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學創新網統計的2020年中國法學核心科研評價來源期刊(簡稱CLSCI期刊)發表的論文情況顯示,1940篇論文中經濟法學科共發文120篇,占2020年CLSCI期刊發文總數的6.19%,在14個法學二級學科中排名第六,基礎理論與實踐研究并行,競爭法領域學術成果豐碩。
作者隊伍情況
2020年,在CLSCI期刊上發表經濟法學論文的作者共92人(合作署名論文僅統計第一作者),人均發文1.3篇,多位作者發文兩篇以上。其中,張守文發文5篇,蔣悟真、侯卓、丁茂中各發文3篇,18位作者各發文2篇(張晨穎、劉繼峰、劉燕、鄧峰、班天可、陳耿華、劉凱、高志宏、應飛虎、馮果、薛亦颯、殷繼國、周圍、鄭少華、張繼恒、王曉曄、王先林、許多奇)。這22位作者占經濟法學2020年在CLSCI期刊上發文作者總數的23.91%,共發文50篇,占該學科全年在CLSCI期刊發文總數的41.67%。此外,合作作者發表的論文為9篇,占該學科發文總數的7.5%。相較于其他法學二級學科,如商法學合作發文率1.79%,經濟法學作者獨立發表論文的比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刊物發表評價
2020年,經濟法學學科的92名作者,在三大權威期刊(《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上發文11篇。其中,《中國社會科學》發文2篇、《中國法學》發文7篇、《法學研究》發文2篇,占經濟法學學科2020年在CLSCI期刊發文總數的9.17%,占三大權威期刊上發表法學論文總篇數的4.10%。
此外,2020年,《中外法學》發文3篇、《法律科學》發文6篇、《法學家》發文4篇、《政法論壇》發文5篇、《清華法學》發文3篇、《法商研究》發文7篇、《法學》發文16篇、《法學評論》發文13篇、《比較法研究》發文5篇、《現代法學》發文4篇、《法制與社會發展》發文3篇、《政治與法律》發文6篇、《東方法學》發文4篇、《華東政法大學學報》發文8篇、《當代法學》發文6篇、《法學論壇》發文4篇、《法學雜志》發文12篇。由此可見,經濟法學科2020年在《法學》《法學評論》《法學雜志》三種刊物上發文數量最高,合計41篇,占該學科全年發文總數的34.17%。學科實力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科研單位發文分析
2020年經濟法學學科CLSCI期刊發文數據統計顯示,120篇文章的作者來自41家科研單位(合作署名論文,本分析報告僅統計第一作者單位;對于一個作者標明兩家單位的,本分析報告僅統計第一單位),平均每家單位發文2.9篇。超過此平均值的單位共19家,占科研單位總數的46.34%,這些科研單位2020年在CLSCI期刊共發文97篇,占該學科發文總數的80.83%。
這41家科研單位中,經濟法學學科在CLSCI期刊發文前十位的科研單位分別是:北京大學法學院(13篇)、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10篇)、中國政法大學(8篇)、西南政法大學(7篇)、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7篇)、武漢大學法學院(6篇)、華東政法大學(5篇)、復旦大學法學院(5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4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4篇)、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4篇)。這11家單位經濟法學學科在CLSCI期刊合計發文73篇,占該學科發文總數的60.83%。可以看出,經濟法學領域,26.82%的單位貢獻了超過60%的研究成果。可見,各院校之間經濟法學發展情況差異較大。
此外,2019年經濟法學科CLSCI期刊發文十強分別為:西南政法大學(12篇)、中國政法大學(11篇)、上海財政大學法學院(9篇)、北京大學法學院(8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8篇)、華東政法大學(6篇)、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6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6篇)、清華大學法學院(5篇)、武漢大學法學院(5篇),前十名科研單位累計發文76篇。和2020年經濟法學科CLSCI期刊發文十強可以發現,該學科單位發文情況基本與2019年數據(76篇)基本持平。值得一提的是,最新進入十強的院校有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用一年時間從十強之外躋身榜單第二名,甚至超過老牌法學院校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分別以發文7篇、5篇的不俗成績成功進入十強中的第五名、第七名。相比之下,2019年排名第六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排名第九的清華大學法學院在2020年均已跌出十強。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從排名第三名下降至第九名。法學傳統“五院四系”院校的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發揮穩定,發文數量均保持在前十名,且名次基本變化不大。和2019年相比,2020年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科CLSCI期刊發文數量從榜首退至第四名,西北政法大學2020年經濟法發文數量為零。北京大學法學院和武漢大學法學院均前進三名,北京大學法學院問鼎榜首,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排名下降五名,吉林大學法學院仍無緣十強。
