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刑訴法學科2020年CLSCI期刊發文數據分析報告
研究主題趨同性強“70后”成科研主力
發布日期:2021-05-13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2021年5月13日第05版  作者:印波
  2020年刑事訴訟法學科在22種中國法學核心科研評價來源期刊發文193篇,在14個法學二級學科排名第四;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司法職權配置問題研究等主題論文數量占比高;“70后”學者已逐步成為該學科研究主力,發文數量占比高;中國政法大學以發文33.5篇位居榜首。

  2020年刑事訴訟法學科(以下簡稱刑訴法學科)在22種中國法學核心科研評價來源期刊(簡稱CLSCI期刊)共發表論文193篇,僅低于刑法(332篇)、民法(330篇)以及法理學(220篇),在14個法學二級學科排名第四,占CLSCI期刊2020年發文總量的9.9%。

  2020年刑訴法學科在三大權威期刊(《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上共發文15篇,其中《中國社會科學》1篇、《中國法學》5篇、《法學研究》9篇,占三大權威期刊發文總數的8.8%,僅落后刑法學1篇(16篇)。其他期刊中,發表刑訴法論文數量前三甲的分別是《中國刑事法雜志》(30篇)、《法學論壇》(23篇)、《政法論壇》(14篇),后三名分別為《東方法學》(2篇),《法商研究》《法制與社會發展》各3篇。

  學科特點

  和刑法學相比,刑訴法學科研究主題體現出較強的趨同性,具體如下:

  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研究占比最高。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近年來,我國司法改革中確立的重要制度之一。193篇論文中,與認罪認罰從寬相關的論文共41篇,占該學科全年發文總量的21.2%。三大權威期刊共刊發該主題論文6篇,占該學科在三大權威期刊發文總數的40%。這些論文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認罪認罰從寬案件中的被追訴人的自愿性判斷、審查機制、屈從性自愿的認定、辯護權保障、值班律師的作用及其完善、認罪認罰具結書的內容與效力、認罪認罰從寬與量刑協商的區別與聯系、精準量刑建議、認罪認罰從寬與酌定不起訴的兼容性、認罪認罰案件的上訴及二審程序等。各大期刊紛紛在該領域集中組稿。據不完全統計,《中外法學》2020年第5期組稿5篇,作者分別為陳瑞華、熊秋紅、汪海燕、魏曉娜、佀化強!董h球法律評論》2020年第2期組稿4篇,作者分別為陳衛東、龍宗智、張建偉、汪海燕。《當代法學》2020年第4期組稿3篇,作者分別為左衛民、吳宏耀、郭爍!吨袊淌路s志》2020年第1期組稿4篇,作者分別為林喜芬、閆召華、吳思遠、李剛。

  二、司法職權配置問題研究成果產出數量可觀。與這一主題相關的論文共16篇,三大權威期刊共發文2篇。其中,大量文章討論了檢察權的配置。例如,葉青對“捕訴一體”與刑事檢察權運行機制改革作再思考;卞建林以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與刑事訴訟法修改為背景探討了檢察機關偵查權的部分保留及其規范運行。同時,伴隨著監察體制的改革,監察權的探討日趨成熟。如劉計劃研究了監察委員會職務犯罪調查的性質及其法治化;井曉龍研究了監察調查權與檢察偵查權的銜接;呂曉剛對監察調查提前介入實踐作了完善研究。再者,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討論方興未艾。例如,魏曉娜分析了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實效、瓶頸與出路,施鵬鵬以職權主義刑事訴訟為背景分析法官的職權調查原則等。另外,也有學者比較關注司法制度綜合配套改革。如陳衛東就對該領域的若干問題作了系統梳理;郭志遠對該領域作了系統回顧與反思,并提出完善建議。

  三、2020年CLSCI期刊刑訴學科注重“主義”“模式”等話語體系的分析。標題中出現“主義”“模式”的達12篇。比如李奮飛論證了刑事訴訟中的“爭點主導主義”;施鵬鵬分析了“新職權主義”與中國刑事訴訟改革的基本路徑;陳剛研究了“程序法定主義”下大數據偵查的解釋與規制;高童非對認罪認罰從寬究竟屬于契約模式還是家長模式作了討論等。

