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限于4篇以上,篇數相同者以姓名音序排序) | ||||||
作者 | 單位 | 年度(篇數) | 刊物名稱 | 期數 | 文章標題 | 篇數 |
陳興良 | 北京大學法學院 | 2011(12) | 中國法學 | 4 | 刑法的明確性問題 | 24 |
法學研究 | 2 | 構成要件:犯罪論體系核心概念的反撥與再造 |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犯罪主體的消解 | ||||
法學 | 2 | 敲詐勒索罪與搶劫罪之界定 |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 | ||||
現代法學 | 3 | 從罪數論到競合論 | ||||
法商研究 | 4 | “風險刑法”與刑法風險 | ||||
法學家 | 4 | 客觀未遂論的濫觴 | ||||
比較法研究 | 4 | 構成要件論 | ||||
法律科學 | 4 | 法條競合的學術演進 | ||||
清華法學 | 4 | 不能犯與未遂犯 | ||||
政法論壇 | 5 | 違法性理論的重塑 | ||||
2010(6) | 中國法學 | 4 | 形式解釋學的再宣示 | |||
法學研究 | 4 | 犯罪論體系的位階性研究 | ||||
法學 | 1 | 罪刑法定原則的本土轉換 | ||||
中外法學 | 1 | 犯罪構成論 | ||||
法學家 | 1 | 四要件——沒有構成要件的犯罪構成 | ||||
法律科學 | 1 | 刑法學:向生而死 | ||||
2009(6) | 中國法學 | 5 | 行為論的正本清源 | |||
法學研究 | 6 | 客觀歸責的體系性地位 | ||||
中外法學 | 1 | 利用柜員機故障惡意取款行為之定性研究 | ||||
清華法學 | 2 | 從刑事責任理論到責任主義 | ||||
法學 | 7 | 刑法因果關系:從哲學回歸刑法學 | ||||
現代法學 | 6 | 四要件犯罪構成的結構性缺失及其顛覆 | ||||
張明楷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2011(6) | 中國法學 | 5 | 行為功利主義違法觀 | 19 |
法學研究 | 6 | 不作為犯中的先前行為 | ||||
法學 | 1 | 論同種數罪的并罰 | ||||
法學家 | 1 | 法條競合中特別關系的確定與處理 | ||||
清華法學 | 1 | 加重構成與量刑規則的區分 | ||||
法商研究 | 5 | “風險社會”若干刑法理論問題反思 | ||||
2010(6) | 中國法學 | 4 | 實質解釋論的再提倡 | |||
法學研究 | 5 | 責任主義與量刑原理 | ||||
中外法學 | 1 | 構建犯罪論體系的方法論 | ||||
法學家 | 1 | 違法阻卻事由與犯罪構成體系 | ||||
清華法學 | 3 | 論交通肇事罪的自首 | ||||
政法論壇 | 5 | 共犯對正犯故意的從屬性之否定 | ||||
2009(7) | 中國社會科學 | 1 | 行為無價值論的疑問 | |||
中國法學 | 2 | 論表面的構成要件要素 | ||||
法學研究 | 1 | 期待可能性理論的梳理 | ||||
中外法學 | 1 | 許霆案的刑法學分析 | ||||
清華法學 | 1 | 非法使用信用卡在ATM機取款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 ||||
政法論壇 | 5 | 法定刑升格條件的認識 | ||||
現代法學 | 6 | 以違法與責任為支柱構建犯罪論體系 | ||||
江必新 | 最高人民法院 | 2011(4) | 中國法學 | 5 | 論民事審判監督制度之完善 | 14 |
法學 | 1 | 司法理念的辯證思考 | ||||
中外法學 | 6 | 論軟法效力 | ||||
清華法學 | 6 | 完善民事訴訟制度的宏觀思考 | ||||
2010(1) | 中國法學 | 4 | 試論社會主義法治的幾個新命題 | |||
2009(5) | 中國法學 | 3 | 在法律之內尋求社會效果 | |||
法學研究 | 5 | 行政行為效力判決之基準與規則 | ||||
現代法學 | 1 | 行政法學研究應如何回應服務型政府的實踐 | ||||
法學 | 6 | 論行政案件的受理標準 | ||||
法學 | 12 | 行政法治理念的反思與重構 | ||||
中南大學法學院 | 2011(3) | 法學 | 5 | 完善刑事再審程序若干問題探討 | ||
現代法學 | 6 | 論民事訴訟申請再審期間制度之重構 | ||||
法律科學 | 6 | 論實質法治主義背景下的司法審查 | ||||
2010(1) | 法學研究 | 6 | 社會治理新模式與行政法的第三形態 | |||
趙秉志 |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及刑科院) | 2011(5) | 中國法學 | 6 | 關于中國現階段慎用死刑的思考 | 14 |
法學研究 | 5 | 文化模式與犯罪構成模式 | ||||
法學 | 11 | 當代中國死刑改革的進展與趨勢 | ||||
法學家 | 6 | 社會危害性理論之當代中國命運 | ||||
現代法學 | 6 | 當代中國環境犯罪刑法立法及其完善研究 | ||||
2010(5) | 中國法學 | 5 | 論民事賠償與死刑的限制適用 | |||
法商研究 | 2 | 雇兇殺人案件中的死刑適用問題研究 | ||||
政法論壇 | 2 | 國家刑事責任的理論依據與司法認定 | ||||
現代法學 | 3 | 論內地與香港特區間刑事訴訟轉移制度的構建 | ||||
