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 計 說 明
為了讓廣大法學界同仁了解我國各法學科研單位在不同學科的研究狀況對比,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決定:根據不同的學科,對2009年度重要法學期刊所發表的論文進行統計并予以發布。以后我部將繼續發布年中、年度相關統計數據。
由于該項工作任務繁重,因此我們僅選取了《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法商研究》、《政法論壇》、《中外法學》、《法律科學》、《現代法學》、《法學》、《法學評論》、《法制與社會發展》、《環球法律評論》、《法學家》、《比較法研究》、《清華法學》等共15種刊物。有鑒于此,我們所發布信息未必能全面、準確地反映某科研單位在具體學科上的研究實力。
該項工作涵蓋法理學、法律史學、憲法學、行政法學、刑法學、民法學、商法學、經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國際公法學、國際私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等13門學科。我們本著對各科研單位客觀、負責的態度進行認真統計,然其結果難免存在瑕疵,望讀者不吝指正。
現發布2009年度各科研單位發表刑法學論文數的統計表格,我們將于近期先后發布其他學科的統計結果,敬請關注。
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
2009年各科研單位發表 刑法學 論文數統計(177篇) | |||||
篇數 | 單位 | 作者 | 刊物名稱 | 期數 | 文章標題 |
17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張明楷 | 中國法學 | 2 | 論表面的構成要件要素 |
黎宏 | 中國法學 | 1 | 論財產犯中的占有 | ||
車浩 | 法學研究 | 5 | 假定因果關系、結果避免可能性與客觀歸責 | ||
張明楷 | 法學研究 | 1 | 期待可能性理論的梳理 | ||
張明楷 | 中國社會科學 | 1 | 行為無價值論的疑問 | ||
張明楷 | 清華法學 | 1 | 非法使用信用卡在ATM機取款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 ||
張明楷 | 現代法學 | 6 | 以違法與責任為支柱構建犯罪論體系 | ||
張明楷 | 政法論壇 | 5 | 法定刑升格條件的認識 | ||
張明楷 | 中外法學 | 1 | 許霆案的刑法學分析 | ||
周光權 | 現代法學 | 2 | 明知與刑事推定 | ||
周光權 | 現代法學 | 6 | 犯罪構成四要件說的缺陷:實務考察 | ||
黎宏 | 法商研究 | 4 | 死刑緩期執行制度新解 | ||
黎宏 | 清華法學 | 2 | 關于“刑事責任”的另一種理解 | ||
勞東燕 | 比較法研究 | 1 | 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模式 | ||
勞東燕 | 政法論壇 | 1 | 犯罪故意理論的反思與重構 | ||
車浩 | 政法論壇 | 3 | 從間接正犯到直接正犯 | ||
緱澤昆 | 清華法學 | 5 | 詐騙罪中被害人的懷疑與錯誤 | ||
15 | 北京大學法學院 | 陳興良 | 中國法學 | 5 | 行為論的正本清源 |
陳興良 | 法學研究 | 6 | 客觀歸責的體系性地位 | ||
儲槐植 | 現代法學 | 6 | 犯罪構成理論結構比較論略 | ||
儲槐植 | 中外法學 | 6 | 刑法契約化 | ||
陳興良 | 清華法學 | 2 | 從刑事責任理論到責任主義 | ||
陳興良 | 中外法學 | 1 | 利用柜員機故障惡意取款行為之定性研究 | ||
陳興良 | 法學 | 7 | 刑法因果關系:從哲學回歸刑法學 | ||
陳興良 | 現代法學 | 6 | 四要件犯罪構成的結構性缺失及其顛覆 | ||
梁根林 | 清華法學 | 2 | 責任主義原則及其例外 | ||
王新 | 比較法研究 | 2 | 追溯美國反洗錢立法之發展 | ||
王新 | 中外法學 | 3 | 國際視野中的我國反洗錢罪名體系研究 | ||
彭冰 | 清華法學 | 3 | 非法集資活動的刑法規制 | ||
常磊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4 | 犯罪對象概念的批判性考察 | ||
