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科總體評價
依據我部最近在本網“法學盤點”中發布的“經濟法學·2010年科研單位論文數統計”(/html/fxpd/4395.shtml),經濟法學在15種主要期刊上發表論文數157篇(稍高于2009年的153篇),占總數1431篇中的10.98%(稍高于2009年的10.88%),在所列的13門學科中,僅次于民法學、法理學、刑法學,排在第四位。其中,發表在三大權威刊物上的論文13篇(高于2009年的10篇),占總數180篇(2009年173篇)中的7.22%(高于2009年的5.78%)。在所有經濟法學論文中,經濟法基礎理論26篇(2009年21篇),金融法37篇(2009年33篇),競爭法23篇(2009年21篇),財稅預算法11篇(2009年12篇),勞動法16篇(2009年19篇),環境與自然資源法24篇(2009年26篇),土地房地產管理法5篇(2009年6篇),消費者保護法3篇(2009年2篇),其他論文較為分散,基本上是每一個法律部門有一篇。
從經濟法學科科研成果總體情況來看,主要表現為以下特點:
1.經濟法學科整體表現較好。
2010年經濟法學科整體研究狀況基本符合其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與經濟法學科科研實力相當,與2009年相比,經濟法的排名并無變化,可以說是“穩穩當當”的一年。發表最多文章的是中國政法大學,達到了13篇,前10名至少發表了5篇,發表3篇以上的有18家單位,2篇以上的有25家單位。可說是,“多點開花,全面豐收”。
2.研究成果穩中有升。
與2009年相比,2010年經濟法學論文在絕對數量、占所有學科論文總數的比例以及發表在權威期刊上的數量都有進一步的提升,這在經濟法學科已經處于比較靠前排名的情況下尤其難能可貴。俗話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希望經濟法永遠都在進步。
3.經濟法研究仍然冷熱不均。
經濟法作為涵蓋法律部門最多的一門法律學科,學者們的研究熱情可以用冷熱不均來概括。其中,對于屬于經濟法主干的經濟法基礎理論、金融法、競爭法、財稅法、勞動法、環境與自然資源法等學科,研究者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這一點無論從研究隊伍的數量,還是從成果數量上來看,都予以了佐證。而一些冷門學科,如會計法、審計法等,則曲高和寡,經常是不定期,偶然性的發表個別論文。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這一狀況很是恰當。
4.研究狀況緊貼社會經濟生活。
經濟法可以說是最為緊貼社會經濟生活的法律。隨著我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立,經濟法規范大量頒布,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方面日益法治化。學界的理論研究也逐漸深入。如《反壟斷法》、《食品安全法》、《城鄉規劃法》等頒布后,在這些領域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成果,指導了實踐和法律的進一步完善,形成了以實踐促進研究,以研究帶動實踐的良好循環。
(二)研究隊伍總體評價
發表兩篇以上文章的作者共19人,其中北京大學法學院郭靂、北京大學法學院葉姍、遼寧大學法學院楊松、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劉水林發表了3篇,吉林大學法學院陳兵、華東政法大學陳婉玲、湖南大學法學院黎四奇、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秦國榮、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史際春、北京大學法學院唐應茂、清華大學法學院王明遠、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法學所謝增毅、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邢會強、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許多奇、福州大學法學院葉高芬、西南政法大學岳彩申、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張占江、中國政法大學趙紅梅、湖南大學法學院鄭鵬程等發表了2篇。
下表是發表兩篇以上文章作者年齡統計:
排名 |
姓名 |
篇數 |
三大權威期刊篇數 |
作者所屬年齡段 |
1 |
郭靂 |
3 |
0 |
40歲以下 |
1 |
葉姍 |
3 |
0 |
40歲以下 |
1 |
楊松 |
3 |
0 |
50歲以下 |
1 |
劉水林 |
3 |
1 |
50歲以下 |
5 |
趙紅梅 |
2 |
0 |
50歲以下 |
5 |
邢會強 |
2 |
0 |
40歲以下 |
5 |
陳兵 |
2 |
0 |
40歲以下 |
5 |
陳婉玲 |
2 |
0 |
50歲以下 |
5 |
黎四奇 |
2 |
0 |
40歲以下 |
5 |
秦國榮 |
2 |
1 |
50歲以下 |
5 |
史際春 |
2 |
2 |
60歲以下 |
5 |
唐應茂 |
2 |
0 |
40歲以下 |
5 |
王明遠 |
2 |
1 |
50歲以下 |
5 |
謝增毅 |
2 |
1 |
40歲以下 |
5 |
許多奇 |
2 |
0 |
40歲以下 |
5 |
葉高芬 |
2 |
0 |
40歲以下 |
5 |
岳彩申 |
2 |
0 |
50歲以下 |
5 |
張占江 |
2 |
1 |
40歲以下 |
5 |
鄭鵬程 |
2 |
1 |
50歲以下 |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
1.高產作者數量有所提升。
與2009年相比,發表兩篇以上論文的學者大幅增加,由12人增加到19人,與其他部門法相比,高產作者絕對數量也屬于上游。這體現了經濟法學科的強大底蘊。
2.青年學者成為研究的中堅力量。
上表中,60歲以下的高產作者1人,50歲以下的高產作者8人,40歲以下的高產作者10人。由此可見,中青年學者,尤其是青年新秀已經扛起經濟法學界的研究大旗,在此衷心祝愿他們能夠再接再厲,多出好成果。
3.老中青三代學者薪火相傳。
