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式現代化所要完成的重大實踐之一。要想建設中國法治,就必須弄清楚什么是法治,中國法治是什么類型的法治,它的決定因素是什么,它的各項具體機制是什么,它可以分為哪些階段等。解決這些重大的法治建設問題,需要對口法學意識形態的指導。在本性上,只有馬克思主義法學能夠滿足這個需求。
馬克思主義法學不僅需要對口中國法治建設,更應該具備指導和推動法治建設的能力。社會主義法治是比資本主義法治位階更高的法治形態,建設難度非常大,面對的細節問題更多,解決起來更加不容易。因此,需要指導法治建設的理論形態擁有更加強大的法學能力,成為高能法學,并且產生足夠多的法學接口,才能高效釋放法學指導力量。然而,馬克思主義法學暫時還難以全面滿足這些需求。它的基本范疇、基本原理和基本邏輯,還沒有被深度厘清并且高效表述,以至于基于現在的學科水平,馬克思主義法學還很難為中國法治建設提供足夠的法學理論支撐。
要想整體提高它的法學能力,必須先界定范疇本身,并找到它的基本適域。有學者提供了自己的思考,大致有幾種典型觀點。黎青從發展史角度出發,認為“馬克思主義法學是伴隨著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而產生的,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由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而由各國共產黨人以及無數馬克思主義法學家所豐富和發展”楊貽澤引入立場觀點和方法,揭示道:“馬克思主義法學是客觀存在,從根本上講,是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的觀察和分析判斷法律、法律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根據這一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在法學發展史上,人們第一次找到了科學地回答和解決法的產生、本質、特征、作用、發展規律等基本問題的理論武器,從而能科學地分析法的過去認識法的今天,預見法的未來,形成了同歷史上一切剝削階級法學根本不同的馬克思主義法學體系。”孫國華教授這樣界定:“馬克思主義法學是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來研究法律現實的一切法學學科的總稱。”與孫教授不同,李步云教授從派別角度加以描述:“馬克思主義法學及其法學原理,是一種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而得名的法學派別。它是伴隨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出現而產生的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公丕祥教授著重從科學性角度厘定,認為“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法學誕生以后,法學才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產生及其演變,是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其中每一個階段都是這一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環節。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都以自己的特殊的質構成了在整個過程中所居的特殊地位,從而表現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以馬克思的名字為標志的馬克思主義法學,是一個具有高度科學性和強大生命力的法學理論體系。”楊宗科教授則解釋了它的立場和唯物史觀內涵:“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是一種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立場、堅持唯物史觀的方法,堅持中國實踐、中國特色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具有真理性、人民性和實踐性的科學的法律思想體系,它具有跨越時代的正確性和跨越國度的影響力,它是指導人類實現解放、發展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屬于人民的法律理論。”
由上可見,學界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界定呈現越來越豐富的成長趨勢。學界早期的研究方向正確,但描述更加政治化,這適配當時法學建設要求還不濃重的歷史狀態。近期的界定增加了不少學科細化的內容使相關界定更加科學豐富。當代法治日趨發展,問題不斷展現,既有的范疇梳理已不能完全滿足法治建設需要。時勢要求精準定義馬克思主義法學。只有精細才能找到細節落實點,才能精準發力。所以應該根據現實需要針對性發展,需要把它的內涵、屬性、概念、種差以及外延都界分清楚,從而確定這個基礎性的范疇。這需要弄清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使命。
一、馬克思主義是干什么的?
