942年12月4日,太平洋國際學會第八屆會議在加拿大蒙特朗布朗舉行,會議主題為“太平洋的戰爭與和平”,內容包括太平洋戰場的戰略問題、戰后處置日本問題、建立國際和平機構問題等。周鯁生先生在會上提交了題為《太平洋的永久秩序》的論文。1945年1月6日,太平洋國際學會第九屆會議在弗吉尼亞溫泉召開,會議的主題是“太平洋之安全及發展”。周鯁生先生提交了題為《世界新秩序中的遠東問題》的論文。
(36)中國代表團的補充建議如下:(1)維護和平與安全必須根據正義與國際公法之原則,以免新的國際組織淪為強權政治的工具;(2)保障各國政治獨立與領土完整,以增加各國特別是小國的安全感;(3)對侵略應予以定義,并盡量列舉侵略的各種行為;(4)組織國際空軍,以作為安全理事會權威的象征和采取行動的手段;(5)國際公法的方針與修訂應由大會倡導,以有利于推進符合國際公法原則的安全;(6)國際法庭應能強制裁判;(7)應促進教育和文化合作。See “Documents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1945,vol.3,Document 1302; vol.8,Document 1151; vol.9,Documents 203,416,507,536,571,792,795 and 848.
(37)中國人民外交學會(Chinese Peopk’s Institute of Foreign Affairs)成立于1950年12月15日,其宗旨主要是:“團結全國對國際問題有研究素養或有實際外交經驗的人士,根據新的科學方法,研究外交的理論與實踐,探討國際問題,普及國際知識,并向中央人民政府提供有關外交的具體意見,以協助實現中國新民主主義的外交政策。”周恩來總理生前一直擔任外交學會名譽會長。
(38)1953年1月,1954年憲法起草委員會決定聘請法律專家周鯁生、錢端升為法律顧問,聘請教育家葉圣陶、語言學家呂叔湘為語文顧問,從各個角度對憲法草案進行研究與推敲。
(39)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在中國必須參戰的情況下,為避免因直接作為交戰一方與名義上的“聯合國軍”作戰而帶來的國際法上的不利后果,周鯁生先生向中央建議,中國解放軍以“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名義赴朝作戰,從而解決了上述問題。
(40)1958年9月4日,根據周鯁生先生的建議,中國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于領海的聲明》,第一條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里,并適用于臺灣和澎湖列島”,并宣布渤海為中國內海。自此,中國有了法定領海寬度。
(41)1953年,周恩來總理與印度代表團談話中首次使用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原始表述。1954年憲法使用了“我國根據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原則同任何國家建立和發展外交關系的政策”的措辭。
(42)1978年憲法規定:“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爭取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和平相處!边@是在憲法中首次完整援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措辭。1982年憲法予以沿用,并保持至今。
(43)在我國14個陸上鄰國中,目前僅有與印度和不丹的邊界問題尚未解決。
(44)緬甸是我重要鄰國。1948年1月4日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中緬邊界線全長2186公里。新中國成立初期,中緬邊界的大部分已經劃定,但北段尖高山以北的一段、中段南畹河和瑞麗江匯合處的勐卯三角地區、南段阿佤山區一段存在未決問題。兩國政府一致認為,兩國間久懸未決的邊界問題,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愿根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通過友好協商、互諒互讓,克服困難,全面解決。1960年10月1日,雙方達成并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邊界條約》。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45)中緬邊界條約第3條規定:為了便于雙方各自的行政管理,照顧當地居民的部落關系和生產、生活上的需要,雙方同意對1941年6月18日中英兩國政府換文劃定的界限中的一小段,做一些公平合理的調整,把永康寨和龍乃寨劃歸中國,把養柏寨、班孔寨、班弄寨和班歪寨劃歸緬甸,使這些騎線村寨不再被邊界線所分割。
(46)周鯁生:《國際法》(上下冊),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
(47)正如韓德培先生所言,“這是我國第一部最有系統、最有權威的國際法著作。在我國,簡直可以說是一部‘前無古人’的著作。這部書內容豐富,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對每一個專題都旁征博引,做了較有系統的闡述,對正確的觀點加以肯定,對錯誤的看法則加以批判,用詞造句,都很有分寸,評介力求公允。全書除了理論的闡述外,還重視成案的研究,引用了較多的成案,一一加以分析。這可以說是我國國際法著作中理論聯系實際的一個典型和榜樣。這部著作不僅在國內受到普遍的推崇,而且在國際上也受到重視和贊賞”。參見韓德培:《周鯁生先生生平、貢獻和設置紀念周鯁生法學獎金的重要意義——在武漢大學法律系本科生、專科生、研究生大會上的講話》(1985年10月17日),載《法學評論》1986年第1期,第4頁。
(48)參見羅國強:《周鯁生經典著作〈國際法〉導讀》,載周鯁生:《國際法》,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866-878頁。
(49)恩格斯:《反杜林論》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7頁。
(50)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边x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7頁。
(51)習近平:《2013年7月23日在武漢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7月17日。