法學 | 12 | 論當前刑法改革中的酌定減輕處罰權 | ||||
2009(4) | 法學 | 2 | 我國死刑制度改革的路徑與步驟 | |||
法學評論 | 5 | “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范圍如何界定 | ||||
環球法律評論 | 5 | 我國內地與港澳特區之間被判刑人移管機制構建探討 | ||||
法律科學 | 5 | 法官角色視野下的裁判理性 | ||||
劉艷紅 | 東南大學法學院 | 2011(7) | 中國法學 | 4 | 論正犯理論的客觀實質化 | 13 |
法學研究 | 5 | 犯罪構成體系平面化之批判 | ||||
法律科學 | 1 | 互易毒品行為定性“相對說”之提倡 | ||||
法學家 | 3 | 刑罰輕緩、人權保障與《刑法修正案(八)》 | ||||
法商研究 | 4 | “風險刑法”理論不能動搖刑法謙抑主義 | ||||
法學 | 11 | 我國應該停止犯罪化的刑事立法 | ||||
中外法學 | 6 | 客觀歸責理論 | ||||
2010(4) | 法學研究 | 4 | 注意規范保護目的與交通過失犯的成立 | |||
法學 | 6 | 交通過失犯認定應以結果回避義務為基準 | ||||
政法論壇 | 4 | 實質的犯罪論體系之提倡 | ||||
法學評論 | 6 | 犯罪行為與犯罪人格的關系 | ||||
2009(2) | 中國法學 | 4 | 調節性刑罰恕免事由 | |||
現代法學 | 2 | 包容性刑事法治國之構建與提倡 | ||||
陳瑞華 | 北京大學法學院 | 2011(4) | 法學研究 | 5 | 實物證據的鑒真問題 | 12 |
政法論壇 | 2 | 論量刑建議 | ||||
法學家 | 3 | 程序性裁判中的證據規則 | ||||
法學 | 11 | 評《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對審判程序的改革方案 | ||||
2010(4) | 中國法學 | 6 |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中國模式 | |||
法學研究 | 1 | 量刑程序改革的模式選擇 | ||||
政法論壇 | 1 | 制度變革中的立法推動主義 | ||||
法學家 | 2 | 論量刑信息的調查 | ||||
2009(4) | 中國法學 | 1 | 論量刑程序的獨立性 | |||
法學研究 | 1 |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三種模式 | ||||
中外法學 | 1 | 脫韁的野馬 從許霆案看法院的自由裁量權 | ||||
法學家 | 5 | 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 ||||
李浩 |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 2011(5) | 中國法學 | 3 | 《證據規定》與民事證據規則的修訂 | 12 |
法學研究 | 4 | 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原則重述 | ||||
法商研究 | 2 | 目的論視域中的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對象解讀 | ||||
法學家 | 3 | 回歸民事訴訟法 | ||||
清華法學 | 3 | 《民事訴訟法》修訂中的舉證責任問題 | ||||
2010(3) | 法學研究 | 3 | 民事訴訟當事人的自我責任 | |||
法學家 | 3 | 論民事訴訟當事人的申請調查取證權 | ||||
中外法學 | 6 | 寧可慢些,但要好些 | ||||
2009(4) | 中國法學 | 3 | 民事訴訟法典修改后的“新證據” | |||
法商研究 | 2 | 民事訴訟專屬管轄制度研究 | ||||
法學評論 | 3 | 論級別管轄權異議制度的完善 | ||||
法律科學 | 4 | 法院協助調解機制研究 | ||||
王利明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2011(4) | 中國社會科學 | 4 | 民法的人文關懷 | 12 |
中國法學 | 3 | 侵權責任法與合同法的界分 | ||||
法學 | 2 | 論產品責任中的損害概念 | ||||
法學家 | 2 | 自然人民事責任能力制度探討 | ||||
2010(3) | 中國法學 | 6 | 論高度危險責任一般條款的適用 | |||
法學家 | 2 | 侵權責任法的中國特色 | ||||
法學家 | 4 | 人大民商法學:學說創見與學術貢獻 | ||||
2009(5) | 中國法學 | 4 |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濟機制 | |||
法律科學 | 1 | 一物一權原則探討 | ||||
政法論壇 | 2 | 論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 | ||||
法學 | 5 | 《物權法》頒布后土地承包經營權征收中的若干法律問題 | ||||
法學家 | 3 | 侵權法一般條款的保護范圍 | ||||
陳光中 | 中國政法大學 | 2011(5) | 中國法學 | 5 |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視野下的二審程序改革 | 11 |
法學研究 | 4 | 我國公訴制度改革若干問題探討 | ||||