蔡桂生 | 清華法學 | 6 | 梅茨格爾犯罪階層體系的新康德主義根基 | ||
焦旭鵬 | 中外法學 | 6 | 刑法在社會中的角色 | ||
14 |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及刑科院) | 高銘暄 趙秉志 陰建峰 | 法學 | 5 | 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實行特赦的時代價值與構想 |
儲槐植 魏穎華 | 法律科學 | 3 | 刑法應用觀念 | ||
趙秉志 彭新林 | 法學 | 2 | 我國死刑制度改革的路徑與步驟 | ||
趙秉志 彭新林 | 法學評論 | 5 | “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范圍如何界定 | ||
趙秉志 | 環球法律評論 | 5 | 我國內地與港澳特區之間被判刑人移管機制構建探討 | ||
黃風 | 法學家 | 4 | 論對犯罪收益的民事沒收 | ||
黃風 王君祥 | 法學 | 6 | 關于建立我國區際逮捕令制度的設想 | ||
王秀梅 | 法學評論 | 4 | 論賄賂犯罪的破窗理論與零容忍懲治對策 | ||
王志祥 | 法商研究 | 6 | 我國減刑、假釋制度改革路徑前瞻 | ||
王俊平 | 法學評論 | 2 | “共同實行犯的既遂與未遂形態并存說” 之質疑 | ||
陳雷 | 政法論壇 | 1 | 當前我國貪官外逃的基本特點及預防措施 | ||
袁彬 | 法學 | 1 | 死刑民意及其內部沖突的調查與分析 | ||
趙合理 | 法律科學 | 1 | 論共同犯罪中的身份 | ||
邢馨宇 | 現代法學 | 3 | 有利被告的中國歷史話語 | ||
12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高銘暄 | 中國法學 | 2 | 論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的合理性暨對中國刑法學體系的堅持 |
劉明祥 | 法學 | 9 | 有必要增設危險駕駛致人死傷罪 | ||
劉明祥 | 法學家 | 2 | 論解決罰金刑執行難題的立法途徑 | ||
劉明祥 | 中外法學 | 1 | 許霆案的定性:盜竊還是信用卡詐騙 | ||
劉明祥 | 清華法學 | 1 | 再論用信用卡在ATM機上惡意取款的行為性質 | ||
謝望原 | 中國法學 | 3 | 論刑事政策對刑法理論的影響 | ||
田宏杰 | 政法論壇 | 6 | 侵犯商業秘密罪的規范解讀和司法適用 | ||
時延安 | 法學評論 | 4 | 中美精神病人強制醫療制度之比較 | ||
付立慶 | 法學 | 4 | “躲貓貓事件”發生的根源在于制度性缺陷 | ||
付立慶 | 法律科學 | 2 | 犯罪構成理論體系改造研究的現場敘事 | ||
付立慶 | 法學家 | 3 | 論綁架罪的修正構成的解釋與適用 | ||
葉旺春 | 現代法學 | 6 | 論我國土地刑法規范的缺陷及其完善 | ||
12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簡基松 | 中國法學 | 6 | 防范量刑偏差之非傳統理路 |
張克文 | 法學研究 | 3 | 擬制犯罪和擬制刑事責任 | ||
齊文遠 周詳 | 法學 | 6 | 習水嫖宿幼女案中行為人的犯罪性質 | ||
童德華 | 中外法學 | 4 | 罪責構造的向度及程式化轉向 | ||
童德華 資琳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2 | 刑法解釋中的合理性訴求 | ||
童德華 | 法學 | 6 | 嫖宿幼女行為的法條競合問題 | ||
王良順 | 法學家 | 5 | 論量刑根據 | ||
王良順 | 環球法律評論 | 6 | 美國法人犯罪的歸責 | ||
蘇彩霞 | 現代法學 | 4 | 實質刑法解釋合理實現的程序性論證規則 | ||
周詳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犯罪客體研究的實證化思路 | ||
董邦俊 | 法學評論 | 4 | 妨害公務罪中的“暴力”行為解讀 | ||
徐立 胡劍波 | 法商研究 | 5 | “許霆案”減輕處罰的根據與幅度分析 | ||
10 | 華東政法大學 | 劉憲權 | 法學研究 | 4 | 罪數形態理論正本清源 |
劉憲權 | 法學 | 9 | 處理高危駕車肇事案件的應然標準 | ||
楊興培 | 政法論壇 | 5 | “犯罪客體”非法治成分批判 | ||
楊興培 | 法學 | 9 | 犯罪構成的中國春秋 | ||
