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學·2009-2011年科研單位論文數統計(594篇)
發布日期:2012-05-30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佚名
篇數 |
單位 |
年度(篇數) |
作者 |
刊物名稱 |
期數 |
文章標題 |
48 |
中國政法大學 |
2011(16) |
李本森 |
中國社會科學 |
6 |
生命價值的法律與經濟分析 |
米健 |
比較法研究 |
1 |
比較法·共同法·世界主義 |
白晟 |
比較法研究 |
1 |
潘漢典比較法思想初探 |
陳光中 |
政法論壇 |
1 |
關于司法權威問題之探討 |
翁金箱 |
政法論壇 |
2 |
當前中國語言權立法狀況之分析 |
車虎 |
比較法研究 |
3 |
美國法學院申請人數降至十年最低水平 |
汪雄 |
環球法律評論 |
3 |
內化法律之路 |
何珊君 |
政法論壇 |
3 |
法與非政治公共領域的交互同構關系剖析 |
蔣立山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法治改革的方法論問題 |
陳景輝 |
中外法學 |
4 |
“開放結構”的諸層次 |
舒國瀅 |
現代法學 |
4 |
走進論題學法學 |
鄧江源 |
清華法學 |
5 |
中國官員學術誠信 |
林林 |
比較法研究 |
5 |
法律文化生態 |
徐爽 |
政法論壇 |
6 |
以權利制約權力 |
郝維華 |
比較法研究 |
6 |
加拿大-中國道歉法的比較分析 |
劉承韙 |
比較法研究 |
6 |
阿蒂亞論英國法的精神 |
2010(16) |
鄭永流 |
中國法學 |
3 |
實踐法律觀要義 |
范立波 |
法學家 |
1 |
規范裂縫的判定與解決 |
李衛海 |
比較法研究 |
1 |
救助與執法 |
劉星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冤案”與司法活動 |
吳洪淇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美國律師職業危機 |
席濤 |
政法論壇 |
1 |
我們所知道的法律和不知道的法律 |
班文戰 |
政法論壇 |
2 |
我國信訪制度的權利救濟功能及其有效性分析 |
金振豹 |
比較法研究 |
2 |
論最高人民法院的抽象司法解釋權 |
劉星 |
中外法學 |
2 |
司法日常話語的“文學化” |
張偉 |
政法論壇 |
2 |
試論國家人權機構的特征 |
寧致遠 |
政法論壇 |
3 |
對進一步提高我國法律文書質量的企盼 |
張書友 |
比較法研究 |
3 |
霍布斯的《法律要義》與現代法律實證主義 |
范立波 |
法律科學 |
4 |
論法律規范性的概念與來源 |
米健 |
比較法研究 |
4 |
中國的人生天下的學問 |
林林 |
比較法研究 |
5 |
法律文化的社會“過程性” |
雷磊 |
環球法律評論 |
6 |
再論法律解釋的目標 |
2009(16) |
陳景輝 |
法學研究 |
4 |
裁判可接受性概念之反省 |
雷磊 |
法學研究 |
4 |
法律推理基本形式的結構分析 |
郭曉飛 |
法學家 |
1 |
本質的還是建構的? |
李翰陽 |
政法論壇 |
1 |
從法律經濟學角度看我國時效制度的完善 |
蔣立山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中國法治發展的目標沖突與前景分析 |
范立波 |
法律科學 |
2 |
分離命題與法律實證主義 |
俞飛 |
比較法研究 |
2 |
國寶回家路漫漫 |
蕭瀚 |
政法論壇 |
2 |
庸盲世界的寂寞經典 |
張清 |
政法論壇 |
3 |
判決書的言語行為分析 |
郭曉飛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中國同性戀者的婚姻困境 |
王民 |
政法論壇 |
4 |
回顧與再思考: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觀察 |
鄭永流 |
政法論壇 |
5 |
文章載道,哲人風騷 |
吳洪淇 |
比較法研究 |
5 |
邊沁、威格摩爾與英美證據法的知識傳統 |
曹義孫 |
法學 |
11 |
我國高等法學教育需要轉換理念 |
林林 |
比較法研究 |
6 |
鄧玉嬌案的法文化比較 |
羅智敏 |
比較法研究 |
6 |
從鄧玉嬌案看民眾“干預”司法的若干問題 |
39 |
吉林大學法學院(及理論法學研究中心) |
2011(11) |
豐霏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法律激勵的理想形態 |
張琳琳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權利訴求 |
何志鵬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權利沖突:一個基于“資源—需求”模型的解釋 |
蔡建芳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論參加文化生活權利的權利內容與國家義務 |
王奇才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全球治理的法律淵源及其合法律性問題 |
劉星顯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作為反法律與經濟學的法律與文學 |
黃文藝 |
政法論壇 |
3 |
重構還是終結 |
杜宴林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論法學研究的中國問題意識 |
陳彥宏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權利類屬理論之反思 |
朱振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權威命題與法律理由的性質:一個反思性的評論 |
杜宴林 |
法學評論 |
6 |
馴化法律:部門法哲學的基本使命 |
2010(13) |
黃文藝 |
法學研究 |
5 |
作為一種法律干預模式的家長主義 |
豐霏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法律制度激勵功能的理論解說 |
錢大軍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法律與法律義務關聯研究 |
楊曉暢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社會正義抑或個人自由 |
王小鋼 |
法商研究 |
2 |
義務本位論、權利本位論和環境公共利益 |
姚建宗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新興權利論綱 |
蔡宏偉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試論當代中國的“部門法哲學”概念 |
杜建明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認真對待階級 |
王克金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權利沖突研究中需要進一步澄清的問題 |
朱振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政治權威與道德自主性 |
黃文藝 |
法律科學 |
6 |
法律與民族性格 |
苗炎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哈特法律規范性理論再研究 |
周國興 |
環球法律評論 |
6 |
法律不確定性命題 |
2009(15) |
黃文藝 |
中國法學 |
3 |
信息不充分條件下的立法策略 |
張文顯 |
中國法學 |
6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
黃文藝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中國法理學30年發展與反思 |
杜健榮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法律與社會的共同演化 |
張文顯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基本理論與實踐進程 |
鄭智航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寬容意識與權利話語的邏輯轉向 |
錢大軍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法律義務沖突初論 |
王家國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權利的互惠性 |