政法論壇 | 1 | 關于司法權威問題之探討 | ||||
法學 | 9 | 論刑事訴訟中的證據裁判原則 | ||||
法學 | 11 | 刑事訴訟中公安機關定位問題之探討 | ||||
2010(3) | 中國法學 | 1 | 偵查階段律師辯護問題研究 | |||
中國法學 | 6 | 刑事證據制度改革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之探討 |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中國語境下的刑事證明責任理論 | ||||
2009(3) | 現代法學 | 1 | 改革開放30年的刑事訴訟法學 | |||
政法論壇 | 2 | 訴訟真實與證明標準改革 | ||||
法學家 | 6 | 建國初期司法改革運動述評 | ||||
韓大元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2011(5) | 中國法學 | 4 | 辛亥革命與憲法學知識譜系的轉型 | 11 |
法學研究 | 3 | 法院、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的憲法關系 | ||||
法學評論 | 3 | 論人體器官移植中的自我決定權與國家義務 | ||||
清華法學 | 5 | 論安樂死立法的憲法界限 | ||||
法學 | 12 | 論社會主義憲政的正當性與必要性 | ||||
2010(3) | 中國法學 | 5 | 論1949年《共同綱領》的制定權 | |||
比較法研究 | 4 | 美濃部達吉立憲主義思想研究 | ||||
法學家 | 4 | 中國法學的“人大學派” | ||||
2009(3) | 中國法學 | 6 | 基本權利概念在中國的起源與演變 | |||
法學 | 3 | 以《憲法》第 126 條為基礎尋求憲法適用的共識 | ||||
政法論壇 | 3 | 論日本明治憲法對《欽定憲法大綱》的影響 | ||||
姜濤 |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 2011(2) | 法學 | 8 | 從李昌奎案檢討數罪并罰時死緩的適用 | 11 |
中外法學 | 5 | 認真對待法學通說 | ||||
2010(1) | 法學評論 | 3 | 勞動刑法研究三題 | |||
2009(2)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勞動刑法:西方經驗與中國建構 | |||
法律科學 | 3 | 法學通說的文明與法學通說的選擇 | ||||
江蘇大學法學院 | 2011(2) | 法商研究 | 1 | 無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 |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勞動法治視域下勞動刑法制度創生的法理求證 | ||||
2010(4) | 法學 | 6 | 刑法中的聚眾淫亂罪該向何處去 | |||
現代法學 | 4 | 風險社會之下經濟刑法的基本轉型 | ||||
政法論壇 | 5 | 社會資本理論的入徑及對刑事政策實施的意義 | ||||
法律科學 | 5 | 中國法學知識譜系建構的主題詞 | ||||
徐國棟 | 廈門大學法學院 | 2011(5) | 中國法學 | 5 | 論民事屈從關系 | 11 |
法律科學 | 3 | 畫落誰家? | ||||
法學家 | 4 | 憲法一詞的西文起源及其演進考 | ||||
現代法學 | 4 | 是君主喜好還是元首決定具有法律效力 | ||||
法學 | 10 | 優士丁尼《法學階梯》中的價值論 | ||||
2010(4) | 比較法研究 | 1 | 大陸法系還能存在多久 | |||
法學 | 3 | 優士丁尼羅馬法與繪畫、雕塑 |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家庭法哲學兩題 | ||||
現代法學 | 5 | 羅馬人的稅賦 | ||||
2009(2) | 法學研究 | 1 | 羅馬法中的四大民眾發動程序 | |||
法學 | 3 | 平等原則:憲法原則還是民法原則 | ||||
葉金強 | 南京大學法學院 | 2011(3) | 法學家 | 5 | 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解釋論框架 | 11 |
環球法律評論 | 5 | 論侵害生命之損害賠償責任 | ||||
清華法學 | 5 | 《侵權責任法》第24條的解釋論 | ||||
2010(6) | 中國法學 | 1 | 共同侵權的類型要素及法律效果 | |||
法學研究 | 6 | 物權法第106條解釋論之基礎 | ||||
政法論壇 | 1 | 論代理權授予行為的有因構造 | ||||
法學 | 3 | 論中斷磋商的賠償責任 | ||||
現代法學 | 4 | 登記物與非登記物之區分的法律意義 | ||||
法律科學 | 5 | 表見代理構成中的本人歸責性要件 | ||||
2009(2) | 法學研究 | 2 | 風險領域理論與侵權法二元歸責體系 | |||
法商研究 | 3 | 論過錯程度對侵權構成及效果之影響 | ||||
張紅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2011(3) | 中國法學 | 5 | 農地糾紛、村民自治與涉農信訪 | 11 |
法學研究 | 2 | 死者生前人格上財產利益之保護 | ||||
法學家 | 6 | 錯誤出生的損害賠償責任 | ||||
