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CLSCI期刊環境資源法學發文報告
自然資源話題備受關注 青年學者成學科研究主力
2020年22種中國法學核心科研評價來源期刊(簡稱CLSCI期刊)上共發表環境資源法學科論文42篇,占全年發文總量的2.16%(42/1940);共有13種CLSCI期刊發表環境資源法學科論文,與其他13個法學學科發文量還存在較大差距,僅好于社會法學(24篇)。
環境資源法學科2020年在三大權威期刊(《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上共發文4篇,其中《中國社會科學》1篇、《中國法學》2篇、《法學研究》1篇,占三大權威期刊上發表法學論文總數的2.35%(4/170),占該學科全年發文總量的9.52%(4/42)。
學科特點
總體來看,環境資源法學科2020年在CLSCI期刊發文主題主要涉及以下4個方面:
首先,研究重點聚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背景下民法“綠色原則”和生態環境損害救濟問題,相關論文占該學科全年CLSCI期刊論文總數的23.8%,成為2020年度環境資源法最熱門的研究領域。2020年我國民法典頒布,使得民法“綠色原則”的理解與適用,以及生態環境損害救濟相關問題成為環境資源法學科和實務界關注的重點。這一研究重點起始于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規定的“綠色原則”,環境法與民法的“溝通”及相互對接,隨后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研究的重要領域,相關研究成果為制定民法典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民法典“綠色原則”在各個分編的規定,包括對具體規則的理解與適用,是其成為學界關注的重點。《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試行)》相繼出臺后,引發了學界對生態環境損害救濟的充分討論。民法典用專章規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更為充分的支撐和基礎。
其次,研究熱點包括自然保護地、自然資源和環境法基礎理論。近年來,環境資源法學者圍繞包括國家公園在內的自然保護地撰寫了多篇論文,2020年CLSCI期刊共發表相關論文3篇,對自然保護地立法體系化和“國家公園法”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2020年CLSCI期刊圍繞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和自然資源國家所有的私法實現路徑主題發表的論文共3篇;環境法基礎理論研究共發文4篇,選題涉及環境利益、環境權、環境侵權救濟體系和中國環境法學研究的轉型等。
再次,雖然學界對流域環境保護和環境法法典關注有較大提升,但2020年CLSCI期刊發文數量與熱度相比有所欠缺。近年來,流域立法研究和環境法法典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相關學術研究成果有待于更為充分的展示。2020年僅有2篇CLSCI期刊論文涉及流域立法,其中1篇論文涉及長江保護法,1篇涉及流域治理法律機制;涉環境法法典研究僅1篇。
最后,野生動物利用和保護研究成為新興研究領域,但學界研究深度還不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造成了嚴重影響,其病毒來源與爭議使得全社會高度關注野生動物的規范利用。雖然2020年CLSCI期刊環境資源法學科僅發表1篇相關論文,但在CSSCI期刊中發表了大量關于野生動物利用和野生動物保護法修改問題的文章。這形成了鮮明對比。
學者評價
2020年環境資源法學科在CLSCI期刊發表4篇論文的作者有1位,發表3篇論文的作者有1位,發表2篇論文的作者有2位。這4位作者共發表論文11篇,占該學科全年發文總數的26.19%(11/42)。該學科發表論文中,合作作者占8篇,占比為19.05%(8/42)。
環境資源法學科獨立發表論文的特征比較突出。在所有獨立作者和第一作者中,“50后”2人、“60后”7人、“70后”12人、“80后”11人、“90后”2人。“70后”和“80后”在人數上占有絕對優勢,合計占比為67.6%;在三大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4篇中,作者年齡在“60后”“70后”“80后”“90后”均勻分布,突顯環境資源法學科中青年學者成學科研究主力。
第一,“50后”“60后”依然表現出色,呂忠梅、徐祥民和鄭少華發文分別位于環境資源法學科發文前三名。呂忠梅發表論文4篇(包括一篇《中國社會科學》論文),主題涉及環境侵權救濟體系、民法典綠色原則、環境法的溝通與協調機制以及長江保護法的法理分析,研究兼具廣度和深度,當之無愧地引領著環境資源法研究的整體方向。徐祥民發表論文3篇,選題涉及“環境利益維護”問題、“海禁法令”的立法目的、地方政府環境質量責任制度。鄭少華發表論文2篇,選題涉及綠色原則的司法適用與大數據時代環境法治的變革與挑戰。此外,周珂、曹明德、李摯萍、黃錫生、方印、武萍等均發表1篇論文。
第二,“70后”“80后”作者成環境資源法學科研究的主力軍,整體表現出色,共發文25篇論文,占該學科全年發文總量的59.5%。其中,李嵩譽和張寶各發表論文2篇,選題分別涉及環境保護責任共擔的法治進路、農地生態價值保護的刑法機制、環境治理機制等。此外,“70后”秦天寶、王清軍、鈄曉東、楊朝霞、侯佳儒、劉長興、鞏固、劉超、胡中華、呂霞、袁楚風、謝偉、葉金育以及“80后”何苗、劉靜、郭志京、潘佳、劉佳奇、董巖、何躍軍、韓英夫等均發表論文1篇。
第三,“90后”已嶄露頭角。2020年“90后”單獨發表論文共2篇。其中,吳凱杰發文1篇,且發在三大權威期刊《法學研究》上,選題涉及自然保護地立法。7篇合作論文中有4篇論文的第二作者均為“80后”“90后”在讀博士研究生。可見,在讀博士研究生對環境資源學科發文的貢獻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法學院校發文情況
2020年22種CLSCI期刊上環境資源法學科發文相對集中。其中,清華大學發文4篇;武漢大學、遼寧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各發文3篇;中國政法大學、浙江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寧波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各發文2篇;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重慶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天津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北京林業大學、貴州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華僑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廣東財經大學、青島科技大學、東華理工大學各發文1篇。
首先,呂忠梅、徐祥民,以較高的發文量確保清華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分別奪得冠軍和亞軍。武漢大學和遼寧大學均有3位不同學者發表論文1篇,使得其與浙江工商大學并列第二。中國政法大學、浙江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寧波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奪得季軍。從冠亞軍院校分布情況來看,武漢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所屬法學的“五院四系”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其次,財經院校發展環境資源法學科的勢頭強勁。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屬于傳統法學“五院四系”院校外,上海財經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廣東財經大學、浙江工商大學都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
最后,2020年環境資源法學科CLSCI期刊論文中也不乏一些新興院校。例如,青島科技大學、東華理工大學等院校發展勢頭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