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通過組織無產階級政黨,促進無產階級革命,以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作為根本目標的意識系統。具體來說,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向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進而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這就為整個理論系統設置了根本推進器和判斷標準。而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直接前提是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的根本目標,就是打碎資產階級統治,讓他們失去國家政權,從而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政權,這樣才能把政治指針調整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刻度上來。這也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根本使命和直接前提的承載者,只能是無產階級即工人階級。如馬克思所言,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無產階級的領導是馬克思主義實現的根本需要。同時根據現實需要,彈性兼顧其他階級和階層的合理需求。在具體的社會制度上,也呈現出類似的彈性的主輔匹配。二者根據不同階段不同需要的變化,實現彈性的主輔匹配。反映到政黨關系上,無產階級政黨占據主導地位,而其他政黨根據自己的歷史貢獻按比例參與政權。
可見,馬克思主義的根本使命主要是論證應該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制度、由什么階級來推動、具體由什么政黨來帶領,所以政治性特別強烈。基于它的根本使命,馬克思主義內生五個理論指向:第一,論證無產階級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承載階級;第二,揭示公有制主導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第三,確定無產階級領導權是社會主義的政治根本;第四,確保無產階級政黨即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第五,探索社會主義具體實現路徑。其中,公有制主導、無產階級領導權和共產黨的領導,意味著經濟基礎、政治基礎和全局推動力量,是定盤性的核心三項。而按照推動者優先的基本原則,共產黨的領導具有全盤決定性。由此,馬克思主義內在要求承認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集中表現為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維護公有制主體地位和確保無產階級領導權三大指向。這三大指向為論證馬克思主義類學科的范疇樹立基本方向,也為原理的形成奠定框架基礎。
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意識形態,可以直接引導各個學科的建設。它指向哪里,具體學科就應該跟進到哪里,體現出強烈的同向指導性。而它對法學的引導,落實為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形成和建設上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任務,馬克思主義法學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作為根本目標,具體衍生出五個歷史任務:第一,論證社會主義法治必然建成;第二,論證通過法治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第三,論證通過法治確保公有制神圣不可侵犯;第四,論證通過法治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第五,論證社會主義法治的具體實現路徑。而中間三項,構成馬克思主義法學得以奠基的關鍵所在。要想完成上述歷史任務,就必須深入發展馬克思主義法學作為邏輯起點,就是深入認識馬克思主義法學是什么。
二、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界定
概括來說,馬克思主義法學是馬克思主義法理學,具有強大的統籌概括性,可以運用到整個法學系統的建構。
(一)法理學指向
法學的宏觀統籌部分,就是法學理論。基于學科共鳴感,馬克思主義最能吸引法學中的法理學部分。也就是說,法理學是法學各學科中最能直接接收馬克思主義指導能量的第一感應體。此外““法學”這個范疇本身也內生統籌性和橫跨性,天生具有抽象概括性,意即“統籌性的法學”。能在統籌性上與之對應的學科,只有法理學即法學理論。法學理論的研究課題具有抽象概括性,天然具有統籌性和普遍適用性。比如法理學中對于“法”的定義和闡述,在任何部門法學中都可以適用。所以,基于特性吻合,法理學天然代表“法學”。
