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蓬勃發展。老中青三代法學家和最新一代的法學青年薪火相傳,共同為繁榮法學研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正如人生路上的偶爾停足是為了整理心情、調整步伐、養精蓄銳以待更好的出發,今天我們或許也有必要靜下來,對法學論文被引證數進行統計分析,盤點這30年來法學家的貢獻,審視繁華的背后究竟是“真金白銀”,還只是“看起來很美”;到底是誰一路豪情,又有誰風華不再;有哪些文章被人奉為經典,一遍遍傳頌,又有哪些文章發表了卻似乎從來都沒有存在過。
我們相信,新中國的法治歷程曲曲折折,不同時代的法學家都有不同的貢獻,即便同一時代法學家的貢獻也各有不同。有人積極參與國家的立法和司法改革,有人為民主法治布道吶喊,有人則選擇默默的著書立說。即便同為著書立說,有人出版專著,有人更傾向于發表論文;有人宏篇大論,有人惜墨如金。因此,我們實在難以用同一種標準對全部法學家的貢獻做出評判。這里,我們能做的只是對法學核心期刊論文的被引證數進行統計分析。我們承認,由于被統計的核心期刊只有15種、論文發表時間各有不同、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數量并不整齊、不同問題的關注度有所不同,統計分析勢必不能全面地反映某一法學者或某一論文的影響力和知識貢獻。尤其是,考慮到長期以來我國法學研究的學術規范不強,某些專家學者的學術貢獻未能如實地表現為引證率的數字。盡管如此,畢竟“做比不做強”,在現有的條件下,或許我們的統計正是了解法學研究現狀、走進法學研究大師的一種切實的努力。
為此,我們試圖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以某一法學者為統計單位,以學科和姓名為序,統計該法學者所有被引證數超過20的論文篇數(含論文題目,期刊,年月份),以及這些論文的總引證數,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某一學科法學者的高引證論文篇數、單篇引證數、總引證數的綜合分析,最后進行整個法學科的綜合分析。
我們深知,這樣的統計分析可能有人歡喜有人愁,但是為了中國法學真正的繁榮,為了更多法學學者的雄起和勇于擔當,我們愿意接受來自各方的建議、批評和質疑。當然,我們更感謝很多朋友一如既往的理解、包容和支持。
謝謝各位關注!
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