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明確提出穩步推進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運營,打造高階智能駕駛新場景。與此同時,隨著自動駕駛出租車“加速出圈”,嘗鮮體驗的消費者絡繹不絕,多個自動駕駛網約車的話題登上網絡熱搜。如何確保自動駕駛安全性,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焦點。
一方面,自動駕駛模式下,車輛的控制權由“有形具象”的駕駛員轉移到“無形抽象”的自動駕駛系統,一旦發生交通事故,責任主體難以明確,增加了潛在的不確定性和法律風險。另一方面,自動駕駛汽車涉及大量個人信息與駕駛數據收集與處理,一旦遭到黑客攻擊或內部人員保護不當,極易造成隱私泄露。
筆者認為,在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同時,需要實現法規與技術的深度融合,確保自動駕駛技術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首先,應加快立法步伐,構建清晰的責任認定體系。明確界定制造商、軟件供應商、駕駛員及乘客等各方責任邊界,確保在事故發生后能夠迅速、公正地確定責任主體,為公眾提供清晰的法律預期。
其次,應強化綜合監督,加強數據安全管理。運用先進的加密技術、訪問控制策略以及數據脫敏等手段,全方位保護個人信息與駕駛數據。同時,加大懲治打擊違反數據安全規定、侵犯個人隱私等行為,切實維護公民合法權益。
最后,應嚴格控制市場準入門檻,建立完善的市場準入機制。全面評估審核自動駕駛汽車及其相關軟硬件產品,杜絕技術不成熟或存在安全隱患的產品流入市場,保障公眾享受安全可靠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
(作者單位:重慶市江北區人民法院)