在學者中,老一輩法學家楊紫煊教授仍有成果面世,可謂老當益壯。成名中青年法學家(45歲及以上)中蔡守秋(2009年1篇)、史際春、徐孟洲、王燦發、李曙光、張士元、岳彩申、趙紅梅(2009年2篇)、董保華(2009年1篇)、單飛躍(2009年1篇)、黎建飛(2009年2篇)、王先林、鄭尚元(2009年1篇)、周友蘇(2009年1篇)等仍然筆耕不輟。青年新秀們更是呈現出江山代有人才出的局面,涌現出如劉燕(2009年1篇)、王明遠(2009年1篇)、魯籬(2009年1篇)、謝增毅(2009年1篇)、邢會強(2009年2篇)、戴龍(2009年1篇)、崔威(2009年2篇)、郭靂(2009年1篇)、葉姍(2009年1篇)等一大批優秀學者。從梯隊構成來看,老中青形成金字塔形態,由老到青數量逐漸增多,青年學者構成金字塔堅實的基礎。這預示著經濟法的發展后勁十足,不會出現斷層。
(三)法學院排名分析
157篇論文的作者來自57家法學科研機構,以下是排名前10位的單位:
名次 |
單位 |
總數 |
三大期刊 |
作者 |
1 |
中國政法大學 |
13 |
1 |
趙紅梅(2)、李曙光、王燦發、劉繼峰、曹明德(李玉梅)、周昀、喜佳、孫穎、徐光東、戴龍、崔威、王旸 |
2 |
北京大學法學院 |
11 |
0 |
郭靂(3)(張濤)、葉姍(3)、唐應茂(2)、楊紫煊、劉燕、樓建波 |
2 |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 |
11 |
0 |
許多奇(2)、張占江(2)(徐士英)、王先林、李劍、潘志成、何淵、李俊峰、李泠燁、萬曙春 |
4 |
西南政法大學 |
9 |
0 |
岳彩申(2)(楊青貴)、李燕、楊建學、張怡、陳治、李滿奎、李雄(劉山川)、胡元聰 |
5 |
華東政法大學 |
8 |
0 |
陳婉玲(2)、董保華、何穎、王月明、劉鏐、胡改蓉、伍巧芳 |
5 |
武漢大學法學院(及國際法研究所) |
8 |
0 |
蔡守秋(吳賢靜)、秦天寶(劉靜)、杜群、李仁真、王樹義(吳宇)、黃莎(李廣兵)、劉三木、何堅 |
7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7 |
2 |
史濟春(3)(宋槿籬、趙忠龍)、徐孟洲、黎建飛、劉媛、周珂 |
8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6 |
1 |
王明遠(2)、朱慈蘊、鄭尚元、王敏、王洪亮 |
8 |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 |
6 |
2 |
劉水林(3)、鄭少華、單飛躍、胡苑(鄭少華) |
10 |
湖南大學法學院 |
5 |
1 |
鄭鵬程(2)、黎四奇(2)、陳運來 |
上述10家單位發表了84篇論文,占全部論文的53.5%。從上表可見:
1.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法學院實力強勁。
中國政法大學發表了13篇,北京大學發表了11篇,而且2009年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法學院發表的論文數分別為11篇和15篇,穩居狀元和榜眼,只不過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位置已經易位,但基本排名比較穩定。由此可見,相對于其他學校而言,這兩所高校在經濟法學科上已經獨占鰲頭。
2.西南政法大學終于爆發。
西南政法大學作為老牌的經濟法強勢學校,近些年來一直波瀾不驚。今年終于比2009年有所起色,并將名次提升到第四名,但這只能算是一次小小的爆發。我們希望西政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重鑄當年的西政奇跡,重現昔日經濟法老大的氣勢。
3.學界新貴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沖勁十足。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以7篇論文并列第五,今年更是發表了11篇,與北京大學法學院并列第二名。從這兩年上海交大的發展態勢來看,這一年輕的學界新貴充滿了朝氣和沖勁,表現出蓬勃向上之勢。希望他們能夠保持住這一沖勁,在經濟法列強中站穩腳跟。
4. 武漢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等傳統經濟法學強校也一直榜上有名。
武漢大學法學院(及國際法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等傳統經濟法學強校一直處于榜單的中游。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這兩年來經濟法學科論文數量2009年并列第五,今年并列第七,雖然沒有名列前茅,但也一直榜上有名。希望這僅僅是一時之態,盼望近些年引進的青年學者早日爆發,使得名次有所進步。武漢大學法學院(及國際法研究所)一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處于第一梯隊末位,或第二梯隊首位。但與2009年的論文特點一樣,武漢大學法學院(及國際法研究所)的論文幾乎發表在《法學評論》之上。希望
5.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等繼續加快追趕的步伐,對傳統經濟法強校帶來極大壓力。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已經完成蛻變,成功擠進第一梯隊,而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則正在繼續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走過的道路,對傳統經濟法強校帶來極大的壓力。希望這支年輕的力量能夠對一些暮氣沉沉的高校帶來沖擊和動力。
6. 個別學者的爆發對各學校的排位有顯著影響。
遼寧大學法學院2009年發表了2篇,基本上是陪太子讀書,今年有所起色,以4篇擠到11名,登上前10名榜單似乎并不是妄想。但這主要源自
除此之外,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吉林大學法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福州大學法學院的排名也幾乎靠個人之功。
由于商法學和經濟法學很多領域存在交叉,我們在做統計分析時難免會依自身主觀判斷來進行分類,因此存在一些同一學者發表的不同論文中有些被分到商法學分類之中,有些被分到經濟法學分類之中,不準確之處敬請各位賢達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