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光權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
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從喜迎你們的那一刻起,師生緣分從此開啟,你們未來數年的清華園幸福生活也從此啟航!
你們在當下選擇法律專業,恰逢其時,但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前景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你選擇了一個永遠不會讓你失業的專業,除非你自己不想再做這一行。法學院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而且不受就業年齡的限制。前不久,在一次實習律師活動上,活動宣傳頁上寫的報名條件是“40周歲以下的青年律師”。舉目望去,40歲在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可以稱作前輩。但這一年齡在律師行業還是青年,這讓人感到無比欣慰。不夸張地說,法律服務行業也是再就業的蓄水池,當然前提是求職者手上要有一張法律職業資格證書。到法學院讀書,等于有了職業保障,不得不說法學是個好專業。
這樣說,你可能會覺得法律職業的門檻很低,沒有必要在這里頭懸梁、錐刺股地學習幾年。但是,這樣想是不對的。我接下來要講讓人“憂”的那一面。前不久,關于自動汽車上路試駕行駛的新聞報道很多。對此,你不應當毫無感覺。汽車能夠獨自上路,看見路上飄著一個塑料袋還能夠自己停下來,這說明人工智能技術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階段。法律人工智能的發展,當然也是日新月異,法律條文、法學文獻的檢索,已經達到迅速和較為精準的程度;那些簡單案件的訴狀書寫、中等難度的案件分析,AI做得比很多法律人都要好。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從別的行業轉行過來的“40周歲以下的青年律師”的職業空間就可能是有限的,他們要成為法律行業的翹楚還需要付出更多辛苦和努力。想辦法提升自己,在深度方面超越法律人工智能,是你要認真考慮的。
如果不掌握超越法律人工智能的獨門絕技,你就不可能成為未來理想的法律人。這一憂,應該貫徹到你在這里學習的始終,否則,你就難以成為卓越法律人。以此為前提,對于大家未來的學習,我講兩點建議。
一方面,智者守愚,下笨功夫踏踏實實地學法律。“有大略者,不可責以捷巧”(《淮南子》)。你們都是聰明人,顯然知道大智若愚、大智守愚的道理,應該全身心投入學習;你們都是有遠大理想的人,更不宜投機取巧地學習,不要自作聰明地以為AI能夠幫助你完成作業甚至寫論文。認真聽課,老實讀書,是學好法律的正道。因此,按照學校的要求修滿學分,盡可能把無與倫比的法律圖書館用好,爭取每個月從頭到尾讀幾本法律以及人文社科領域的原著,那是最值得期待的學習狀態。如果你只是淺嘗輒止,學一些法學的皮毛,未來人們總會找到更便宜的AI來取代你。我們不希望向外輸出的是只會背誦法條、照本宣科的學生。當然,老師也必須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滿堂灌、填鴨式的法學教育很難適應未來。老師如果不做改變,也可能輕松地被AI取代。因此,直面信息時代法學教育的新挑戰,老師會和你們一道超越困惑、相互成就。
信息時代的法律學習,對于很多誘惑你需要有抵抗力。例如,不要用太多的時間刷各種朋友圈;不要迷戀于網絡游戲,即便游戲的主角是孫悟空也不例外;更不要投入過多精力,刷各種各樣的小視頻,那些讓你哈哈一樂的畫面給你提供的法學滋養極其有限。絕對要杜絕的是到AI那里抄作業。清華大學法學院學生完成作業的應有水準老師清清楚楚,瞞天過海很難。
另一方面,順時而學,始終以完善中國法治為學習目標,帶著輕松感、人文關懷學法律。當今世界,有各種各樣的不公,法律人的職責使命就是促進公平,讓每一個人都活得安心。在這個意義上,法律必須兼顧天理國法人情,法學的終極目標是對人的關愛。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大地上展開了生動的法治實踐。要學好法律,就必須關注中國的實踐,同時有深深的人文關懷,對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感同身受。以此為目標,法律學習就一定不會枯燥,這樣才會帶著使命感學習,從而“自言其中有至樂”(蘇軾)。
可以想象,在清華大學法學院學習壓力會不小。回顧過去,你們一直生活在一個比較緊張的時空環境里,歷經各種艱難險阻才抵達這里。但是,到了此時此地,我建議你們還是可以適當放松心情,將焦慮最小化。我們不希望本科生一入學就琢磨推研、考研的事情,也不希望研究生早早就憂慮論文發表、找工作的事情,不要以為“卷”出新高度自己就活得快樂。我們愿意給你們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大家順勢而為、順時而學。你們應當為自己的學習做決定;我們評價一個學生成功與否的標準從來就是多元的、色彩斑斕的。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博覽群書,學習方法得當,內心陽光、人格健全,有合作精神,就是我們心目中的人才。根據我們的持久觀察,能夠神情淡定地過好每一天,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敢于挑戰以往的法學理論,勇于創新的同學,前途最不可限量。你們要朝著那樣的目標努力,能夠走得很遠。
(文章為作者在清華大學法學院2024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