2010(5)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19世紀德國人格權理論之辯 | |||
現代法學 | 2 | 方法與目標:基本權利民法適用的兩種考慮 | ||||
法律科學 | 3 | 事實陳述、意見表達與公益性言論保護 | ||||
法商研究 | 4 | 死者人格精神利益保護 | ||||
法商研究 | 6 | 《侵權責任法》對人格權保護之述評 | ||||
2009(3) | 法商研究 | 4 | 論一般人格權作為基本權利之保護手段 | |||
比較法研究 | 4 | 民事裁判中的憲法適用 | ||||
法學家 | 6 | 論基本權利作為法律行為無效的判斷標準 | ||||
左衛民 | 四川大學法學院 | 2011(4) | 中國法學 | 2 | 刑事訴訟制度變遷的實踐闡釋 | 11 |
中外法學 | 2 | 邁向實踐:反思當代中國刑事訴訟知識體系 | ||||
清華法學 | 4 | 信息化與我國司法 | ||||
法學 | 11 | “秘密拘捕”:基于實證的初步探討 | ||||
2010(3) | 法學研究 | 4 | 中國量刑程序改革:誤區與正道 | |||
現代法學 | 5 | 中國法官任用機制:基于理念的初步評析 |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常態糾紛的非司法解決體系如何和諧與有效 | ||||
2009(4) | 中國法學 | 2 | 范式轉型與中國刑事訴訟制度改革 | |||
法學研究 | 2 | 中國刑事訴訟模式的本土構建 | ||||
比較法研究 | 2 | 職權主義:一種譜系性的“知識考古” | ||||
法學 | 4 | 中國道路與全球價值:刑事訴訟制度三十年 | ||||
何志鵬 | 吉林大學法學院(及理論法學研究中心) | 2011(6)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權利沖突:一個基于“資源—需求”模型的解釋 | 10 |
法商研究 | 4 | 從強權入侵到多元善治 | ||||
法學評論 | 4 | 反思國際刑法上的有罪不罰 | ||||
政法論壇 | 4 | 中國國際法研究反思 | ||||
法商研究 | 6 | 大國政治中的司法困境 | ||||
法學家 | 6 | 國際法的哲學之維:內涵、功能與路徑 | ||||
2010(1) | 現代法學 | 2 | WTO體制的發展取向論 | |||
2009(3) | 清華法學 | 1 | 國際法治:和諧世界的必由之路 | |||
政法論壇 | 4 | 國際法治:一個概念的界定 |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以人權看待發展 | ||||
宋曉 | 南京大學法學院 | 2011(3) | 中國法學 | 6 | 同一制與區別制的對立及解釋 | 10 |
法學研究 | 4 | 判例生成與中國案例指導制度 | ||||
法學評論 | 4 | 涉外債權轉讓法律適用的法解釋路徑 | ||||
2010(4) | 法學研究 | 5 | 程序法視野中沖突規則的適用模式 |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外國法:“事實”與“法律”之辨 | ||||
法學 | 2 | 裁判摘要的性質追問 | ||||
法學家 | 3 | 侵權沖突法一般規則之確立 | ||||
2009(3) | 法學研究 | 6 | 識別的對象與識別理論的展開 | |||
法律科學 | 1 | 雙重可訴規則:進退之際 |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普法的悖論 | ||||
萬毅 | 四川大學法學院 | 2011(5) | 清華法學 | 2 | 解讀“非法證據” | 10 |
現代法學 | 3 | 論“刑訊逼供”的解釋與認定 | ||||
政法論壇 | 4 | 偵查謀略之運用及其底線 | ||||
法商研究 | 5 | 論瑕疵證據 | ||||
法學 | 11 | 秘密搜查制度批判 | ||||
2010(2) | 法律科學 | 4 | 違法誘惑偵查所獲證據之證據能力研究 | |||
法學 | 11 | 私人違法取證的相關法律問題 | ||||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 | 2009(3) | 法學 | 2 | 逮捕并非“打擊刑事犯罪”的手段 | ||
法商研究 | 3 | 同意搜查若干法律問題研究 | ||||
政法論壇 | 6 | 寬嚴相濟政策視野下的刑事證據制度改革 | ||||
關保英 | 上海政法學院 | 2011(3) | 比較法研究 | 1 | 公民法律素質的測評指標研究 | 9 |
法律科學 | 2 | 論行政法關系的設定權 | ||||
法學評論 | 4 | 論司法審查中的行政成本權衡 | ||||
2010(2)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論行政相對人的陳述權 | |||
法學 | 4 | 行政適用法律錯誤若干問題探討 | ||||
2009(4) | 比較法研究 | 1 | 行政法學體系全球趨同之解析 | |||
現代法學 | 3 | 論行政主體義務的法律意義 | ||||
法律科學 | 4 | 行政公益訴訟的范疇研究 |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行政強制征收的程序控制探討 | ||||
龍宗智 | 四川大學法學院 | 2011(4) | 中國法學 | 6 | 強制偵查司法審查制度的完善 | 9 |
法學研究 | 4 | 審判管理 | ||||