法學在西方發展較為成熟,近代以來逐漸系統化。從西方法學衍生過程觀照,能夠稱之為“法學”的基本上都是法理學。如西方自然法學、實證主義法學和社會法學三大法學派別,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其他多樣小位法學,如利益法學、目的法學或者綜合主義法學等,都是特指法理學分支及其在大分支基礎上演化出的細節化分支。不僅西方如此,我國法學界也早已形成心理慣性,在說到某個法學形態時,更大程度上意指法學形態即法學理論,而談及某個部門法學時,則更加傾向于使用具體詞匯加以指代,如“憲法學”“民法學”或者“刑法學”等。從學科效率視角來說,把馬克思主義法學放寬到所有學科,容易產生內在的邏輯混亂和低效。
由上,馬克思主義本身最容易吸引法理學,而法學本身也只有法理學最能代表它。所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指的就是馬克思主義法理學。因此論及馬克思主義法學是否形成或者是否足夠繁榮,根本還是要看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的體系化程度。
(二)政治型法理定位
雖然在學科定位上歸屬于法理學,但是馬克思主義法學并不是普通法理學,而是法理學系統中的政治部分,可以稱之為政治型法理學,即直接關涉馬克思主義五項任務實現的法理學部分。
從功能視角看,法理學主要分為三大塊:方向型法理、實用型法理和方法論法理。方向型法理學主要研究普適的法律運動規律和法治運動規律,主要論及法律從哪里來、有什么用和到哪里去等。實用型法理指普適原理找到具體落實點和落實機制而產生的法理,主要探索法律自身的諸多概念,它具體應該怎么運動,即促進法律實際產生和運用以產生預期實效的法理。方法論法理是關涉研究法律、促進法律產生和實現的細節化方法論和細節化技術的法理。方向統領實用,實用要求方法,方法歸屬方向。方向統領,實用跟進,方法保障,三者適域融合、整體盤活,共同構成法理系統。
第一,方向型法理。方向型法理主要分為政治方向型法理和普通方向型法理。政治方向型法理是基于政治性變量所產生的法律運動的法學理論,主要表現為政治性的法學基本原理及相關范疇,如西方法學的本體論,認為法律是神的意志或者是自然的意志的表現等;再如馬克思主義法學中的經濟基礎決定法律、法律的階級分析、法治的制度屬性、法治與階級政黨的關系等基本原理。
而普通方向型法理指研究基于法律自體或者普通社會變量,所產生的關于法律運轉方向的法學原理等。比如論證法律自我完善機制,或者論述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法律與習慣之間的關系,或者認為全社會應該服從于法律規則,探索法律滯后于社會發展的規律之類的理論,就屬于普通方向的法理。
第二,實用型法理。實用型法理分為政治型實用法理和普通型實用法理。政治型實用法理指結合具體社會中的內在需求,要求維護相應的所有制、政治制度和政黨領導等的法學理論。它要求法律運動直接服務于政治需求,如認為法律應該服務于共產黨的領導,應該維護公有制主導地位等。
政治型實用法理還可以細分為方向型部分和方法論部分。方向型部分以指引具體的實用方向作為目標。例如,法律應該把維護公有制神圣不可侵犯作為基本目標。由此而來,就需要通過法理視角論證公有制為于政治需求,如認為法律應該服務于共產黨的領導,應該維護公有制主導地位等。
政治型實用法理還可以細分為方向型部分和方法論部分。方向型部分以指引具體的實用方向作為目標。例如,法律應該把維護公有制神圣不可侵犯作為基本目標。由此而來,就需要通過法理視角論證公有制為什么在社會主義國家神圣不可侵犯,它的合理性何在,以及它的合理性空間大小,并在此基礎上深人論證社會主義法治與公有制之間的關系,它們二者之間的內在關聯及其正向同比關系能否延伸下去等。
而法治要維護公有制,就需要研究具體落實方法,需要提取公有制的現實需求,分析出公有制的內部比例,確定這種比例需要立法作出什么樣的適應性表述和設計等,都是政治具體落實的法理部分。這樣,相關法理就是具體落實政治實用方向的方法論。
普通型實用法理則指落實普適法理所需要的普通法理部分。如探索法律與社區繼受之間關系的機制,或者把法律分為規范性文件與非規范性文件,或者根本法與普通法等類別的相關法理,以及論證特殊法優于般法這樣的法律適用原則,就屬于普通型實用法理類別。
第三,方法論法理。按照是否集中體現政治性的標準,方法論法理可以分為政治型方法論法理和普通型方法論法理。而對方法論本身作出細節化劃分,它又可以分為法學方法論和法律技術論兩個部分。法學方法論主要論述研究法律和法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而法律技術論則集中論述具體應該怎么制定法律與運用法律等,主要提供法律運動的具體技術。
法學方法論分為政治型方法論和普通型方法論。政治型方法論以維護法學的政治性作為基本方向,如研究法律時運用經濟基礎思維對法律進行分析,或者對法學作出階級分析等。而普通型方法論,則是不直接涉及政治性的法學方法論,如對法律進行規范分析,對法學進行邏輯分析,研究法學流派的多樣化規律等。
法律技術論也可以分為政治型技術論和普通型技術論。政治型技術論以維護政治性作為基本方向。如在確立我國政治歸屬和政治體制的法進行分析,或者對法學作出階級分析等。而普通型方法論,則是不直接及政治性的法學方法論,如對法律進行規范分析,對法學進行邏輯分析,研究法學流派的多樣化規律等。
法律技術論也可以分為政治型技術論和普通型技術論。政治型技術論以維護政治性作為基本方向。如在確立我國政治歸屬和政治體制的法律過程中,在維護公有制的過程中,在維護意識形態穩定性的法律適用過程中,是否需要或者需要什么樣的特別程序,以及黨規與國法之間的聯動協同方法等,都需要有專門技術。而在需要對法律規則進行擴張性解釋或者限縮性解釋才能針對性保護公有制主導地位的場合,如何根據政治需要而作出相應的法律論證,這實際上也歸屬于政治型方法論。
普通型技術論則包含很多,大類技術如規范分析技術、法律擬定技術、法律論證理論、法治指數提取技術、法治機構設置技術等;細節技術則更加微觀,如法律擬定技術中具體可以分為法律提取技術、法律表述技術、規則聯結技術、法律評價技術等。此外,還有一些共用技術,如法律邏輯學中的三段論推理等。
