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次 | 單位 | 總篇數 | 他發數 | 作者 | 期刊名稱 | 期數 | 文章標題 |
1 | 西南政法大學 | 8 | 8 | 王杏飛 | 法律科學 | 1 | 調解檢察監督若干爭議問題之再思考 |
高翔 | 法律科學 | 3 | 陪審員參審民事案件中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的區分 | ||||
陳如超 | 法商研究 | 2 | 民事司法鑒定中的法官行為規制 | ||||
李祖軍 | 法商研究 | 6 | 我國代表人訴訟撤訴制度的檢討與完善——以美國相關法制為借鑒 | ||||
黃忠 | 法學評論 | 3 | 作為抗辯事由的原告違法:概念、體系及中國化 | ||||
朱福勇 | 法學評論 | 6 | 論民事法官詢問范式及程序約束 | ||||
高翔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人工智能民事司法應用的法律知識圖譜構建——以要件事實型民事裁判論為基礎 | ||||
李祖軍 | 政法論壇 | 4 | 我國預備反訴制度之建構 | ||||
2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6 | 6 | 張衛平 | 法學研究 | 3 | 民刑交叉訴訟關系處理的規則與法理 |
任重 | 中國法學 | 6 | 我國民事訴訟釋明邊界問題研究 | ||||
陳杭平 | 法學家 | 2 | 比較法視野下的執行權配置模式研究——以解決“執行難”問題為中心 | ||||
任重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反思民事連帶責任的共同訴訟類型——基于民事訴訟基礎理論的分析框架 | ||||
陳杭平 | 現代法學 | 5 | “事案解明義務”一般化之辨——以美國“事證開示義務”為視角 | ||||
陳杭平 | 中外法學 | 5 | 論民事“執行和解”制度以“復雜性”化簡為視角 | ||||
3 | 北京大學法學院 | 5 | 3 | 劉哲瑋 | 法學研究 | 1 | 確認之訴的限縮及其路徑 |
曹志勛 | 法學 | 11 | 論我國法上確認之訴的認定 | ||||
袁琳 | 法學家 | 2 | 基于“同一事實”的訴的客觀合并 | ||||
曹志勛 | 中外法學 | 4 | 停止侵害判決及其強制執行 以規制重復侵權的解釋論為核心 | ||||
傅郁林 | 中外法學 | 6 |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的發展 | ||||
3 | 天津大學法學院 | 5 | 5 | 張衛平 | 法商研究 | 5 | 我國民事訴訟法理論的體系建構 |
張衛平 | 法學 | 7 | 中國民事訴訟法立法四十年 | ||||
張衛平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訴訟系屬中實體變更的程序應對 | ||||
張衛平 | 比較法研究 | 6 | 仲裁裁決撤銷程序的法理分析 | ||||
曹建軍 | 法律科學 | 5 | 民事案由的功能:演變、劃分與定位 | ||||
5 | 南京大學法學院 | 3 | 3 | 嚴仁群 | 比較法研究 | 6 | 民訴法之教義學當如何展開 |
吳英姿 | 法學家 | 3 | “再審之訴”的理論悖論與實踐困境——申請再審權性質重述 | ||||
蔣超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通往依法自治之路——我國律師協會定位的檢視與重塑 | ||||
5 |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 3 | 3 | 李浩 | 中國法學 | 1 | 民事訴訟法適用中的證明責任 |
李浩 | 法律科學 | 4 | 民事證明責任本質的再認識——以《民事訴訟法》第112條為分析對象 | ||||
李浩 | 法學 | 9 | 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四十年——以“三大刊”論文為對象的分析 | ||||
5 | 山東大學法學院 | 3 | 3 | 張海燕 | 清華法學 | 4 | 督促程序的休眠與激活 |
劉加良 | 政治與法律 | 6 | 非訴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實踐誤區及其矯正 | ||||
張海燕 | 政治與法律 | 11 | 家事訴訟證據規則的反思與重構 | ||||
5 |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 | 3 | 3 | 李繼 | 政法論壇 | 5 | 失信被執行人權利保護的路徑選擇——基于執行行為正當性的探討 |
謝鴻飛 | 比較法研究 | 4 | 抵押物價值恢復請求權的體系化展開——兼及抵押權保全的立法論 | ||||
黃忠順 | 法學家 | 1 | 再論訴訟實施權的基本界定 | ||||
5 | 中國政法大學 | 3 | 3 | 徐建剛 | 法商研究 | 2 | 論使用可能性喪失的損害賠償 |
紀格非 | 法學家 | 6 | 論刑民交叉案件的審理順序 | ||||
歐元捷 | 政治與法律 | 11 | 確認親子關系訴訟的原告資格論——以訴的種類為秩序框架 | ||||
10 | 華東政法大學 | 2 | 1 | 洪冬英 | 法學 | 11 | 司法如何面向“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等技術革新 |
趙清 | 中外法學 | 2 | 訴訟請求認諾的本質與構造 | ||||
10 | 南昌大學法學院 | 2 | 2 | 胡學軍 | 法學家 | 5 | 中國式舉證責任制度的內在邏輯——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為中心的分析 |
胡學軍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論共同訴訟與第三人參加訴訟制度的界分 | ||||
10 |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 | 2 | 2 | 葉名怡 | 中外法學 | 2 | 論事前棄權的效力 |
王福華 | 中國法學 | 1 | 民事訴訟的社會化 | ||||
10 |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 | 2 | 2 | 王福華 | 比較法研究 | 4 | 民事訴訟管轄利益保護論——評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56號 |