何萍 | 法學 | 8 | 論特殊防衛中的犯罪侵害 | ||
毛玲玲 | 法學 | 7 | 金融犯罪的新態勢及刑法應對 | ||
孫萬懷 | 法律科學 | 2 | 互易毒品行為的刑法性質評析 | ||
王玉玨 | 法學 | 10 | 交通肇事后報警并保護現場應屬“自動投案” | ||
薛進展 楊超英 | 法學 | 6 | 受賄關聯行為的罪數認定依據探討 | ||
鄭偉 | 法學 | 12 | 就這樣動搖了共同犯罪的根基 | ||
10 | 西北政法大學 | 賈宇 | 中國法學 | 6 | 論共同故意中的認識因素 |
周少華 | 法學 | 4 | 刑法之適應性及其法治意義 | ||
王政勛 | 法律科學 | 6 | 范疇理論與刑法解釋立場 | ||
王政勛 | 中外法學 | 3 | 從圖式理論看刑法解釋立場 | ||
舒洪水 賈宇 | 法學家 | 1 | 全球化時代的知識產權犯罪及其防治 | ||
舒洪水 賈宇 | 政法論壇 | 2 | 共同身份犯罪探析 | ||
舒洪水 賈宇 | 法律科學 | 5 | 刑法解釋論綱 | ||
龍洋 | 法學評論 | 5 | 論保險詐騙罪的著手 | ||
龍洋 | 法律科學 | 4 | 論轉化犯立法的理論根據 | ||
王耀忠 | 法律科學 | 3 | 我國刑法中“其他”用語之探究 | ||
7 | 武漢大學法學院 | 林亞剛 | 法學評論 | 3 | 反復實施危害行為的成罪及處罰模式探討 |
王明輝 | 法學評論 | 3 | 關于罪數論共性機理之探討 | ||
肖志鋒 | 法學評論 | 3 | 間接正犯的正犯性學說述評 | ||
葉小琴 | 法學評論 | 3 | 論刑法的趨同 | ||
張羽 | 法學評論 | 1 | 受賄共同犯罪若干問題探究 | ||
彭文華 | 法學評論 | 2 | 論刑事法治視野中的犯罪既遂標準 | ||
陳 璇 | 法學評論 | 1 | 正當防衛中風險分擔原則之提倡 | ||
6 | 中國政法大學 | 薛瑞麟 | 比較法研究 | 3 | 遲來的反批評 |
楊高峰 | 法學評論 | 4 | 論犯罪客體的理論重構 | ||
5 | 西南政法大學 | 梅傳強 胡江 | 法學 | 9 | 危險駕駛行為入罪的分類分析 |
王利榮 | 法律科學 | 4 | 也是犯罪與責任相均衡 | ||
王利榮 | 法學研究 | 2 | 對常見犯罪量刑基準的經驗分析 | ||
石經海 | 現代法學 | 3 | “量刑規范化”解讀 | ||
趙興洪 | 法學 | 11 | 確立先例標準促進死緩適用之規范化 | ||
4 | 復旦大學法學院 | 汪明亮 | 中國法學 | 1 | 基于社會資本解釋范式的刑事政策研究 |
杜宇 | 法學研究 | 1 | 刑事和解與傳統刑事責任理論 | ||
汪明亮 | 法商研究 | 6 | 嚴懲“酒駕”肇事犯罪觀念之反思 | ||
汪明亮 | 現代法學 | 5 | 論定罪量刑的社會學模式 | ||
4 | 東南大學法學院 | 劉艷紅 | 中國法學 | 4 | 調節性刑罰恕免事由 |
劉艷紅 | 現代法學 | 2 | 包容性刑事法治國之構建與提倡 | ||
歐陽本祺 | 法學 | 3 | 對《刑法》第 17 條第 2 款的另一種解釋 | ||
歐陽本祺 | 法學評論 | 6 | 規范違反說之批判 | ||
3 |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 | 白斌 | 法學研究 | 4 | 刑法的困境與憲法的解答--規范憲法學視野中的許霆案 |
葉良芳 | 法學 | 6 | 存與廢:嫖宿幼女罪罪名設立之審視 | ||
高艷東 | 現代法學 | 5 | 量刑與定罪互動論:為了量刑公正可變換罪名 | ||
3 | 吉林大學法學院 | 徐岱 | 法學研究 | 3 | 刑法解釋學的獨立品格 |
單勇 張旭 | 法商研究 | 3 | “前理解”對刑法解釋的消極影響及其控制 | ||
李立豐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美國法的"刑"與"非刑" | ||
3 |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 | 馮亞東 | 現代法學 | 4 | 對我國犯罪構成體系的完善性分析 |
馮亞東 | 法學研究 | 5 | 犯罪構成與諸特殊形態之關系辨析 | ||
馮亞東 | 法學家 | 2 | 中德(日)犯罪成立體系比較分析 | ||
3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張智輝 | 法學研究 | 5 | 受賄罪立法問題研究 |
張智輝 | 現代法學 | 6 | 國際刑法的國內立法研究 | ||
石磊 | 法商研究 | 2 | 單位犯罪意志研究 | ||