法學 | 3 | 生效判決猶在 公訴焉能撤回 | ||||
現代法學 | 6 | 刑事訴訟法修改如何調整證據制度 | ||||
2010(4) | 中國法學 | 2 | 論建立以一審庭審為中心的事實認定機制 | |||
中國法學 | 6 | 兩個證據規定的規范與執行若干問題研究 | ||||
法學 | 2 | 李莊案法理研判 | ||||
政法論壇 | 4 | 關于“大調解”和“能動司法”的思考 | ||||
2009(1) | 法學研究 | 4 | 中國法語境中的檢察官客觀義務 | |||
王洪亮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2011(2) | 法學研究 | 1 | 權利推定:實體與程序之間的構造 | 9 |
比較法研究 | 1 | 論水權許可的私法效力 | ||||
2010(1) | 法學 | 12 | 消費者撤回權的正當性基礎 | |||
2009(6) | 法學研究 | 2 | 妨害排除與損害賠償 | |||
法律科學 | 2 | 實體請求權與訴訟請求權之辨 | ||||
清華法學 | 4 | 論水上權利的基本結構 | ||||
比較法研究 | 5 | 論登記公信力的相對化 | ||||
清華法學 | 5 | 小產權房與集體土地利益歸屬論 | ||||
法學 | 11 | 動產抵押登記效力規則的獨立性解析 | ||||
吳漢東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2011(3) | 中國社會科學 | 5 | 知識產權的多元屬性及研究范式 | 9 |
中國法學 | 2 | 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著作權侵權責任 | ||||
法律科學 | 4 | 設計未來:中國發展與知識產權 | ||||
2010(3) | 中國法學 | 1 | 論傳統文化的法律保護 | |||
法商研究 | 3 | 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30年 | ||||
法商研究 | 6 | 侵權責任法視野下的網絡侵權責任解析 | ||||
2009(3) | 中國法學 | 1 | 中國知識產權法制建設的評價與反思 | |||
法學研究 | 3 | 國際變革大勢與中國發展大局中的知識產權制度 | ||||
法商研究 | 1 | “先行先試”立法模式及其實踐 | ||||
楊立新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2011(4) | 中國法學 | 6 | 我國的媒體侵權責任與媒體權利保護 | 9 |
法學研究 | 1 | 抽象人格權與人格權體系之構建 | ||||
法學家 | 4 | 《侵權責任法》應對大規模侵權的舉措 | ||||
清華法學 | 5 | 消費者權益保護中經營者責任的加重與適度 | ||||
2010(2) | 法學家 | 2 | 論侵權請求權的優先權保障 | |||
清華法學 | 3 |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成功與不足及完善措施 | ||||
2009(3) | 中國法學 | 5 | 我國侵權責任法草案對國外立法經驗的借鑒 | |||
法學研究 | 4 | 中國醫療損害責任制度改革 | ||||
法學 | 1 | 醫療損害責任的因果關系證明及舉證責任 | ||||
張千帆 | 北京大學法學院 | 2011(3) | 法學 | 1 | 中國憲政的路徑與局限 | 9 |
中外法學 | 2 | 中國大學招生指標制度的合憲性分析 | ||||
政法論壇 | 5 | 中央與地方財政分權 | ||||
2010(2)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從二元到合作——從聯邦分權模式的發展趨勢 | |||
法商研究 | 5 | 大學招生考試多元化的憲法底線 | ||||
2009(4)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司法審查與民主 | |||
法學 | 4 | 我國法院是否可以釋憲 | ||||
法學 | 11 | 高校招生與受教育機會平等 |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6 | 中國憲政文化與制度建構的反思 | ||||
周光權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2011(3)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論常識主義刑法觀 | 9 |
清華法學 | 4 | 區分不能犯和未遂犯的三個維度 | ||||
中外法學 | 5 | 行為無價值論的法益觀 | ||||
2010(4) | 中國法學 | 3 | 法條競合的特別關系研究 | |||
法學研究 | 6 | 論內在的客觀處罰條件 | ||||
法學家 | 2 | 量刑程序改革的實體法支撐 | ||||
中外法學 | 6 | 結果回避義務研究 | ||||
2009(2) | 現代法學 | 2 | 明知與刑事推定 | |||
現代法學 | 6 | 犯罪構成四要件說的缺陷:實務考察 | ||||
高銘暄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2011(2) | 法學家 | 1 | 論香港與內地移交逃犯的先例模式 | 8 |
法學家 | 5 | 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刑法立法的發展 | ||||
