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科總體評價
依據我部最近在本網“法學盤點”中發布的“商法學·2010年科研單位論文數統計”(/html/fxpd/4394.shtml),商法學在CLSCI(15種主要期刊)上發表論文數67篇(略高于09年的64篇),僅占總數1431(09年1406篇)篇中的4.68%(稍高于09年的4.55%)。其中,發表在三大權威刊物上的論文12篇(高于09年的6篇),占總數180篇(09年173篇)中的6.67%(09年3.47%)。
在所有商法學論文中,公司法32篇(09年41篇),商法總論13篇(09年8篇),保險法8篇(09年4篇),破產法5篇(09年4篇),金融法3篇,票據法3篇(09年1篇),信托法1篇(09年2篇),外資企業法1篇(09年2篇),海商法1篇。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
1.商法學研究整體表現一般。
在所列的13門學科中,商法學僅高于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但如果從大學科的角度來看,由于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都屬于國際法,因此商法論文數的實際排名墊底。如果拿商法學全年67篇的這份成績單跟民法學的全年275篇相比,差距更是顯而易見的。
應當說,無論是從教師的收入,還是從學生就業的需求度來看,商法學在法學中尚屬于香餑餑的學科。從師資情況看,商法學研究者在整個法學研究隊伍中人才濟濟。但從2009年和2010年的CLSCI論文數據來看,商法學成果始終難以與商法學顯著的市場地位和壯大的研究隊伍數量成正比。對商法學研究者而言,可能有過多的其他因素占據了研究者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出現成果數量難以與其他學科匹敵這一結果并不出人意料。這種狀況已經持續多年,希望商法學研究者能夠在沉默中實現爆發。
2.商法理論研究日趨成熟。
從上述論文分布中,可以看出公司法一如既往地處在商法學研究的核心,占商法學研究成果的47.76%,但這個比例已經大大低于去年的64.06%。這說明商法學中其他學科的成果數量在逐漸增多。商法總論和保險法成果數量要大大高于去年,特別是學者對商法總論研究的關注體現了我國商法學研究正逐漸走向成熟,商法理論體系正在進一步完善。
3.商法學研究狀況在逐漸改變。
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2010年商法學論文在絕對數量、占所有學科論文總數的比例以及發表在權威期刊上的數量都已經有所上升。尤其是發表在權威期刊上的數量更是較去年翻了一倍。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希望這一勢頭能夠持續下去。
二、研究隊伍總體評價
在2010年CLSCI商法學論文作者中,老一輩的權威學者有清華大學的王保樹教授等,中青年法學家(45歲及以上)有王欣新、沈貴明、傅廷中、董惠江、韓長印、廖益新等發表了論文,其余均為青年學者。青年學者中已經成名的包括馮果、蔣大興、王建文、任爾昕、李友根、朱羿錕、錢玉林等。從論文數量上來看,發表2篇以上論文的有10人,除了華東政法大學的沈貴明教授以外,其余均為65后的青年中堅力量。其中,武漢大學法學院馮果教授發表4篇,其余學者均發表兩篇,包括華東政法大學的沈貴明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蔣大興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韓長印教授、暨南大學法學院朱羿錕教授、中南大學法學院蔣建湘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李建偉教授、福建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張學文副研究員、華東政法大學孫宏濤副教授、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耿利航副教授。
以下是發表兩篇以上作者的年齡統計:
排名 |
姓名 |
篇數 |
三大權威期刊篇數 |
作者所屬年齡段 |
1 |
馮果 |
4 |
1 |
50歲以下 |
2 |
沈貴明 |
2 |
1 |
60歲以下 |
2 |
蔣大興 |
2 |
0 |
40歲以下 |
2 |
韓長印 |
2 |
1 |
50歲以下 |
2 |
朱羿錕 |
2 |
1 |
50歲以下 |
2 |
蔣建湘 |
2 |
1 |
50歲以下 |
2 |
李建偉 |
2 |
1 |
40歲以下 |
2 |
張學文 |
2 |
0 |
40歲以下 |
2 |
孫宏濤 |
2 |
0 |
40歲以下 |
2 |
耿利航 |
2 |
1 |
40歲以下 |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
1.高產作者數量有所提升。
與2009年相比,發表兩篇以上論文的學者大幅增加,與其他部門法相比,高產作者仍然數量不多。但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具有相當學術地位的中青年學者仍然筆耕不輟,如沈貴明教授(2009年1篇)、董惠江教授(2009年1篇)、韓長印教授(2009年1篇)等;一些青年才俊每年都有一定的學術成果面世,如蔣大興教授(2009年1篇)、李建偉教授(2009年3篇)、錢玉林教授(2009年2篇)、王東光博士(2009年1篇)等。希望上述學者能夠再接再厲,為商法學贏得更多的尊嚴。
2.青年學者成為研究的中堅力量。
上表中,60歲以下的高產作者1人,50歲以下的高產作者4人,40歲以下的高產作者5人。一批青年學者正在商法學界嶄露頭角,今后也必將成為商法學界的頂梁,在此祝愿他們一路走好。
三、法學院排名分析
67篇論文的作者來自39家法學科研機構,發表2篇以上論文的單位共有17家,其中3篇以上的只有4家,依次是:
名次 |
單位 |
總數 |
三大期刊 |
作者 |
1 |
華東政法大學 |
6 |
0 |