由此,政治型方法論和政治型技術論共同構成了政治型方法論法理,而普通型方法論和普通型技術論則共同構成了普通型方法論法理。
綜合上述,政治方向型法理、政治型實用法理和政治型方法論法理共同構成政治型法理。它們是獨屬現行社會制度,為現行政權服務的對口法理部分,是主動的和特適的。而普通的方向型法理、實用型法理和方法論法理,則共同構成普通型法理。普通法理是被動的、可普適的,它們可以為共產黨政權服務,也可以為其他政黨政權服務。如法律評價技術,社會主義國家可以用,資本主義國家也可以用。關鍵是它們在什么情況下被誰所用,以什么樣的方式為人所用,最終又能產生什么結果。
政治型法理學在每個完整法學系統中都存在。它獨屬于具備相同制度基礎的同質國家,由國情各異的同質國家適應性共享,但是在異質國家之間卻不能共享,具備強烈的專屬性。如社會主義政治型法理可以普適于社會主義國家,但是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能接受。而普通型法理卻可以由不同社會制度的異質國家多系統共享,具備較大的共屬性。政治型法政治型法理學在每個完整法學系統中都存在。它獨屬于具備相同制度基礎的同質國家,由國情各異的同質國家適應性共享,但是在異質國家之間卻不能共享,具備強烈的專屬性。如社會主義政治型法理可以普適于社會主義國家,但是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能接受。而普通型法理卻可以由不同社會制度的異質國家多系統共享,具備較大的共屬性。政治型法理作為關鍵因素直接決定法學性質和法學歸屬。作為決定性的法理部分,政治型法理在法理學系統中占據第一主位,對整個法理學系統能夠起到龍頭領盤式作用,甚至可以統領整個國家的法學系統。
馬克思主義不是事務性思想系統,而是研究根本性關鍵問題的宏觀思想,它能夠掐住整個人類社會演進的關鍵變量如經濟基礎,揭示出關鍵性的社會運動規律。同理,馬克思主義法學也要研究法學題域中根本性的關鍵問題,如怎樣通過法律和法治維護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政權。
(三)三大根本指向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三項是社會主義內在需要公有制、需要工人階級領導權、需要共產黨領導。這三項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學科發展的三大根本指向,也是判斷相關法學是否為馬克思主義類法學研究的基本標準。這三大指向還要聯動使用才能更加準確高效。因為三者都是從社會主義這個根本上直接衍生出來的,它們之間互為支撐,不可能在缺失其他項的前提下還能單獨堅持其中一項。所以堅持它們三者一體聯動,才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方向。任何割裂三者聯動關系的主張,都不是馬克思主義法學類的觀點。
社會主義這個根本上直接衍生出來的,它們之間互為支撐,不可能在缺失其他項的前提下還能單獨堅持其中一項。所以堅持它們三者一體聯動,才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方向。任何割裂三者聯動關系的主張,都不是馬克思主義法學類的觀點。
(四)馬克思主義法學界定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提取出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范疇。馬克思主義法學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產生的政治型法理學,是社會主義法理學。它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并確保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政權充分穩固,并促進它們不斷改善和升華。為此,它以公有制、工人階級領導權和共產黨領導作為三大根本指向,并由此設定基本研域。它的本質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法學意識形態,是整個國家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法學是社會主義國家直接對口的正位法學,在國家法學系統中占據第一主位,統領整個法學系統的建構、生效和演進。在馬克思主義法學統領下,馬克思主義部門法學應時排列,并隨著社會主義國家的不斷發展而逐漸高效適配,共同促進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政權穩定存續。
三、馬克思主義法學的適域
在界定馬克思主義法學范疇以后,需要找到它的適域,實現適域性能動。所謂適域,指的是馬克思主義法學在哪些領域可以被充分運用或者適用。功能催生適域,按照它內含的法學功能,馬克思主義法學具備政治適域、制度適域、法治適域、法學適域和人類適域五大適域。
(一)政治適域
法學是國家政權的認可產物,所以政治適域是第一位的。法學的政治適域,集中體現為它維護什么樣的執政黨,維護什么樣的政權。因為“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所以馬克思主義法學具有強烈的為共產黨領導服務的黨性,基本方向是維護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政權,從而體現出直接而強烈的政治性。它要探討的核心內容是法治狀態及其演變將帶來什么政治意義,能引起怎樣的政治變化,通過法治怎么鞏固政權并發展政權,通過什么樣的法治手段才能更好地維護共產黨領導。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法學可以被稱為政治法學,從而與政治經濟學并列,成為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整個政治序列類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世界上沒有不具備政治性即黨性的法學。不論它表面上顯得多么價值無涉,多么客觀中立,最終法學效果都會落腳在為哪個階級、為哪個政權、為哪類政黨服務上。由此我們必須明確承認,馬克思主義法學就是要為共產黨服務,就是要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服務,就是要為馬克思主義更加發展和廣泛傳播服務。