2010(2) | 法學 | 2 | 關于中國刑法學犯罪構成理論的思考 | |||
法學家 | 4 | 人大刑法學科的十大亮點 | ||||
2009(1) | 中國法學 | 2 | 論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的合理性暨對中國刑法學體系的堅持 | |||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及刑科院) | 2010(2) | 法學 | 9 | 從此踏上廢止死刑的征途 | ||
現代法學 | 6 | 死刑替代位階上升無期徒刑的改良 | ||||
2009(1) | 法學 | 5 | 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實行特赦的時代價值與構想 | |||
勞東燕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2011(3) | 中國法學 | 1 | 罪刑規范的刑事政策分析 | 8 |
清華法學 | 2 | 強奸罪與嫖宿幼女罪的關系新論 | ||||
中外法學 | 6 | 論實行的著手與不法的成立根據 | ||||
2010(3) | 清華法學 | 4 | 刑事推定中的合理聯系標準 | |||
中外法學 | 5 | 刑事推定、證明標準與正當程序 | ||||
政法論壇 | 6 | 風險分配與刑法歸責 | ||||
2009(2) | 比較法研究 | 1 | 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模式 | |||
政法論壇 | 1 | 犯罪故意理論的反思與重構 | ||||
劉明祥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2011(2) | 法學研究 | 1 | “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釋 | 8 |
法商研究 | 4 | “風險刑法”的風險及其控制 | ||||
2010(2) | 中國法學 | 1 | “盜竊信用卡并使用”的含義解析與司法認定 | |||
法學 | 11 | 搶劫信用卡并使用行為之定性 | ||||
2009(4) | 中外法學 | 1 | 許霆案的定性:盜竊還是信用卡詐騙 | |||
清華法學 | 1 | 再論用信用卡在ATM機上惡意取款的行為性質 | ||||
法學家 | 2 | 論解決罰金刑執行難題的立法途徑 | ||||
法學 | 9 | 有必要增設危險駕駛致人死傷罪 | ||||
劉憲權 | 華東政法大學 | 2011(3) | 法學 | 3 | “天價過路費案”定性分析 | 8 |
法學 | 10 | 廢除死刑與提高生刑期限關系比較探析 | ||||
現代法學 | 6 | 《刑法》第13條“但書”條款司法適用相關問題研究 | ||||
2010(3) | 中國法學 | 1 | 故意犯罪停止形態相關理論辨正 | |||
法學 | 1 | 罪刑法定原則在我國的發展及應有之義 | ||||
法學 | 6 | “疑罪從輕”是產生冤案的禍根 | ||||
2009(2) | 法學研究 | 4 | 罪數形態理論正本清源 | |||
法學 | 9 | 處理高危駕車肇事案件的應然標準 | ||||
徐崇利 | 廈門大學法學院 | 2011(2) | 法商研究 | 4 | 人道主義干涉:道德與政治“合法婚姻”的產兒? | 8 |
清華法學 | 6 | 法律規避制度可否缺位于中國沖突法 | ||||
2010(3) | 法學 | 4 | 自由主義國際經濟法律秩序下“中國搭便車論”辨析 | |||
法商研究 | 3 | 公平與公正待遇 | ||||
法學家 | 3 | 晚近國際投資爭端解決實踐之評判 | ||||
2009(3) | 法商研究 | 3 | “政治性國際貿易爭端”的裁判解決 | |||
比較法研究 | 4 | 構建國際法之“法理學” |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國際社會的法制化:當代圖景與基本趨勢 | ||||
易延友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2011(2) | 清華法學 | 4 | 公民憲法權利的刑事程序保護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 8 |
比較法研究 | 6 | 最佳證據規則 | ||||
2010(3) | 中國社會科學 | 2 | 證人出庭與刑事被告人對質權的保障 | |||
比較法研究 | 1 | “眼球對眼球的權利” | ||||
清華法學 | 2 | 對抗式刑事訴訟的形成與特色 | ||||
2009(3) | 法學研究 | 3 | 我國刑事審級制度的建構與反思 | |||
清華法學 | 4 | 除罪化、程序法治與法的可預期性 | ||||
環球法律評論 | 6 | 《美國聯邦證據規則》中的關聯性 | ||||
張新寶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2011(2) | 中國社會科學 | 6 | 中國民法百年變遷 | 8 |
中國法學 | 4 | 人身損害鑒定制度的重構 | ||||
2010(3) | 中國法學 | 3 | 《侵權責任法》死亡賠償制度解讀 | |||
法商研究 | 6 | 設立大規模侵權損害救濟(賠償)基金的制度構想 | ||||
法律科學 | 6 | 最高人民法院民商事司法解釋溯及力問題探討 | ||||
2009(2) | 中國法學 | 4 | 侵權責任法立法的利益衡量 | |||