朱振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權威命題與來源命題 |
宋顯忠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什么是部門法哲學? |
李擁軍 |
法律科學 |
4 |
從傳統到現代:性法律理念的更新與調整方式的轉換 |
李擁軍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當代中國法律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
何志鵬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以人權看待發展 |
張文顯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
苗炎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凱爾森法律規范性理論評析 |
26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2011(8) |
高鴻鈞 |
中國法學 |
1 |
美國法全球化:典型例證與法理反思 |
張建偉 |
政法論壇 |
1 |
統一司法資格考試 |
周偉 |
比較法研究 |
2 |
法律殖民與文明秩序的轉換為例 |
陳新宇 |
政法論壇 |
2 |
比附與類推之辨 |
聶鑫 |
環球法律評論 |
3 |
美國法學教育模式利弊檢討 |
許章潤 |
法學 |
10 |
重申經濟社會 |
亓同惠 |
清華法學 |
6 |
法權的緣起于歸宿 |
張國旺 |
清華法學 |
6 |
論社會形態與政府動力學 |
2010(10) |
劉衛先 |
法學研究 |
6 |
后代人權利理論批判 |
巫若枝 |
法商研究 |
2 |
30年來我國家事糾紛解決機制的變遷及其啟示 |
許章潤 |
比較法研究 |
2 |
地權的國家德性 |
許小亮 |
環球法律評論 |
5 |
法實證主義理論中的"人類形象" |
胡學軍 |
現代法學 |
5 |
司法裁判中的隱性知識論綱 |
許章潤 |
法學 |
11 |
法言法語的規范化(性) |
劉衛先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自然體與后代人權利的虛構性 |
陸宇峰 |
清華法學 |
6 |
美國法律現實主義:內容、興衰及其影響 |
許小亮 |
政法論壇 |
6 |
“在法權中存在”的基本結構 |
趙曉力 |
清華法學 |
6 |
以共和反對民主:《聯邦論》解讀 |
2009(8) |
高鴻鈞 |
中國社會科學 |
6 |
比較法研究的反思:當代挑戰與范式轉換 |
王亞新 |
清華法學 |
1 |
農村法律服務實證研究(續) |
高鴻鈞 |
清華法學 |
1 |
美國法律文化的自由及其局限 |
高其才 |
清華法學 |
2 |
“為中心工作服務”:基層司法機關“專政工具”角色的確立與強化 |
許章潤 |
法學 |
4 |
中國的法治主義:背景分析(上) |
許章潤 |
法學 |
5 |
中國的法治主義:背景分析(下) |
高其才 |
清華法學 |
3 |
作為政治司法運作中心環節的審判 |
許章潤 |
政法論壇 |
6 |
民族國家:雙重規訓與政治成熟 |
25 |
南京大學法學院 |
2011(8) |
宋曉 |
法學研究 |
4 |
判例生成與中國案例指導制度 |
陳偉 |
法律科學 |
1 |
司法確定性的尋求 |
吳啟錚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網絡時代的輿論與司法 |
熊賴虎 |
中外法學 |
4 |
時間觀與法律 |
熊賴虎 |
現代法學 |
5 |
權利的時間性 |
楊春福 |
法學 |
10 |
善治視野下的社會管理創新 |
楊春福 |
法學評論 |
6 |
論法治秩序 |
楊春福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風險社會的法理解讀 |
2010(7) |
宋曉 |
法學 |
2 |
裁判摘要的性質追問 |
何鷹 |
政法論壇 |
2 |
強制性標準的法律地位 |
李友根 |
法學 |
5 |
裁判文書公開與當事人隱私權保護 |
李友根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指導性案例為何沒有約束力 |
艾佳慧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調解“復興”、司法功能與制度后果 |
熊靜波 |
法商研究 |
5 |
理解中國法解釋論的三個分析框架 |
呂建高 |
環球法律評論 |
6 |
病人自主權的倫理與法理 |
2009(10) |
吳建斌 |
中國法學 |
6 |
科斯法律經濟學本土化路徑重探 |
吳英姿 |
法學研究 |
5 |
司法的限度:在司法能動與司法克制之間 |
周安平 |
中外法學 |
1 |
許霆案的民意:按照大數法則的分析 |
朱娟 |
法律科學 |
1 |
作為自發秩序的“人肉搜索” |
楊春福 |
法律科學 |
2 |
顯現的法律與隱在的法律 |
周安平 |
現代法學 |
2 |
“討價還價”的背后 |
宋曉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普法的悖論 |
張珍芳 |
法學 |
6 |
從“范跑跑”事件看權利實現的道德阻卻及其消減 |
楊春福 |
現代法學 |
6 |
法官應該司法能動主義者 |
宋亞輝 |
法商研究 |
6 |
公共政策如何進入裁判過程 |
22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2011(5) |
朱景文 |
中國社會科學 |
3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
馮玉軍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我國宗教事務管理立法實施狀況調查 |
范愉 |
清華法學 |
1 |
人民調解與我國臺灣地區鄉鎮市調解的比較研究 |
范愉 |
法學家 |
2 |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評析 |
范愉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當判則判”與“調判結合” |
2010(4) |
孟濤 |
現代法學 |
1 |
論當前中國法律理論與民意的沖突 |
王貴松 |
法商研究 |
2 |
法院對法律沖突問題的應對 |
朱景文 |
法學家 |
4 |
法律學爭論的背后 |
朱景文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全球化是去國家化嗎? |
2009(13) |
張志銘 |
中國法學 |
2 |
轉型中國的法律體系建構 |
范愉 |
中國法學 |
6 |
審判經驗與法學原理 |
張元元 |
法學家 |
1 |
對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質詢的分析:1999—2008 |
范愉 |
法學家 |
2 |
群體性侵害事件的多元化解決 |
葉傳星 |
法商研究 |
2 |
論我國社會轉型對法律治理的挑戰 |
陳恩澤 |
法學評論 |
2 |
當前法官糾紛化解能力的現狀及對策 |
謝冬慧 |
法學評論 |
3 |
法學家的使命 |
楊知文 |
法律科學 |
3 |
司法裁決的后果主義論證 |
朱虎 |
比較法研究 |
3 |
薩維尼視野中的法律關系的界定 |
朱景文 |
法學 |
7 |
中國法治道路的探索 |
王貴松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中國代孕規制的模式選擇 |
江興景 |
中外法學 |
6 |
法治的中國語境與當代使命 |
丁相順 |
法學家 |
6 |
比較法視野下的東亞法律人才養成制度改革 |
22 |
山東大學法學院(及威海分校法學院) |
2011(9) |
彭中禮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司法判決說服性的修辭學審視 |
陳金釗 |
法學 |
2 |
法治時代的法律位置 |
桑本謙 |
法商研究 |
2 |
法理主題的經濟學重述 |
吳丙新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法律漏洞補充理論的三個基本問題 |
孫光寧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判決書寫作中的消極修辭與積極修辭 |
陳金釗 |
清華法學 |
3 |
“能動司法”及法治論者的焦慮 |
謝慧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契約自由的司法境遇 |
張帆 |
比較法研究 |
5 |
從社會規則理論到慣習主義 |
張式軍 |
法學評論 |
5 |
破解“礦竭城衰”難題的法律經濟學方案 |