學科研究特點
從2020年CLSCI期刊刊發的論文來看,我國經濟法學研究呈現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基礎理論研究并未松懈。近年來,隨著經濟法學科的深入發展,各精細化領域研究如火如荼,但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依舊緊跟時代步伐。2020年CLSCI期刊發表的經濟法基礎理論文章共14篇,占該學科全年發文總數的11.67%。在經濟法主體、調整對象等基本問題研究方面,有不少成果,如鄧偉的《經濟法主體何以成立?——以經濟法權利能力為中心》、徐瀾波的《論宏觀調控法的調整方法——從經濟法的調整方法切入》等。與此同時,基礎理論中法理學視角下的相關研究越來越普遍,經濟法學科也不例外,如張繼恒的《經濟法法理學的定位、意義及體系》《面向法理的經濟法法理學及其展開》、張守文的《經濟法中的法理及其類型化》《經濟法的法治理論構建:維度與類型》等。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學者不斷對經濟法律規范的創新發展進行反思,如劉凱的《法典化背景下的經濟法統合性立法》、李友根的《經濟法規的合憲性審查標準——基于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例的考察》等。
實踐問題研究豐富化多元化。對2020年CLSCI期刊經濟法學學科論文整體分析可以發現,立法、司法、執法中的實踐問題都是經濟法學研究的熱點問題。理論來源于實踐,以發展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是經濟法學科研究的特色。其中,2020年CLSCI期刊經濟法學學科論文中對數字經濟領域的問題研究成果達20篇,占該學科全年發文總數的16.67%,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周圍的《算法共謀的反壟斷法規制》、袁波的《電子商務領域“二選一”行為競爭法規制的困境及出路》、黃尹旭的《區塊鏈應用技術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之治理》、李敏的《融資領域區塊鏈數字資產屬性爭議及監管:美國經驗與啟示》等。在9篇關于破產制度研究的論文中,趙吟的《個人破產準入規制的中國路徑》、徐陽光的《個人破產立法的英國經驗與啟示》、項焱和張雅雯的《從破產有罪到破產免費:以英國個人破產免責制度確立為視角》重點關注了個人破產問題。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疫實際,張守文發表論文《公共衛生治理現代化:發展法學的視角》《疫情防控:經濟法的解析與應對》,持續關注公共衛生治理。此外,就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問題,曹曉路、王崇敏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立法的基本框架與實現路徑——以海南自由貿易港立法為視角》、陳婉玲的《區際利益補償權利生成與基本構造》、鄭少華的《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立法保障論》均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制度理論構建。
競爭法領域問題關注度高。近年來,競爭法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當前,我國迫切需要加強競爭法研究以推動市場經濟法制建設,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在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競爭政策與理論研究等方面,均涌現出一批創新性研究成果。2020年CLSCI期刊經濟法學學科論文中涉及競爭法領域問題的論文共39篇,占該學科全年發文總數的32.5%,遠遠高于該學科中其他研究領域(稅法研究16篇、金融監管研究13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6篇)。其中,反壟斷法相關文章29篇,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數字經濟時代反壟斷法面臨的挑戰,如時建中的《共同市場支配地位制度拓展適用于算法默示共謀研究》、楊東的《論反壟斷法的重構:應對數字經濟的挑戰》、劉云的《互聯網平臺反壟斷的國際趨勢及中國應對》、殷繼國的《大數據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法律規制》等;反不正當競爭法相關文章4篇,均是對該領域理論制度的全新認識與解讀,如劉繼峰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一定影響”的語義澄清與意義驗證》、張占江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屬性的新定位——一個結構性的視角》等;其余6篇是關于競爭政策與理論的文章,主要圍繞國家最新政策動向展開研究,如張晨穎的《競爭中性的內涵認知與價值實現》、金善明的《競爭治理的邏輯體系及其法治化》等。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