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數 |
單位 |
作者 |
刊物名稱 |
期數 |
文章標題 |
13 |
中國政法大學 |
陳光中 |
中國法學 |
1 |
偵查階段律師辯護問題研究 |
陳光中 |
中國法學 |
6 |
刑事證據制度改革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之探討 |
||
張南寧 |
法學研究 |
1 |
科學證據可采性標準的認識論反思與重構 |
||
李訓虎 |
法學研究 |
2 |
證明力規則檢討 |
||
黃河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德國刑事訴訟中協商制度淺析 |
||
陳光中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中國語境下的刑事證明責任理論 |
||
楊宇冠 |
比較法研究 |
3 |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及其在中國確立問題研究 |
||
黎敏 |
比較法研究 |
4 |
聯邦制政治文化下美國檢察體制的歷史緣起及其反官僚制特征 |
||
李訓虎 |
比較法研究 |
4 |
美國證據法中的證明力規則 |
||
栗崢 |
政法論壇 |
5 |
傳媒與司法的偏差 |
||
褚福民 |
中外法學 |
5 |
事實推定的客觀存在及其正當性質疑 |
||
屈新 |
政法論壇 |
6 |
比較法視野中的訴審同一問題 |
||
元軼 |
比較法研究 |
6 |
比較法視野下的中國刑事再審程序改革 |
||
11 |
四川大學法學院 |
龍宗智 |
中國法學 |
2 |
論建立以一審庭審為中心的事實認定機制 |
左衛民 |
法學研究 |
4 |
中國量刑程序改革:誤區與正道 |
||
龍宗智 |
中國法學 |
6 |
兩個證據規定的規范與執行若干問題研究 |
||
龍宗智 |
法學 |
2 |
李莊案法理研判 |
||
張斌 |
清華法學 |
3 |
英美刑事證明標準的理性基礎 |
||
龍宗智 |
政法論壇 |
4 |
關于“大調解”和“能動司法”的思考 |
||
萬毅 |
法律科學 |
4 |
違法誘惑偵查所獲證據之證據能力研究 |
||
張斌 |
現代法學 |
4 |
論我國刑事鑒定項目CNAS認可的證據法定位 |
||
左衛民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常態糾紛的非司法解決體系如何和諧與有效 |
||
馬靜華 |
現代法學 |
6 |
指定辯護律師作用之實證研究 |
||
萬毅 |
法學 |
11 |
私人違法取證的相關法律問題 |
||
9 |
北京大學法學院 |
陳瑞華 |
中國法學 |
6 |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中國模式 |
陳瑞華 |
法學研究 |
1 |
量刑程序改革的模式選擇 |
||
陳瑞華 |
政法論壇 |
1 |
制度變革中的立法推動主義 |
||
汪建成 |
政法論壇 |
2 |
量刑程序改革中需要轉變的幾個觀念 |
||
汪建成 |
中外法學 |
2 |
中國刑事司法鑒定制度實證調研報告 |
||
陳瑞華 |
法學家 |
2 |
論量刑信息的調查 |
||
陳虎 |
中外法學 |
3 |
提高死刑案件證明標準 |
||
吳紀奎 |
政法論壇 |
4 |
口供供需失衡與刑訊逼供 |
||
汪貽飛 |
政法論壇 |
6 |
中國式“量刑指南”能走多遠 |
||
8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易延友 |
中國社會科學 |
2 |
證人出庭與刑事被告人對質權的保障 |
周洪波 |
中國法學 |
6 |
訴訟證據種類的區分邏輯 |
||
栗崢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鄉土正義:魯南南村的糾紛解決 |
||
易延友 |
比較法研究 |
1 |
“眼球對眼球的權利” |
||
栗崢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當代英美證據法學思潮 |
||
易延友 |
清華法學 |
2 |
對抗式刑事訴訟的形成與特色 |
||
周洪波 |
法律科學 |
2 |
修正的事實說 |
||
周洪波 |
法學家 |
5 |
比較法視野中的刑事證明方法與程序 |
||
7 |
西南政法大學 |
施鵬鵬 |
中國法學 |
3 |
法國刑事程序無效理論研究 |
唐治祥 |
法商研究 |
2 |
意大利刑事卷證移送制度及其啟示 |
||
高一飛 |
現代法學 |
2 |
美國法上“記者”的含義 |
||
孫長永;閆召華 |
現代法學 |
4 |
無罪推定的法律效果比較研究 |
||
陳如超 |
現代法學 |
5 |
英美兩國刑事法官的證據調查權評析 |
||
施鵬鵬 |
比較法研究 |
6 |
控權模式下的真相發現 |
||
孫長永;蘭躍軍 |
現代法學 |
6 |
論偵查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人權保障的平衡 |
||
7 |
廈門大學法學院 |
盧樂云 |
中國法學 |
1 |
檢察機關初查制度之價值評析及其實現 |
張澤濤 |
中國法學 |
5 |
刑事案件分案審理程序研究 |
||
張澤濤 |
法律科學 |
1 |
過猶不及:保護被害人訴訟權利之反思 |
||
盧樂云 |
政法論壇 |
3 |
發現犯罪與保障人權 |
||
薛少林 |
比較法研究 |
3 |
海峽兩岸跨境毒品犯罪的刑事司法協助問題 |
||
陸而啟 |
政法論壇 |
4 |
刑事救濟程序中律師辯護:從擴大參與面到檢驗有效性 |
||
李蘭英 |
法學 |
6 |
法律援助如何成為實質性的援助 |
||
6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陳衛東 |
法學家 |
2 |
論隔離式量刑程序改革 |
佀化強 |
法學家 |
2 |
西歐中世紀糾問制訴訟中的原告 |
||
劉品新 |
法學家 |
3 |
電子取證的法律規制 |
||
陳衛東 |
法學家 |
4 |
人大刑事訴訟法學的特點與貢獻 |
||
何家弘 |
法學家 |