2010(10) |
魏建 |
政法論壇 |
1 |
產權的選擇性保護與中國的長期經濟增長 |
陳金釗 |
法律科學 |
2 |
過度解釋與權利的絕對化 |
陳金釗 |
法學 |
7 |
對非正常死亡的修飾與法律思維方式 |
焦寶乾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對我國法律方法論研究的宏觀反思 |
陳金釗 |
現代法學 |
5 |
司法意識形態:能動與克制的反思 |
齊延平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中國人權法學學術自主性的探尋 |
汪全勝 |
政法論壇 |
5 |
論立法后評估主體的建構 |
武飛 |
法學 |
10 |
調解中的法官修辭 |
鄭智航 |
法商研究 |
6 |
中國適當生活水準權制度反思 |
鄭智航 |
法學 |
12 |
中國煙品焦油含量的法律規制 |
2009(3) |
謝暉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法律的意義模糊及其救濟方法 |
張利春 |
比較法研究 |
1 |
法學家的方法論研究對法律實務家的影響 |
陳金釗 |
法商研究 |
5 |
法律解釋的藝術 |
22 |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
2011(7) |
秦策 |
法學研究 |
4 |
司法的道德性與法律方法 |
方樂 |
法學 |
1 |
能動司法的模式與方法 |
方樂 |
法律科學 |
2 |
司法知識及其形態變遷的社會邏輯 |
方樂 |
法學家 |
3 |
中國法需要什么樣的世界觀 |
方樂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法律實踐如何面對“家庭” |
盧建軍 |
法律科學 |
5 |
警察權軟實力的建構 |
姜濤 |
中外法學 |
5 |
認真對待法學通說 |
2010(7) |
夏錦文 |
中國法學 |
1 |
當代中國的司法改革 |
方樂 |
中外法學 |
2 |
司法如何面對道德 |
公丕祥 |
法律科學 |
3 |
當代中國的自主型司法改革道路 |
倪斐 |
法商研究 |
3 |
公共利益的法律類型化研究 |
夏錦文 |
法律科學 |
4 |
司法轉型中指導性案例的生成機理 |
夏錦文 |
法學 |
8 |
法官在判例指導制度中的需求 |
嚴海良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以利益為基礎的權利本位觀 |
2009(8) |
公丕祥 |
中國法學 |
5 |
全球化、中國崛起與法制現代化 |
方樂 |
法律科學 |
1 |
法官判決的知識基礎 |
公丕祥 |
法學 |
5 |
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法制現代化議題 |
胡長兵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法制現代化問題的規范性 |
姜濤 |
法律科學 |
3 |
法學通說的文明與法學通說的選擇 |
夏錦文 |
法學 |
11 |
社會轉型中案例指導制度的性質定位與價值維度 |
劉俊 |
法律科學 |
6 |
判決過程中法官的價值發現 |
倪斐 |
法律科學 |
6 |
公共利益法律化:理論、路徑與制度完善 |
21 |
北京大學法學院 |
2011(4) |
徐靖 |
法律科學 |
1 |
軟法的道德維度 |
陳坤 |
中外法學 |
1 |
運氣與法律 |
程邁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在社會分裂中求得政治穩定 |
易繼明 |
環球法律評論 |
3 |
中國法學教育的三次轉型 |
2010(11) |
蘇力 |
中國法學 |
1 |
關于能動司法與大調解 |
蘇力 |
中國法學 |
6 |
審判管理與社會管理 |
龔刃韌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不可克減的權利與習慣法規則 |
凌斌 |
中外法學 |
1 |
界權成本問題 |
程巖 |
清華法學 |
2 |
規制國家的法理學構建 |
蘇力 |
清華法學 |
3 |
中國法官的形象塑造 |
吳義龍 |
環球法律評論 |
3 |
制度比較與法律權利 |
龔刃韌 |
法學 |
7 |
馬克思新聞出版自由經典理論之重溫 |
陳坤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法律、語言與司法判決的確定性 |
龔刃韌 |
政法論壇 |
4 |
重讀密爾《論自由》 |
蘇力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早期儒家的人性觀 |
2009(6) |
龔刃韌 |
法學 |
1 |
法治的正本清源 |
蘇力 |
中外法學 |
1 |
法條主義、民意與難辦案件 |
張騏 |
中外法學 |
3 |
論尋找指導性案例的方法 以審判經驗為基礎 |
凌斌 |
法學 |
6 |
中國法學 30 年:主導作品與主導作者 |
凌斌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孝公難題的法治要義 |
徐愛國 |
比較法研究 |
6 |
孟德斯鳩論中國法 |
19 |
西北政法大學 |
2011(5) |
褚宸舸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論法律起源研究的中國化 |
穆赤·云登嘉措 |
法律科學 |
3 |
藏區習慣法“回潮”問題研究 |
王國龍 |
法律科學 |
4 |
捍衛法條主義 |
楊建軍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法治國家中司法與政治的關系定位 |
何柏生 |
法律科學 |
6 |
論法律價值的數量化 |
2010(7) |
楊建軍 |
法律科學 |
1 |
“司法能動”在中國的展開 |
劉治斌 |
法律科學 |
2 |
立法目的、法院職能與法律適用的方法問題 |
嚴存生 |
比較法研究 |
2 |
論“法學家法” |
錢錦宇 |
環球法律評論 |
3 |
拉德布魯赫公式的限度與法官的統治 |
楊建軍 |
現代法學 |
4 |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選編民事案例的變化 |
王健 |
法學家 |
5 |
構建以法律職業為目標導向的法律人才培養模式 |
袁建平 |
清華法學 |
5 |
構建和諧社會應區分法律義務與道德義務 |
2009(7) |
諶洪果 |
法律科學 |
1 |
“楓橋經驗”與中國特色的法治生成模式 |
楊建軍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慣例的法律適用 |
趙旭東 |
法律科學 |
2 |
論糾紛的構成機理及其主要特征 |
王健 |
政法論壇 |
3 |
法律碩士教育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
宋海彬 |
法律科學 |
4 |
意義與功用的糾葛 |
柯嵐 |
政法論壇 |
5 |
拉德布魯赫公式與告密困境 |
柯嵐 |
法律科學 |
6 |
告密、良心自由與現代合法性的困境 |
18 |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 |
2011(4) |
劉作翔 |
法學研究 |
1 |
傳統的延續:習慣在現代中國法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
陳甦 |
法學研究 |
5 |
體系前研究到體系后研究的范式轉型 |
余少祥 |
環球法律評論 |
3 |
紅十字救護法律責任的豁免與限制 |
黃金榮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走在法律的邊緣 |
2010(2) |
程滔 |
政法論壇 |
4 |
從自律走向自治 |
支振鋒 |
環球法律評論 |
4 |
變法、法治與國家能力 |
2009(12) |
胡水君 |
中國法學 |
2 |
社會理論中的懲罰:道德過程與權力技術 |
余少祥 |
中國法學 |
3 |
法律語境中弱勢群體概念構建分析 |
支振鋒 |
法學研究 |
2 |
法律的馴化與內生性規則 |
支振鋒 |
政法論壇 |
1 |
知識之學與思想之學 |
蘇亦工 |
法學 |
4 |
法律術語中“少數人”一詞的語境評析 |
支振鋒 |
環球法律評論 |
3 |
從社會事實到法律規范--規則的社會實踐理論 |
郭云忠 |
環球法律評論 |
4 |
法律實證研究方法及其地點選擇 |
蔣小紅 |
環球法律評論 |
4 |
匈牙利公民社會組織考察 |
賀海仁 |
清華法學 |
4 |
免于恐懼的權利:不幸的哲學及其他 |
支振鋒 |
中外法學 |
4 |
從文本到問題:中國法理學研究的進取路徑 |
曲廣娣 |
比較法研究 |
5 |
言論自由及其與自治的關系 |