(52)中國國際法學會:《菲律賓所提南海仲裁案的裁決沒有法律效力》,新華網2016年6月10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6/10/c_1119019287.htm,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10月10日;《中國國際法年刊:南海仲裁案管轄權問題?,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中國國際法學會:《南海仲裁案裁決之批判》(中英文),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53)2017年6月27日,第7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71/292號決議,提請國際法院就涉及查戈斯群島的兩個問題出具咨詢意見:(1)在查戈斯群島與毛里求斯分裂的情況下,毛里求斯1968年獨立時非殖民化進程是否已經完成;(2)英國繼續管理查戈斯群島有何法律后果。這是一個政治上很敏感的問題,既牽涉非殖民化進程中的歷史糾葛,又有雙邊領土主權爭端特征,還涉及國際法院的咨詢管轄權。鑒于此案涉及重要的國際法問題,中國政府高度關注,決定向國際法院提交書面意見。
(54)楊潔篪:《開創國際法工作新局面,服務改革開放新征程——在改革開放40周年國際法工作座談會上的主旨講話》,https://www.mfa.gov.cn/ce/cgit/chn/zgyw/t1625935.htm,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9月29日。
(55)參見楊潔篪:《開創國際法工作新局面,服務改革開放新征程——在改革開放40周年國際法工作座談會上的主旨講話》(2018年12月28日),https://www.mfa.gov.cn/ce/cgit/chn/zgyw/t1625935.htm,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9月29日。
(56)黃惠康:《國際法的發展動態及值得關注的前沿問題》,《國際法研究》2019年第1期;《關于國際海洋法前沿值得關注的十大問題》,《邊界與海洋研究》2019年第1期。
(57)2019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指出:“要加快推進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加強涉外法治專業人才的培養,積極發展涉外法律服務,強化企業臺規意識,保障和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
(58)2019年2月28日召開的外交部第三屆國際法咨詢委員會首次會議確定將下列研究課題列入咨委會重點調研課題清單:1.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國際法各領域的應用,包括草擬《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法原則宣言》;2.從法律角度看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面臨的風險和挑戰;3.中美經貿摩擦及高科技領域爭奪相關法律問題及應對;4.美國單邊主義制裁措施對我影響及法律應對;5.美國域外司法執行行動的法律應對,包括所謂“長臂管轄”問題;6.朝鮮半島變局法律問題研究;7.“一帶一路”法治保障,包括國家爭端解決機制問題;8.我國加入CPTPP所涉法律問題;9.“一國兩制”的臺灣方案;10.“人道主義干預”回潮及相關法律問題;11.國際恐怖主義和難民問題相關法律問題;12.生態文明理念與國際環境法;13.全球海洋治理新趨勢及我法律主張;14.南海地區秩序的國際法框架及《南海行為準則》(COC)談判相關法律問題;15.外層空間資源開發國際規則構建;16.打擊網絡犯罪全球性公約的基本要素;17.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國際法的新發展;18.咨委會成員認為重要的其他國際法問題。
(59)參見內蒙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內蒙古日報》2016年9月26日,第005版。
(60)哲學(philosophy)一詞源于古希臘,在希臘文中的含義是“愛智慧”。傳說阿波羅神殿的女祭司說:“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碧K格拉底很詫異,因為他覺得自己明明一無所知,為何被女祭司稱贊為最聰明的人呢?于是他到處找聰明的人對話,想要證明自己并不是最聰明的?山Y果他發現,那些聰明的人對他所問的問題并不能很好地回答上來。蘇格拉底終于明白,他之所以被說成最聰明的人,是因為比起那些明明不知道卻以為自己知道的人來說,他知道自己的無知,于是不斷去追求智慧。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61)譚丙煜:《國家標準〈GB7713-87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宣傳貫徹手冊》,中國標準出版社1990年版。
(62)例如,復旦大學法學院申請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法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被批準立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浙大光華法學院申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融入國際海洋法體系研究”被批準立為“新時代海洋強國建設”重大研究專項項目;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申請的”‘一帶一路’倡議與國際規則體系研究”被立為“一帶一路”建設重大研究專項項目;武大邊海院申請的“陸海經濟一體化增強我國在南海維權手段和能力研究”被立為“新時代海洋強國建設”重大研究專項項目。
(63)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
(64)江澤民:《中共中央舉行國際法知識講座 江澤民主持并講話》,《人民日報》1996年12月10日第1版。
(65)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7年10月15日),新華社2007年10月24日, http://www.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10月10日。
(66)習近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28日),《人民日報》2014年6月2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