4 |
從犯罪偵查學到物證技術學和證據調查學 |
||
陳衛東 |
法學家 |
5 |
中國刑事證據法的新發展 |
||
6 |
西北政法大學 |
裴蒼齡 |
法學研究 |
3 |
論證明標準 |
馮衛國 |
法律科學 |
3 |
疑罪不訴的證據問題探討 |
||
裴蒼齡 |
法律科學 |
3 |
證據學的大革命 |
||
程軍偉 |
法律科學 |
5 |
偵查管轄的立法思考 |
||
姚 劍 |
法律科學 |
5 |
刑事司法權的時間規限 |
||
魏虹 |
法律科學 |
6 |
論我國檢察機關公訴裁量權的多元化 |
||
5 |
華東政法大學 |
孫萬懷 |
中國法學 |
1 |
死刑案件可以并需要和解嗎 |
姚建龍 |
法學 |
1 |
少年法院試點對未檢制度的影響 |
||
孫萬懷 |
法學 |
4 |
從李莊案看辯護人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的認定 |
||
葉青;陳海鋒 |
法學 |
6 |
由趙作海案引發的程序法反思 |
||
周強 |
法學 |
12 |
刑事被追訴人人身自由保護模式之完善 |
||
4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姚 莉 |
中國法學 |
4 |
刑事審前協商程序的司法控制 |
龔舉文 |
法學評論 |
3 |
論刑事強制性措施的司法控制 |
||
董邦俊;操宏均;秦新承 |
法學 |
4 |
檢察引導偵查之應然方向 |
||
詹建紅 |
中外法學 |
6 |
論契約精神在形式訴訟中的引入 |
||
3 |
武漢大學法學院 |
袁劍湘 |
法學評論 |
3 |
論刑事和解的主體與適用范圍 |
陳嵐;高暢 |
法學評論 |
4 |
試論我國公訴方式的重構 |
||
任華哲;李青 |
法學評論 |
5 |
刑事和解與量刑公正 |
||
3 |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及刑科院) |
趙軍 |
法學評論 |
2 |
刑事被害人的訴訟權利與犯罪觀之關系研究 |
史立梅 |
環球法律評論 |
6 |
美國對質權條款與傳聞證據規則關系之考察 |
||
廖明 |
比較法研究 |
5 |
論刑事和解的客體 |
||
3 |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
朱立恒 |
法學評論 |
1 |
我國刑事檢察監督制度改革初探 |
朱立恒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英美刑事和解探析 |
||
朱立恒 |
政法論壇 |
3 |
腐敗犯罪案件偵查制度所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 |
||
2 |
復旦大學法學院 |
徐美君 |
法學研究 |
2 |
我國刑事訴訟運行狀況實證分析 |
謝佑平 |
法學 |
7 |
被羈押者人身危險的制度防范 |
||
2 |
吉林大學法學院 |
楊波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由“真實”到“程序內的共識” |
閔春雷 |
中外法學 |
5 |
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新探 |
||
2 |
海南大學法學院 |
王洪宇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法國刑事調解制度的法律適用及其評析 |
王洪宇 |
現代法學 |
2 |
法國刑事和解制度述評 |
||
2 |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 |
郭華 |
法學 |
5 |
鑒定人與專家證人制度的沖突及其解決 |
郭華 |
現代法學 |
6 |
刑事技術、刑事技術鑒定與司法鑒定關系之考量 |
||
2 |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律系 |
門金玲 |
政法論壇 |
3 |
控方卷宗筆錄運行之審思 |
孫遠 |
法學家 |
6 |
法律要件分類說與刑事證明責任分配 |
||
2 |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律系 |
張小玲 |
政法論壇 |
1 |
我國刑事訴訟客體再探究 |
馬明亮 |
政法論壇 |
4 |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與警察自由裁量權 |
||
2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朱孝清 |
法學研究 |
2 |
檢察的內涵及其啟示 |
朱孝清 |
中國法學 |
3 |
論量刑建議 |
||
2 |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 |
徐燕平 |
法學 |
4 |
行政執法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的轉換與運用 |
田歡忠 |
法學 |
5 |
論合理構造動態的檢察案件管理 |
||
2 |
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檢察院 |
羅昌平;顧文虎 |
法學 |
5 |
檢察機關案件管理的要素與構成 |
王戩;王喜娟 |
法學 |
5 |
檢察機關案件質量評估之構建 |
||
1 |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 |
管宇 |
政法論壇 |
1 |
審前程序律師辯護權必要性解析 |
1 |
山東大學法學院 |
王天林 |
政法論壇 |
3 |
法律與倫理的契合與沖突 |
1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陳學權 |
政法論壇 |
5 |
科學對待DNA證據的證明力 |
1 |
云南大學法學院 |
牟軍 |
法學研究 |
5 |
刑事偵訊:一種權力的表達 |
1 |
遼寧大學法學院 |
徐陽 |
政法論壇 |
3 |
我國公訴與自訴的協調機制探析 |
