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數 | 科研單位 | 作者 | 刊物名稱 | 期數 | 文章標題 |
8 | 中國政法大學 | 陳光中 | 政法論壇 | 1 | 關于司法權威問題之探討 |
米健 | 比較法研究 | 1 | 比較法·共同法·世界主義 | ||
白晟 | 比較法研究 | 1 | 潘漢典比較法思想初探 | ||
翁金箱 | 政法論壇 | 2 | 當前中國語言權立法狀況之分析 | ||
席濤 | 政法論壇 | 3 | 法律、監管與市場 | ||
車虎 | 比較法研究 | 3 | 美國法學院申請人數降至十年最低水平 | ||
汪雄 | 環球法律評論 | 3 | 內化法律之路 | ||
何珊君 | 政法論壇 | 3 | 法與非政治公共領域的交互同構關系剖析 | ||
7 |
吉林大學法學院 (及理論法學研究中心) |
何志鵬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權利沖突:一個基于“資源—需求”模型的解釋 |
豐霏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法律激勵的理想形態 | ||
張琳琳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權利訴求 | ||
蔡建芳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論參加文化生活權利的權利內容與國家義務 | ||
王奇才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全球治理的法律淵源及其合法律性問題 | ||
劉星顯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作為反法律與經濟學的法律與文學 | ||
黃文藝 | 政法論壇 | 3 | 重構還是終結 | ||
6 |
山東大學法學院 (及威海分校法學院) |
彭中禮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司法判決說服性的修辭學審視 |
桑本謙 | 法商研究 | 2 | 法理主題的經濟學重述 | ||
陳金釗 | 法學 | 2 | 法治時代的法律位置 | ||
吳丙新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法律漏洞補充理論的三個基本問題 | ||
孫光寧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判決書寫作中的消極修辭與積極修辭 | ||
陳金釗 | 清華法學 | 3 | “能動司法”及法治論者的焦慮 | ||
5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高鴻鈞 | 中國法學 | 1 | 美國法全球化:典型例證與法理反思 |
張建偉 | 政法論壇 | 1 | 統一司法資格考試 | ||
陳新宇 | 政法論壇 | 2 | 比附與類推之辨 | ||
周偉 | 比較法研究 | 2 | 法律殖民與文明秩序的轉換為例 | ||
聶鑫 | 環球法律評論 | 3 | 美國法學教育模式利弊檢討 | ||
4 | 北京大學法學院 | 徐靖 | 法律科學 | 1 | 軟法的道德維度 |
陳坤 | 中外法學 | 1 | 運氣與法律 | ||
程邁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在社會分裂中求得政治穩定 | ||
易繼明 | 環球法律評論 | 3 | 中國法學教育的三次轉型 | ||
4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朱景文 | 中國社會科學 | 3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
馮玉軍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我國宗教事務管理立法實施狀況調查 | ||
范愉 | 清華法學 | 1 | 人民調解與我國臺灣地區鄉鎮市調解的比較研究 | ||
范愉 | 法學家 | 2 |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評析 | ||
4 |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 | 易繼明 | 法律科學 | 1 | 當代法學的歷史使命 |
時飛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網絡過濾技術的正當性批判 | ||
李蕾 | 法學評論 | 2 | 自由主義權利哲學困境下的網游烏托邦 | ||
李紅海 | 中外法學 | 2 |
“水和油”抑或“水與乳”: 論英國普通法與制定法的關系 |
||
3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姚莉 | 法商研究 | 1 | 當代中國語境下的“能動司法”界說 |
劉仁山 | 法律科學 | 2 | 全球化背景下法律人才的培養問題 | ||
陳柏峰 | 中外法學 | 2 | 無理上訪與基層法治 | ||
3 |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 方樂 | 法學 | 1 | 能動司法的模式與方法 |
方樂 | 法律科學 | 2 | 司法知識及其形態變遷的社會邏輯 | ||
方樂 | 法學家 | 3 | 中國法需要什么樣的世界觀? | ||
2 | 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 | 劉葉深 | 法律科學 | 1 | 法律概念分析的性質 |
彭小龍 | 法學研究 | 1 | 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復蘇與實踐 | ||
2 | 最高人民法院 | 江必新 | 法學 | 1 | 司法理念的辯證思考 |
馮文生 | 清華法學 | 3 | 審判案例指導中的“參照”問題研究 | ||
2 |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 | 余少祥 | 環球法律評論 | 3 | 紅十字救護法律責任的豁免與限制 |