沈貴明(2)、孫宏濤(2)、王東光、李偉群 |
2 |
武漢大學 |
5 |
2 |
馮果(4)、溫世揚 |
3 |
上海交大凱原法學院 |
4 |
1 |
韓長印(2)、韓永強、崔香梅 |
4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4 |
1 |
王保樹、傅廷中、劉文科、孫英 |
5 |
北京大學法學院 |
2 |
0 |
蔣大興(2) |
5 |
中國政法大學 |
2 |
1 |
李建偉(2) |
5 |
外經貿大法學院 |
2 |
0 |
沈四寶、劉彥灃 |
5 |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 |
2 |
1 |
耿利航(2) |
5 |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 |
2 |
0 |
葛偉軍、王雄飛 |
5 |
吉林大學法學院 |
2 |
0 |
胡曉靜、車傳波 |
5 |
廈門大學法學院 |
2 |
0 |
廖益新、王蘭 |
5 |
中南大學法學院 |
2 |
1 |
蔣建湘(2) |
5 |
暨南大學法學院 |
2 |
1 |
朱羿錕(2) |
5 |
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
2 |
0 |
孫光焰、陳雪萍 |
5 |
浙江師范大學 |
2 |
1 |
陳醇、梁開銀 |
5 |
華中師大法學院 |
2 |
0 |
彭真明、陳業宏 |
5 |
福建省社科院法學所 |
2 |
0 |
張學文(2) |
上述17家單位發表了45篇文章,占全部論文的67.16%,從上表可見:
1.華東政法大學躍為第一名,09年冠軍隊北京大學法學院則以2篇收官。
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商法學發表論文數同2009年一樣,都是6篇,但從2009年的第二位升為榜首。近些年來,華東政法大學引進了一大批年輕的學者,意圖打造富有朝氣的研究力量,從論文數量穩步提高的現實來看,華政正在取得大踏步的前進。
相反,09年冠軍隊北京大學法學院原來以8篇遙遙領先,2010年卻慘淡經營。這充分說明,學術研究有大小年之分。我們期待著北大2011年的精彩表現!
從2010年情況看,商法學6篇就能獨占鰲頭,2篇就能入榜。去年的情況也大致相似。這表明商法學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其實對于一個學科的發展,關鍵在于領頭羊的持續發力。這需要華政、北大、武大、上海交大,尤其是實力強勁、今年表現不俗的清華,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振興商法學整個學科的重任。2011年,誰是那個拯救商法學的大兵?
2.個別學者的爆發對各學校的排位有顯著影響。
武漢大學去年并未上榜,今年則成為榜眼,進步之大出人意料,但主要源自馮果教授一人的“爆發”,他自己一人單獨或合著發表了4篇文章,不僅使得個人成為商法學論文發表數量的第一名,更大幅提升了武漢大學的排名。
除此之外,北京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中南大學法學院、暨南大學法學院、福建省社科院法學所之所以都以2篇總數榜上有名,也都是依靠個人之功。
3.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傳統商法學強校也一直榜上有名。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學校的商法學科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在2009年和2010年的統計中,也都榜上有名,但論文數量一直無法對其他高校形成壓倒性優勢,希望上述學校能夠更進一步。從兩年的數據來看,武漢大學的商法學論文數量也一直名列前茅,但由于武漢大學法學院的論文主要以自發為主,因此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武漢大學法學院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但令人欣慰的是,據說武漢大學法學院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這對熱愛武大的人們和對《法學評論》垂慕已久的作者來說都是好消息。
4.一些商法學新貴展現出蓬勃的朝氣。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作為“新貴”,為商法學界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氣。但是,這幾所法學院所面臨的問題是共同的,就是靠個別英雄單打獨斗。
5.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商法學,您為何不振作?
面對商法學這幾年并不亮麗的表現,即便是2010年位居第一的華政估計也笑不出來。可以說,在商法學的世界里還沒有真正的強隊,更沒有出現英雄孤獨求敗、東方不敗的情形。誰應當對這個學科的繁榮負起歷史的責任?是會長所在的單位清華?是法學領袖江平和江南才子方流芳所在的法大?是法學整體上名列全國第一、擁有眾多豪杰的人大?還是新秀滿營的北大?
在這里,我們暫時忘了2010年仍然沒有入榜的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因為據說這支曾經的夢之隊不以科研論文來論英雄。但我們不得不指出,作為中國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一面旗幟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您的商法學為何始終不爭氣?2009年,我們以為您只是錯過了朝陽;2010年,我們才發現,您還錯過了晚霞。2011年,您是否繼續告訴我們:所有神馬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