鄒利琴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理性主義、證據規則與證明理性 |
15 |
武漢大學法學院 |
2011(2) |
汪習根 |
法學評論 |
2 |
化解社會矛盾的法律機制創新 |
洪浩 |
法學評論 |
5 |
基層法院審判委員會功能的實證分析 |
2010(5) |
占紅灃 |
法學 |
3 |
現階段“限薪”問題的法社會學探討 |
占紅灃 |
法律科學 |
2 |
初論構建中國的民主、法治指數 |
占紅灃 |
法學評論 |
5 |
中國網游監管模式的法哲學分析 |
李龍 |
法學評論 |
6 |
論法治的政治性 |
易顯河 |
法學評論 |
6 |
多樣性的內在價值和工具價值及相關沖突的解決 |
2009(8) |
李龍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法治的生活之維 |
廖奕 |
法學評論 |
1 |
過程與均衡:司法本質的中國語境 |
廖奕 |
法商研究 |
2 |
法理話語的均衡實踐 |
楊澤偉 |
法學評論 |
2 |
“兩型社會”與湖北核能開發利用的法律問題 |
李蕾 |
法學家 |
3 |
幸福指數:評價權利與法律制度的新標準 |
王琪璟 |
法學評論 |
4 |
司法語境下的標準建構 |
陳少林 |
法學評論 |
5 |
宣誓的啟示 |
項焱 |
法學評論 |
6 |
留守兒童權利狀況考察報告 |
14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2011(5) |
張繼成 |
中國法學 |
4 |
命題獲得證據地位的內在邏輯 |
劉仁山 |
法律科學 |
2 |
全球化背景下法律人才的培養問題 |
陳柏峰 |
中外法學 |
2 |
無理上訪與基層法治 |
陳柏峰 |
法商研究 |
4 |
法治熱點案件討論中的傳媒角色 |
劉焯 |
法商研究 |
5 |
“法制主義”及其修正 |
2010(5) |
陳柏峰 |
法學研究 |
5 |
治理論還是法治論 |
陳柏峰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農地的社會功能及其法律制度選擇 |
方世榮 |
法學 |
7 |
論執政黨主張成為國家意志的科學化建設 |
陳柏峰 |
環球法律評論 |
5 |
基層政權與涉農法律的執行實效 |
劉茂林 |
法商研究 |
6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標準 |
2009(4) |
吳漢東 |
法商研究 |
1 |
“先行先試”立法模式及其實踐 |
周詳 |
法學 |
4 |
法學教育以司法考試為導向的合理性 |
楊曉敏 |
法律科學 |
5 |
論應對“危機型”突發事件的代替性策略 |
楊曉敏 |
現代法學 |
6 |
風險規制與專家理性 |
14 |
西南政法大學 |
2011(3) |
張春良 |
中外法學 |
1 |
邏輯與藝幾法意流轉模式的現象學解 |
余俊 |
現代法學 |
4 |
國家司法中民間習俗的影響力評析 |
高一飛 |
現代法學 |
6 |
能動與協同:社區法官制度的東莞模式 |
2010(6) |
文正邦 |
法學 |
3 |
論司法改革與公民參與問題 |
陳銳 |
比較法研究 |
2 |
論分析哲學與分析法學之間的內在關聯 |
徐昕 |
清華法學 |
2 |
司法過程的性質 |
徐昕 |
政法論壇 |
3 |
中國司法改革年度報告(2009) |
岳麗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后現代女性主義法學反思 |
陳銳 |
法律科學 |
5 |
拉茲的法哲學趣向 |
2009(5) |
付子堂 |
中國法學 |
6 |
民生法治論 |
龍大軒 |
政法論壇 |
1 |
論和諧司法 |
陳銳 |
政法論壇 |
1 |
隔閡與落寞:分析法學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及其命運 |
張永和 |
法學 |
6 |
西安市臨潼區城管綜合執法狀況觀察報告 |
徐昕 |
政法論壇 |
4 |
法庭上的妓女:身體、空間與正義的生產 |
14 |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 |
2011(6) |
章志遠 |
法學研究 |
6 |
私人參與警察任務執行的法理基礎 |
葛先園 |
法律科學 |
4 |
主體間型立法的概念及其意義 |
龐凌 |
法學 |
10 |
權利、自由與社會管理創新的切入點 |
胡玉鴻 |
法學 |
10 |
以自由看待社會管理創新 |
孫莉 |
法學 |
10 |
社會管理創新的過程正當化 |
華燕 |
法律科學 |
6 |
論“忠”之法律義務及其限度 |
2010(5) |
方新軍 |
法學研究 |
2 |
權利客體的概念及層次 |
胡玉鴻 |
法學研究 |
6 |
個人獨特性與法律普遍性之調適 |
沈同仙 |
法學 |
1 |
“民工慌”演變為“民工荒”反映的法制缺失 |
周永坤 |
法學 |
11 |
堅持獨立審判與克制權力腐敗 |
方新軍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為權利的意志說正名 |
2009(3) |
孫莉 |
中國法學 |
2 |
德治及其傳統之于中國法治進境 |
周永坤 |
法學 |
2 |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司法民主 |
周永坤 |
法學 |
8 |
民意審判與審判元規則 |
13 |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 |
2011(4) |
謝小瑤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法律約束、個案正義與司法論證 |
胡銘 |
法律科學 |
3 |
司法競技、法律診所與現實主義法學教育 |
張友連 |
法律科學 |
5 |
公共政策與最高人民法院的角色 |
劉金晶 |
環球法律評論 |
6 |
法庭上的“自主高校” |
2010(5) |
孫笑俠 |
中國法學 |
3 |
公案的民意、主題與信息對稱 |
白斌 |
環球法律評論 |
3 |
論法教義學 |
陳林林 |
現代法學 |
5 |
二元規范理論下的法律原則檢討 |
陳林林 |
法學家 |
5 |
法律方法與法治:以對納粹司法的反思為中心 |
王凌皞 |
中外法學 |
5 |
應對道德兩難的挑戰 |
2009(4) |
孫笑俠 |
中國法學 |
5 |
判決的權威與異議 |
孫菲菲 |
現代法學 |
1 |
法律職業中的女性 |
陳林林 |
中外法學 |
4 |
古典法律解釋的合理性取向 |
孫笑俠 |
法學 |
12 |
局部法治的地域資源 |
12 |
四川大學法學院 |
2011(5) |
喻中 |
中國法學 |
4 |
辛亥革命與梁啟超單一制國家結構思想的形成 |
顧培東 |
法學研究 |
4 |
人民法院內部審判運行機制的構建 |
張洪松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美國州法院統一預算體制及其借鑒 |
喻中 |
法商研究 |
3 |
論“治-綜治”取向的中國法治模式 |
喻中 |
比較法研究 |
4 |
鄉村喪禮的邏輯 |
2010(4) |
顧培東 |
中國法學 |
4 |
能動司法若干問題研究 |
顧培東 |
法學研究 |
1 |
中國法治的自主型進路 |
喻中 |
比較法研究 |
5 |
貞節牌坊背后的制度信息 |
左衛民 |
現代法學 |
5 |
中國法官任用機制:基于理念的初步評析 |
2009(3) |
顧培東 |
中國法學 |
1 |
也論中國法學向何處去 |
王建平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楊佳的說法”與殺人邏輯的權利悖論 |
郭松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檢察官客觀義務:制度本源與實踐限度 |
10 |
華東政法大學 |
2011(5) |
趙能文 |
法學 |
3 |
錯誤的糾錯 |
劉道紀 |
政法論壇 |
5 |
法律內的天理人情 |
王申 |
法學 |
11 |
法官借助習性空間展現其角色定位 |
王濤 |
清華法學 |
6 |
洛克的政治社會概念與自然法學說 |
王申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法官的實踐性知識與智慧導向 |
2010(2) |
徐子良 |
法學 |
4 |
地方法院在司法改革中的能動性思考 |
王申 |
法學 |
6 |
司法行政化管理與法官獨立審判 |
2009(3) |
屈文生 |
比較法研究 |
1 |
布萊克法律詞典》述評:歷史與現狀 |
蔣德海 |
政法論壇 |
2 |
基本權利與法律權利關系之探討 |
王申 |
法學 |
12 |
法官思維的理性依托于司法審判之既有理念 |
8 |
重慶大學法學院 |
2011(4) |
程燎原 |
法學研究 |
5 |
中國法治政體的始創 |
程燎原 |
法商研究 |
3 |
中國法治思想的“突破” |
程燎原 |