3 | 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檢察院 | 華關根 王媛媛 馮云 | 法學 | 5 | 論危險犯在我國刑事立法中的適度擴展 |
王恩海 | 法學 | 9 | 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中并罰的適用標準 | ||
周建中 胡佳 曹俊華 | 法學 | 5 | 危險犯的具體實踐認定 | ||
2 | 廈門大學法學院 | 陳曉明 | 法學研究 | 6 | 風險社會之刑法應對 |
李蘭英 | 政法論壇 | 3 | 量刑的技術與情感 | ||
2 | 山東大學法學院 | 劉軍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被害人謹慎義務的對弈思考 |
柳忠衛 | 法學評論 | 1 | 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罪疑難、爭議問題研究 | ||
2 | 黑龍江大學法學院 | 董玉庭 | 中國法學 | 2 | 論疑罪的語境 |
董玉庭 | 現代法學 | 3 | 論法律疑罪的本質及克服 | ||
2 |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 | 王昭武 肖凱 | 法學 | 12 |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認定中的若干問題 |
李曉明 | 法學評論 | 5 | 歐美“輕輕重重”刑事政策及其借鑒 | ||
2 | 中南大學法學院 | 陳云良 周新 | 法學評論 | 2 | 虛擬財產刑法保護路徑之選擇 |
王飛躍 | 法律科學 | 4 | 論一罪累計數量處罰制度的合理性 | ||
2 | 揚州大學法學院 | 高永明 | 法律科學 | 6 | 刑事責任地位比較研究 |
萬國海 | 法學 | 9 | 從原因自由行為理論辨析醉酒肇事的行為性質 | ||
2 |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 蔡道通 | 法律科學 | 5 | 論“塔甘采夫”犯罪論體系的不可行 |
姜濤 | 環球法律評論 | 2 | 勞動刑法:西方經驗與中國建構 | ||
2 | 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 | 王昭振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1 | 類型思維:刑法中規范構成要件要素存在的法理根據 |
王昭振 | 法學評論 | 2 | 論規范構成要件要素的刑法內涵與類型 | ||
1 | 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 顧肖榮 | 法學 | 8 | 金融刑法的制度能力建設與抵御金融風險 |
1 | 南京大學法學院 | 秦宗文 | 法商研究 | 1 | 中國控制死刑的博弈論分析 |
1 |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 | 張紹謙 鄭列 | 法學 | 3 | “財產性利益”型賄賂相關問題探討 |
1 | 湘潭大學法學院 | 黃明儒 | 法律科學 | 3 | 論行政刑法規范的適用與罪刑法定原則 |
1 | 海南大學法學院 | 童偉華 | 環球法律評論 | 6 | 日本刑法中“不法原因給付與侵占”述評 |
1 | 暨南大學法學院 | 楊丹 | 法學家 | 6 | 醫療刑法研究 |
1 | 南昌大學法學院 | 周建達 | 環球法律評論 | 1 | 論犯罪危害性評價的屬性 |
1 | 深圳大學法學院 | 吳學斌 | 清華法學 | 2 | 規范責任論視野下的違法性認識與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 |
1 | 廣州大學法學院 | 邵維國 | 法商研究 | 4 | 犯罪只能是價值判斷 |
1 | 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 | 肖世杰 | 法學家 | 5 | 中德(日)量刑基準之比較研究 |
1 | 國家檢察官學院 | 吳飛飛 | 現代法學 | 4 | 身份犯的處罰根據論 |
1 | 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 | 唐稷堯 | 中外法學 | 6 | 事實、價值與選擇:關于我國刑法立法解釋的思考 |