清華法學 | 4 | 懲罰性賠償的立法選擇 | ||||
《中國法學》雜志社 | 2011(1) | 法學評論 | 3 | 中國民法和民法學的現狀與展望 | ||
朱立恒 |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 2011(1) | 比較法研究 | 3 | 我國應對跨國腐敗犯罪的問題與對策 | 8 |
2010(3) | 法學評論 | 1 | 我國刑事檢察監督制度改革初探 |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英美刑事和解探析 | ||||
政法論壇 | 3 | 腐敗犯罪案件偵查制度所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 | ||||
2009(4) | 法學評論 | 2 | 改革中的我國死刑案件程序 | |||
政法論壇 | 3 | 從陪審團審判到公正審判 | ||||
比較法研究 | 3 | 西方國家法學教育比較分析及其啟示 | ||||
法商研究 | 6 | 反思與重構:寬嚴相濟的審查起訴程序 | ||||
程嘯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2010(5) | 法學研究 | 3 | 不動產登記簿之推定力 | 7 |
法律科學 | 2 | 論共同危險行為的構成要件 | ||||
清華法學 | 2 | 論《侵權責任法》第八條中“共同實施”的涵義 | ||||
中外法學 | 4 | 論不動產登記薄公信力與動產善意取得的區分 | ||||
法商研究 | 5 | 論不動產善意取得之構成要件 | ||||
2011(2) | 法律科學 | 4 | 不動產登記簿錯誤之類型與更正登記 | |||
法學家 | 5 | 論異議登記的法律效力與構成要件 | ||||
崔建遠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2011(3) | 法學研究 | 5 | 再論界定準物權客體的思維模式及方法 | 7 |
法學 | 7 | 債權人代位權的新解說 | ||||
法律科學 | 6 | 合同一般法定解除條件探微 | ||||
2010(2) | 中國法學 | 2 | 論歸責原則與侵權責任方式的關系 | |||
法學家 | 5 | 再論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 | ||||
2009(2) | 中國法學 | 1 | 侵權責任法應與物權法相銜接 | |||
法學家 | 5 | 租賃房屋裝飾裝修物的歸屬及利益返還? | ||||
方瀟 |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 | 2011(3) | 中外法學 | 4 | 法律如何則天 | 7 |
法學家 | 5 | 王道視角下的思想控制:清前期的法律與實踐 |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訟卦之“訟”辯證 | ||||
2010(2) | 比較法研究 | 4 | 跪還是不跪:人權的一個身體姿態史考察 |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中國傳統歷法之法意及其對法律時間的影響 | ||||
2009(2) | 中外法學 | 2 | 醫人醫國:醫學對唐代司法的影響 | |||
環球法律評論 | 6 | 中國傳統禮法規制下的身體歸屬及其在近代的法律轉向 | ||||
馮果 | 武漢大學法學院(及國際法研究所) | 2011(1) | 法學 | 9 | 金融法的“三足定理”及中國金融法制的變革 | 7 |
2010(4) | 中國法學 | 1 | “禁止篡奪公司機會”規則探究 | |||
法學 | 3 | 金融服務橫向規制究竟能走多遠 | ||||
現代法學 | 2 | 由“類推監管”到“網絡導向監管” | ||||
法學評論 | 6 | 金融創新視域下的公司治理 | ||||
2009(2) | 法學評論 | 5 | 臨淵羨魚 莫如退而結網 | |||
法學家 | 6 | 網絡時代的資本市場及監管法制之重塑 | ||||
高秦偉 |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 | 2011(2) | 中國法學 | 1 | 私人主體的行政法義務 | 7 |
法商研究 | 2 | 美國行政法上的非立法性規則及其啟示 | ||||
2010(4) | 現代法學 | 1 | 美國法上的行政協議及其啟示 | |||
中外法學 | 1 | 私人主體的信息公開義務 | ||||
比較法研究 | 3 | 論歐盟行政法上的風險預防原則 | ||||
環球法律評論 | 5 | 美國禁止授權原則的發展及其啟示 | ||||
2009(1) | 法商研究 | 1 | 美國行政法中正當程序的“民營化”及其啟示 | |||
郭華 |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 | 2011(2) | 法學研究 | 1 | 司法鑒定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 7 |
法學 | 4 | 對我國國家級鑒定機構功能及意義的追問與反省 | ||||
2010(2) | 法學 | 5 | 鑒定人與專家證人制度的沖突及其解決 | |||
現代法學 | 6 | 刑事技術、刑事技術鑒定與司法鑒定關系之考量 | ||||
2009(3) | 法學 | 8 | 論司法鑒定法的體系結構與框架安排 | |||
政法論壇 | 6 | 我國司法鑒定制度改革的困境與出路 | ||||