1 |
同濟大學法學院 |
黃麗勤 |
法學評論 |
5 |
司法精神病鑒定若干問題研究 |
1 |
揚州大學法學院 |
邱愛民 |
比較法研究 |
5 |
科學證據內涵和外延的比較法分析 |
1 |
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
柯葛壯;張亞杰 |
法學 |
3 |
刑事訴訟應設立公訴案件“控告才處理”制度 |
1 |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所 |
韓旭 |
法學研究 |
6 |
被告人與律師之間的辯護沖突及其解決機制 |
1 |
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
宋高初 |
法學評論 |
4 |
當代中國刑事糾紛處理過程中的“破財免災”現象評析 |
1 |
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 |
奚瑋 |
法律科學 |
6 |
分權抑或壟斷 |
1 |
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 |
鄧輝;謝小劍 |
環球法律評論 |
5 |
責任與獨立:檢察官紀律懲戒的雙重維度 |
1 |
西南交通大學法學系 |
康黎 |
環球法律評論 |
6 |
英美法系國家量刑程序中的"被害人影響陳述"制度介評 |
1 |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
甕怡潔 |
現代法學 |
3 |
英國的訊問同步錄音錄像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 |
1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法律系 |
陽繼寧 |
法學評論 |
1 |
不起訴裁量權的擴張與制約 |
1 |
國家檢察官學院 |
郭云忠 |
法學研究 |
6 |
法律實證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
1 |
北京政法職業學院 |
劉昂 |
法學家 |
1 |
遏制刑訊逼供的原理與機制研究 |
1 |
最高人民法院 |
李玉萍 |
法學家 |
2 |
中國法院的量刑程序改革 |
1 |
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研究中心) |
彭海青 |
比較法研究 |
2 |
律師獲取證據的方式與辯護風險難題的破解 |
1 |
北京市檢察院一分院 |
溫如敏;沙云飛 |
法學 |
5 |
上訴不加刑適用中的兩個問題 |
1 |
重慶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
孫啟福;李維睿 |
現代法學 |
6 |
論傳統司法對量刑規范化的啟示 |
1 |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
余劍 |
法學 |
11 |
被告人不認罪案件量刑程序模式選擇與程序展開 |
1 |
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檢察院 |
方海明 |
法學 |
10 |
刑事訴訟中“另案處理”情形的實證分析 |
1 |
廣東省珠海市人民檢察院 |
吳學艇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論刑事司法的協商性 |
1 |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 |
張朝霞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刑事和解 |
1 |
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檢察院 |
嚴明華 |
法學 |
11 |
檢察機關量刑建議偏差問題調查與評析 |
1 |
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檢察院 |
周福民 |
法學 |
12 |
強化公安派出所執法檢察監督的原因與方法 |
1 |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 |
肖波 |
法學 |
11 |
量刑程序形態的追問與設計 |
1 |
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檢察院 |
孟昭文;邱伯友;胡崇安 |
法學 |
3 |
輕微刑事案件快速辦理的現狀分析 |
(以上數據由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搜集整理,轉載務必標明出處)
相關鏈接:
法理學·2010年科研單位論文數統計/html/fxpd/4362.shtml
憲法學·2010年科研單位論文數統計/html/fxpd/4368.shtml
刑法學·2010年科研單位論文數統計/html/fxpd/4390.shtml
民法學·2010年科研單位論文數統計/html/fxpd/4391.shtml
行政法學·2010年科研單位論文數統計/html/fxpd/4371.shtml
民訴法學·2010年科研單位論文數統計/html/fxpd/4346.shtml
商法學·2010年科研單位論文數統計/html/fxpd/4394.shtml
經濟法學·2010年科研單位論文數統計/html/fxpd/4395.shtml
法制史學·2010年科研單位論文數統計/html/fxpd/4363.shtml
國際公法學·2010年科研單位論文數統計/html/fxpd/4431.shtml
國際私法學·2010年科研單位論文數統計/html/fxpd/4432.shtml
國際經濟法學·2010年科研單位論文數統計/html/fxpd/4415.shtml
(以上數據由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搜集整理,轉載務必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