李激漢 | 法學 | 3 | 證券民事賠償訴訟方式的立法路徑探討 | ||||
10 | 武漢大學法學院 | 2 | 1 | 楊巍 | 法學 | 10 | 論援引訴訟時效抗辯權的主體 |
楊巍 | 法學評論 | 6 | 論援引訴訟時效抗辯權的三種場合 | ||||
10 | 湘潭大學法學院 | 2 | 2 | 李喜蓮 | 法律科學 | 2 | 財產保全“申請有錯誤”的司法考量因素 |
廖永安 | 現代法學 | 6 | 意大利民事訴訟第三人裁判異議之訴初探——兼述對完善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的啟示 | ||||
10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2 | 2 | 肖建國 | 環球法律評論 | 3 | 民事指導性案例中的管轄規則研究——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25號為中心 |
許尚豪 | 政治與法律 | 11 | 讓個體回歸家庭——家事程序的非司法路徑研究 | ||||
10 |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 | 2 | 2 | 林劍鋒 | 法律科學 | 3 | 我國民事撤訴制度的結構性重置 |
劉君博 | 清華法學 | 5 | 財產保全救濟程序的解釋與重構 | ||||
18 | 安慶師范大學法學院 | 1 | 1 | 徐鈍 | 法商研究 | 3 | 論新型人格權司法證成的基本準則 |
18 | 福州大學法學院 | 1 | 1 | 張旭東 | 中國法學 | 5 | 環境民事公私益訴訟并行審理的困境與出路 |
18 | 廣州大學法學院 | 1 | 1 | 陳剛 | 法學研究 | 6 | 民事實質訴訟法論 |
18 | 國家檢察官學院 | 1 | 1 | 楊會新 | 現代法學 | 4 | 集中審理模式下證據失權制度重構 |
18 | 河南大學法學院 | 1 | 1 | 鄭金玉 | 法學 | 5 | 論否定事實的訴訟證明——以不當得利“沒有法律根據”的要件事實為例 |
18 | 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 | 1 | 1 | 吳澤勇 | 中外法學 | 5 | 不負證明責任當事人的事案解明義務 |
18 |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 | 1 | 1 | 江保國 | 中外法學 | 4 |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的可訴性研究 |
18 | 華僑大學法學院 | 1 | 1 | 陳慰星 | 法律科學 | 2 | 法院調解悖論及其化解——種歷時性大數據的分析進路 |
18 | 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 | 1 | 1 | 楊凱 | 中國法學 | 2 | 論民事訴訟文書樣式實例評注研究的引領功用 |
18 | 吉林大學法學院 | 1 | 0 | 張興美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的“使命”探究 |
18 | 嶺南師范學院法學系 | 1 | 1 | 龐小菊 | 法商研究 | 1 | 審判周期構成理論引導下的審判迅速化 |
18 | 寧波大學法學院 | 1 | 1 | 蒲一葦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訴訟法與實體法交互視域下的必要共同訴訟 |
18 | 廈門大學法學院 | 1 | 1 | 廖麗環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正當程序理念下的執行轉破產機制:基于法理視角的反思 |
18 | 山東師范大學法學院 | 1 | 1 | 張鋒 | 政治與法律 | 11 | 檢察環境公益訴訟之訴前程序研究 |
18 | 深圳大學法學院 | 1 | 1 | 郝晶晶 | 法商研究 | 4 | 我國當事人陳述制度的規則審視——以裁判文書為分析樣本 |
18 | 天津財經大學法學院 | 1 | 1 | 馮博 | 法學評論 | 5 | 反壟斷民事訴訟原告資格問題研究 |
18 | 西北政法大學 | 1 | 1 | 孫尚鴻 | 法律科學 | 4 | 涉外民商事審判中外國判例的適用問題研究 |
18 | 揚州大學法學院 | 1 | 1 | 王承堂 | 法學 | 11 | 職業打假人起訴資格的規制邏輯 |
18 |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 | 1 | 1 | 周翠 | 中國法學 | 1 | 我國民事司法多元化改革的現狀與未來 |
18 | 浙江大學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 1 | 1 | 陳錦波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論信息技術對傳統訴訟的結構性重塑——從電子訴訟的理念、價值和原則切入 |
18 | 鄭州大學法學院 | 1 | 1 | 張嘉軍 | 中國法學 | 4 | 立案登記背景下立案庭的定位及其未來走向 |
18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1 | 0 | 資琳 | 法商研究 | 4 | 案件事實認定中法官前見偏差的修正及控制 |
18 | 中山大學法學院 | 1 | 1 | 楊彪 | 法學家 | 3 | 稟賦效應、訴訟要價與精神損害賠償——基于地方司法統計數據的認知心理學分析 |
18 | 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 | 1 | 1 | 高翔 | 現代法學 | 3 | 陪審員參與民事案件事實認定程序構建論 |
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所對2018年CLSCI上發表的1443篇論文進行了初步分類,現向法學法律界同仁公開征求意見。對個別論文的初步分類如有異議,請直接在中國法學創新網發布頁面進行評論,或者致電我所。聯系人:王麗娟,電話:010-66511806;陳燕,電話:010-66188646。電郵:faxuepand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