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次 | 科研單位 | 總篇數 | 他發數 | 作者 | 期刊名稱 | 期數 | 文章標題 |
1 | 中國政法大學 | 16 | 8 | 李青 | 政法論壇 | 4 | 中國古代司法監察的現代意義 |
羅冠男 | 政法論壇 | 6 | 近現代意大利家庭法的發展階段與借鑒——從與中國比較的角度 | ||||
邵方 | 中國法學 | 3 | 儒家民族觀影響下的中國古代民族法制 | ||||
孫鶴 | 政法論壇 | 1 | 唐《御史臺精舍碑》略說 | ||||
王銀宏 | 政法論壇 | 5 | 近代早期中西社會中“想象的恐懼”及其制度性闡釋——基于《叫魂》和《獵殺女巫》的討論 | ||||
謝晶 | 法商研究 | 1 | 重實行與靖盜源——清律“盜賊窩主”立法原理及當代啟示 | ||||
謝晶 | 法學研究 | 2 | 清律“家人共盜”的法思想源流 | ||||
宇培峰 | 政法論壇 | 3 | 蔡樞衡法律思想述評 | ||||
張晉藩 | 比較法研究 | 1 | 中華民族精神與傳統法律 | ||||
張晉藩 | 法律科學 | 4 | 晚清制定民法典的始末及史鑒意義 | ||||
張中秋 | 法學 | 1 | 傳統中國的司法理念及其實踐 | ||||
張中秋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從禮法到政法——傳統與現代中國法的結構與哲學及改造提升 | ||||
張中秋 | 清華法學 | 3 | 中國傳統法律正義觀研究 | ||||
張中秋 | 政法論壇 | 2 | 論傳統中國的法律關系 | ||||
周睿志 | 政法論壇 | 3 | 民情與現代政制——“臨時約法”場域中的孫中山與宋教仁 | ||||
朱明哲 | 政治與法律 | 11 | 從民國時期判例造法之爭看法典化時代的法律場 | ||||
2 | 華東政法大學 | 7 | 4 | 何勤華 | 法律科學 | 1 | 中華法系之法律教育考——以古代中國的律學教育與日本的明法科為中心 |
何勤華 | 法學 | 7 | 改革開放四十年與外國法制史的成長 | ||||
何勤華 | 中外法學 | 1 | 中華法系之法律學術考 | ||||
王立民 | 法學 | 10 | 論唐朝法律的開放性特征 | ||||
王立民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復興中華法系的再思考 | ||||
王沛 | 政法論壇 | 2 | 子產鑄刑書新考:以清華簡《子產》為中心的研究 | ||||
魏瓊 | 法學 | 12 | 論私權文明的起源與形成 | ||||
3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4 | 4 | 尤陳俊 | 法學 | 3 | 儒家道德觀對傳統中國訴訟文化的影響 |
朱騰 | 現代法學 | 2 | 職位、文書與國家——秦官僚制中的史官研究 | ||||
朱騰 | 政法論壇 | 6 | 秦法治觀再考——以秦簡所見兩種吏道文本為基礎 | ||||
宋洪兵 | 政法論壇 | 3 | 韓非子道論及其政治構想 | ||||
4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3 | 3 | 陳景良 | 法律科學 | 3 | 典賣與倚當:宋代法律的邏輯與生活原理——以會要體文獻為中心 |
黃美玲 | 法學 | 11 | 論作為法律傳統差異性要素的法學家階層——基于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3世紀古羅馬與中國的比較 | ||||
蔣楠楠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傳統法典中的法理及其現代價值——以《唐律疏議》為研究中心 | ||||
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 | 2 | 2 | 劉盈皎 | 政法論壇 | 4 | 從禮教束縛到自由平等——中國傳統婚姻制度的近代化變革(1911-1930) |
余成峰 | 比較法研究 | 3 | 羅馬史上“習慣法”的源起與流變——一個法律思想史角度的考察 | ||||
5 | 福州大學法學院 | 2 | 2 | 蔡曉榮 | 清華法學 | 3 | 民國時期社會法理論溯源 |
段曉彥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名稱、內容和性質——“現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三點辨正 | ||||
5 | 復旦大學法學院 | 2 | 2 | 賴駿楠 | 法學研究 | 4 | 清末《新民叢報》與《民報》論戰中的“國民”議題 |
賴駿楠 | 中外法學 | 4 | 清末立憲派的近代國家想象 以日俄戰爭時期的《東方雜志》為研究對象(1904-1905) | ||||
5 |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 | 2 | 2 | 方瀟 | 清華法學 | 2 | 睡虎地秦簡“身高六尺”涉數法律規定源由新探——基于陰陽五行說的分析 |
汪雄濤 | 法學研究 | 5 | 清代州縣訟事中的國家與個人——以巴縣檔案為中心 | ||||
9 | 安徽醫科大學法學系 | 1 | 1 | 范輝 | 政法論壇 | 6 | 宋明理學思想下傳統性別立法技術的完善 |
9 | 大連外國語大學 | 1 | 1 | 崔學森 | 政法論壇 | 4 | 清末立憲的日本視角:以法學家清水澄為中心 |
9 |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 1 | 1 | 程政舉 | 法學 | 4 | 《周禮》所確立的訴訟程序考論 |
9 | 吉林大學法學院 | 1 | 1 | 劉曉林 | 清華法學 | 6 | 立法語言抑或學理解釋?——注釋律學中的“六殺”與“七殺” |
9 |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 1 | 1 | 張鐳 | 法學 | 9 | 論基層自治規則的主導作用及其法律保障 |
9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1 | 1 | 張松 | 政法論壇 | 3 | 統一與多元:近代中國票據習慣之演進 |
9 | 廈門大學法學院羅馬法研究所 | 1 | 1 | 徐國棟 | 中外法學 | 5 | 當自由遭遇皇庫利益以及其他利益 為保全自由而判給遺產制度研究 |
9 | 深圳大學法學院 | 1 | 1 | 孔慶平 | 政法論壇 | 3 | 試論《韓非子》法的基礎與正當性 |
9 | 天津財經大學近現代法研究中心 | 1 | 1 | 侯欣一 | 政法論壇 | 1 | 清末民國時期報紙與審判機關關系實態研究 |
9 | 西南政法大學 | 1 | 1 | 俞榮根 | 法律科學 | 2 | 律令體制抑或禮法體制?——重新認識中國古代法 |
9 | 鄭州大學法學院 | 1 | 1 | 周威 | 法學家 | 6 | 論康有為于戊戌變法前的憲法觀及其憲法史地位 |
9 | 中國法學雜志社 | 1 | 1 | 王灝 | 法學研究 | 3 | 近代中國法學學術團體考證 |
9 |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 1 | 1 | 高旭晨 | 現代法學 | 6 | 近代司法運行及其展開 |
9 | 重慶大學法學院 | 1 | 1 | 陳銳 | 政法論壇 | 6 | 中國傳統律學新論 |
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所對2018年CLSCI上發表的1443篇論文進行了初步分類,現向法學法律界同仁公開征求意見。對個別論文的初步分類如有異議,請直接在中國法學創新網發布頁面進行評論,或者致電我所。聯系人:王麗娟,電話:010-66511806;陳燕,電話:010-66188646。電郵:faxuepand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