1 | 杭州師范大學法學院 | 李安 | 中外法學 | 6 | 量刑實證研究的方法論檢視 |
1 | 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 王水明 劉曉虎 | 法律科學 | 2 | 刑法中的人道問題 |
1 | 華僑大學法學院 | 閻二鵬 | 中國法學 | 3 | 擴張正犯概念體系的建構 |
1 | 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 | 康誠 | 法學評論 | 5 | 論相對刑事責任年齡人的罪名適用 |
1 | 南京財經大學法學院 | 錢葉六 | 法學評論 | 1 | 不作為犯的實行行為及其著手之認定 |
1 |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 桂亞勝 | 法商研究 | 3 | 復雜客體泛化現象之檢討 |
1 |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 陳開琦 | 法學評論 | 6 | 犯罪對象的二元結構論 |
1 | 江蘇警官學院 | 劉蔚文 | 法商研究 | 1 | 侵犯商業秘密罪中“重大損失”司法認定的實證研究 |
1 | 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 李凱 | 法商研究 | 6 | 醉酒駕車肇事案件定性問題之思考 |
1 | 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 | 蘇永生 | 法制與社會發展 | 5 | 論罪刑法定原則與民族習慣法 |
1 |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 | 項谷 高帆 張菁 | 法學 | 11 | 嚴重暴力犯罪死刑適用的酌定標準 |
1 | 湖北省政法委員會 | 張正新 | 法學評論 | 6 | 在履行職責與正當防衛之間 |
1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 | 王立志 | 法學 | 8 | 隱私權刑法保護之困境及因應 |
1 |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 | 翟中東 | 法學家 | 2 | 關于重新犯罪防治政策調整的思考 |
1 | 福建警察學院 | 周建軍 | 法律科學 | 6 | 變革社會中的刑事政治問題 |
1 | 《法學》雜志社 | 付強 | 法學 | 10 | 合理界定法條競合的基本范圍 |
1 |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法律系 | 徐英軍 | 政法論壇 | 2 | 刑法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應然回應 |
1 | 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法律系 | 胡平 | 法學評論 | 6 | 走私犯罪未遂犯與既遂犯的再辨析 |
(以上信息由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編輯,轉載務必載明出處) |
相關鏈接: 2009年度法學各學科論文發表情況統計與分析(/html/xjdt/2600.html) 民法學·2009年各科研單位發表論文數統計(/html/fxpd/2589.html) 刑事訴訟法學·2009年各科研單位發表論文數統計(/html/fxpd/2610.html) 行政法學·2009年各科研單位發表論文數統計(/html/fxpd/2611.html) 法制史學·2009年各科研單位發表論文數統計(/html/fxpd/2614.html) 商法學·2009年各科研單位發表論文數統計(/html/fxpd/2619.html) 國際公法學·2009年各科研單位發表論文數統計(/html/fxpd/2631.html) 國際私學·2009年各科研單位發表論文數統計(/html/fxpd/2632.html) 國際經濟法學·2009年各科研單位發表論文數統計(/html/fxpd/2633.html) 法理學·2009年各科研單位發表論文數統計(/html/fxpd/2658.html)
民事訴訟法學·2009年各科研單位發表論文數統計(/html/fxpd/2601.html)
刑法學·2009年度各科研單位發表論文數統計(/html/fxpd/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