劉作翔 | 法學研究 | 1 | 傳統的延續:習慣在現代中國法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 ||
2 | 西北政法大學 | 褚宸舸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論法律起源研究的中國化 |
穆赤·云登嘉措 | 法律科學 | 3 | 藏區習慣法“回潮”問題研究 | ||
2 | 廈門大學法學院 | 周赟 | 政法論壇 | 1 | 司法能動性與司法能動主義 |
周赟 | 中外法學 | 3 | “道成肉身”:論庭審過程中法律事實的生成 | ||
2 |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 | 謝小瑤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法律約束、個案正義與司法論證 |
胡銘 | 法律科學 | 3 | 司法競技、法律診所與現實主義法學教育 | ||
2 | 南京大學法學院 | 陳偉 | 法律科學 | 1 | 司法確定性的尋求 |
吳啟錚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網絡時代的輿論與司法 | ||
2 | 廣州大學法學院 | 郭道暉 | 法學 | 1 | 認真對待權力 |
李秋高 | 法學評論 | 3 | 傳統思維方式下的民權意蘊 | ||
2 | 四川大學法學院 | 張洪松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美國州法院統一預算體制及其借鑒 |
喻中 | 法商研究 | 3 | 論“治-綜治”取向的中國法治模式 | ||
2 | 湘潭大學法學院 | 寧潔 | 比較法研究 | 2 | 比較法視野中的中國臺灣法律倫理學 |
陳紅梅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消極的美德理論 | ||
2 | 重慶大學法學院 | 程燎原 | 法商研究 | 3 | 中國法治思想的“突破” |
程燎原 | 現代法學 | 3 | “洋貨”觀照下的“故物” | ||
2 | 貴州大學法學院 | 寧立標 | 法商研究 | 3 | 論食物權的司法保障 |
寧立標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3 | 食物權的正當性分析 | ||
1 | 武漢大學法學院 | 汪習根 | 法學評論 | 2 | 化解社會矛盾的法律機制創新 |
1 | 華東政法大學 | 趙能文 | 法學 | 3 | 錯誤的糾錯 |
1 | 西南政法大學 | 張春良 | 中外法學 | 1 | 邏輯與藝幾法意流轉模式的現象學解 |
1 | 復旦大學法學院 | 孫笑俠 | 中國法學 | 2 | 司法的政治力學 |
1 | 東南大學法學院 | 張洪濤 | 現代法學 | 2 | 法律必須認真對待習慣 |
1 | 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 | 侯猛 | 中外法學 | 3 | 最高法院訪民的心態與表達 |
1 | 鄭州大學法學院 | 魏勝強 | 法律科學 | 3 | 為判例制度正名思考 |
1 | 黑龍江大學法學院 | 魏建國 | 法學評論 | 1 | 大陸法系方法論的科學主義誤區與人文主義轉向 |
1 | 南華大學文法學院 | 周欣 | 現代法學 | 2 | 論法官指示制度之構建 |
1 |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 | 謝暉 | 法學研究 | 2 | 民間法與裁判規范 |
1 |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 | 陳洪杰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從程序正義到擺平“正義” |
1 | 浙江財經學院法學院 | 陳壽燦 | 政法論壇 | 3 | 與社會和解:中國法治模式的倫理文化之維 |
1 | 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 | 青維富 | 政法論壇 | 3 | 變革社會中的法律 |
1 | 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 夏紀森 | 比較法研究 | 2 | 休謨的正義理論 |
1 | 杭州師范大學法學院 | 劉練軍 | 法商研究 | 3 | 比較法視野下的司法能動 |
1 | 安慶師范學院政法學院 | 徐鈍 | 法律科學 | 2 | 論司法能動的道德風險 |
1 | 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 聶長建 | 政法論壇 | 2 | 說者”與“聽者”角色轉換 |
1 |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 程關松 | 法律科學 | 3 | 現代法治文明元敘事中的社群主義修辭學 |
1 | 天津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 | 焦艷玲 | 法律科學 | 1 | 生物科技研究中人體組織提供者補償模式研究 |
1 | 湖北省法學會 | 徐漢明 | 法學評論 | 3 | 檢察文化建設 |
1 |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 | 沈明磊 | 法學 | 4 | 司法改革的價值向度 |
1 | 湖南省人民檢察院 | 吳建雄 | 法學評論 | 1 | 檢察官客觀義務的錯案預防價值 |
1 | 香港大學法學院 | 郁光華 | 中外法學 | 1 | 經濟增長與正式法律體系的作用 |
1 |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法學院 | 袁治杰 | 比較法研究 | 2 | 磨坊主阿諾德案考論 |
(以上數據由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搜集整理,轉載務必標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