(二)制度適域
所有法學都是當時社會制度運動的結果,都集中反映社會制度的內在需求。作為社會制度運動之果,任何法學研究都直接或者間接要求建立一定的社會制度,因而法學是意識形態屬性很強烈的學科之一。主張什么樣的法學,就是主張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社會制度系統。也因此,馬克思主義法學內生制度適域。馬克思主義法學以社會主義制度作為根本服務目標,所以它的制度適域基本上是社會主義制度。
但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法學相當大的部分也對整個人類的法律現象作出解釋和說明,所以它的這種普遍適用,也適用于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其他所有社會制度。比如經濟基礎決定法律這個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原理,就適用于所有階級社會。
(三)法治適域
馬克思主義法學作為法學理論,必須面對法治實踐。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法治適域,就是社會主義法治。從法學本性上來說,馬克思主義法學要促進的是社會主義法治,而不是資本主義法治,也不是什么其他法治類型。這些問題直接關涉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原則和內容。以我國為例,當代中國最大的法學主題,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
馬克思主義法學首先需要揭示社會主義要求什么樣的法治。這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方向的問題,內在決定后續的符合這個方向的所有法治實踐。這里需要重點論證法治如何從社會主義本性上內生而來。相比較于西方資本主義法治而言,社會主義法治也應該凸顯所獨有的進化感,從而獲得法治建設的相對坐標。
如果說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由各種維度共同構成的大廈,那么揭示它的基本框架,就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功能。法治在框架確立起來以后,會更加有拉開感和實現感,也會激發民眾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信心。這需要馬克思主義法學針對性提取和表述。此外,馬克思主義法學還需要揭示社會主義法治的難點問題和具體突破方法論。這個就需要結合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具體的難點問題和法治建設視角下的專業問題來鋪排。
(四)法學適域
馬克思主義法學本身是法學理論,所以它必然產生法學適域。從近體厚緣度來看,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法學適域,首先是對法學理論系統的統籌。如前所述,它并不包含所有法學理論部分。這就會產生馬克思主義法學與其他法理部分的張力以及統調問題。馬克思主義法學要求其他法理部分按照自己的要求調整它們的方向感和歸屬感,實現法學歸位。有了其他法理部分的支持,馬克思主義法學更具備可以落實為大法理學系統的能力。這個過程的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法學對整個法學理論系統的一體化統籌。在統籌法理學系統之外,馬克思主義法學還會統籌部門法學的建設和思考。部門法學雖然在學科上離馬克思主義法學稍微遠些,但它們都是社會主義法學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都要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服務,所以馬克思主義法學作為政治型法理,必然要求部門法學在方向上與自已統籌,并且在推動部門法學的具體闡述上,全方位體現社會主義性和共產黨中心性。
通過這兩個法學統籌,馬克思主義法學找到自己的法學適域,從而統籌整個法學系統,成為無可爭議的法學核心,進而指導具體的法學建設,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協同性的法學助力。
(五)人類適域
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適域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建設。但是馬克思主義法學在展開法學含量的過程中,必然研究全人類自古迄今的法學現象及其運動,進而得出普遍適用的法律運動規律。因此,這一部分就是普遍適用于全人類的法學理論。比如經濟基礎決定法律運動的基本原理,不僅適用于中國,也適用于美國等西方國家,同樣還適用于古希臘古羅馬的法律審視。也由此,馬克思主義法學呈現人類適域。普遍適用于全人類的法學原理,更具有法學解釋力,更能促進其他國家形成不同的法學刻度,理解不同的法治進度,進而影響他們的對口思想和行動力展現馬克思主義法學的人類適域不僅僅體現在它普遍適用的原理上,也體現在社會主義法學本身對其他法學產生的法學牽引力之上。基于不同的社會制度及其本性,法學形態本身有位階之分。從本性上說,社會主義法學是人類法學系統中最高位的法學形態。只要系統化成型,必然向全人類展現空前的法學動能,促成強大的法學渦旋和法學引力。