現代法學 |
3 |
“洋貨”觀照下的“故物” |
陶世祥 |
政法論壇 |
5 |
司法“零距離”何以可能 |
2009(4) |
程燎原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中國法理學”的“發現” |
程燎原 |
政法論壇 |
3 |
論“新法家”陳啟天的“新法治觀” |
蔡維力 |
法學評論 |
4 |
走出移植西法困境 回歸人民司法傳統 |
賈煥銀 |
法律科學 |
4 |
社會法學派的法律漏洞觀及其啟示 |
7 |
最高人民法院 |
2011(2) |
江必新 |
法學 |
1 |
司法理念的辯證思考 |
馮文生 |
清華法學 |
3 |
審判案例指導中的“參照”問題研究 |
2010(3) |
江必新 |
中國法學 |
4 |
試論社會主義法治的幾個新命題 |
虞政平 |
中國法學 |
5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特色”研究 |
范明志 |
法學 |
5 |
我國司法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初探 |
2009(2) |
江必新 |
中國法學 |
3 |
在法律之內尋求社會效果 |
胡云騰 |
法律科學 |
3 |
轉型中的司法改革與改革中的司法轉型 |
7 |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 |
2011(1) |
賓凱 |
清華法學 |
6 |
從決策的觀點看司法裁判活動 |
2010(5) |
李學堯 |
中國法學 |
1 |
非道德性:現代法律職業倫理的困境 |
徐向華 |
中國法學 |
4 |
我國法律體系形成中法律的配套立法 |
楊力 |
政法論壇 |
1 |
最高法院的政治決策過程 |
鄭成良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論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的銜接 |
郭延軍 |
法學 |
10 |
記者會英譯須考慮的法律問題 |
2009(1) |
徐向華 |
法學 |
12 |
法律責任條文設定模式的選擇 |
7 |
廈門大學法學院 |
2011(4) |
周赟 |
政法論壇 |
1 |
司法能動性與司法能動主義 |
周赟 |
中外法學 |
3 |
“道成肉身”:論庭審過程中法律事實的生成 |
徐國棟 |
法學 |
10 |
優士丁尼《法學階梯》中的價值論 |
鄭金雄 |
政法論壇 |
6 |
易讀性傳播 |
2010(3) |
周赟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立法語言的特點 |
郭春鎮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立法的被“俘獲”與“逃逸” |
周赟 |
法律科學 |
4 |
法律解釋(學)的理據、概念及價值 |
7 |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
2011(2) |
柴榮 |
法學研究 |
5 |
從等級身份到法律平等 |
周靜 |
法學評論 |
5 |
試析規范問題的法哲學意義 |
2010(3) |
郭翔 |
法學 |
2 |
論司法考試與法學教育的關系 |
尹超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英國學徒制法律教育與普通法傳統的存續 |
黃振中 |
法學評論 |
4 |
論新中國律師的性質變化與轉型期之定位 |
2009(2) |
趙秉志 |
法律科學 |
5 |
法官角色視野下的裁判理性 |
周靜 |
比較法研究 |
5 |
從現行國家立法統計指標角度看我國法治建設 |
6 |
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 |
2011(3) |
彭小龍 |
法學研究 |
1 |
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復蘇與實踐 |
劉葉深 |
法律科學 |
1 |
法律概念分析的性質 |
彭小龍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司法場域中的非職業法官 |
2009(3) |
彭小龍 |
法學家 |
4 |
非職業法官研究:理念、制度與實踐 |
劉葉深 |
法學家 |
5 |
法律規則與法律原則:質的差別? |
彭小龍 |
現代法學 |
6 |
現代社會中司法的力量 |
6 |
南開大學法學院 |
2011(2) |
朱桐輝 |
環球法律評論 |
4 |
沖突的積極功能的邊界 |
孫建 |
政法論壇 |
6 |
法律適用中的國家利益 |
2010(2) |
劉風景 |
中外法學 |
2 |
“視為”的法理與創制 |
劉風景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法學工匠的角色定位 |
2009(2) |
劉風景 |
中國社會科學 |
4 |
例示規定的法理與創制 |
劉風景 |
環球法律評論 |
4 |
“指導性案例”名稱之辨正 |
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 |
2011(1) |
康子興 |
清華法學 |
6 |
社會的自然史 |
2010(2) |
高全喜 |
環球法律評論 |
6 |
略論當代中國法理學的幾個基本問題 |
泮偉江 |
清華法學 |
6 |
功用論視野中英美法證實主義傳統 |
2009(3) |
龍衛球 |
比較法研究 |
2 |
走出孤島的比較法 |
孫新強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盧埃林現實主義法理學思想 |
龍衛球 |
政法論壇 |
5 |
“一個鼻孔出氣”的司法體制之爭美國首席大法官羅伯茨西北大學講演評述 |
6 |
鄭州大學法學院 |
2011(2) |
魏勝強 |
法律科學 |
3 |
為判例制度正名思考 |
蘇彥新 |
環球法律評論 |
4 |
中世紀古典教會法論析 |
2010(2) |
魏勝強 |
法學 |
1 |
法官能動與法院克制 |
魏勝強 |
法律科學 |
3 |
司法解釋的錯位與回歸 |
2009(2) |
石茂生 |
環球法律評論 |
4 |
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比較法 |
王建國 |
法律科學 |
4 |
列寧論法官的選任 |
6 |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 |
2011(4) |
易繼明 |
法律科學 |
1 |
當代法學的歷史使命 |
時飛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網絡過濾技術的正當性批判 |
李蕾 |
法學評論 |
2 |
自由主義權利哲學困境下的網游烏托邦 |
李紅海 |
中外法學 |
2 |
“水和油”抑或“水與乳” |
2010(1) |
盧秋帆 |
法學評論 |
2 |
法律語言的模糊性分析 |
2009(1) |
何士青 |
法學評論 |
3 |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向度 |
6 |
東南大學法學院 |
2011(3) |
張洪濤 |
現代法學 |
2 |
法律必須認真對待習慣 |
周少華 |
法律科學 |
4 |
法律之道:在確定性與靈活性之間 |
張洪濤 |
法學家 |
4 |
邊緣抑或中心:大歷史視野中習慣法命運研究 |
2010(2) |
張洪濤 |
現代法學 |
1 |
司法之所以為司法的組織結構依據 |
周少華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適應性——變動社會中的法律命題 |
2009(1) |
張洪濤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習慣在我國制定法中制度命運的制度分析 |
6 |
廣州大學法學院(及公法研究中心) |
2011(3) |
郭道暉 |
法學 |
1 |
認真對待權力 |
李秋高 |
法學評論 |
3 |
傳統思維方式下的民權意蘊 |
蔣銀華 |
法學評論 |
4 |
孫中山民生主義的人權屬性與時代價值 |
2010(2) |
李步云 |
法學家 |
1 |
法的人本主義 |
蔣銀華 |
法學評論 |
2 |
論國家義務的理論淵源 |
2009(1) |
李步云 |
現代法學 |
5 |
“五個主義” 的摒棄與中國法學的未來 |
5 |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 |
2011(3) |
謝暉 |
法學研究 |
2 |
民間法與裁判規范 |
謝暉 |
政法論壇 |
4 |
論民間法研究的學術范型 |
謝暉 |
法律科學 |
6 |
論民間法與糾紛解決 |
2009(2) |
謝暉 |
中國法學 |
2 |
論規范分析方法 |