現代法學 | 6 | 偵查機關設鑒定機構的負面影響與消解 | ||||
錢玉林 | 揚州大學法學院 | 2011(4) | 法學研究 | 6 | 公司法第16條的規范意義 | 7 |
法商研究 | 1 | 作為裁判法源的公司章程 | ||||
清華法學 | 2 | 論股東代表訴訟中公司的地位 | ||||
法學 | 5 | 以非貨幣財產首次出資何以成為問題 | ||||
2010(1) | 法學 | 8 | 經理地位的法律邏輯分析 | |||
2009(2)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英國的股東派生訴訟:歷史演變和現代化改革 | |||
法學研究 | 2 | 公司章程"另有規定"檢討 | ||||
孫萬懷 | 華東政法大學 | 2011(3) | 中外法學 | 1 | 論民意在刑事司法中的解構 | 7 |
法學評論 | 6 | 挪用公款罪判例體系中的司法展拓 | ||||
法學 | 12 | 以實體與程序協調性為視角看刑事和解舉措入法 | ||||
2010(3) | 中國法學 | 1 | 死刑案件可以并需要和解嗎 | |||
法學 | 4 | 從李莊案看辯護人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的認定 | ||||
現代法學 | 5 |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何以成為口袋罪 | ||||
2009(1) | 法律科學 | 2 | 互易毒品行為的刑法性質評析 | |||
王竹 | 四川大學法學院 | 2011(1) | 法學 | 11 | 解釋論視野下的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權侵權責任 | 7 |
2010(4) | 清華法學 | 2 | 論受害人有過錯的數人侵權責任分擔 | |||
法學 | 5 | 《侵權責任法》立法程序的合憲性解釋 | ||||
法律科學 | 3 | 論連帶責任分攤請求權 | ||||
法商研究 | 6 | 論數人侵權責任分擔中最終責任份額的確定方式 | ||||
2009(2) | 法學 | 9 | 補充責任在《侵權責任法》上的確立與擴展適用 | |||
法學家 | 5 | 侵權責任分擔論 | ||||
謝暉 |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 | 2011(4) | 法學研究 | 2 | 民間法與裁判規范 | 7 |
現代法學 | 2 | 論刑事何解與民間規范 | ||||
政法論壇 | 4 | 論民間法研究的學術范型 | ||||
法律科學 | 6 | 論民間法與糾紛解決 | ||||
2009(2) | 中國法學 | 2 | 論規范分析方法 | |||
現代法學 | 3 | 法律、民生與民間規則 | ||||
山東大學法學院(及威海分校法學院) | 2009(1)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法律的意義模糊及其救濟方法 | ||
許德風 | 北京大學法學院 | 2011(3) | 法學研究 | 3 | 組織規則的本質與界限 | 7 |
環球法律評論 | 3 | 論擔保物權在破產程序中的實現 | ||||
中外法學 | 4 | 論個人破產免責制度 | ||||
2009(4) | 中國社會科學 | 3 | 住房租賃合同的社會控制 | |||
中國法學 | 6 | 論私法上的財產的定價 | ||||
法學 | 8 | 破產法基本原則再認識 | ||||
法學家 | 6 | 論破產中尚未履行完畢的合同 | ||||
余凌云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2011(4) | 中國法學 | 6 | 蘊育在法院判決之中的合法預期 | 7 |
清華法學 | 1 | 荷蘭行政法上的合法預期 | ||||
環球法律評論 | 4 | 英國行政法上合法預期的起源與發展 | ||||
比較法研究 | 6 | 英國行政法上的合理性原則 | ||||
2010(1) | 清華法學 | 1 | 聽證理論的本土化實踐 | |||
2009(2) | 清華法學 | 1 | 行政訴訟法是行政法發展的一個分水嶺嗎? | |||
法商研究 | 2 | 對不確定的法律概念予以確定化之途徑 | ||||
張晉藩 | 中國政法大學 | 2011(4) | 中國法學 | 4 | 清代律學興起緣由探析 | 7 |
比較法研究 | 1 | 明清律“講讀律令”的啟示 | ||||
法律科學 | 4 | 論治法與治人 | ||||
法商研究 | 4 | 中國古代廉政法制建設及其啟示 | ||||
2010(1) | 政法論壇 | 5 | 解讀中華法系的本土性 | |||
2009(2) | 中國法學 | 5 | 論中華法制文明的幾個問題 | |||
政法論壇 | 5 | 總結過去 開拓未來 | ||||
張衛平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2011(4) | 中國法學 | 3 | 再審事由規范的再調整 | 7 |
法學研究 | 1 | 公證證明效力研究 | ||||
清華法學 | 1 | 論訊問、詢問筆錄在民事訴訟中的證據效力 | ||||
中外法學 | 4 | 論公證證據保全 | ||||
2009(3) | 法學研究 | 1 | 案外人異議之訴 | |||
法學研究 | 6 | 起訴難:一個中國問題的思索 | ||||
現代法學 | 5 | 回歸“馬錫五”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