  四、新技術引領學科發展現象開始呈現。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刑訴法學科也不自覺地被引入一些全新命題探討,與之相關的主題論文共18篇。比如,熊秋紅研究了人工智能在刑事證明中的應用;鄭曦分析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司法裁判中的運用及規制;郭旨龍以英美法為比較對象,分析了移動設備電子搜查的制度挑戰與程序規則;吳桐以日本GPS偵查案為例研究了科技定位偵查的制度挑戰與法律規制;王立梅論述了跨境電子證據司法協助簡易程序的構建;裴煒對刑事電子取證中的載體扣押作了研究;縱博在隱私權視角下對大規模監控措施類型化及其規范作了研究;左衛民對中國的在線訴訟作了實證研究與發展展望。

  五、刑事訴訟的合規激勵研究日漸興起。隨著司法改革進入深水區,刑事訴訟的合規激勵的應用試點在一些地區檢察機關開展,預制伴隨的是相關研究的日漸興起。陳瑞華在《中國法學》發表的7篇論文中有4篇都與這一主題相關,其對企業合規的中國化問題、合規視野下的企業刑事責任以及暫緩起訴協議等都作了探討。此外,李玉華系統研究了我國企業合規的刑事訴訟激勵;趙恒在認罪答辯視域下分析了刑事合規計劃;李本燦對域外企業緩起訴制度作了比較研究;楊帆對企業合規中附條件不起訴作了立法研究等。

  六、專家參與刑事司法研究開始得到關注。和值班律師制度、涉罪未成年人訴訟權利保障等熱點問題相比,專家參與刑事司法的研究開始得到關注。陳如超發表了《專家參與刑事司法的多元功能及其體系化》;張保生、董帥發表了《中國刑事專家輔助人向專家證人的角色轉變》。此外,王立梅對裁判文書直接引用學者觀點作了反思等。

  七、刑事司法業務考評制度研究逐漸成為熱點。比如華小鵬對法官績效考核的終極目標及實現路徑作了研究;筆者對刑事結案效率考評指標的嬗進作了系統研究與反思;宋鵬舉在司法改革視野下對檢察業務考評機制的改革作了新思考;劉仁琦對我國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估體系作了研究。

  八、刑事缺席審判的研究方興未艾。盡管刑事缺席審判案例較少,但一直備受學者關注。比如董坤對被告人死亡案件缺席審判程序作了系統研究;張磊分析了如何協調適用刑事缺席審判與境外追逃措施;步洋洋對我國缺席審判制度作了類型化分析等。

  九、司法責任與辯護倫理等交叉領域研究成果頻出。比如謝剛炬對專業審判委員會組織結構完善進行了探討;白冰對法官責任追責程序作了基本要素分析;甕怡潔分析了法官助理制度的功能定位與職權界分;陳瑞華、李奮飛、李揚、馬明亮在《華東政法大學學報》組稿中,分別對辯護律師的職業倫理模式轉型、忠誠義務、公益義務、勤勉盡責義務進行了系統分析,產生較大學術影響力;陳學權以律師與法官的關系為視角,論證了辯護律師的法庭地位;蔡元培從當事人中心主義與法庭中心主義調和角度論述了我國辯護律師職業倫理。

  十、刑事證據領域的知識增量不容忽視。刑事證據領域共發文31篇,占CLSCI期刊刑訴法學科發文總量的16%。比如,龍宗智在比較法的視野下對印證證明作了研究;縱博以多元證據分析方法體系為方向分析了印證方法的不足及其彌補;李學軍、劉靜對瑕疵證據及其補救規則的適用作了研究;董坤對證據標準作了內涵重釋與路徑展望;周洪波對證明責任分類作了體系重構;謝君澤對大數據證明進行了論述等。