謝暉 |
現代法學 |
3 |
法律、民生與民間規則 |
5 |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 |
2011(1) |
葛洪義 |
法學 |
10 |
社會管理創新與法律方法 |
2010(3) |
葛洪義 |
中國法學 |
2 |
法治建設的中國道路 |
余軍 |
法學研究 |
4 |
法律責任概念的形式構造 |
葛洪義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法律方法與幾個相關概念的比較 |
2009(1) |
葛洪義 |
法學 |
12 |
法治國家與地方法制 |
5 |
上海政法學院 |
2011(2) |
王文軍 |
法學 |
9 |
法治新聞報道的傳播學分析 |
黃輝 |
比較法研究 |
6 |
方法論的轉向:法律意識形態批判的可能與生成 |
2010(2) |
黃輝 |
比較法研究 |
2 |
缺失與建構:法律意識形態主體性反思 |
王文軍 |
法學 |
10 |
傳媒對司法行為的負面報道亟待規范 |
2009(1) |
高志剛 |
法律科學 |
6 |
司法的制度理性與實踐運作 |
4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2010(2) |
孫謙 |
中國法學 |
5 |
建立刑事司法案例指導制度的探討 |
鄧思清 |
法學 |
1 |
論我國檢察委員會制度改革 |
2009(2) |
謝鵬程 |
法學 |
4 |
檢察改革五年的回顧與展望 |
向澤選 |
政法論壇 |
5 |
司法規律與檢察改革 |
4 |
復旦大學法學院 |
2011(2) |
孫笑俠 |
中國法學 |
2 |
司法的政治力學 |
劉志剛 |
法學評論 |
6 |
立法缺位狀態下的基本權利 |
2010(1) |
侯健 |
法商研究 |
3 |
群體性表達事件的法律治理 |
2009(1) |
董茂云 |
法學 |
3 |
從廢止齊案“批復”看司法改革的方向 |
4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 |
2011(2) |
侯猛 |
中外法學 |
3 |
最高法院訪民的心態與表達 |
侯猛 |
法律科學 |
5 |
權利觀念的中國化 |
2010(1) |
侯猛 |
法學 |
8 |
案件請示制度合理的一面 |
2009(1) |
侯 猛 |
法商研究 |
6 |
中國的司法模式:傳統與改革 |
4 |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 |
2011(1) |
陳洪杰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從程序正義到擺平“正義” |
2010(3) |
劉水林 |
法商研究 |
3 |
農民組織法律問題研究 |
陳洪杰 |
法律科學 |
6 |
論法律續造的方法 |
梁興國 |
政法論壇 |
6 |
法治時代的教育公共政策 |
4 |
杭州師范大學法學院 |
2011(2) |
劉練軍 |
法商研究 |
3 |
比較法視野下的司法能動 |
李安 |
法律科學 |
5 |
法律判斷客觀性探詢 |
2010(2) |
劉練軍 |
比較法研究 |
1 |
最危險的部門 |
劉練軍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在自制與能動之間 |
3 |
湘潭大學法學院 |
2011(2) |
寧潔 |
比較法研究 |
2 |
比較法視野中的中國臺灣法律倫理學 |
陳紅梅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消極的美德理論 |
2010(1) |
胡平仁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從法哲學的范圍與品格看部門法哲學研究 |
3 |
云南大學法學院 |
2010(2) |
王鑫 |
政法論壇 |
1 |
糾紛與秩序 |
王啟梁 |
現代法學 |
5 |
艾滋病防治的世界性法律行動與中國的法律實踐 |
2009(1) |
王啟梁 |
法商研究 |
4 |
網絡時代的民意與法律應有之品性 |
3 |
貴州大學法學院 |
2011(3) |
寧立標 |
法商研究 |
3 |
論食物權的司法保障 |
寧立標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食物權的正當性分析 |
李長城 |
法學 |
8 |
法治視角下的事件通報 |
3 |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法學院 |
2011(1) |
袁治杰 |
比較法研究 |
2 |
磨坊主阿諾德案考論 |
2010(1) |
袁治杰 |
比較法研究 |
2 |
德國私立法學教育觀察 |
2009(1) |
袁治杰 |
比較法研究 |
6 |
德國博士學位法律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
2 |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 |
2009(2) |
戚淵 |
中國法學 |
3 |
論Geltung |
戚淵 |
政法論壇 |
2 |
法律方法與法學方法 |
2 |
中山大學法學院 |
2010(1) |
張瀚 |
法律科學 |
3 |
“牢頭獄霸”問題與我國囚犯管理的制度選擇 |
2009(1) |
劉燕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案件事實的人物建構 |
2 |
安徽大學法學院 |
2011(1) |
強昌文 |
法學評論 |
5 |
實質法律推理于司法過程中的定位 |
2009(1) |
強昌文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法制現代化與傳統儒家政治哲學 |
2 |
蘭州大學法學院 |
2010(1) |
於興中 |
比較法研究 |
4 |
基本矛盾、虛假的必然性與司法裁決的意識形態性質 |
2009(1) |
劉藝工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關于甘南藏族婚姻習慣法的實證分析 |
2 |
遼寧大學法學院 |
2010(1) |
劉楊 |
法學研究 |
2 |
道德、法律、守法義務之間的系統性理論 |
2009(1) |
劉楊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權力行使類型理論的延伸性思考 |
2 |
青島科技大學政法學院 |
2010(2) |
姜福東 |
法商研究 |
5 |
反思法學對哲學詮釋學的繼受 |
姜福東 |
環球法律評論 |
5 |
類推的誤用,抑或哲學詮釋學之謬 |
2 |
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
2011(1) |
夏紀森 |
比較法研究 |
2 |
休謨的正義理論 |
2010(1) |
孫育瑋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再論部門法哲學的“雙邊性”及其深入發展的路徑選擇 |
2 |
揚州大學法學院 |
2011(1) |
蔡寶剛 |
政法論壇 |
4 |
經由政府道德法反腐敗的法理求解 |
2010(1) |
蔡寶剛 |
法學 |
1 |
“旋轉門”調控與法治化反腐 |
2 |
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
2011(1) |
聶長建 |
政法論壇 |
2 |
說者”與“聽者”角色轉換 |
2009(1) |
許娟 |
法律科學 |
5 |
法律何以能被信仰? |
2 |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 |
2009(2) |
張雪純 |
法學家 |
3 |
我國合議制裁判的缺陷及其完善 |
張雪純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合議制與獨任制優勢比較 |
2 |
廣東商學院法學院 |
2011(2) |
房文翠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法律適用的內在約束力研究 |
柳颯 |
法學評論 |
6 |
我國近代公民基本權利體制中的“短板”現象研究 |
2 |
司法部司法鑒定管理局 |
2010(2) |
霍憲丹 |
法律科學 |
1 |
司法鑒定制度改革的邏輯反思與路徑探究 |
霍憲丹 |
法學 |
3 |
中國司法鑒定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與系統思考 |
2 |
上海社會科學院 |
2011(1) |
朱淑麗 |
中外法學 |
6 |
掙扎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
2010(1) |
劉長秋 |