由上可知,馬克思主義法學首先要為共產黨政權服務,為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服務,為工人階級領導權服務。在具體性上,它要能夠對口指導社會主義法治,促進社會主義法學系統,同時也有相當大的適用于全人類的能力。在厘定馬克思主義法學的適域以后,就可以使之具體化以激發適域引導性。
四、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具體化
馬克思主義法學獲得基本適域,就是為了要在適域中被具體適用。馬克思主義法學必然具體化,即必然具體適用到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建設之中,因此也必然催生法學具體化。
馬克思主義法學對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法治國家,都有普遍的指導作用。寫莞原寶曼擺潭縣梅是條冠域,就是另李漫在造域車最乳你通馬克思主義法學必然具體化,即必然具體適用到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建設之中,因此也必然催生法學具體化。
馬克思主義法學對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法治國家,都有普遍的指導作用。但是它的普遍適用性也使它對具體國的法治實踐產生距離感。它需要具體的對口思想加以落實。馬克思主義法學與具體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建設融合起來,產生與具體國法治實踐相對應的法治思想。比如,蘇聯的法治思想、古巴的法治思想或者朝鮮的法治思想等。具體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為馬克思主義法學提供適域和特殊經驗。有了諸多法治經驗,馬克思主義法學可以更加細節化地提取法學含量,不斷提高法學能力。法學能力提高以后,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指導能力會更加強大。這樣它反過來可以釋放更多法學能量,更高效促進具體國的法治建設,促進具體國法治思想更快地發展。于是就可以形成馬克思主義法學與具體國法治思想的正向循環,展現正向互推的良性生長。
總體來說,馬克思主義法學一邊根據現有的思想含量,去指導具體國的法治建設,一邊需要從具體國法治經驗中提取更多法治含量,來不斷自我進化。而具體國法治建設要一邊受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指導,一邊探索特適的法治思想。剛開始,馬克思主義法學與具體國法治思想都不成熟但后面二者就會越來越成熟。具體國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需要的指向和細節會越來越清晰,而馬克思主義法學也會越來越有指導具體國法治建設的能力。隨之而來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法學具體化越來越順利。
因為中國是當代最大最典型的社會主義國家,所以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法學具體化之中最有代表性的過程。馬克思主義法學與馬克思主義法學的中國化,二者之間的內在關聯是抽象基礎與應用成果的關系,類似于馬列主義與毛澤東思想的邏輯位置。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集大成結果,但它本身并不等同于馬克思主義。同理,馬克思主義法學與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并不是同一范疇。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成果,指馬克思主義法學在中國場域中應用得到的法理學系統,包括中國共產黨建黨之后政治層和學術界所有的,以解決中國法治問題作為指向的法律思想積累,在當代集中體現為習近平法治思想。
結語
馬克思主義法學是維護共產黨領導公有制主導和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對口法學,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作為基本目標。馬克思主義法學具有政治適域、制度適域、法治適域、法學適域和人類適域五大適域。找到相關適域的馬克思主義法學,必然會結合適域實現具體化,這樣就出現各種具體的法治思想。在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過程中,提取馬克思主義原有的法學因素,并不斷融入法治建設實踐中的相關法學因素,馬克思主義法學必然更加系統化,也更加具備法學能力,從而越來越可以深入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作者:王耀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來源:《上海法學研究》2024總第1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