  學者發文情況

  2020年,刑訴法學科共有136位作者在CLSCI期刊上發文。其中,發表5篇及以上論文的高產作者有6位,占所有學科發表5篇及以上高產作者總數的27.3%。發表3篇及以上的高產作者有14位。這14人中有7人在三大權威期刊上發表了論文。

  “50后”學者老當益壯,龍宗智依舊筆耕不輟,發表論文3.5篇。

  “60后”學者依舊是高產作者的“定海神針”。其中,左衛民以發文7.5篇成為2020年CLSCI期刊刑訴法學科發文量冠軍,陳瑞華以發文7篇緊隨其后。陳衛東發文5.5篇。

  “70后”學者已逐步成為刑訴法學科研究主力,發文數量占比較高。其中,來自實務界的閆召華發文6篇,位列刑訴法發文榜單第三名!75后”周新延續強勁創作熱情,發文5篇,進入該學科榜單前5名。此外,李奮飛發文4篇,汪海燕和馬明亮分別發文3篇。

  “80后”學者中,縱博發文5篇,郭爍發文4篇,杜磊、王祿生、董坤分別發文3篇。

  “90后”學者嶄露頭角。趙恒繼續保持良好的創作勢頭,發文4篇。聶友倫不僅為高產作者,還在三大權威期刊《法學研究》上有發文。

  總體來看,刑訴法學科2020年CLSCI期刊發文呈現“金字塔形”,領軍人物繼續保持旺盛的創作力,中年學者“劍刃鋒利”,青年學者迎頭趕上,年齡結構相對合理。

  法學院校總體評價

  2020年CLSCI期刊193篇刑訴法學科論文來自56家單位。中國政法大學以發文33.5篇維持了一貫以來的強勢地位,約占該學科發文總量的17.36%。中國人民大學以發文22篇緊隨其后,四川大學發文17篇、西南政法大學發文12篇。從地域分布上來看,刑訴法的研究團隊仍然以北京為核心,西南地區的成都、重慶也是刑訴法學科的重鎮。

  中國政法大學在陳光中先生帶領下,共有27位作者發文。其中,既有年富力強的中年學者,也有“80后”“90后”青年才俊,學術梯隊較為合理。隨著熊秋紅、郭爍等一批專家學者的加盟,該校刑訴學科繼續領跑態勢明顯。

  中國人民大學人均產出更為可觀,以不足10人的團隊發文量維持在榜眼位置。陳衛東、李奮飛、劉計劃、魏曉娜、程雷領銜的學術團隊一直試圖努力追趕并超越中國政法大學。加上杜磊等青年才俊的發力,中國人民大學潛力不可小覷。

  四川大學在左衛民、龍宗智帶領下表現突出,是該校刑訴學科在2020年CLSCI期刊上的發文總數達到第三名。

  西南政法大學在閆召華的助力下,依托該校刑事檢察研究中心,大有恢復當年雄風之勢。

  北京大學在陳瑞華帶領下,發文8篇,擠進了刑訴學科六強。但這8篇論文中有7篇均為陳瑞華所發。隨著吳洪淇的加盟,相信這一現象會有所好轉。

  中國公安大學調整學科評價體系以后,大有改變重實戰輕理論的風氣之態勢,7名作者發表7篇論文。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在陳衛東的助力、青年學者周新的引領下,也發文7篇,擠進刑訴法學科前六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在王新清、孫遠帶領下,發文5篇,排名第七。相信隨著董坤等青年學者的加盟,其將會保持強勁勢頭。

  安徽財經大學以青年學者縱博的一己之力發文5篇,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并列第七。

  山東大學在“90后”學者趙恒的推動下,與吉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并列第八名。

  吉林大學在謝登科(2篇)、賈志強、宋鵬舉的努力下,發文4篇。

  北京交通大學榜上有名得益于郭爍的發力。但隨著郭爍入職中國政法大學,未來仍需要其他學者繼續發力,才有可能保持現有地位。

  華東政法大學在校長葉青的帶領下,共發文4篇。其中,葉青發文2篇,張棟、韓東成各發文1篇。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責任編輯: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