法學評論 |
3 |
生命法三論 |
2 |
香港大學法學院 |
2011(1) |
郁光華 |
中外法學 |
1 |
經濟增長與正式法律體系的作用 |
2009(1) |
陳弘毅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政治儒學與民主 |
1 |
國家行政學院 |
2009(1) |
袁曙宏 |
中國法學 |
1 |
我國法治建設30年回顧與前瞻 |
1 |
黑龍江大學法學院 |
2011(1) |
魏建國 |
法學評論 |
1 |
大陸法系方法論的科學主義誤區與人文主義轉向 |
1 |
江蘇大學法學院 |
2010(1) |
姜濤 |
法律科學 |
5 |
中國法學知識譜系建構的主題詞 |
1 |
同濟大學法學院 |
2009(1) |
劉忠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論中國法院的分庭管理制度 |
1 |
深圳大學法學院 |
2009(1) |
丁南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論經濟分析在法律判斷上的局限性— |
1 |
河南大學法學院 |
2010(1) |
程漢大 |
清華法學 |
6 |
司法克制、能動與民主 |
1 |
山西大學法學院 |
2011(1) |
李麒 |
比較法研究 |
4 |
民間水規的法文化解讀 |
1 |
上海大學法學院 |
2009(1) |
李鳳章 |
法律科學 |
6 |
法律移植,移植什么? |
1 |
新疆大學法學院 |
2010(1) |
肖建飛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語言權利產生的背景及其法定化 |
1 |
西南大學法學院 |
2011(1) |
陳慶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論法律概念的實踐邏輯 |
1 |
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 |
2010(1) |
丁衛 |
法律科學 |
3 |
法律社會學在當代中國的興起 |
1 |
首都經貿大學法學院 |
2009(1) |
李曉安 |
法學 |
8 |
我國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應對法制路徑選擇 |
1 |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 |
2009(1) |
李清偉 |
法商研究 |
1 |
論公共治理理念及其法律范式的構建 |
1 |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 |
2010(1) |
劉東亮 |
中國法學 |
4 |
什么是正當法律程序 |
1 |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 |
2010(1) |
吳元元 |
中國社會科學 |
1 |
信息能力與壓力型立法 |
1 |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 |
2010(1) |
蔣志如 |
清華法學 |
5 |
評《論當代中國的普通法教育》 |
1 |
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 |
2010(1) |
張友連 |
法律科學 |
1 |
論最高人民法院公共政策創制的形式及選擇 |
1 |
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
2011(1) |
王濤 |
政法論壇 |
4 |
中華法系研究的后現代話語檢視 |
1 |
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
2011(1) |
梁開銀 |
法學評論 |
4 |
法律思維: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的契合點 |
1 |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
2009(1) |
朱立恒 |
比較法研究 |
3 |
西方國家法學教育比較分析及其啟示 |
1 |
東北師范大學法學院 |
2009(1) |
尹奎杰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權利觀念的限度 |
1 |
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 |
2011(1) |
周世中 |
法律科學 |
6 |
法律異化研究 |
1 |
徐州師范大學法學院 |
2009(1) |
張明新 |
法學 |
10 |
對當代中國普法活動的反思 |
1 |
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 |
2011(1) |
青維富 |
政法論壇 |
3 |
變革社會中的法律 |
1 |
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
2011(1) |
王寶志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社會權力概念、屬性及其作用的辯證思考 |
1 |
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
2009(1) |
沈橋林 |
法學評論 |
4 |
法治的超國家價值 |
1 |
浙江財經學院法學院 |
2011(1) |
陳壽燦 |
政法論壇 |
3 |
與社會和解:中國法治模式的倫理文化之維 |
1 |
山東工商學院法學院 |
2009(1) |
張超 |
環球法律評論 |
3 |
法學實證主義初探 |
1 |
湖北民族學院法學院 |
2010(1) |
司馬俊蓮 |
法學評論 |
6 |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權利的法理依據新論 |
1 |
天津商業大學法學院 |
2011(1) |
馬馳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作為法院創造物的法律 |
1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法學院 |
2010(1) |
張小羅 |
法學評論 |
3 |
基因權利初論 |
1 |
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 |
2009(1) |
李牧 |
法商研究 |
5 |
城市圈架構下的立法主體模式探究 |
1 |
江南大學法政學院 |
2010(1) |
潘云華 |
法商研究 |
5 |
中國司法能動的規范化構想 |
1 |
南華大學文法學院 |
2011(1) |
周欣 |
現代法學 |
2 |
論法官指示制度之構建 |
1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 |
2011(1) |
張爽 |
法學評論 |
4 |
論具體對象錯誤與具體方法錯誤的區分 |
1 |
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 |
2009(1) |
鄒曉紅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婦女權利研究的思維轉換 |
1 |
桂林理工大學法學院 |
2009(1) |
曾鵬 |
現代法學 |
3 |
中國省域法制現代化進程非均衡差異及其相關社會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
1 |
延安大學法學院 |
2009(1) |
武宏志 |
法學家 |
3 |
美國語境中的“法律人思維” |
1 |
輔仁大學法學院 |
2009(1) |
莊世同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法治與人性尊嚴 |
1 |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2011(1) |
劉太剛 |
法學家 |
6 |
公共利益法治輪 |
1 |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
2009(1) |
金自寧 |
比較法研究 |
1 |
公共空間與政治自由的實踐 |
1 |
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
2010(1) |
孫國東 |
法學評論 |
4 |
基于合道德性的合法性 |
1 |
中國傳媒大學媒體法規政策研究中心 |
2009(1) |
王四新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表達自由與民主政治 |
1 |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2009(1) |
王珍愚 |
法學評論 |
4 |
略論中國大學知識產權教育的發展與完善 |
1 |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
2009(1) |
王莉君 |
政法論壇 |
4 |
文化認同與普遍人權 |
1 |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2011(1) |
譚九生 |
法學評論 |
4 |
職業協會懲戒權邊界之界定 |
1 |
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2010(1) |
冉杰 |
法律科學 |
5 |
法律論證理論述評 |
1 |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
2010(1) |
毛興貴 |
政法論壇 |
2 |
公民為什么有義務遵守法律 |
1 |
上海師范大學發育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
2009(1) |
徐繼強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論作為法律之德的法治--基于塔馬納哈"薄的法治"概念所作的分析 |
1 |
天津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 |
2011(1) |
焦艷玲 |
法律科學 |
1 |
生物科技研究中人體組織提供者補償模式研究 |
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2011(1) |
徐駿 |
法學 |
12 |
司法應對網絡輿論的理解與策略 |
1 |
南京審計學院 |
2010(1) |
謝冬慧 |
比較法研究 |
3 |
實現公正:法律及其職業的崇高追求 |
1 |
云南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
2010(1) |
張鈞 |
法學評論 |
4 |
法律多元理論及其在中國的新發展 |
1 |
國家法官學院 |
2011(1) |
呂芳 |
法學 |
7 |
中國法院10年(2000~2010)法律適用問題探討 |
1 |
國家檢察官學院 |
2011(1) |
丁英華 |
法律科學 |
4 |
“泛法制主義”的困境與救贖 |
1 |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 |
2011(1) |
沈明磊 |
法學 |
4 |
司法改革的價值向度 |
1 |
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 |
2010(1) |
董開軍 |
中國法學 |
6 |
法官思維:個性與共性及其認識誤區 |
1 |
湖南省人民檢察院 |
2011(1) |
吳建雄 |
法學評論 |
1 |
檢察官客觀義務的錯案預防價值 |
1 |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
2010(1) |
范黎紅 |
法學 |
2 |
遠程審理的適用空間之展望 |
1 |
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
2009(1) |
鄧興廣 |
法學 |
10 |
法院案件效率管理的調查分析 |
1 |
江蘇省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
2009(1) |
葛文 |
法學 |
10 |
法院審判核心領域的保障與案件管理 |
1 |
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法院 |
2010(1) |
李傳松 |
法學 |
8 |
法院審判活動行政化之克服 |
1 |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 |
2010(1) |
張芝梅 |
法律科學 |
1 |
清白與信任:鄉土治理安排的信息經濟學解讀 |
1 |
《中國法學》雜志社 |
2009(1) |
李仕春 |
法學 |
6 |
案例指導制度的另一條思路 |
1 |
河北經貿大學期刊編輯部 |
2010(1) |
王巖云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權利問題研究與當代中國法律文化的發展變遷 |
1 |
北京政法職業學院 |
2009(1) |
宋北平 |
清華法學 |
3 |
語言哲學與法律語言規范化研究 |
1 |
重慶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 |
2009(1) |
曾莉 |
法律科學 |
2 |
自由裁量論研究 |
1 |
貴州民族學院 |
2009(1) |
周相卿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冊亨縣者述村布依族婚姻習慣法研究 |
1 |
安慶師范學院 |
2011(1) |
徐鈍 |
法律科學 |
2 |
論司法能動的道德風險 |
1 |
合肥師范學院 |
2011(1) |
呂明 |
法律科學 |
4 |
剛性維權與動態維穩 |
1 |
韓山師范學院政法系 |
2010(1) |
韓登池 |
法學評論 |
3 |
司法三段論 |
1 |
贛南師范學院黨委 |
2010(1) |
王太鈞 |
比較法研究 |
2 |
法律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法社會學分析 |
1 |
肇慶學院國際關系學院 |
2010(1) |
溫樹斌 |
法律科學 |
3 |
論國際法強制執行的法理基礎 |
1 |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 |
2011(1) |
劉哲昕 |
法學 |
8 |
“7.23”動車追尾事故處理引發的法律問題 |
1 |
中國計量學院法學系 |
2009(1) |
汪公文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從邊陲到中央的“自生”秩序 |
1 |
重慶三峽學院 |
2009(1) |
黃東東 |
法商研究 |
1 |
危機應對與政府主導 |
1 |
九江學院政法學院 |
2010(1) |
李德恩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覆蓋與節制:一個有關“審判陰影的悖論” |
1 |
山東法官培訓學院 |
2009(1) |
朱峰 |
環球法律評論 |
3 |
法律權威:一種制度性事實 |
1 |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 |
2011(1) |
劉旺洪 |
法學 |
10 |
社會管理創新與社會治理的法治化 |
1 |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
2011(1) |
程關松 |
法律科學 |
3 |
現代法治文明元敘事中的社群主義修辭學 |
1 |
湖北省法學會 |
2011(1) |
徐漢明 |
法學評論 |
3 |
檢察文化建設 |
1 |
安徽省蕪湖市黨委 |
2009(1) |
劉翀 |
法律科學 |
5 |
現實主義法學的批判與建構 |
1 |
長春稅務學院法學系 |
2009(1) |
李光宇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論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差異與鏈接 |
1 |
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 |
2009(1) |
馬寧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醫患關系探微 |
1 |
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 |
2009(1) |
謝耿亮 |
比較法研究 |
5 |
法律移植、法律文化與法律發展 |
1 |
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圖書館 |
2009(1) |
劉麗君 |
法學 |
7 |
對法律“信息烏托邦”的現實考察與應對策略 |
1 |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
2010(1) |
高見澤磨 |
政法論壇 |
1 |
社會轉型中的法律變革 |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